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10月高二联考
语文试题(A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A项错误,原文明确指出“群体规模越大…越容易从众,但这个规律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C项错
误,原文说“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从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与选项表意相反。D项错误,原文指出“在
相同难度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与选项中“越复杂…越高”的表意不同。)
2.C(本文整体上还是学术论文的风格,并没有“鲜明的散文风格”。)
3.示例:班级评选优秀学生,你觉得张三符合条件,但发现其他人都推举李四,最后你多半也会放弃自己的意
见。(情境创设1分,符合“随大流”的语义1分,第二人称1分)
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身份)。(2分)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权威越高,就越不容易顺从于群体的压力:而地
位低的成员在群体中相对受轻视,常常受到来自高地位者言行的压力,所以容易从众。〔2分)(从其他角度
阐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
5.示例:事例:班级评选优秀的活动(2分)
措施:①情境:为降低行为公开性,可先让成员苣名提交意见:(2分)②群体:为破坏群体一致性,整理出大多
数人一致的意见后,再引入不同视角的“反从众者”:(2分)③个体:为增强个体自信心,鼓励成员独立论证观
点。(2分)(事例2分:措施4分,答出两点即可)
6.B(A.“耄莹之年”是为了凸显西克先生研究吐火罗文的热情,自己的“年届耄数”只是指年龄大。C.不是为了
写对饥饿的印象深刻,而是为了表达对西克先生的关心。D.文中的拉拉杂杂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与《儒林外
史》不同。)
7.C(西克先生此时的表现,更多的在表达郑重的感谢,说不出“谢谢”,表明他内心非常激动,感受到学生对他深
深的情谊,十分感动。)
8.示例一:①偶然性:遇到西克先生是偶然的(1分):②必然性:我学习吐火罗文是必然的(1分):③相结合:西
克先生专注于传承吐火罗文和不容我考虑的坚决(1分),我对祖国的热爱,使我学习吐火罗文成为了必然
(1分)
示例二:①偶然性:学习吐火罗文是偶然的(1分):②必然性:吐火罗文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必然
的(1分):③相结合:西克先生对我的影响(1分),我对祖国的热爱(1分),吐火罗文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
结果成为必然。(其中偶然性1分,必然性1分,相结合2分)
9.示例一:“每一回忆就感到一阵凄清中的温暖”中,“温暖”与“凄清”看似矛盾,却融合得恰到好处,将夜晚雪地
中扶持老师艰难前行的情形,描写得细致入微。
示例二:“我虽老迈昏庸,又不禁有一股清新的朝气涌上心头”巾,“老迈昏庙”与“清新”“朝气”看似矛盾,表达
了作者虽然“老迈昏庸”,但仍然对吐火罗文的发展,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传承,充满热情与期待。(每例3分:
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表达合理,的情给分。)
10.BD(句意为: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11.D(“至于泰安”的“至于”是动词,意思是“到了”:文中的“至于”是连词,表示另提一申。)
12.A(刘邦打败项羽的原因主要是他自己能很好地任用人杰。)
13.(1)高祖的智慧在大事上明白,而在小事上糊涂,在这点上要等后来的事情发生之后才能看出来。(明,明
白、明晓:暗,不明、糊涂:句式,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通项1分。)
(2)所以萧何不过是个文书官史,却将关中托付给他,再没有了来自西面的忧虑。(刀笔之吏,文书官吏:委,
托付:西顾,西面的:各1分,大意通顺1分。)
14.智:①善于用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②长远规划(则高帝常先为之规画处置,以中后世之所为):
③用人不疑(取其长则不问其短,信其忠则不疑其伪)。(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
过:①智谋不足(汉高祖挟数用术…不如张良):②小处不明(暗于小)。(答出一点给2分)
15.C(“均提及武器装备”有误,《关山月》并未提及;“汉下白登道”指汉高祖刘邦曾被围白登山,典故暗含军事失
利之意,并非体现“对朝廷军事行动的强烈信心”。)
16.《无衣》:①采用重章复沓(反复)的手法(1分),在回环往复中强化战士们慷慨赴敌的战斗豪情(2分)。②用
问答的方式(1分),以“岂曰无衣”为主问题,引出“同仇”(思想)、“偕作”(行动)、“偕行”(征战)方面的回答,
表达战士们同仇敌忾之情(2分)。
《关山月》:①借绿抒情(融情于景)(1分),前四句描绘边塞景色,写关山明月色调苍凉,气象雄浑,为全诗奠
定基湖(2分):②用典(1分),将“汉下白登道”的历史典故与“胡窥青海湾”的现实威胁交织,展现戍客沙场
【高二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A】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10月高二联考
语文试题(A卷)
浙江强基联盟研究院命制
考生注意:
中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图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折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h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几个朋友结伴到山野去游玩,林间遇到盆路口,你觉
得应该走右边那条路,但其他人都认为应该走左边那条路,最后你很可能跟着大家走;
诸如此类的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心理学称之为从众。
叠
不论是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已经表明,在同样的情境和条件
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从众。同一个人,也不是在任何情景和条件下都表现出从众。人
消
们最终是否表现出从众,受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我们可以从群体、个体、情境等几个方面来
分析。
1.群体因素
(1)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有密切的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
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但这
个规律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有关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当群体中持有一致意见或行为的人数
达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增高。阿希的实验和后来杰拉德(H.B.Gerard,1968)
的研究,结果虽有不同,但都反映出上述趋势。
(2)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形成群体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不管群体的人数
多少,只要出现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反从众者”,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就会使群体的从众行为大
大减少。甚至在这个“反从众者”的知识、能力、威望等个人特点的社会合意性不高的情况下也
如此。这已经为大量的研究所证实。比如,在白人社会里,黑人的意见通常是受轻视的,但艾伦
(V.L.Aln,1971)等人的实验发现,当一个白人被试面临多数人一致的错误意见时,在多数人
中间站出一个黑人“反从众者”,被试白人的从众行为同样会减少。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它取决于群体
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水平越高,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
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多伊奇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