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ule
4
BookV
Carnival
The
Magic
of
the
Mask
一、课程分析
1.学习内容
Reading
&
vocabulary
---
The
Magic
of
the
Mask.
课型是阅读课。通过文章学习,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狂欢节的习俗,体会本模块词汇应用的语境。
2.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Carnival;
The
origins
of
carnival
以及Carnival
in
Venice相关信息,感受不同文化的节日风俗习惯,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学习难点
学生对主旨大意的准确表达及部分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二、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都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自我意识较强,拥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具备了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基本技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内容的顺序作了优化重组,先进行Introduction和Cultural
corner
的学习以便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使任务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创造机会让同学们都拥有学习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获。
三、设计理念
要建立“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教师所做的课堂活动设计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探索的机会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观念,从“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出发,在整体设计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即刻的进步”(immediate
growth,
还要考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效果(long
-term
learner
effect),强调学生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积极交流,指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收获好的学习策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和谐高效”。
四、学习目标
1.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scanning
for
main
ideas
and
skimming
for
details)
2.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根据主题猜测词义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拥有一定量的信息输入的前提下大胆开口讲出与主题相关的英语段落。
4.能读懂同等难度的有关节日的文章。
五、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preparation)
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introduction
和
cultural
corner部分的内容,运用围绕中外节日主题的词汇,如dress
up,
eating
and
drinking,
take
part
in
a
traditional
ceremony,
celebrate,
a
celebration
of…
等,借助于网络或报刊搜集或自编一段关于某个节日的文字以备课上交流。(这部分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倡导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点评:本节活动采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通过热身复习,激活与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知识、技能、能力密切相关的已有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新语言学习进行准备。因为让全体学生最广泛地参与,并且设计了单独的、有效的复习活动,这样可以使一些困难学生在学习新语言时不再出现新的困难,做到新语言当堂掌握,不留新的后遗症,为和谐高效课堂提供了保障。
2.新课导入(Lead-in----Free
talk)
老师先准备一些与外国节日Holi,
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Easter,
Carnival
in
Venice,
Carnival
in
Rio
和中国传统节日the
Spring
Festival,
the
Mid-autumn
Festival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当学生进行交流时,可配合播放,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必要时老师可做一些口头补充(这部分旨在以旧带新,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老师的适当配合,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氛围中感受中外节日的气氛,学会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对节日的了解和喜爱。同时这个环节也展示了不同文化的节日特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外节日的一些异同,增进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点评:导入是课堂的开端,其原则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期待,并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
本设计采用真实生活事件引导。教师的目的很明确:通过采用图片等形式,创设情景,构成一种刺激反应,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同时建立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这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体现。
在导入时,教师已经开始讲授新的语言知识、培养新的语言能力。具有针对性,关联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Now,
we’ve
talked
about
some
famous
festival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o
you
know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special
for
a
specific
festival,
for
example,
when
we
see
a
Christmas
tree
or
Santa
Claus,
we
think
of
Christmas;
when
we
think
of
delicious
turkey,
we
think
of
Thanksgiving
Day.
Now
can
you
tell
me
what
you
first
think
of
when
we
mention
carnival
?
——Yes,
we
usually
think
of
the
mask
first.
Now
we’re
going
to
learn
more
about
carnival
and
masks.
The
passage
is
titled
The
Magic
of
the
Mask.
Task
One
Skimm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s
fast
as
possible,
then
check
the
topics
the
passage
mentions(Activity
1
on
P32)(这个任务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快读以获取文章主题的阅读技能。)
Task
Two
Scan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for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
then
writ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对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准确归纳并正确表述段落大意有些困难,所以老师这里针对每个段落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学生回答出问题的前提下,老师引导学生用名词短语或名词性从句表述各段大意就变得切实可行。)
Questions:
1.
What
i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carnival
2.
What
does
carnival
mean
What
did
people
do
at
carnival
in
the
past
3.
Where
does
the
writer
say
we
can
see
the
most
famous
carnival
in
Europe
What
was
it
like
at
first
Did
the
celebration
of
carnival
cause
problems
4.
What
was
the
law
about
wearing
masks
5.
When
and
how
was
the
celebration
of
carnival
revived
6.
How
is
carnival
celebrated
in
Venice
today
What
is
the
feature
of
it
Main
ideas:
Para
1
People’s
general
impression
of
carnival
Para
2
The
meaning
of
carnival
and
how
it
was
celebrated
in
history
Para
3
Carnival
in
Venice
and
the
problem
it
caused
when
people
celebrated
it
Para
4
The
law
about
wearing
masks
Para
5
The
revival
of
the
tradition
of
celebrating
carnival
Para
6
How
carnival
is
celebrated
in
Venice
today
and
the
feature
of
it
Task
Three:Scan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for
details
(Activity
2
on
P32)
(这个任务旨在锻炼学生通过浏览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Task
Four:
Find
the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
to
replace
the
following
ones.(这个任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长难句,并锻炼他们在文中寻找所给句子的同义句的能力以期更好地完成试卷中阅读表达题型中的相关题目。)
1.
There
are
different
sounds
and
sigh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ut
people
enjoy
the
same
excitement.
2.
Carnival
originates
from
Europe
and
there
people
went
without
meat
for
forty
days
after
carnival,
during
which
time
they
prepared
for
the
Christian
festival
of
Easter.
3.
People
walked
around
the
street
continuously
for
weeks.
They
could
do
anything
they
wanted
and
no
one
could
recognise
them
because
of
their
masks.
Answers
1.
The
sounds
and
sights
change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but
the
excitement
is
the
same
everywhere.
2.
In
Europe,
where
it
began,
carnival
was
followed
by
forty
days
without
meat,
as
people
prepared
for
the
Christian
festival
of
Easter.
3.
For
weeks
on
end
people
walked
around
the
streets
wearing
masks,
doing
what
they
wanted
to
do
without
being
recognised.
Task
Five:
Read
the
passage
agai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Activities
3
&
4.
Then
finish
the
exercises.
When
checking
the
answers,
the
teacher
can
give
some
explanation
where
necessary.(这个任务是锻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和领会词义的能力。)
点评: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是“教材呈现”。即从语篇开始呈现,让学生首先看到课文整体,然后看段落、语句,再到词语的用法,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要学习的新语言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语境中、为了什么语用目的而运用的。
教师在讲解时采取学生自我发现、引导归纳、直接演绎等教学方式,把知识、技能、能力整合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内容进行讲解。而且能做到在语境中去呈现语句,呈现语用形态。这也是符合建构主义的理念。也就是在语境中让学生去建构词语的语义,让学生能够从语句和词语中,直接获得对这个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师对教材理解很透彻,对每个activity的处理非常到位。呈现的任务符合本课时及学情需求,且环环相扣。非常自然地训练学生通过scanning
和skimming
的阅读技能去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4.练习巩固(consolidation)
Step
One:
Read
the
passage
aloud
&
get
ready
for
retelling
part
of
it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s
or
key
words.
(参见新课呈现中的问题).
Step
Two: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part
of
the
passage,
such
as
the
origins
of
carnival
and
carnival
in
Venice.
Step
Three:
Finish
Activity
3
on
P34,
then
read
the
passage
aloud.
(朗读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是内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巩固了语句的记忆,进而为复述打下基础,而复述是检验学生能否准确输出已输入语言的较好方式。34页活动3的安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Venice
carnival
的信息,是主体文章的有机补充。)
点评:教师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及学习需求的情况下,设计了这项操练活动。体现了对学生关爱的情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种形式,进一步强化知识点,巩固新学的词和句,同时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在复述的过程中,让情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这项活动还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也为下节活动做好了铺垫。
5.能力迁移
在这个环节,为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我设计了以下三个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做。
1)
Writing.
完成上述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以Carnival
in
my
eyes
或What
I
know
about
carnival为题列一个提纲,写一段话,在班上交流。(这个任务的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实现由读到写的能力转化,因为先前相关信息的有效输入,大部分学生在本环节能够迅速进入语言输出状态,用刚学过的词句较自如地谈论carnival)
2)Wallpaper-making.
以How
much
we
know
about
festivals
in
the
world
为主题办一期墙报并进行评比。各学习小组至少出一份材料。(这个任务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通过他们自己动脑、动手等活动,搜集加工整理相关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既巩固了课本上学习的语言文化知识,又分享了更多中外节日的信息,进而对中外节日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Group
discussion.
小组讨论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利与弊
(这个任务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对相关问题做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了在真实的活动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点评:这是读后活动,它起到了两个层次的作用:第一个层次是运用课文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和语言进行再组织,第二个层次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往上、往外扩展,把相近的话题迁移到另外一种情境,创设另外一种情境,让学生扩展性地综合运用以前学的知识和这一课所学的知识。
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其自主选择,既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总体是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task
–
based),
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以交际为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的适度引领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任务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力求做到人人参与,积极主动,在享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到语言知识,感受西方文化,锻炼学习语言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总体点评
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非常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标要求,也符合“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时注意到了活动的过程性,即通过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明确阅读目的、训练阅读技巧最终达到培养语言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种合理活动,来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而且各项活动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有逻辑性。整个设计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和谐高效。具体归纳有以下特点: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课文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恰当地利用“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求知欲望。这种情况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阅读能一气呵成,进而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促使其更加喜欢阅读,最终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
清除阅读障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本节课教师围绕中外节日主题,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氛围中感受中外节日的气氛,了解中外节日庆典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
3.
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其综合素质。
本节课教师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而是遵循了整体性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主题,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段意,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让他们知道类似的文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感觉到阅读带来的明显效果。
4.
阅读。教师的设计注意到了层次性,先从复现课文内容开始,逐步扩展到综合运用,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综合运用活动的难度;训练的内容与形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要求学生课上限时阅读,带着问题快速地寻找有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技能。通过有选择的阅读,来进一步消化文章内容,加深印象,体验阅读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例如:Activity
3
on
P34
5.检测。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检测形式,如回答问题、多项选择、归纳段意、句子替换、词语释义、语法练习、复述课文等。对于教材中的练习,教师不是孤立地对其进行处理,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6.
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问题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样巩固了课文内容、熟悉课文中的语言结构,同时又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