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期中学业质量评价(贵州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金秋时节,秋色渐染,雨雾缭绕,这样的贵阳,让人由zhōnɡ① 衷 地赞叹秋的美好。清晨,苍茫远望,云雾从山间升腾而起,杳无消息地缭绕着山峦,这景致kù sì② 酷似 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画。午时,极目远眺,云层之中,楼宇林立,wǎn③ 宛 如天空之城,其中“金融中心双子塔”最引人注目,给人一种鹤立鸡群般的突出之感。傍晚,老城银杏树金黄的叶子轻盈地飘舞着,叶子洒落到屋顶上、亭子上、台阶上,仿佛在下着一场“黄金雨”,悄然中已将秋色层层晕染。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3分)
A.杳无消息 B.鹤立鸡群
C.轻盈 D.悄然
【解析】A.“杳无消息”指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用在文段中形容云雾缭绕的状态不恰当。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刘桢《赠从弟》(其二)]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4)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6)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王绩《野望》一诗中,“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
(8)《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现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古诗中常用“征蓬”比喻远行之人,用“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呐喊》。
D.《三峡》选自东晋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解析】B.苏轼是北宋词人;C.《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D.《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我们无论怎样反对其动机,或在其后面的政治作用,我们得承认发生在西安这一个突变,是适当其时,处理妥当的。”这一“突变”的发动者是(B)(3分)
A.冯玉祥、吉鸿昌 B.张学良、杨虎城
C.张学良、冯玉祥 D.周恩来、吉鸿昌
【解析】B.这一“突变”是指“西安事变”,发动者是张学良和杨虎城。
7.向埃德加·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埃德加·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2分)
示例:埃德加·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真实材料,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二)现代文阅读
父亲归来那一天
明前茶
①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远镜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以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们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
②通常,父亲出差需要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无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石榴丰收,他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被怎样的土地孕育着,才有如此滋味?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生长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石榴树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果实。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他归来时,居然带了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的是新疆的棉花,它们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你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我要让孩子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这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掉落的小棉枝,父亲让我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调试望远镜,我正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枯萎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植物,在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放莲子等配料熬够40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香气。父亲的背包里,还装着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喜悦的,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那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⑩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出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8.选文中提到“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下列对“不可思议”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父亲归来时,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B.父亲归来时,“我”令他满意的高考分数。
C.父亲归来时,带回浩瀚无垠的世界。 D.父亲教会“我”看待世界的别致角度。
【解析】B.“高考成绩”是“我”取得的,并不是父亲带回来的。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本文的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将事件、情感都浓缩在“归来”这一天。
B.选文第①段开篇点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归来那一天的隆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第③段“我”立誓要到北方去说明父亲外出归来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D.第⑦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做昙花汤的过程,表现父亲做家务十分熟练。
【解析】D.“轻轻去掉”“反复冲洗”“加入昙花的花瓣”,通过细节描写,突出父亲做昙花汤的精心细致,突出了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10.父亲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家人带来生活的“浪漫”。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5分)
“浪漫”的事 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
带回新疆的长在棉枝上的棉花
① 送母亲一箱子白玫瑰花
送“我”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
“浪漫”的内涵 ② 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11.请结合第⑨段的内容,谈谈你对链接材料的理解。(5分)
链接材料 你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王朔《致女儿书》
示例:第⑨段的内容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和期许。在他看来,父母最应教给孩子的,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要有长远的目光、丰厚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理等。链接材料则强调内心的丰富。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人生路上要看得高、看得远,认识更广阔的大千世界。(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一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
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意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材料二 近些年,随着AI算法的不断完善,诗歌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部分诗歌的意境营造和美感生成,更是达到了“艺术”的高阶层次。
单从创作水准衡量,AI锻造出的文本相较以往已有“脱胎换骨”之感:一是得益于图像识别技术和大型语料数据库,其算法得到了较大升级;二是人工智能提升了诗歌语言生成的能力,提升了语言选用的精确度与规范度。
尽管程序设计者尝试推进AI创造诗歌从“物境”向“意境”方向转化,可事实表明,如果面临抒情、叙事等多重文体要素的融合,AI系统经常会“力不从心”。
此外,AI写作倾向于给出规范的布局、整齐的框架和流畅的行文,这反而有可能会影响诗意的灵活流动。诗歌的魅力在于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在于它的不可完全解读性,AI进行逻辑运算时,对于这种“留白”的处理尚显生硬,甚至“不知所措”。另外,其再现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的能力,往往也是薄弱的,这直接导致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
微软科学家曾预言,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为其赋予情感。这相当于承认了AI目前还不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像人类作者那样演绎一个生命主体独特的呼吸节奏。
因为不具备人的情感,AI诗歌缺乏基于生活的感悟,其计算、推演出的作品,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9月28日)
材料三 未来顶尖创作者将兼具艺术家的灵感与AI指挥官的精密,重新定义创作边界。
资深出版人卢俊提醒,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或将被重新定义——从“纯创作”转向“AI协作力”,将工具驾驭与行业洞察相结合,提升深度和差异化辨识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自身素养。知识储备、创意构思和审美能力仍是运用AI的前提”。
“DeepSeek是能按我们给定的命令思考的工具,不用怕,不用慌,要用好。”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寿打了比方,当人工智能成为大脑的一部分,如同大海一般,但人是光,一旦使用,就唤醒了海面。
AI是不是意味着对人类“提问”水准的要求变高?
“随着用户与我互动经验的增加,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设计更精准、更具创意的提示,以激发更符合期待的回应。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共同学习提升的过程:用户通过不断优化提示词来获得更好的结果,而我则通过处理多样化的提示,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理解,提升生成能力。这也反映了人类与我协作的自然趋势——工具的能力提升会推动使用者对工具的探索和挑战,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更多是源于用户对效率的追求和对创造力的期待,或者说这种变化也反映了用户对我潜力认知的不断深化。”
思考了7秒后,DeepSeek给出以上这段回答。
(摘编自《文汇报》2025年2月10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诗歌讲究情景交融,艺术家将主观情感投射到物中,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B.近年来,AI创作的诗歌在抒情、叙事方面,都达到了“艺术”的高阶层次。
C.AI可以根据以下指令进行创作:写一首模仿李白诗风、以“月”为核心意象的五言律诗。
D.在文艺创作领域,AI与人类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
【解析】B.材料二中明确指出,AI创作的部分诗歌在意境营造和美感生成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高阶层次,但在抒情、叙事等方面还是经常“力不从心”。
13.如何理解材料三画线句中的加点字“唤醒”?(3分)
“唤醒”强调了人类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人工智能有巨大潜力,但需要人类使用(激发)才能发挥巨大作用。(意对即可)
1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人与AI之间如何实现“双向奔赴”。(2分)
一方面,AI需要不断升级算法,提升语言生成和情感理解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类需要提升“AI协作力”,优化与AI的互动方式。
15.下列【甲】【乙】两首诗歌,有一首是运用AI软件DeepSeek创作的。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5分)
【甲】 风撕开茅草的外衣 雪倒灌进破旧的墙体 裂缝在陶碗边缘生长 煤油灯在褶皱中结冰 而种子在冻土下安睡 母亲把饥饿纺成补丁 【乙】 风, 像一个太悲哀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乙】诗。原因:【乙】诗整体上缺乏情景交融的意境,显得较为直白和生硬;同时,诗中的比喻虽然生动,但整体上缺乏诗意和美感,显得较为机械和刻板,这符合AI诗歌创作的特点。(意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
天镜园
[明末清初]张岱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念书此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yuè):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dāo):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yì):船桨。
16.选文中描写的生活场面不包括(D)(3分)
A.读书堂中 B.牙人掷笋
C.园丁捞笋 D.鹅游水塘
17.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请写出本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3分)
余念书此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D)(3分)
A.一泓漾之 春冬之时(郦道元《三峡》)
B.类若乘空 不若燔土(沈括《活板》)
C.余念书此中 念无与为乐者(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字俱碧鲜 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解析】A.音节助词,不译/结构助词,的。B.像,好像/及,比得上。C.读/考虑,想到。D.都。
【参考译文】
天镜园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幽深的竹林,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湖水林木明净新鲜,游鱼、飞鸟、水藻、荇菜,大致像浮在空中一样。我坐在浴凫堂里读书,扑面而来,满眼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青碧鲜绿的颜色。每年春末,破塘笋必定经过这里。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快而去。园丁划着小舟拾起大笋,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煮着吃时,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这里指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汉代官职。⑤霍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
19.根据诗歌内容,下列不属于诗歌所描绘画面的一项是(C)(3分)
A.居延城外,白草遍野 B.野火燃烧,蔓延山野
C.秋日平原,雪后射雕 D.暮云低垂,荒漠草原
【解析】C.诗中未提及“雪后”环境。
20.参照《使至塞上》课后示例,结合本诗内容,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4分)
示例:《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
《出塞作》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紧张景象与将士的英勇身姿,抒发了对唐军保家卫国的赞颂、对边境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意对即可)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校准备开展“好书共读,文化共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21.班级准备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班级文化环境。班委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B)(3分)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啊。
【解析】B.不得体。本句的观点是不能只放古代名人画像,但语气过于强硬,不利于讨论。
22.班上打算以“我心中的诗画偶像”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比赛,邀请你做主持人,请你撰写一段开场白。(6分)
示例: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也有自己的“诗画偶像”。今天的演讲比赛,大家可以畅谈心中的“诗画偶像”。下面我宣布,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23.语文课代表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为“大家小书”。以下的介绍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②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③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日益满足普通读者增长的需求。④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⑤若论学术性则非但不轻,有些而且相当重。⑥“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⑦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将“日益”放在“增长”前面。第⑤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而且”改为“反而”。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对于“读书”这个话题,咱们应该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内容吧。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与好朋友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和感受。 叙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传递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任务二 推荐一本书给小学三、四年级的小朋友。 陈述书籍梗概,介绍重点内容,说明推荐理由,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活泼有趣。
任务三 辩论活动中,反驳对方“内容精彩的畅销书就是好书”的观点。 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对方观点的错误,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期中质量评价
范围:第1-3单元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贵州等地适用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金秋时节,秋色渐染,雨雾缭绕,这样的贵阳,让人由zhōnɡ①____地赞叹秋的美好。清晨,苍茫远望,云雾从山间升腾而起,杳无消息地缭绕着山峦,这景致kù sì②______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画。午时,极目远眺,云层之中,楼宇林立,wǎn③____如天空之城,其中“金融中心双子塔”最引人注目,给人一种鹤立鸡群般的突出之感。傍晚,老城银杏树金黄的叶子轻盈地飘舞着,叶子洒落到屋顶上、亭子上、台阶上,仿佛在下着一场“黄金雨”,悄然中已将秋色层层晕染。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衷
酷似
宛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杳无消息 B.鹤立鸡群
C.轻盈 D.悄然
【解析】A.“杳无消息”指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用在文段中形容云雾缭绕的状态不恰当。
A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2)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__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4)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瑟瑟谷中风
水中藻、荇交横
剧哉边海民
乱花渐欲迷人眼
(5)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6)夕日欲颓,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王绩《野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
(8)《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现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
沉鳞竞跃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中常用“征蓬”比喻远行之人,用“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呐喊》。
D.《三峡》选自东晋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解析】B.苏轼是北宋词人;C.《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D.《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A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我们无论怎样反对其动机,或在其后面的政治作用,我们得承认发生在西安这一个突变,是适当其时,处理妥当的。”这一“突变”的发动者是( )(3分)
A.冯玉祥、吉鸿昌 B.张学良、杨虎城
C.张学良、冯玉祥 D.周恩来、吉鸿昌
【解析】B.这一“突变”是指“西安事变”,发动者是张学良和杨虎城。
B
7.向埃德加·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埃德加·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2分)
示例:埃德加·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真实材料,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二)现代文阅读
父亲归来那一天
明前茶
①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远镜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以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们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
②通常,父亲出差需要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无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石榴丰收,他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
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被怎样的土地孕育着,才有如此滋味?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生长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石榴树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果实。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他归来时,居然带了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的是新疆的棉花,它们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你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我要让孩子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这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掉落的小棉枝,父亲让我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调试望远镜,我正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枯萎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植物,在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
盛放。”
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放莲子等配料熬够40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香气。父亲的背包里,还装着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喜悦的,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那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⑩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出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8.选文中提到“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下列对“不可思议”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归来时,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B.父亲归来时,“我”令他满意的高考分数。
C.父亲归来时,带回浩瀚无垠的世界。
D.父亲教会“我”看待世界的别致角度。
【解析】B.“高考成绩”是“我”取得的,并不是父亲带回来的。
B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将事件、情感都浓缩在“归来”这
一天。
B.选文第①段开篇点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归来那一天的隆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第③段“我”立誓要到北方去说明父亲外出归来带给“我”的影响是深
远的。
D.第⑦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做昙花汤的过程,表现父亲做家务十分熟练。
D
【解析】D.“轻轻去掉”“反复冲洗”“加入昙花的花瓣”,通过细节描写,突出父亲做昙花汤的精心细致,突出了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10.父亲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家人带来生活的“浪漫”。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5分)
“浪漫”的事 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
带回新疆的长在棉枝上的棉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我”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
“浪漫”的内涵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母亲一箱子白玫瑰花
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11.请结合第⑨段的内容,谈谈你对链接材料的理解。(5分)
链接材料 你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王朔《致女儿书》
示例:第⑨段的内容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和期许。在他看来,父母最应教给孩子的,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要有长远的目光、丰厚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理等。链接材料则强调内心的丰富。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人生路上要看得高、看得远,认识更广阔的大千世界。(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一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
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意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材料二 近些年,随着AI算法的不断完善,诗歌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部分诗歌的意境营造和美感生成,更是达到了“艺术”的高阶层次。
单从创作水准衡量,AI锻造出的文本相较以往已有“脱胎换骨”之感:一是得益于图像识别技术和大型语料数据库,其算法得到了较大升级;二是人工智能提升了诗歌语言生成的能力,提升了语言选用的精确度与规范度。
尽管程序设计者尝试推进AI创造诗歌从“物境”向“意境”方向转化,可事实表明,如果面临抒情、叙事等多重文体要素的融合,AI系统经常会“力不从心”。
此外,AI写作倾向于给出规范的布局、整齐的框架和流畅的行文,这反而有可能会影响诗意的灵活流动。诗歌的魅力在于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在于它的不可完全解读性,AI进行逻辑运算时,对于这种“留白”的处理尚显生硬,甚至“不知所措”。另外,其再现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的能力,往往也是薄弱的,这直接导致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
微软科学家曾预言,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为其赋予情感。这相当于承认了AI目前还不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像人类作者那样演绎一个生命主体独特的呼吸节奏。
因为不具备人的情感,AI诗歌缺乏基于生活的感悟,其计算、推演出的作品,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9月28日)
材料三 未来顶尖创作者将兼具艺术家的灵感与AI指挥官的精密,重新定义创作边界。
资深出版人卢俊提醒,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或将被重新定义——从“纯创作”转向“AI协作力”,将工具驾驭与行业洞察相结合,提升深度和差异化辨识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自身素养。知识储备、创意构思和审美能力仍是运用AI的前提”。
“DeepSeek是能按我们给定的命令思考的工具,不用怕,不用慌,要用好。”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寿打了比方,当人工智能成为大脑的一部分,如同大海一般,但人是光,一旦使用,就唤醒了海面。
AI是不是意味着对人类“提问”水准的要求变高?
“随着用户与我互动经验的增加,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设计更精准、更具创意的提示,以激发更符合期待的回应。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共同学习提升的过程:用户通过不断优化提示词来获得更好的结果,而我则通过处理多样化的提示,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理解,提升生成能力。这也反映了人类与我协作的自然趋势——工具的能力提升会推动使用者对工具的探索和挑战,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更多是源于用户对效率的追求和对创造力的期待,或者说这种变化也反映了用户对我潜力认知的不断深化。”
思考了7秒后,DeepSeek给出以上这段回答。
(摘编自《文汇报》2025年2月10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讲究情景交融,艺术家将主观情感投射到物中,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B.近年来,AI创作的诗歌在抒情、叙事方面,都达到了“艺术”的高阶
层次。
C.AI可以根据以下指令进行创作:写一首模仿李白诗风、以“月”为核心意象的五言律诗。
D.在文艺创作领域,AI与人类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
B
【解析】B.材料二中明确指出,AI创作的部分诗歌在意境营造和美感生成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高阶层次,但在抒情、叙事等方面还是经常“力不
从心”。
13.如何理解材料三画线句中的加点字“唤醒”?(3分)
“唤醒”强调了人类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人工智能有巨大潜力,但需要人类使用(激发)才能发挥巨大作用。(意对即可)
1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人与AI之间如何实现“双向奔赴”。(2分)
一方面,AI需要不断升级算法,提升语言生成和情感理解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类需要提升“AI协作力”,优化与AI的互动方式。
15.下列【甲】【乙】两首诗歌,有一首是运用AI软件DeepSeek创作的。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5分)
【甲】 风撕开茅草的外衣 雪倒灌进破旧的墙体 裂缝在陶碗边缘生长 煤油灯在褶皱中结冰 而种子在冻土下安睡 母亲把饥饿纺成补丁 【乙】
风,
像一个太悲哀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乙】诗。原因:【乙】诗整体上缺乏情景交融的意境,显得较为直白和生硬;同时,诗中的比喻虽然生动,但整体上缺乏诗意和美感,显得较为机械和刻板,这符合AI诗歌创作的特点。(意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
天镜园
[明末清初]张岱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念书此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yuè):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dāo):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yì):船桨。
16.选文中描写的生活场面不包括( )(3分)
A.读书堂中 B.牙人掷笋
C.园丁捞笋 D.鹅游水塘
D
17.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请写出本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3分)
余念书此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一泓漾之 春冬之时(郦道元《三峡》)
B.类若乘空 不若燔土(沈括《活板》)
C.余念书此中 念无与为乐者(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字俱碧鲜 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D
【解析】A.音节助词,不译/结构助词,的。B.像,好像/及,比得上。C.读/考虑,想到。D.都。
【参考译文】
天镜园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幽深的竹林,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湖水林木明净新鲜,游鱼、飞鸟、水藻、荇菜,大致像浮在空中一样。我坐在浴凫堂里读书,扑面而来,满眼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青碧鲜绿的颜色。每年春末,破塘笋必定经过这里。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快而去。园丁划着小舟拾起大笋,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煮着吃时,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这里指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汉代官职。⑤霍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
19.根据诗歌内容,下列不属于诗歌所描绘画面的一项是( )(3分)
A.居延城外,白草遍野 B.野火燃烧,蔓延山野
C.秋日平原,雪后射雕 D.暮云低垂,荒漠草原
【解析】C.诗中未提及“雪后”环境。
C
20.参照《使至塞上》课后示例,结合本诗内容,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4分)
示例:《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
《出塞作》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紧张景象与将士的英勇身姿,抒发了对唐军保家卫国的赞颂、对边境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意对
即可)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校准备开展“好书共读,文化共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21.班级准备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班级文化环境。班委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 )(3分)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啊。
【解析】B.不得体。本句的观点是不能只放古代名人画像,但语气过于强硬,不利于
讨论。
B
22.班上打算以“我心中的诗画偶像”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比赛,邀请你做主持人,请你撰写一段开场白。(6分)
示例: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也有自己的“诗画偶像”。今天的演讲比赛,大家可以畅谈心中的“诗画偶像”。下面我宣布,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23.语文课代表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为“大家小书”。以下的介绍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②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③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日益满足普通读者增长的需求。④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⑤若论学术性则非但不轻,有些而且相当重。⑥“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⑦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将“日益”放在“增长”前面。第⑤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而且”改为“反而”。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对于“读书”这个话题,咱们应该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内容吧。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与好朋友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和感受。 叙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传递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任务二 推荐一本书给小学三、四年级的小朋友。 陈述书籍梗概,介绍重点内容,说明推荐理由,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活泼有趣。
任务三 辩论活动中,反驳对方“内容精彩的畅销书就是好书”的观点。 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对方观点的错误,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期中学业质量评价(贵州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金秋时节,秋色渐染,雨雾缭绕,这样的贵阳,让人由zhōnɡ① 衷 地赞叹秋的美好。清晨,苍茫远望,云雾从山间升腾而起,杳无消息地缭绕着山峦,这景致kù sì② 酷似 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画。午时,极目远眺,云层之中,楼宇林立,wǎn③ 宛 如天空之城,其中“金融中心双子塔”最引人注目,给人一种鹤立鸡群般的突出之感。傍晚,老城银杏树金黄的叶子轻盈地飘舞着,叶子洒落到屋顶上、亭子上、台阶上,仿佛在下着一场“黄金雨”,悄然中已将秋色层层晕染。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3分)
A.杳无消息 B.鹤立鸡群
C.轻盈 D.悄然
【解析】A.“杳无消息”指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用在文段中形容云雾缭绕的状态不恰当。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刘桢《赠从弟》(其二)]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4)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6)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王绩《野望》一诗中,“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
(8)《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现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古诗中常用“征蓬”比喻远行之人,用“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呐喊》。
D.《三峡》选自东晋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解析】B.苏轼是北宋词人;C.《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D.《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我们无论怎样反对其动机,或在其后面的政治作用,我们得承认发生在西安这一个突变,是适当其时,处理妥当的。”这一“突变”的发动者是(B)(3分)
A.冯玉祥、吉鸿昌 B.张学良、杨虎城
C.张学良、冯玉祥 D.周恩来、吉鸿昌
【解析】B.这一“突变”是指“西安事变”,发动者是张学良和杨虎城。
7.向埃德加·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埃德加·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2分)
示例:埃德加·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真实材料,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二)现代文阅读
父亲归来那一天
明前茶
①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远镜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以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们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
②通常,父亲出差需要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无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石榴丰收,他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被怎样的土地孕育着,才有如此滋味?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生长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石榴树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果实。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他归来时,居然带了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的是新疆的棉花,它们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你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我要让孩子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这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掉落的小棉枝,父亲让我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调试望远镜,我正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枯萎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植物,在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放莲子等配料熬够40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香气。父亲的背包里,还装着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喜悦的,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那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⑩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出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8.选文中提到“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下列对“不可思议”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父亲归来时,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B.父亲归来时,“我”令他满意的高考分数。
C.父亲归来时,带回浩瀚无垠的世界。 D.父亲教会“我”看待世界的别致角度。
【解析】B.“高考成绩”是“我”取得的,并不是父亲带回来的。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本文的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将事件、情感都浓缩在“归来”这一天。
B.选文第①段开篇点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归来那一天的隆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第③段“我”立誓要到北方去说明父亲外出归来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D.第⑦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做昙花汤的过程,表现父亲做家务十分熟练。
【解析】D.“轻轻去掉”“反复冲洗”“加入昙花的花瓣”,通过细节描写,突出父亲做昙花汤的精心细致,突出了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10.父亲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家人带来生活的“浪漫”。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5分)
“浪漫”的事 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
带回新疆的长在棉枝上的棉花
① 送母亲一箱子白玫瑰花
送“我”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
“浪漫”的内涵 ② 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11.请结合第⑨段的内容,谈谈你对链接材料的理解。(5分)
链接材料 你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王朔《致女儿书》
示例:第⑨段的内容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和期许。在他看来,父母最应教给孩子的,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要有长远的目光、丰厚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理等。链接材料则强调内心的丰富。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人生路上要看得高、看得远,认识更广阔的大千世界。(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一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
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意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材料二 近些年,随着AI算法的不断完善,诗歌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部分诗歌的意境营造和美感生成,更是达到了“艺术”的高阶层次。
单从创作水准衡量,AI锻造出的文本相较以往已有“脱胎换骨”之感:一是得益于图像识别技术和大型语料数据库,其算法得到了较大升级;二是人工智能提升了诗歌语言生成的能力,提升了语言选用的精确度与规范度。
尽管程序设计者尝试推进AI创造诗歌从“物境”向“意境”方向转化,可事实表明,如果面临抒情、叙事等多重文体要素的融合,AI系统经常会“力不从心”。
此外,AI写作倾向于给出规范的布局、整齐的框架和流畅的行文,这反而有可能会影响诗意的灵活流动。诗歌的魅力在于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在于它的不可完全解读性,AI进行逻辑运算时,对于这种“留白”的处理尚显生硬,甚至“不知所措”。另外,其再现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的能力,往往也是薄弱的,这直接导致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
微软科学家曾预言,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为其赋予情感。这相当于承认了AI目前还不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像人类作者那样演绎一个生命主体独特的呼吸节奏。
因为不具备人的情感,AI诗歌缺乏基于生活的感悟,其计算、推演出的作品,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9月28日)
材料三 未来顶尖创作者将兼具艺术家的灵感与AI指挥官的精密,重新定义创作边界。
资深出版人卢俊提醒,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或将被重新定义——从“纯创作”转向“AI协作力”,将工具驾驭与行业洞察相结合,提升深度和差异化辨识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自身素养。知识储备、创意构思和审美能力仍是运用AI的前提”。
“DeepSeek是能按我们给定的命令思考的工具,不用怕,不用慌,要用好。”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寿打了比方,当人工智能成为大脑的一部分,如同大海一般,但人是光,一旦使用,就唤醒了海面。
AI是不是意味着对人类“提问”水准的要求变高?
“随着用户与我互动经验的增加,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设计更精准、更具创意的提示,以激发更符合期待的回应。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共同学习提升的过程:用户通过不断优化提示词来获得更好的结果,而我则通过处理多样化的提示,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理解,提升生成能力。这也反映了人类与我协作的自然趋势——工具的能力提升会推动使用者对工具的探索和挑战,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更多是源于用户对效率的追求和对创造力的期待,或者说这种变化也反映了用户对我潜力认知的不断深化。”
思考了7秒后,DeepSeek给出以上这段回答。
(摘编自《文汇报》2025年2月10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诗歌讲究情景交融,艺术家将主观情感投射到物中,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B.近年来,AI创作的诗歌在抒情、叙事方面,都达到了“艺术”的高阶层次。
C.AI可以根据以下指令进行创作:写一首模仿李白诗风、以“月”为核心意象的五言律诗。
D.在文艺创作领域,AI与人类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
【解析】B.材料二中明确指出,AI创作的部分诗歌在意境营造和美感生成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高阶层次,但在抒情、叙事等方面还是经常“力不从心”。
13.如何理解材料三画线句中的加点字“唤醒”?(3分)
“唤醒”强调了人类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人工智能有巨大潜力,但需要人类使用(激发)才能发挥巨大作用。(意对即可)
1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人与AI之间如何实现“双向奔赴”。(2分)
一方面,AI需要不断升级算法,提升语言生成和情感理解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类需要提升“AI协作力”,优化与AI的互动方式。
15.下列【甲】【乙】两首诗歌,有一首是运用AI软件DeepSeek创作的。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5分)
【甲】 风撕开茅草的外衣 雪倒灌进破旧的墙体 裂缝在陶碗边缘生长 煤油灯在褶皱中结冰 而种子在冻土下安睡 母亲把饥饿纺成补丁 【乙】 风, 像一个太悲哀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乙】诗。原因:【乙】诗整体上缺乏情景交融的意境,显得较为直白和生硬;同时,诗中的比喻虽然生动,但整体上缺乏诗意和美感,显得较为机械和刻板,这符合AI诗歌创作的特点。(意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
天镜园
[明末清初]张岱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念书此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yuè):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dāo):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yì):船桨。
16.选文中描写的生活场面不包括(D)(3分)
A.读书堂中 B.牙人掷笋
C.园丁捞笋 D.鹅游水塘
17.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请写出本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3分)
余念书此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D)(3分)
A.一泓漾之 春冬之时(郦道元《三峡》)
B.类若乘空 不若燔土(沈括《活板》)
C.余念书此中 念无与为乐者(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字俱碧鲜 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解析】A.音节助词,不译/结构助词,的。B.像,好像/及,比得上。C.读/考虑,想到。D.都。
【参考译文】
天镜园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幽深的竹林,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湖水林木明净新鲜,游鱼、飞鸟、水藻、荇菜,大致像浮在空中一样。我坐在浴凫堂里读书,扑面而来,满眼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青碧鲜绿的颜色。每年春末,破塘笋必定经过这里。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快而去。园丁划着小舟拾起大笋,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煮着吃时,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这里指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汉代官职。⑤霍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
19.根据诗歌内容,下列不属于诗歌所描绘画面的一项是(C)(3分)
A.居延城外,白草遍野 B.野火燃烧,蔓延山野
C.秋日平原,雪后射雕 D.暮云低垂,荒漠草原
【解析】C.诗中未提及“雪后”环境。
20.参照《使至塞上》课后示例,结合本诗内容,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4分)
示例:《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
《出塞作》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紧张景象与将士的英勇身姿,抒发了对唐军保家卫国的赞颂、对边境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意对即可)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校准备开展“好书共读,文化共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21.班级准备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班级文化环境。班委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B)(3分)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啊。
【解析】B.不得体。本句的观点是不能只放古代名人画像,但语气过于强硬,不利于讨论。
22.班上打算以“我心中的诗画偶像”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比赛,邀请你做主持人,请你撰写一段开场白。(6分)
示例: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也有自己的“诗画偶像”。今天的演讲比赛,大家可以畅谈心中的“诗画偶像”。下面我宣布,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23.语文课代表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为“大家小书”。以下的介绍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②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③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日益满足普通读者增长的需求。④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⑤若论学术性则非但不轻,有些而且相当重。⑥“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⑦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将“日益”放在“增长”前面。第⑤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而且”改为“反而”。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对于“读书”这个话题,咱们应该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内容吧。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与好朋友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和感受。 叙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传递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任务二 推荐一本书给小学三、四年级的小朋友。 陈述书籍梗概,介绍重点内容,说明推荐理由,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活泼有趣。
任务三 辩论活动中,反驳对方“内容精彩的畅销书就是好书”的观点。 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对方观点的错误,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