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月
日
课题
诵读欣赏——《山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2.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相关链接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知识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蜃景( shèn ) 禹( yǔ ) 青冥( míng ) 禅院(chán ) 飞甍( méng) 高垣( yuán ) 睥睨( pì)(nì ) 连亘( gèn ) 窗扉( fēi ) 逾时( yú) 倏忽(shū ) 2.填空:(1)蒲松龄(1640~1715),字 ,又字 ,别号 ,又因为他著有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 ”, 代文学家。 (留仙 剑臣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清)(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 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 的意思,“异”指 。(短篇小说集 聊斋 记术 怪异)(3)文中“惟危楼一座”中的“危楼”两字,我们不由地联想到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的“ , ”两句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 二.研读课文。1.解释文中括号前的字或词。奂山山市,邑( )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 )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 )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 ),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 ),高垣睥睨( ),连亘( )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 )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以( )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 ),城市依稀( )而已。既而风定天清( ),一切乌( )有,惟危( )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 )皆洞开( );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 ),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 )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或( )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 ),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 )如拳如豆,遂( )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 ),与世无别,故( )又名“鬼市”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A.然数年恒不一见( )尘气莽莽然 (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 始悟为山 ( ) 可以为师矣( ) 项为之强( )C.见宫殿数十所( )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D.又闻有早行者( )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 )(A.然而, …的样子, 这样 B.是, 成为, 因为 C.几, 计算 D.的人, 的)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译文: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译文: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文:
⑷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译文: (县/ 然而、但是/经常/ 看/不一会儿/不久,一会儿/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亦称女墙/ 连绵不断/ 厅堂/清清楚楚/ 用/ 一片迷茫的样子/ 模糊不清/一会儿/虚幻,不存在/高,高耸/ 云霄和天河/ 门扇/ 敞开 /计数 / 通“才”,仅仅/昏暗的样子/ 忙碌的样子/有的/ 开关,样子/过些时候/过了一会儿/于是/商店/所以 3.⑴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⑵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⑶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⑷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相顾惊疑。( ) A.照顾 B.看 C.拜访(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 A.像 B.若干 C.如果(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 A.细小 B.值得 C.匆匆(4)惟危楼一座。( ) A.危险 B.危害 C.高2.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恒(经常)不一见 相顾(看)惊疑B.始悟为(成为)山市 以(用)亿万计C.惟(只有)危楼一座 则明(明显)渐少D.或凭(凭借)或立 与世无别(差别)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4.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1.(1)B (2)A (3)C (4)C2.A 3.C 4.(2)夸张 (2)比喻 (3)排比)
课后作业
1.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2。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课题
诵读欣赏——《山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学习目标
1.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2.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一篇文章,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和画面。懂得阅读文章时,如果把文章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在脑海里再现,可以帮助自己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相关链接
科学知识(山市) 山市即山中的“海市蜃楼”(但并不是海市蜃楼;山市蜃楼)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又称“蜃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但遗憾的是一年中难得一见! 海市蜃楼是近地面层气温变化大,空气密度随高度强烈变化,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进入观测者眼帘造成的结果。常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非常形象.他既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 海市蜃楼经常发生在沿海,在沙漠偶尔也可见到。人们可以看到房屋,人,山,森林等景物,并且可以运动,栩栩如生。有人认为是人间仙境。现在,人们把海市蜃楼说成是大气折射的结果,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到近处来了。其实,这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一种自圆其说。 在三界之内,也有很多层物质空间。宗教中提到的九大层天,十八层地狱,如天人,鬼都是在不同空间。我们的人眼就看不到他们。 在我们的空间的人所能看到的光是在可见光范围之内(400-700
nm)。我们看到的物质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可以接受其反射的可见光。在夜里,物质发出的红外线我们就接收不到。即使在可见光范围之内,如果光过强或过弱,我们也不能看到。人眼是由我们这个空间的物质构成的,是由最大一层分子组成的最大一层粒子构成的,只适合看到一定能量范围的光。 如果是分子组成的稍微小于最大一层粒子的那层空间粒子的时候,人眼就看不到了,更不要说由分子组成的更小粒子的空间了。对人来讲,这些物质反射的光是不可见光。但是,这个空间的生命却能接收到这层空间物质反射的光,并能看到这层空间的物质,因为组成他们眼睛的分子颗粒和人眼分子颗粒不同。 海市蜃楼是另外空间的真实体现。在物质的运动下,反映到我们这个空间里来了。一种海市蜃楼发生在海上。这里空气湿度大,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空间空气湿度比较大,另外厚度比较大,这样大面积的水蒸汽在运动下阴差阳错地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透镜系统。就象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一样,把微观世界的另外空间的景象反映到我们的空间来了。人眼就能观察到了。另外,人们看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有时是运动的,另外空间的物质就是运动的。在沙漠或其它地方,如果物质在运动下也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微观观测系统,人们就可以观测到另外空间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 另外,海市蜃楼也经常发生在雨后,这时的空气湿度较大,也易形成透镜系统.。
知识预习
用原文回答:(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邑八景之一也(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然数年恒不一见(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念近中无此禅院(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课堂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明确:记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2.用课文原句回答:“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明确:要把握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明确: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4.文中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①形成阶段:孤塔、宫殿的出现;②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消失。
5.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明确:这是一句描写中的议论,除有点题的作用之外,其中一个“悟”字,更表明了所见所闻景象与真实无异。6.课文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7.运用科学知识,请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解释?明确:“山市”与“海市”一样,是因折光反射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8.请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示例: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1.文中如何写出山市景致渐多的情形的?(禅院 宫殿 城郭)2.本文使用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夸张(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作用: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3.山市的变化是快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快;忽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倏忽)4.山市的特点是什么? 变化快,存在时间短5.文末为何缀述早行者所见?(补写山市发生时间也可能在早晨,还有其它景象。)
课后作业
长虹饮涧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熙宁:宋神宗年号。)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卓帐:建起帐篷。卓:直立。)。是时新雨霁(霁:雨后初晴。),风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绡縠:丝绸和纱的代称。)。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宋沈括《梦溪笔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信然(然: )
是时新雨霁(是: )
虹两头皆垂涧中(垂: )
稍稍正东,逾山而去(逾: )
2.指出文中通假字所通的字和含义。
“铄” 通 ,意思是 。
“见” 通 ,意思是 。
“扣” 通 ,意思是 。3.从文中所写的内容看,《梦溪笔谈》是一部介绍 的书。
4.长虹饮涧的过程为 。
5.“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写出了彩虹从 到 的过程。
6.作者采用了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7.“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符合本文介绍的知识吗?
8.指出下边句子“之”的含义和用法。
予同职扣涧观之:
立涧之东: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9.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1.然:这样;是:这;垂:落;逾:越过 2.烁:闪烁;现:出现;叩:靠近 3.科学技术 4.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 5.出现;消失 6.时间 7.符合。因为虹是雨后反射日光,日光在雨后一照就出现,符合自然规律。 8.它,指彩虹,代词。的,助词。助词,表停顿,无意义。 9.世界间传说彩虹能进入溪涧喝水,相信是这样的。不同意。虹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具体事物,不能进入溪涧饮水。“长虹饮涧”只是一种形象说法,重在突出其形状优美。)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