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八上语文阶段测试】 期中学业质量评价01(原卷版+答案版+ppt)(安徽等地适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八上语文阶段测试】 期中学业质量评价01(原卷版+答案版+ppt)(安徽等地适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1:23:20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期中质量评价
范围:第1-3单元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安徽等地适用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诗文是表情达意的最佳方式之一。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化静为动,表现出雄浑开阔的意境;曹操的《龟虽寿》中,“_________,_________;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慨叹生命的苦短;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和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山随平野

江入大荒流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2)古诗中的景物各有各的美。王维出使边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使至塞上》)两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花开草长、芳菲初绽的早春盛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甲】A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ɡǒu。他精力过人,不知疲juàn,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乙】B童年时差点被祖母溺死,幸而被舅舅解救。少年时做过放牛娃,做过矿工,当过鞋匠学徒,到烧碱矿做过工。当兵后,走上革命道路。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是个很活泼的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一丝不ɡǒu( )        疲juàn( )        溺( )死
(2)语段【甲】中的A是_______,语段【乙】中的B是_______。(2分)
(3)选文中提到“他博览群书”,下列诗句中无关“读书”的一项是( )(3分)
A.为有源头活水来 B.鸡声春晓上林中
C.晨昏忧乐每相亲 D.六经勤向窗前读



毛泽东
彭德怀
B
(4)“读一本书,寻一束光”,经典烛照人生。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享你的阅读体验或心灵启迪。(100字左右)(4分)
示例: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粉碎敌人多次“围剿”,他们犹如一束光,启示着我们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也应将先辈的精神薪火相传,为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而砥砺前行。(4分,言之有理即可)
3.某校开展“走进诗词”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综合性学习注重分工合作。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准备给诗歌活动小组分配怎样的任务?(4分)
第一组:搜集经典诗歌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组:用诗歌写寄语
(示例)开展诗歌比赛(2分)
搜集诗人奇闻雅事(2分)
(2)下面是小安同学写的活动感悟。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助他改正。(4分)
“读诗使人灵秀。”【甲】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能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变得更加文明、高雅。学习古诗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乙】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求得审美和精神上的健康。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改正。(2分)
将分号改为逗号。(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能够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求得审美和精神上的健康。(2分)
(3)《中国诗词大会》徽标的设计被广大网友点赞,请你根据下图徽标说说其设计的妙处。(可以从构图、书法、寓意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答题)(3分)
示例一:徽标由月亮、彩云、卷轴、书法等中国元素构成,图案美观,体现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宗旨。
示例二:徽标中“中国诗词大会”六个字,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既突出了栏目的主题,又给人以美的享受。(3分,根据题目要作答即可)
(4)酷爱古典诗词的小皖同学积极参加诗词比赛,可在最后一轮遭到淘汰,她情绪低落。作为好友,你该如何安慰她?(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劝说中至少引用一句恰当的诗词)(2分)
示例:小皖,虽然这次你被淘汰了,但是你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不要气馁,你酷爱诗词,只要坚持不懈,下次比赛中定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金 缮
聂鑫森
①睦仁巷又长又曲,依序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一家一个小院落,是真正的比邻而居。有人将古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改成“锅盆之声相闻,朝夕叩门往来”,男女老幼亲如一家,睦仁巷名不虚传。
②住在巷子中段的金中和家,人们却很少去叩访。不是金家不欢迎,也不是金家做人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而是他家飘袅的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生漆挥发性强,气味儿若触及皮肤、呼吸道和毛孔,没人不过敏,轻则皮肤奇痒,重则眼睛红肿、嗓子剧痛,俗语叫被生漆“咬”了。只有常年与之打交道的人,才无惊无险。金中和也不轻易去串门,怕衣服上的生漆气味儿冲撞了别人。
③金中和六十有五,个子矮瘦,面色黑里透红,终日笑盈盈的。儿子儿媳也在本地工作,妻子五十五岁退休后,就去了儿子家“发挥余热”,做做家务,带带孙子。临走时,老妻风趣地说:“只能丢下你驻守老营,小辈子都怕这生漆气味儿,你想他们了,麻烦你大驾光临。”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金中和干的行当叫金缮。
④退休前他是市博物馆修理部的技工,专门修补残缺的古瓷器,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锔碗匠。把破碎的瓷器,用订书针一样的铜锔子“缝合”归原,多用于大型的器物。对于小型的瓶、碗、盏、碟,则要用金缮法。什么是金缮法?即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对破损的陶、瓷碎片进行黏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敷以金粉。金中和此生金缮了多少件残破的古陶瓷器?他说:“记不清了。”
⑤退休前,金中和专心专意为公家做事,退休后息影林泉,便有不少收藏家找上门来,请他修复残缺的器物。他总有接不完的活计,做不完的事。
⑥阳春三月,乍雨还晴。星期六午后,金中和仔仔细细洗了个热水澡,换了里里外外的衣服,确定身上没有生漆的气味了,出门,去访巷中的吴家和刘家。这两家原本关系亲密,忽然间都憋着一肚子气,谁也不理谁了,就为了一个民国时官窑出产的小花瓶!
⑦吴谨声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主业优秀,业余则喜欢搞点儿收藏。刘子泉是个街办小厂的电工,很喜欢义务为邻里修理出故障的电器。两家各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亲如兄弟。早几天,老吴的儿子小吴把一个小花瓶偷偷拿出来,给老刘的儿子小刘玩。小刘看来看去,不慎失手,瓶子落地,碎成了十几块。吴谨声心痛,花了两千元淘来的宝贝,就这么没有了,能去找刘子泉索赔吗?不能,那会招人指斥,于是,他把气出在儿子身上,用竹棍子狠打了一顿,惊天动地,一巷子的人都听见了。刘子泉也觉得儿子多事,要解对方的恨,只能把儿子好好地揍一顿!
⑧金中和到了吴家,吴谨声很惊诧,说:“金兄,怎么说来就来了。”“为一个小花瓶打碎了,让你们多年的友情也打碎了,我心疼。”“我只是打了自家的儿子。”“那不是打在老刘的心上吗?他怕对不起你,也打了儿子一顿。这两个孩子会怎么想?”吴谨声不作声了,在自己胸口擂了一拳。
⑨“瓷片还留着吗?”“还留着,一片不少。”“我来金缮一下,让它归于圆满,不,会更有价值。你信吗?”“信。金兄,多少钱?你说!”“哈哈,我一文不收。届时,我请你和老刘喝顿酒。你们来了,就是最好的‘工钱’。”吴谨声说:“我糊涂啊……”出了吴家,金中和又去了刘家。
⑩两个月后,小花瓶修复好了。接缝处是用烧熔的金液涂抹上去的,衬着碧绿的瓷色,如同碧波上撒下的金丝网,又典雅又鲜活。在酒桌上,三人端杯痛饮,气氛融洽。金中和问吴谨声:“你若愿意出手,我给你找个买主,八千元没问题,行吗?”“我不能卖!我要留存为念。”
刘子泉说:“我也要谢谢金兄的美意。来,我敬金兄一杯。”金中和说:“不如我们三人同饮,碰个杯,欢欢喜喜共度年华。”
“好!”
“干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很少去拜访金中和家,主要是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害怕被生漆“咬”了。
B.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是主人公金中和对器物的修复,也指对邻里关系的调解修复。
C.文章主要描写了金中和劝说吴谨声的过程,暗示了在这件事情中,吴谨声的错误更大。
D.文章对金缮法和生漆进行介绍,既是情节铺展的需要,也使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解析】C.这是文章详略安排的设计,并不能体现错误大小。
C
5.请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在表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金缮”对象 修复前 修复时 修复后
瓷器 瓷器破碎、残缺 以天然大漆进行黏接补缺,再敷以金粉 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 吴刘两家产生矛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刘两家和睦,重归于好,珍藏瓷器
金中和劝说吴谨声和刘子泉,并提出修复花瓶(2分)
接缝处金液涂抹,典雅鲜活,价值提升(2分)
6.联系上下文,从人物描写和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
“哈哈大笑”是神态描写,“孤家寡人”本义指“孤零零独自一人”,在文中指金中和从事金缮行当令人难以靠近,写出金中和对孤独的自嘲无奈和对本职工作的坚定热爱。(4分,意思对即可)
7.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金中和的人物形象。(6分)
①技艺精湛:他金缮过的器具别具美感,价格不菲;②为人着想:不轻易去串门,怕生漆味冲撞了他人;③乐于助人:睦邻里、促和谐,主动上门调解吴家和刘家的邻里关系。(一点2分,共6分)
8.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邻里关系、传统手艺、理想追求……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一个词语,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6分)
(示例)邻里关系:从内容看,小说开头就介绍了故事地点睦仁巷,这里的男女老幼亲如一家,寓意着他们追求和睦仁爱的邻里关系;从情节看,金中和主动上门拜访吴刘两家并帮助他们最终重归于好,吴谨声对自己先前拿孩子撒气的行为感到羞愧,刘子泉最后表示感谢,他们都在维护着和睦仁爱的邻里关系。(6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16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自《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人民日报》)
材料二 “21世纪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利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多元化叙事。”每位观众的兴趣点都不尽相同,例如研究员更想看见文物的细节、儿童更关注背后的故事,要通过技术手段增强观众与文物的交互性,允许观众自主性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进行探索。
(摘自《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 共“绘”博物馆未来》,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摘自《永远的盛唐》,安徽省博物院公众号)
盛唐洛阳的辉煌通过精准
数字化重现于观众面前
你可以化身唐代使者,甚至
参与丝路商队的贸易活动
材料四 跨越物种的合作是如何进行的?cAI (人工智能)表示,一开始蔡国强告诉它白居易的《忆江南》《花非花》等诗篇和法国诗人让·考克多对卡地亚的描述:“一位奇妙的魔法师,用迷人的方式,从一缕阳光中捕捉月亮的碎片”,“成为我初期探索展览气质与精神的重要灵感。我在与他的对话磨合中,逐步诞生展览场景设计构想。”此后,它又从倪瓒山水风格图像和中国庭院设计中获得灵感,例如将展柜沿着倪瓒笔下的溪岸镶嵌,延续画面制作微型青绿石刻成为展柜,就是AI的创意,旨在“让展品栖息在画中山水之间”。而部分展柜中的植物瓷雕也是由cAI 生成图样,再由蔡国强家乡泉州的匠人们雕刻制作而成。
(摘自《上海博物馆最新特展的视觉总监并非人类:
AI遇上博物馆,挑战还是机遇》,《人民日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物馆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B.利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多元化叙事,是现代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
C.安徽省博物院《永远的盛唐》主题展,用现代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D.跨越物种合作指的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合作,人负责设计而人工智能负责制作。
【解析】D.根据材料四可知,并非人负责设计而人工智能负责制作,而是人工智能提供创新和设计,人则负责将这些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实际的展览品或展品的一
部分。
D
10.结合材料三,说说《永远的盛唐》主题展览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技术手段增强观众与文物的交互性”这一展览新方式的。(3分)
《永远的盛唐》主题展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游客可以化身唐代使者,亲身参与丝路商队的贸易活动,与展品进行互动,更直观地了解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交互性。(3分,意近即可)
11.材料四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任意一种分析并说明表达效果。(4分)
举例子和打比方(2分)。举例子:通过举出AI将展柜设计成沿着倪瓒笔下的溪岸镶嵌的例子,使说明更加具体、有说服力。(或打比方:将展品与展柜的关系比作栖息在画中山水之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AI创意的巧妙和展览设计的独特之处。)(2分)
12.学校的校史馆亟待更新升级,请借鉴安徽省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经验,给校史馆提出两条具体建议。(6分)
建议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例如,可以利用VR设备,让观众“走进”学校的历史。建议二:与人工智能进行合作,让AI参与校史馆的设计和布展。例如,可以利用AI技术制作校史展品的数字模型,让观众在虚拟空间中欣赏校史展品。(每条3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蜑①并海即白石。是日六月晦无月碇②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③在旁鼾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选自苏轼《记过合浦》)
【注释】①蜑(dàn):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蜑民的船”。
②碇(dìnɡ):系船的石礅(现用铁锚)。③过: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苏过。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怀民亦未寝”的“寝”与“废寝食者”的“寝”含义相同。
B.“盖竹柏影也”的“盖”与“盖以诱敌”的“盖”含义相同。
C.“起坐四顾太息”的“顾”与“元方入门不顾”的“顾”含义相同。
D.“或劝乘蜑并海即白石”的“或”与“或王命急宣”的“或”含义不同。
【解析】A.就寝,睡觉;B.大概;C.看(环视)/回头看;D.有人/有时。
C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标出。(2分)
是日六月晦 无月 碇宿大海中。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分)
(2)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3分)
16.【甲】【乙】两文段篇幅都很短小,但是都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心境的变化,试分别加以概括。(5分)
【甲】文段中的苏轼漫步月色下的承天寺中,心境从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到遭遇贬谪感到悲凉,发出人生的感慨,但也有自我排遣的旷达;(2分)【乙】文段中的苏轼,连日大雨中从海康去合浦,漫无边际的洪水让他的内心忧虑,对自己屡次遭遇险境的境遇充满了感叹,也有对未来坚定的信念。(3分,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桥船皆不能通达,也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当天是六月三十日,天空没有月亮,船停泊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站起来环顾四周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已渡海来到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 小儿子苏过太累了,在旁边鼾睡,怎么叫都不醒。随身带着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这些还都没有发表过,只此一份。我摸着这些手稿自语:“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七月四日记于合浦,那时是元符三年。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分)
绽放的不只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深藏的往往是珍宝,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一份未表达的谢意,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在那一刻绽放;有些东西,藏着就好。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安徽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诗文是表情达意的最佳方式之一。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两句化静为动,表现出雄浑开阔的意境;曹操的《龟虽寿》中,“ 神龟虽寿 ,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慨叹生命的苦短;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中,“ 亭亭山上松 , 瑟瑟谷中风 ”两句运用叠词和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2)古诗中的景物各有各的美。王维出使边塞,用“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两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勾勒出花开草长、芳菲初绽的早春盛景。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甲】A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ɡǒu。他精力过人,不知疲juàn,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乙】B童年时差点被祖母溺死,幸而被舅舅解救。少年时做过放牛娃,做过矿工,当过鞋匠学徒,到烧碱矿做过工。当兵后,走上革命道路。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是个很活泼的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一丝不ɡǒu(苟)        疲juàn(倦)        溺(nì)死
(2)语段【甲】中的A是 毛泽东 ,语段【乙】中的B是 彭德怀 。(2分)
(3)选文中提到“他博览群书”,下列诗句中无关“读书”的一项是(B)(3分)
A.为有源头活水来 B.鸡声春晓上林中
C.晨昏忧乐每相亲 D.六经勤向窗前读
(4)“读一本书,寻一束光”,经典烛照人生。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享你的阅读体验或心灵启迪。(100字左右)(4分)
示例: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粉碎敌人多次“围剿”,他们犹如一束光,启示着我们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也应将先辈的精神薪火相传,为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而砥砺前行。(4分,言之有理即可)
3.某校开展“走进诗词”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综合性学习注重分工合作。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准备给诗歌活动小组分配怎样的任务?(4分)
第一组:搜集经典诗歌
第二组: (示例)开展诗歌比赛(2分)
第三组: 搜集诗人奇闻雅事(2分)
第四组:用诗歌写寄语
(2)下面是小安同学写的活动感悟。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助他改正。(4分)
“读诗使人灵秀。”【甲】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能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变得更加文明、高雅。学习古诗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乙】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求得审美和精神上的健康。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改正。(2分)
将分号改为逗号。(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能够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求得审美和精神上的健康。(2分)
(3)《中国诗词大会》徽标的设计被广大网友点赞,请你根据下图徽标说说其设计的妙处。(可以从构图、书法、寓意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答题)(3分)
示例一:徽标由月亮、彩云、卷轴、书法等中国元素构成,图案美观,体现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宗旨。
示例二:徽标中“中国诗词大会”六个字,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既突出了栏目的主题,又给人以美的享受。(3分,根据题目要作答即可)
(4)酷爱古典诗词的小皖同学积极参加诗词比赛,可在最后一轮遭到淘汰,她情绪低落。作为好友,你该如何安慰她?(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劝说中至少引用一句恰当的诗词)(2分)
示例:小皖,虽然这次你被淘汰了,但是你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不要气馁,你酷爱诗词,只要坚持不懈,下次比赛中定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金 缮
聂鑫森
①睦仁巷又长又曲,依序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一家一个小院落,是真正的比邻而居。有人将古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改成“锅盆之声相闻,朝夕叩门往来”,男女老幼亲如一家,睦仁巷名不虚传。
②住在巷子中段的金中和家,人们却很少去叩访。不是金家不欢迎,也不是金家做人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而是他家飘袅的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生漆挥发性强,气味儿若触及皮肤、呼吸道和毛孔,没人不过敏,轻则皮肤奇痒,重则眼睛红肿、嗓子剧痛,俗语叫被生漆“咬”了。只有常年与之打交道的人,才无惊无险。金中和也不轻易去串门,怕衣服上的生漆气味儿冲撞了别人。
③金中和六十有五,个子矮瘦,面色黑里透红,终日笑盈盈的。儿子儿媳也在本地工作,妻子五十五岁退休后,就去了儿子家“发挥余热”,做做家务,带带孙子。临走时,老妻风趣地说:“只能丢下你驻守老营,小辈子都怕这生漆气味儿,你想他们了,麻烦你大驾光临。”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金中和干的行当叫金缮。
④退休前他是市博物馆修理部的技工,专门修补残缺的古瓷器,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锔碗匠。把破碎的瓷器,用订书针一样的铜锔子“缝合”归原,多用于大型的器物。对于小型的瓶、碗、盏、碟,则要用金缮法。什么是金缮法?即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对破损的陶、瓷碎片进行黏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敷以金粉。金中和此生金缮了多少件残破的古陶瓷器?他说:“记不清了。”
⑤退休前,金中和专心专意为公家做事,退休后息影林泉,便有不少收藏家找上门来,请他修复残缺的器物。他总有接不完的活计,做不完的事。
⑥阳春三月,乍雨还晴。星期六午后,金中和仔仔细细洗了个热水澡,换了里里外外的衣服,确定身上没有生漆的气味了,出门,去访巷中的吴家和刘家。这两家原本关系亲密,忽然间都憋着一肚子气,谁也不理谁了,就为了一个民国时官窑出产的小花瓶!
⑦吴谨声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主业优秀,业余则喜欢搞点儿收藏。刘子泉是个街办小厂的电工,很喜欢义务为邻里修理出故障的电器。两家各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亲如兄弟。早几天,老吴的儿子小吴把一个小花瓶偷偷拿出来,给老刘的儿子小刘玩。小刘看来看去,不慎失手,瓶子落地,碎成了十几块。吴谨声心痛,花了两千元淘来的宝贝,就这么没有了,能去找刘子泉索赔吗?不能,那会招人指斥,于是,他把气出在儿子身上,用竹棍子狠打了一顿,惊天动地,一巷子的人都听见了。刘子泉也觉得儿子多事,要解对方的恨,只能把儿子好好地揍一顿!
⑧金中和到了吴家,吴谨声很惊诧,说:“金兄,怎么说来就来了。”“为一个小花瓶打碎了,让你们多年的友情也打碎了,我心疼。”“我只是打了自家的儿子。”“那不是打在老刘的心上吗?他怕对不起你,也打了儿子一顿。这两个孩子会怎么想?”吴谨声不作声了,在自己胸口擂了一拳。
⑨“瓷片还留着吗?”“还留着,一片不少。”“我来金缮一下,让它归于圆满,不,会更有价值。你信吗?”“信。金兄,多少钱?你说!”“哈哈,我一文不收。届时,我请你和老刘喝顿酒。你们来了,就是最好的‘工钱’。”吴谨声说:“我糊涂啊……”出了吴家,金中和又去了刘家。
⑩两个月后,小花瓶修复好了。接缝处是用烧熔的金液涂抹上去的,衬着碧绿的瓷色,如同碧波上撒下的金丝网,又典雅又鲜活。在酒桌上,三人端杯痛饮,气氛融洽。金中和问吴谨声:“你若愿意出手,我给你找个买主,八千元没问题,行吗?”“我不能卖!我要留存为念。”
刘子泉说:“我也要谢谢金兄的美意。来,我敬金兄一杯。”金中和说:“不如我们三人同饮,碰个杯,欢欢喜喜共度年华。”
“好!”
“干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人们很少去拜访金中和家,主要是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害怕被生漆“咬”了。
B.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是主人公金中和对器物的修复,也指对邻里关系的调解修复。
C.文章主要描写了金中和劝说吴谨声的过程,暗示了在这件事情中,吴谨声的错误更大。
D.文章对金缮法和生漆进行介绍,既是情节铺展的需要,也使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解析】C.这是文章详略安排的设计,并不能体现错误大小。
5.请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在表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金缮”对象 修复前 修复时 修复后
瓷器 瓷器破碎、残缺 以天然大漆进行黏接补缺,再敷以金粉 ① 接缝处金液涂抹,典雅鲜活,价值提升(2分)
关系 吴刘两家产生矛盾 ② 金中和劝说吴谨声和刘子泉,并提出修复花瓶(2分) 吴刘两家和睦,重归于好,珍藏瓷器
6.联系上下文,从人物描写和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
“哈哈大笑”是神态描写,“孤家寡人”本义指“孤零零独自一人”,在文中指金中和从事金缮行当令人难以靠近,写出金中和对孤独的自嘲无奈和对本职工作的坚定热爱。(4分,意思对即可)
7.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金中和的人物形象。(6分)
①技艺精湛:他金缮过的器具别具美感,价格不菲;②为人着想:不轻易去串门,怕生漆味冲撞了他人;③乐于助人:睦邻里、促和谐,主动上门调解吴家和刘家的邻里关系。(一点2分,共6分)
8.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邻里关系、传统手艺、理想追求……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一个词语,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6分)
(示例)邻里关系:从内容看,小说开头就介绍了故事地点睦仁巷,这里的男女老幼亲如一家,寓意着他们追求和睦仁爱的邻里关系;从情节看,金中和主动上门拜访吴刘两家并帮助他们最终重归于好,吴谨声对自己先前拿孩子撒气的行为感到羞愧,刘子泉最后表示感谢,他们都在维护着和睦仁爱的邻里关系。(6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16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自《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人民日报》)
材料二 “21世纪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利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多元化叙事。”每位观众的兴趣点都不尽相同,例如研究员更想看见文物的细节、儿童更关注背后的故事,要通过技术手段增强观众与文物的交互性,允许观众自主性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进行探索。
(摘自《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 共“绘”博物馆未来》,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盛唐洛阳的辉煌通过精准数字化重现于观众面前
你可以化身唐代使者,甚至参与丝路商队的贸易活动
(摘自《永远的盛唐》,安徽省博物院公众号)
材料四 跨越物种的合作是如何进行的?cAI (人工智能)表示,一开始蔡国强告诉它白居易的《忆江南》《花非花》等诗篇和法国诗人让·考克多对卡地亚的描述:“一位奇妙的魔法师,用迷人的方式,从一缕阳光中捕捉月亮的碎片”,“成为我初期探索展览气质与精神的重要灵感。我在与他的对话磨合中,逐步诞生展览场景设计构想。”此后,它又从倪瓒山水风格图像和中国庭院设计中获得灵感,例如将展柜沿着倪瓒笔下的溪岸镶嵌,延续画面制作微型青绿石刻成为展柜,就是AI的创意,旨在“让展品栖息在画中山水之间”。而部分展柜中的植物瓷雕也是由cAI 生成图样,再由蔡国强家乡泉州的匠人们雕刻制作而成。
(摘自《上海博物馆最新特展的视觉总监并非人类:AI遇上博物馆,挑战还是机遇》,《人民日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博物馆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B.利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多元化叙事,是现代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
C.安徽省博物院《永远的盛唐》主题展,用现代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D.跨越物种合作指的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合作,人负责设计而人工智能负责制作。
【解析】D.根据材料四可知,并非人负责设计而人工智能负责制作,而是人工智能提供创新和设计,人则负责将这些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实际的展览品或展品的一部分。
10.结合材料三,说说《永远的盛唐》主题展览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技术手段增强观众与文物的交互性”这一展览新方式的。(3分)
《永远的盛唐》主题展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游客可以化身唐代使者,亲身参与丝路商队的贸易活动,与展品进行互动,更直观地了解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交互性。(3分,意近即可)
11.材料四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任意一种分析并说明表达效果。(4分)
举例子和打比方(2分)。举例子:通过举出AI将展柜设计成沿着倪瓒笔下的溪岸镶嵌的例子,使说明更加具体、有说服力。(或打比方:将展品与展柜的关系比作栖息在画中山水之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AI创意的巧妙和展览设计的独特之处。)(2分)
12.学校的校史馆亟待更新升级,请借鉴安徽省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经验,给校史馆提出两条具体建议。(6分)
建议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例如,可以利用VR设备,让观众“走进”学校的历史。建议二:与人工智能进行合作,让AI参与校史馆的设计和布展。例如,可以利用AI技术制作校史展品的数字模型,让观众在虚拟空间中欣赏校史展品。(每条3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蜑①并海即白石。是日六月晦无月碇②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③在旁鼾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选自苏轼《记过合浦》)
【注释】①蜑(dàn):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蜑民的船”。②碇(dìnɡ):系船的石礅(现用铁锚)。③过: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苏过。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怀民亦未寝”的“寝”与“废寝食者”的“寝”含义相同。
B.“盖竹柏影也”的“盖”与“盖以诱敌”的“盖”含义相同。
C.“起坐四顾太息”的“顾”与“元方入门不顾”的“顾”含义相同。
D.“或劝乘蜑并海即白石”的“或”与“或王命急宣”的“或”含义不同。
【解析】A.就寝,睡觉;B.大概;C.看(环视)/回头看;D.有人/有时。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标出。(2分)
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分)
(2)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3分)
16.【甲】【乙】两文段篇幅都很短小,但是都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心境的变化,试分别加以概括。(5分)
【甲】文段中的苏轼漫步月色下的承天寺中,心境从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到遭遇贬谪感到悲凉,发出人生的感慨,但也有自我排遣的旷达;(2分)【乙】文段中的苏轼,连日大雨中从海康去合浦,漫无边际的洪水让他的内心忧虑,对自己屡次遭遇险境的境遇充满了感叹,也有对未来坚定的信念。(3分,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桥船皆不能通达,也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当天是六月三十日,天空没有月亮,船停泊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站起来环顾四周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已渡海来到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 小儿子苏过太累了,在旁边鼾睡,怎么叫都不醒。随身带着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这些还都没有发表过,只此一份。我摸着这些手稿自语:“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七月四日记于合浦,那时是元符三年。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分)
绽放的不只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深藏的往往是珍宝,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一份未表达的谢意,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在那一刻绽放;有些东西,藏着就好。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安徽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诗文是表情达意的最佳方式之一。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两句化静为动,表现出雄浑开阔的意境;曹操的《龟虽寿》中,“ 神龟虽寿 ,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慨叹生命的苦短;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中,“ 亭亭山上松 , 瑟瑟谷中风 ”两句运用叠词和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2)古诗中的景物各有各的美。王维出使边塞,用“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两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勾勒出花开草长、芳菲初绽的早春盛景。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甲】A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ɡǒu。他精力过人,不知疲juàn,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乙】B童年时差点被祖母溺死,幸而被舅舅解救。少年时做过放牛娃,做过矿工,当过鞋匠学徒,到烧碱矿做过工。当兵后,走上革命道路。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是个很活泼的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一丝不ɡǒu(苟)        疲juàn(倦)        溺(nì)死
(2)语段【甲】中的A是 毛泽东 ,语段【乙】中的B是 彭德怀 。(2分)
(3)选文中提到“他博览群书”,下列诗句中无关“读书”的一项是(B)(3分)
A.为有源头活水来 B.鸡声春晓上林中
C.晨昏忧乐每相亲 D.六经勤向窗前读
(4)“读一本书,寻一束光”,经典烛照人生。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享你的阅读体验或心灵启迪。(100字左右)(4分)
示例: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粉碎敌人多次“围剿”,他们犹如一束光,启示着我们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也应将先辈的精神薪火相传,为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而砥砺前行。(4分,言之有理即可)
3.某校开展“走进诗词”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综合性学习注重分工合作。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准备给诗歌活动小组分配怎样的任务?(4分)
第一组:搜集经典诗歌
第二组: (示例)开展诗歌比赛(2分)
第三组: 搜集诗人奇闻雅事(2分)
第四组:用诗歌写寄语
(2)下面是小安同学写的活动感悟。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助他改正。(4分)
“读诗使人灵秀。”【甲】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能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变得更加文明、高雅。学习古诗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乙】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求得审美和精神上的健康。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改正。(2分)
将分号改为逗号。(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能够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求得审美和精神上的健康。(2分)
(3)《中国诗词大会》徽标的设计被广大网友点赞,请你根据下图徽标说说其设计的妙处。(可以从构图、书法、寓意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答题)(3分)
示例一:徽标由月亮、彩云、卷轴、书法等中国元素构成,图案美观,体现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宗旨。
示例二:徽标中“中国诗词大会”六个字,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既突出了栏目的主题,又给人以美的享受。(3分,根据题目要作答即可)
(4)酷爱古典诗词的小皖同学积极参加诗词比赛,可在最后一轮遭到淘汰,她情绪低落。作为好友,你该如何安慰她?(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劝说中至少引用一句恰当的诗词)(2分)
示例:小皖,虽然这次你被淘汰了,但是你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不要气馁,你酷爱诗词,只要坚持不懈,下次比赛中定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金 缮
聂鑫森
①睦仁巷又长又曲,依序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一家一个小院落,是真正的比邻而居。有人将古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改成“锅盆之声相闻,朝夕叩门往来”,男女老幼亲如一家,睦仁巷名不虚传。
②住在巷子中段的金中和家,人们却很少去叩访。不是金家不欢迎,也不是金家做人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而是他家飘袅的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生漆挥发性强,气味儿若触及皮肤、呼吸道和毛孔,没人不过敏,轻则皮肤奇痒,重则眼睛红肿、嗓子剧痛,俗语叫被生漆“咬”了。只有常年与之打交道的人,才无惊无险。金中和也不轻易去串门,怕衣服上的生漆气味儿冲撞了别人。
③金中和六十有五,个子矮瘦,面色黑里透红,终日笑盈盈的。儿子儿媳也在本地工作,妻子五十五岁退休后,就去了儿子家“发挥余热”,做做家务,带带孙子。临走时,老妻风趣地说:“只能丢下你驻守老营,小辈子都怕这生漆气味儿,你想他们了,麻烦你大驾光临。”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金中和干的行当叫金缮。
④退休前他是市博物馆修理部的技工,专门修补残缺的古瓷器,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锔碗匠。把破碎的瓷器,用订书针一样的铜锔子“缝合”归原,多用于大型的器物。对于小型的瓶、碗、盏、碟,则要用金缮法。什么是金缮法?即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对破损的陶、瓷碎片进行黏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敷以金粉。金中和此生金缮了多少件残破的古陶瓷器?他说:“记不清了。”
⑤退休前,金中和专心专意为公家做事,退休后息影林泉,便有不少收藏家找上门来,请他修复残缺的器物。他总有接不完的活计,做不完的事。
⑥阳春三月,乍雨还晴。星期六午后,金中和仔仔细细洗了个热水澡,换了里里外外的衣服,确定身上没有生漆的气味了,出门,去访巷中的吴家和刘家。这两家原本关系亲密,忽然间都憋着一肚子气,谁也不理谁了,就为了一个民国时官窑出产的小花瓶!
⑦吴谨声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主业优秀,业余则喜欢搞点儿收藏。刘子泉是个街办小厂的电工,很喜欢义务为邻里修理出故障的电器。两家各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亲如兄弟。早几天,老吴的儿子小吴把一个小花瓶偷偷拿出来,给老刘的儿子小刘玩。小刘看来看去,不慎失手,瓶子落地,碎成了十几块。吴谨声心痛,花了两千元淘来的宝贝,就这么没有了,能去找刘子泉索赔吗?不能,那会招人指斥,于是,他把气出在儿子身上,用竹棍子狠打了一顿,惊天动地,一巷子的人都听见了。刘子泉也觉得儿子多事,要解对方的恨,只能把儿子好好地揍一顿!
⑧金中和到了吴家,吴谨声很惊诧,说:“金兄,怎么说来就来了。”“为一个小花瓶打碎了,让你们多年的友情也打碎了,我心疼。”“我只是打了自家的儿子。”“那不是打在老刘的心上吗?他怕对不起你,也打了儿子一顿。这两个孩子会怎么想?”吴谨声不作声了,在自己胸口擂了一拳。
⑨“瓷片还留着吗?”“还留着,一片不少。”“我来金缮一下,让它归于圆满,不,会更有价值。你信吗?”“信。金兄,多少钱?你说!”“哈哈,我一文不收。届时,我请你和老刘喝顿酒。你们来了,就是最好的‘工钱’。”吴谨声说:“我糊涂啊……”出了吴家,金中和又去了刘家。
⑩两个月后,小花瓶修复好了。接缝处是用烧熔的金液涂抹上去的,衬着碧绿的瓷色,如同碧波上撒下的金丝网,又典雅又鲜活。在酒桌上,三人端杯痛饮,气氛融洽。金中和问吴谨声:“你若愿意出手,我给你找个买主,八千元没问题,行吗?”“我不能卖!我要留存为念。”
刘子泉说:“我也要谢谢金兄的美意。来,我敬金兄一杯。”金中和说:“不如我们三人同饮,碰个杯,欢欢喜喜共度年华。”
“好!”
“干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人们很少去拜访金中和家,主要是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害怕被生漆“咬”了。
B.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是主人公金中和对器物的修复,也指对邻里关系的调解修复。
C.文章主要描写了金中和劝说吴谨声的过程,暗示了在这件事情中,吴谨声的错误更大。
D.文章对金缮法和生漆进行介绍,既是情节铺展的需要,也使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解析】C.这是文章详略安排的设计,并不能体现错误大小。
5.请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在表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金缮”对象 修复前 修复时 修复后
瓷器 瓷器破碎、残缺 以天然大漆进行黏接补缺,再敷以金粉 ① 接缝处金液涂抹,典雅鲜活,价值提升(2分)
关系 吴刘两家产生矛盾 ② 金中和劝说吴谨声和刘子泉,并提出修复花瓶(2分) 吴刘两家和睦,重归于好,珍藏瓷器
6.联系上下文,从人物描写和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
“哈哈大笑”是神态描写,“孤家寡人”本义指“孤零零独自一人”,在文中指金中和从事金缮行当令人难以靠近,写出金中和对孤独的自嘲无奈和对本职工作的坚定热爱。(4分,意思对即可)
7.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金中和的人物形象。(6分)
①技艺精湛:他金缮过的器具别具美感,价格不菲;②为人着想:不轻易去串门,怕生漆味冲撞了他人;③乐于助人:睦邻里、促和谐,主动上门调解吴家和刘家的邻里关系。(一点2分,共6分)
8.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邻里关系、传统手艺、理想追求……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一个词语,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6分)
(示例)邻里关系:从内容看,小说开头就介绍了故事地点睦仁巷,这里的男女老幼亲如一家,寓意着他们追求和睦仁爱的邻里关系;从情节看,金中和主动上门拜访吴刘两家并帮助他们最终重归于好,吴谨声对自己先前拿孩子撒气的行为感到羞愧,刘子泉最后表示感谢,他们都在维护着和睦仁爱的邻里关系。(6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16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自《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人民日报》)
材料二 “21世纪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利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多元化叙事。”每位观众的兴趣点都不尽相同,例如研究员更想看见文物的细节、儿童更关注背后的故事,要通过技术手段增强观众与文物的交互性,允许观众自主性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进行探索。
(摘自《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 共“绘”博物馆未来》,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盛唐洛阳的辉煌通过精准数字化重现于观众面前
你可以化身唐代使者,甚至参与丝路商队的贸易活动
(摘自《永远的盛唐》,安徽省博物院公众号)
材料四 跨越物种的合作是如何进行的?cAI (人工智能)表示,一开始蔡国强告诉它白居易的《忆江南》《花非花》等诗篇和法国诗人让·考克多对卡地亚的描述:“一位奇妙的魔法师,用迷人的方式,从一缕阳光中捕捉月亮的碎片”,“成为我初期探索展览气质与精神的重要灵感。我在与他的对话磨合中,逐步诞生展览场景设计构想。”此后,它又从倪瓒山水风格图像和中国庭院设计中获得灵感,例如将展柜沿着倪瓒笔下的溪岸镶嵌,延续画面制作微型青绿石刻成为展柜,就是AI的创意,旨在“让展品栖息在画中山水之间”。而部分展柜中的植物瓷雕也是由cAI 生成图样,再由蔡国强家乡泉州的匠人们雕刻制作而成。
(摘自《上海博物馆最新特展的视觉总监并非人类:AI遇上博物馆,挑战还是机遇》,《人民日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博物馆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B.利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多元化叙事,是现代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
C.安徽省博物院《永远的盛唐》主题展,用现代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D.跨越物种合作指的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合作,人负责设计而人工智能负责制作。
【解析】D.根据材料四可知,并非人负责设计而人工智能负责制作,而是人工智能提供创新和设计,人则负责将这些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实际的展览品或展品的一部分。
10.结合材料三,说说《永远的盛唐》主题展览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技术手段增强观众与文物的交互性”这一展览新方式的。(3分)
《永远的盛唐》主题展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游客可以化身唐代使者,亲身参与丝路商队的贸易活动,与展品进行互动,更直观地了解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交互性。(3分,意近即可)
11.材料四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任意一种分析并说明表达效果。(4分)
举例子和打比方(2分)。举例子:通过举出AI将展柜设计成沿着倪瓒笔下的溪岸镶嵌的例子,使说明更加具体、有说服力。(或打比方:将展品与展柜的关系比作栖息在画中山水之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AI创意的巧妙和展览设计的独特之处。)(2分)
12.学校的校史馆亟待更新升级,请借鉴安徽省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经验,给校史馆提出两条具体建议。(6分)
建议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例如,可以利用VR设备,让观众“走进”学校的历史。建议二:与人工智能进行合作,让AI参与校史馆的设计和布展。例如,可以利用AI技术制作校史展品的数字模型,让观众在虚拟空间中欣赏校史展品。(每条3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蜑①并海即白石。是日六月晦无月碇②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③在旁鼾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选自苏轼《记过合浦》)
【注释】①蜑(dàn):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蜑民的船”。②碇(dìnɡ):系船的石礅(现用铁锚)。③过: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苏过。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怀民亦未寝”的“寝”与“废寝食者”的“寝”含义相同。
B.“盖竹柏影也”的“盖”与“盖以诱敌”的“盖”含义相同。
C.“起坐四顾太息”的“顾”与“元方入门不顾”的“顾”含义相同。
D.“或劝乘蜑并海即白石”的“或”与“或王命急宣”的“或”含义不同。
【解析】A.就寝,睡觉;B.大概;C.看(环视)/回头看;D.有人/有时。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标出。(2分)
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分)
(2)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3分)
16.【甲】【乙】两文段篇幅都很短小,但是都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心境的变化,试分别加以概括。(5分)
【甲】文段中的苏轼漫步月色下的承天寺中,心境从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到遭遇贬谪感到悲凉,发出人生的感慨,但也有自我排遣的旷达;(2分)【乙】文段中的苏轼,连日大雨中从海康去合浦,漫无边际的洪水让他的内心忧虑,对自己屡次遭遇险境的境遇充满了感叹,也有对未来坚定的信念。(3分,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桥船皆不能通达,也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当天是六月三十日,天空没有月亮,船停泊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站起来环顾四周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已渡海来到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 小儿子苏过太累了,在旁边鼾睡,怎么叫都不醒。随身带着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这些还都没有发表过,只此一份。我摸着这些手稿自语:“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七月四日记于合浦,那时是元符三年。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分)
绽放的不只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深藏的往往是珍宝,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一份未表达的谢意,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在那一刻绽放;有些东西,藏着就好。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