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
(全国版河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班级开展“攀登书山,遨游学海”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小语在参加活动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帮忙解决。(共9分)
(一)开场白:书路攀登,墨香为伴 攀登书山的征程要带着锐不可①当(当 挡)的气势,每一页翻过的纸张都是向上的阶梯。关键的岔路口从不允许草率抉择,那些标注着重点的段落,需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反复研读。当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墨香里藏着前人的②建(健 建)树,那些凝固智慧的文字如同火把,照亮每一处晦涩的转角。直到某个星夜,合上书本时忽然读懂某句蛰伏已久的真谛,眼眶骤然漫上温热——原来所有深耕的时光,都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长成了向上的根系。
(1)请根据语境,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字,并工整书写。(2分)
(2)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将“凝固”改成“凝结”。
(二)学方法:梳目辨要,精读探微 阅读经典,需讲究科学方法,严格把好内容关。其一,重视目录之学。目录犹如书籍的“脉络图”,通过梳理目录,能够清晰分辨内容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阅读计划,实现有针对性的选读。其二,将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经典书籍里藏着大智慧,内容又多又深,如果只是随便翻翻,很容易错过重点。所以遇到关键段落,得逐字逐句“咬文嚼字”,把每句话掰开揉碎了琢磨,像________(A.追本溯源 B.抽丝剥茧)一样理清思路,这样才能抓住书中的精华。
(3)小语不知道画横线处用哪个成语贴切。请根据成语的意思,结合语境,从括号中为其推荐一个,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追本溯源:追溯事物的根本和源头,指探寻事物产生的根源或发展的脉络。 抽丝剥茧:比喻层层剖析,将复杂的事物一步步分解,找出本质或关键。 ——《新华成语词典》
抽丝剥茧。(1分)文中指对关键段落逐字琢磨、理清思路,需层层剖析复杂内容,“抽丝剥茧”侧重逐步拆解找本质,契合“掰开揉碎琢磨”的语境;“追本溯源”侧重探寻根源,与语境不符。(4分)
2.活动进入尾声,请你帮助小语完成以下任务。(5分)
(1)活动一:小语准备制作一张明信片送给大家,你觉得哪张更合适?为什么?(3分)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认为图一更合适。图片中有一人站在云雾缭绕的山巅,看着远处的高山,它们似乎变得不再难以翻越;旁边写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启示我们只要努力攀登,任何困难都会变得渺小。画面古色古香,更适合本次语文学习活动。
示例二:我认为图二更合适。图中的两位同学坐在一本巨大的书上,向着前方招手,这代表他们正借助书本向知识的宝库前进,体现了“遨游学海”的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
(2)活动二:小语想用一组排比句为本次班会作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2分)
一卷书,一盏茶,一方桌,在人间烟火中独辟一隅文雅的书斋,思接千载,贯通古今。书斋如一位知识的摆渡人,载莘莘学子畅游浩瀚的书海;书斋如一缕冬日的暖阳,照莘莘学子攀登风光旖旎的山峰;示例:书斋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引莘莘学子通往成功的彼岸(2分)。我们在书斋中静度岁月流年,沉醉书香氤氲,修气质,齐涵养,寄精神。
3.写景,抒情,明志。攀登古诗文情感进阶之梯,请你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8分)
古诗文绘美景。“①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展现江水动静之景,配色鲜明;“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之美;“树树皆秋色,③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描写清幽的晚秋之景。
古诗文抒真情。“烈士暮年,④壮心不已”(《龟虽寿》)是曹操积极进取、乐观奋发的决心;“柴门何萧条,⑤狐兔翔我宇”(《梁甫行》)是曹植咏叹百姓家园荒芜颠沛流离之苦。
古诗文明志向。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的赞叹;面对奇山幽谷,吴均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⑦经纶世务者,⑧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表达鄙弃尘俗之念。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7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③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反复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破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④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调;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⑤再大一点时,我终于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相伴,满心欢喜。
⑥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怎么办?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
⑦慢慢地,条件好了,我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⑧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⑨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⑩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4.根据文章第②—⑤段内容,简要概括,填写下表。(4分)
“我”读书的故事 “我”读书的心情或状态
去别人家串门,读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①开心、喜悦(欣喜若狂)(1分)
②借别人家的小人书(1分) 小心翼翼,恋恋不舍
过年时看卷鞭炮的纸上的“断句” 通身清透
③在做废品收购买卖的人家里读书(1分) ④淋漓畅快,如饥似渴(1分)
5.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抱”“飞奔”“扎”等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对书的珍惜以及读书的急切心理,表现了“我”对书的喜爱和珍视之情。__示例二:“小心翼翼”“赶紧”“一页页”“仔仔细细”等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时的情态,表现了“我”好不容易得到书的喜悦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4分,言之有理即可)
6.第⑥段“怎么办?偷呗”这里的“偷”字是什么含义?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偷书”?(4分)
这里的“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窃书籍,因为当年作者无书可读,十分珍惜读书机会,所以把书悄悄带回家读,第二天再悄悄还回去。写自己“偷书”表现了作者当时如饥似渴读书的状态。(4分,意近即可)
7.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5分)
【链接材料】 读书之“用”,不必在眼前,不必在当下,它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灵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示例:正如材料中讲读书是有无形之用,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本文中由于爱读书,想多读书,“我”的精神得到丰润,生命得到润泽。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丰盈,人生变得更美好。(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8—10题。(共11分)
中国亭
①亭,四面迎风,玲珑剔透,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是我国园林中运用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憩,避风雨,消暑纳凉,也是眺望揽胜的好地方。
②我国古代亭的最早形式多为不大的四方亭,木构草顶,结构简单。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发展为多角形、圆形等较为复杂的形体。
③按亭子的平面形状来分,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杭州三潭映月的三角亭只有三根支柱,最显玲珑轻巧。它设置在水平曲桥的拐角处,亭影波光,似飘然于水上。四角方亭在园林中最为普遍。名为“亭亭亭”的四角亭,由桥与三潭映月的三角亭相连呼应,大大丰富了湖心水园的景色。西湖三潭映月的碑亭,颐和园谐趣园内的兰亭,都是四方亭。它们简洁大方,平稳朴实。六角亭和八角亭在园林中也都较常见到。苏州狮子林的湖心亭,属六柱六角亭结构。它翘角飞檐,清秀俊逸,具有江南亭的典型风格。北京中南海的荷风蕙露亭浑厚端庄,堂皇富丽,集中了北方亭的特点。“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南北亭式迥然不同的风格。圆形亭比多边形亭更显秀丽隽美。苏州留园的六柱圆亭——舒啸亭显得轻盈典雅,华美静谧。北京北海公园的八柱圆亭见春亭,俊秀精巧,其顶犹如一把撑开的大伞。由于圆亭的建造较多边形复杂,因此并不十分多见。
④按亭的立面造型分有:单层、双层,偶然可见三层结构。亭顶的形式常为攒尖顶,其次是歇山顶、卷棚顶等。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廓如亭,是一座八角重檐特大型的亭子,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承,体形稳重,气势雄浑,蔚为壮观。
⑤意境的追求在我国园林中是颇为讲究的。亭在园林布局中的选位十分灵活,可以因地制宜,或伫立于山岗之上,或飘然于湖池之傍,更可隐依于山石树丛之间,得其自然之趣。正如《园冶》一书中所云:“……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⑥建于山上之亭,不仅丰富了风景的立体轮廓,而且为登山游人提供了驻足小憩,凭栏眺望之所。北京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屹立于景山之巅,该主亭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两对相应的重檐八角亭和重檐圆亭,成为五位一体的组亭,端庄华贵,气势轩昂,使景山陡增生气。
⑦临水或水面设亭,不仅能观览水景,而且由于水的坦荡和清澈,能产生出波光粼粼、亭影绰绰的水景效果。北京某王府在花园内小岛上置亭,亭与桥相连,秀丽雅致,辉映成趣。苏州沧浪亭园内的观鱼处,把亭置于池岸的石矶上,三面临水,亭与水面结合紧密,贴切自然。
⑧有的亭被置于桥上,使桥的形体发生变化,增加了空间层次。如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有四个是亭桥,这些桥上的亭虽然不大,却能起到凝聚风景的作用。西堤某亭桥,以柱为框架,眺望西堤柳林,具有强烈的空间感,达到蕴景深邃的目的。
⑨亭的成功选址,能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享受到大自然无限广阔的意境,正如古人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⑩在我国园林山水中,其中有许多亭与文墨珠联璧合,而成为名亭。如浙江绍兴著名的兰亭,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等文人墨客聚会之处,亭内所刻“兰亭”,二字系清乾隆御笔。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园因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为亭撰写《醉翁亭记》而久负盛名。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位于西湖的小岛上,四面湖水粼粼,花柳相映,历代文人学士为此亭留下了不少佳作,如“一片清光浮水园,十分明月到湖心”等。
(选自《中国园林建筑图集》)
8.下列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按平面形状来分,亭子有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四种形状。
B.第④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中国亭的立面造型特点。
C.“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表明高处之亭可以凭高望远,享受意境之美。
D.第⑤段画线句表明亭在园林布局中的选位灵活。
【解析】A.说法过于绝对,第③段明确提到“按亭子的平面形状来分,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这里的“等”字表示还有其他形状的可能性。
9.说明文要求语言严谨、准确,文中第⑩段却采用了生动的诗句“一片清光浮水园,十分明月到湖心”,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4分)
合理。(1分)因为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湖心亭的美景,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同时,作为例证之一,支持了前文关于亭与文墨紧密联系的论点。这种文学性的手法并没有违背说明文的严谨性要求。(3分,意对即可)
10.2025年中欧青少年友好文化交流团将来中国考察交流,其中有一项活动是对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亭”进行考察。请你作为讲解员,选择下面任意一种中国亭,结合文章内容向交流团成员精要介绍中国亭的“形状之特”和“选位之妙”的特点。(5分)
图一 望峰山上的三角亭
图二 南方桥上的多角亭
图三 康巴湖边的圆亭
示例:各位交流团的成员,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亭——三角亭。这座亭子采用了三角形的结构设计,看起来既玲珑又轻巧。同时,亭子被树木环绕,显得气势磅礴。在选址上巧妙地利用了山顶的地势优势,让人们能够登高望远,尽情享受自然美景。通过亭子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国亭的形状特点和选址之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考察交流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5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①。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②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选自欧阳修《西湖念语③》)
【注释】①高会:盛大的宴会。②傍:同“旁”。③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怀民亦未寝 词语推断法:废寝忘食 睡觉
(2)况西湖之胜概 查阅词典法:①尽,完。②优美的。③超过。④名胜古迹。(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②(填序号)
(3)安问属官而属私 课内迁移法: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表反问,怎么,哪里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13.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1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1分)
1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示例一: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示例二: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4分,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从前王子猷因为喜爱竹子,登门拜访赏竹,忘记问候主人。陶渊明的车,遇到(有)酒(喝),就停在路上。何况西湖优美的风景,独揽了东颍一带的好名声。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有时会和朋友一起交游,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吟一首诗。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才知道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前人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因此翻出以前的词,用新的调子来写,冒昧地陈述一番薄技,姑且表达清新欢快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5.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过:“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试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本诗与《钱塘湖春行》的相同点。(4分)
①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将西湖早春的生机盎然、清新明丽之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春题湖上》选取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展现出一幅开阔而丰富的西湖春景图。②两首诗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和“一半勾留是此湖”,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不舍。(每点2分,意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5分)
有人读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问其精神内核:
“是凌厉批判黑暗,
还是温柔守护大众?”
这精神笑了,它说:
“我思索的不止这些。”
那人再探:
“你思索些什么?”
这精神答:
“我想的是——
暗夜里,为觉醒者劈开混沌;
长路上,做追光者心底之火。”
16.文字中鲁迅精神的体现,让你联想到了下列备选人物中的哪一个?请结合名著内容,说一说他为什么带给你这样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5分)
备选人物:彭德怀(《红星照耀中国》) 孙悟空(《西游记》)
示例一:我联想到彭德怀。他身上体现了鲁迅精神,在黑暗社会里,批判旧世界的不公,为民众觉醒战斗;在长征路上,以勇猛与担当,做战友追光、为理想奋进的“心底之火”,点燃希望。
示例二:我联想到孙悟空。他似鲁迅精神化身,取经旅途中,批判妖魔鬼怪伪善,为正义斗争;西行长路上,凭无畏与神通,做师徒追光、求真经的“心底之火”,破除迷雾。(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攀登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攀登意味着体力的付出,更意味着意志的坚定;攀登是一种情感的挣扎,攀登意味着位置的变化,更意味着境界的开拓……攀登是克服外部的困难,攀登是战胜内在的自我。环顾身边的社会,攀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单位、个人,无不在攀登中表现“真我”,决出胜负。
(1)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攀登中的真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期中质量评价03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河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班级开展“攀登书山,遨游学海”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语在参加活动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帮忙解决。(共9分)
(一)开场白:书路攀登,墨香为伴
攀登书山的征程要带着锐不可①____(当 挡)的气势,每一页翻过的纸张都是向上的阶梯。关键的岔路口从不允许草率抉择,那些标注着重点的段落,需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反复研读。当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
当
墨香里藏着前人的②____(健 建)树,那些凝固智慧的文字如同火把,照亮每一处晦涩的转角。直到某个星夜,合上书本时忽然读懂某句蛰伏已久的真谛,眼眶骤然漫上温热——原来所有深耕的时光,都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长成了向上的根系。
建
(1)请根据语境,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字,并工整书写。(2分)
(2)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将“凝固”改成“凝结”。
(二)学方法:梳目辨要,精读探微
阅读经典,需讲究科学方法,严格把好内容关。其一,重视目录之学。目录犹如书籍的“脉络图”,通过梳理目录,能够清晰分辨内容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阅读计划,实现有针对性的选读。其二,将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经典书籍里藏着大智慧,内容又多又深,如果只是随便翻翻,很容易错过重点。所以遇到关键段落,得逐字逐句“咬文嚼字”,把每句话掰开揉碎了琢磨,像________(A.追本溯源 B.抽丝剥茧)一样理清思路,这样才能抓住书中的精华。
(3)小语不知道画横线处用哪个成语贴切。请根据成语的意思,结合语境,从括号中为其推荐一个,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追本溯源:追溯事物的根本和源头,指探寻事物产生的根源或发展的脉络。
抽丝剥茧:比喻层层剖析,将复杂的事物一步步分解,找出本质或关键。
——《新华成语词典》
抽丝剥茧。(1分)文中指对关键段落逐字琢磨、理清思路,需层层剖析复杂内容,“抽丝剥茧”侧重逐步拆解找本质,契合“掰开揉碎琢磨”的语境;“追本溯源”侧重探寻根源,与语境不符。(4分)
示例一:我认为图一更合适。图片中有一人站在云雾缭绕的山巅,看着远处的高山,它们似乎变得不再难以翻越;旁边写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活动进入尾声,请你帮助小语完成以下任务。(5分)
(1)活动一:小语准备制作一张明信片送给大家,你觉得哪张更合适?为什么?(3分)
图一 图二
这启示我们只要努力攀登,任何困难都会变得渺小。画面古色古香,更适合本次语文学习活动。
示例二:我认为图二更合适。图中的两位同学坐在一本巨大的书上,向着前方招手,这代表他们正借助书本向知识的宝库前进,体现了“遨游学海”的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
(2)活动二:小语想用一组排比句为本次班会作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2分)
一卷书,一盏茶,一方桌,在人间烟火中独辟一隅文雅的书斋,思接千载,贯通古今。书斋如一位知识的摆渡人,载莘莘学子畅游浩瀚的书海;书斋如一缕冬日的暖阳,照莘莘学子攀登风光旖旎的山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在书斋中静度岁月流年,沉醉书香氤氲,修气质,齐涵养,寄精神。
引莘莘学子通往成功的彼岸(2分)
示例:书斋如一
座明亮的灯塔,
3.写景,抒情,明志。攀登古诗文情感进阶之梯,请你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8分)
古诗文绘美景。“①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展现江水动静之景,配色鲜明;“②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之美;“树树皆秋色,③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描写清幽的晚秋之景。
(则)素湍绿潭
月下飞天镜
山山唯落晖
古诗文抒真情。“烈士暮年,④__________”(《龟虽寿》)是曹操积极进取、乐观奋发的决心;“柴门何萧条,⑤____________”(《梁甫行》)是曹植咏叹百姓家园荒芜颠沛流离之苦。
古诗文明志向。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⑥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的赞叹;面对奇山幽谷,吴均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表达鄙弃尘俗之念。
壮心不已
狐兔翔我宇
岂不罹凝寒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7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
雅好。
③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反复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破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④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调;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⑤再大一点时,我终于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相伴,满心欢喜。
⑥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怎么办?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
⑦慢慢地,条件好了,我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⑧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⑨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⑩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4.根据文章第②—⑤段内容,简要概括,填写下表。(4分)
“我”读书的故事 “我”读书的心情或状态
去别人家串门,读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恋恋不舍
过年时看卷鞭炮的纸上的“断句” 通身清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别人家的小人书(1分)
开心、喜悦(欣喜若狂)(1分)
在做废品收购买卖的人家里读书(1分)
淋漓畅快,如饥似渴(1分)
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抱”“飞奔”“扎”等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对书的珍惜以及读书的急切心理,表现了“我”对书的喜爱和珍视之情。 示例二:“小心翼翼”“赶紧”“一页页”“仔仔细细”等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时的情态,表现了“我”好不容易得到书的喜悦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4分,言之有理即可)
5.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这里的“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窃书籍,因为当年作者无书可读,十分珍惜读书机会,所以把书悄悄带回家读,第二天再悄悄还回去。写自己“偷书”表现了作者当时如饥似渴读书的状态。(4分,意近即可)
6.第⑥段“怎么办?偷呗”这里的“偷”字是什么含义?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偷书”?(4分)
示例:正如材料中讲读书是有无形之用,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本文中由于爱读书,想多读书,“我”的精神得到丰润,生命得到润泽。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丰盈,人生变得更美好。(5分,言之有理即可)
7.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5分)
【链接材料】
读书之“用”,不必在眼前,不必在当下,它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灵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二)阅读下文,完成8—10题。(共11分)
中国亭
①亭,四面迎风,玲珑剔透,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是我国园林中运用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憩,避风雨,消暑纳凉,也是眺望揽胜的好地方。
②我国古代亭的最早形式多为不大的四方亭,木构草顶,结构简单。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发展为多角形、圆形等较为复杂的形体。
③按亭子的平面形状来分,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杭州三潭映月的三角亭只有三根支柱,最显玲珑轻巧。它设置在水平曲桥的拐角处,亭影波光,似飘然于水上。四角方亭在园林中最为普遍。名为“亭亭亭”的四角亭,由桥与三潭映月的三角亭相连呼应,大大丰富了湖心水园的景色。西湖三潭映月的碑亭,颐和园谐趣园内的兰亭,都是四方亭。它们简洁大方,平稳朴实。六角亭和八角亭在园林中也都较常见到。苏州狮子林的湖心亭,属六柱六角亭结构。它翘角飞檐,清秀俊逸,具有江南亭的典型风格。
北京中南海的荷风蕙露亭浑厚端庄,堂皇富丽,集中了北方亭的特点。“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南北亭式迥然不同的风格。圆形亭比多边形亭更显秀丽隽美。苏州留园的六柱圆亭——舒啸亭显得轻盈典雅,华美静谧。北京北海公园的八柱圆亭见春亭,俊秀精巧,其顶犹如一把撑开的大伞。由于圆亭的建造较多边形复杂,因此并不十分多见。
④按亭的立面造型分有:单层、双层,偶然可见三层结构。亭顶的形式常为攒尖顶,其次是歇山顶、卷棚顶等。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廓如亭,是一座八角重檐特大型的亭子,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承,体形稳重,气势雄浑,蔚为壮观。
⑤意境的追求在我国园林中是颇为讲究的。亭在园林布局中的选位十分灵活,可以因地制宜,或伫立于山岗之上,或飘然于湖池之傍,更可隐依于山石树丛之间,得其自然之趣。正如《园冶》一书中所云:“……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⑥建于山上之亭,不仅丰富了风景的立体轮廓,而且为登山游人提供了驻足小憩,凭栏眺望之所。北京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屹立于景山之巅,该主亭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两对相应的重檐八角亭和重檐圆亭,成为五位一体的组亭,端庄华贵,气势轩昂,使景山陡增生气。
⑦临水或水面设亭,不仅能观览水景,而且由于水的坦荡和清澈,能产生出波光粼粼、亭影绰绰的水景效果。北京某王府在花园内小岛上置亭,亭与桥相连,秀丽雅致,辉映成趣。苏州沧浪亭园内的观鱼处,把亭置于池岸的石矶上,三面临水,亭与水面结合紧密,贴切自然。
⑧有的亭被置于桥上,使桥的形体发生变化,增加了空间层次。如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有四个是亭桥,这些桥上的亭虽然不大,却能起到凝聚风景的作用。西堤某亭桥,以柱为框架,眺望西堤柳林,具有强烈的空间感,达到蕴景深邃的目的。
⑨亭的成功选址,能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享受到大自然无限广阔的意境,正如古人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⑩在我国园林山水中,其中有许多亭与文墨珠联璧合,而成为名亭。如浙江绍兴著名的兰亭,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等文人墨客聚会之处,亭内所刻“兰亭”,二字系清乾隆御笔。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园因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为亭撰写《醉翁亭记》而久负盛名。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位于西湖的小岛上,四面湖水粼粼,花柳相映,历代文人学士为此亭留下了不少佳作,如“一片清光浮水园,十分明月到湖心”等。
(选自《中国园林建筑图集》)
8.下列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按平面形状来分,亭子有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四种形状。
B.第④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中国亭的立面造型特点。
C.“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表明高处之亭可以凭高望远,享受意境之美。
D.第⑤段画线句表明亭在园林布局中的选位灵活。
【解析】A.说法过于绝对,第③段明确提到“按亭子的平面形状来分,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这里的“等”字表示还有其他形状的可能性。
A
9.说明文要求语言严谨、准确,文中第⑩段却采用了生动的诗句“一片清光浮水园,十分明月到湖心”,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4分)
合理。(1分)因为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湖心亭的美景,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同时,作为例证之一,支持了前文关于亭与文墨紧密联系的论点。这种文学性的手法并没有违背说明文的严谨性要求。(3分,意对即可)
10.2025年中欧青少年友好文化交流团将来中国考察交流,其中有一项活动是对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亭”进行考察。请你作为讲解员,选择下面任意一种中国亭,结合文章内容向交流团成员精要介绍中国亭的“形状之特”和“选位之妙”的特点。(5分)
图一 望峰山上的三角亭
图二 南方桥上的多角亭
图三 康巴湖边的圆亭
示例:各位交流团的成员,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亭——三角亭。这座亭子采用了三角形的结构设计,看起来既玲珑又轻巧。同时,亭子被树木环绕,显得气势磅礴。在选址上巧妙地利用了山顶的地势优势,让人们能够登高望远,尽情享受自然美景。通过亭子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国亭的形状特点和选址之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考察交流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5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①。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②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选自欧阳修《西湖念语③》)
【注释】①高会:盛大的宴会。②傍:同“旁”。③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怀民亦未寝 词语推断法:废寝忘食 _____
(2)况西湖之胜概 查阅词典法:①尽,完。②优美的。③超过。④名胜古迹。(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_____(填序号)
(3)安问属官而属私 课内迁移法: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_________________
睡觉
②
表反问,怎么,哪里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13.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1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1分)
1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示例一: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示例二: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4分,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从前王子猷因为喜爱竹子,登门拜访赏竹,忘记问候主人。陶渊明的车,遇到(有)酒(喝),就停在路上。何况西湖优美的风景,独揽了东颍一带的好名声。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有时会和朋友一起交游,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吟一首诗。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才知道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前人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因此翻出以前的词,用新的调子来写,冒昧地陈述一番薄技,姑且表达清新欢快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5.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过:“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试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本诗与《钱塘湖春行》的相同点。(4分)
①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将西湖早春的生机盎然、清新明丽之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春题湖上》选取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展现出一幅开阔而丰富的西湖春景图。②两首诗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和“一半勾留是此湖”,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不舍。(每点2分,意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5分)
有人读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问其精神内核:
“是凌厉批判黑暗,
还是温柔守护大众?”
这精神笑了,它说:
“我思索的不止这些。”
那人再探:
“你思索些什么?”
这精神答:
“我想的是——
暗夜里,为觉醒者劈开混沌;
长路上,做追光者心底之火。”
16.文字中鲁迅精神的体现,让你联想到了下列备选人物中的哪一个?请结合名著内容,说一说他为什么带给你这样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5分)
备选人物:彭德怀(《红星照耀中国》) 孙悟空(《西游记》)
示例一:我联想到彭德怀。他身上体现了鲁迅精神,在黑暗社会里,批判旧世界的不公,为民众觉醒战斗;在长征路上,以勇猛与担当,做战友追光、为理想奋进的“心底之火”,点燃希望。
示例二:我联想到孙悟空。他似鲁迅精神化身,取经旅途中,批判妖魔鬼怪伪善,为正义斗争;西行长路上,凭无畏与神通,做师徒追光、求真经的“心底之火”,破除迷雾。(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攀登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攀登意味着体力的付出,更意味着意志的坚定;攀登是一种情感的挣扎,攀登意味着位置的变化,更意味着境界的开拓……攀登是克服外部的困难,攀登是战胜内在的自我。环顾身边的社会,攀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单位、个人,无不在攀登中表现“真我”,决出胜负。
(1)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攀登中的真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
(全国版河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班级开展“攀登书山,遨游学海”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小语在参加活动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帮忙解决。(共9分)
(一)开场白:书路攀登,墨香为伴 攀登书山的征程要带着锐不可①当(当 挡)的气势,每一页翻过的纸张都是向上的阶梯。关键的岔路口从不允许草率抉择,那些标注着重点的段落,需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反复研读。当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墨香里藏着前人的②建(健 建)树,那些凝固智慧的文字如同火把,照亮每一处晦涩的转角。直到某个星夜,合上书本时忽然读懂某句蛰伏已久的真谛,眼眶骤然漫上温热——原来所有深耕的时光,都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长成了向上的根系。
(1)请根据语境,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字,并工整书写。(2分)
(2)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将“凝固”改成“凝结”。
(二)学方法:梳目辨要,精读探微 阅读经典,需讲究科学方法,严格把好内容关。其一,重视目录之学。目录犹如书籍的“脉络图”,通过梳理目录,能够清晰分辨内容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阅读计划,实现有针对性的选读。其二,将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经典书籍里藏着大智慧,内容又多又深,如果只是随便翻翻,很容易错过重点。所以遇到关键段落,得逐字逐句“咬文嚼字”,把每句话掰开揉碎了琢磨,像________(A.追本溯源 B.抽丝剥茧)一样理清思路,这样才能抓住书中的精华。
(3)小语不知道画横线处用哪个成语贴切。请根据成语的意思,结合语境,从括号中为其推荐一个,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追本溯源:追溯事物的根本和源头,指探寻事物产生的根源或发展的脉络。 抽丝剥茧:比喻层层剖析,将复杂的事物一步步分解,找出本质或关键。 ——《新华成语词典》
抽丝剥茧。(1分)文中指对关键段落逐字琢磨、理清思路,需层层剖析复杂内容,“抽丝剥茧”侧重逐步拆解找本质,契合“掰开揉碎琢磨”的语境;“追本溯源”侧重探寻根源,与语境不符。(4分)
2.活动进入尾声,请你帮助小语完成以下任务。(5分)
(1)活动一:小语准备制作一张明信片送给大家,你觉得哪张更合适?为什么?(3分)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认为图一更合适。图片中有一人站在云雾缭绕的山巅,看着远处的高山,它们似乎变得不再难以翻越;旁边写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启示我们只要努力攀登,任何困难都会变得渺小。画面古色古香,更适合本次语文学习活动。
示例二:我认为图二更合适。图中的两位同学坐在一本巨大的书上,向着前方招手,这代表他们正借助书本向知识的宝库前进,体现了“遨游学海”的主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
(2)活动二:小语想用一组排比句为本次班会作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2分)
一卷书,一盏茶,一方桌,在人间烟火中独辟一隅文雅的书斋,思接千载,贯通古今。书斋如一位知识的摆渡人,载莘莘学子畅游浩瀚的书海;书斋如一缕冬日的暖阳,照莘莘学子攀登风光旖旎的山峰;示例:书斋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引莘莘学子通往成功的彼岸(2分)。我们在书斋中静度岁月流年,沉醉书香氤氲,修气质,齐涵养,寄精神。
3.写景,抒情,明志。攀登古诗文情感进阶之梯,请你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8分)
古诗文绘美景。“①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展现江水动静之景,配色鲜明;“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之美;“树树皆秋色,③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描写清幽的晚秋之景。
古诗文抒真情。“烈士暮年,④壮心不已”(《龟虽寿》)是曹操积极进取、乐观奋发的决心;“柴门何萧条,⑤狐兔翔我宇”(《梁甫行》)是曹植咏叹百姓家园荒芜颠沛流离之苦。
古诗文明志向。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的赞叹;面对奇山幽谷,吴均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⑦经纶世务者,⑧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表达鄙弃尘俗之念。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7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③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反复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破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④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调;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⑤再大一点时,我终于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相伴,满心欢喜。
⑥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怎么办?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
⑦慢慢地,条件好了,我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⑧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⑨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⑩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4.根据文章第②—⑤段内容,简要概括,填写下表。(4分)
“我”读书的故事 “我”读书的心情或状态
去别人家串门,读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①开心、喜悦(欣喜若狂)(1分)
②借别人家的小人书(1分) 小心翼翼,恋恋不舍
过年时看卷鞭炮的纸上的“断句” 通身清透
③在做废品收购买卖的人家里读书(1分) ④淋漓畅快,如饥似渴(1分)
5.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抱”“飞奔”“扎”等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对书的珍惜以及读书的急切心理,表现了“我”对书的喜爱和珍视之情。__示例二:“小心翼翼”“赶紧”“一页页”“仔仔细细”等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时的情态,表现了“我”好不容易得到书的喜悦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4分,言之有理即可)
6.第⑥段“怎么办?偷呗”这里的“偷”字是什么含义?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偷书”?(4分)
这里的“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窃书籍,因为当年作者无书可读,十分珍惜读书机会,所以把书悄悄带回家读,第二天再悄悄还回去。写自己“偷书”表现了作者当时如饥似渴读书的状态。(4分,意近即可)
7.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5分)
【链接材料】 读书之“用”,不必在眼前,不必在当下,它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灵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示例:正如材料中讲读书是有无形之用,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本文中由于爱读书,想多读书,“我”的精神得到丰润,生命得到润泽。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丰盈,人生变得更美好。(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8—10题。(共11分)
中国亭
①亭,四面迎风,玲珑剔透,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是我国园林中运用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憩,避风雨,消暑纳凉,也是眺望揽胜的好地方。
②我国古代亭的最早形式多为不大的四方亭,木构草顶,结构简单。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发展为多角形、圆形等较为复杂的形体。
③按亭子的平面形状来分,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杭州三潭映月的三角亭只有三根支柱,最显玲珑轻巧。它设置在水平曲桥的拐角处,亭影波光,似飘然于水上。四角方亭在园林中最为普遍。名为“亭亭亭”的四角亭,由桥与三潭映月的三角亭相连呼应,大大丰富了湖心水园的景色。西湖三潭映月的碑亭,颐和园谐趣园内的兰亭,都是四方亭。它们简洁大方,平稳朴实。六角亭和八角亭在园林中也都较常见到。苏州狮子林的湖心亭,属六柱六角亭结构。它翘角飞檐,清秀俊逸,具有江南亭的典型风格。北京中南海的荷风蕙露亭浑厚端庄,堂皇富丽,集中了北方亭的特点。“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南北亭式迥然不同的风格。圆形亭比多边形亭更显秀丽隽美。苏州留园的六柱圆亭——舒啸亭显得轻盈典雅,华美静谧。北京北海公园的八柱圆亭见春亭,俊秀精巧,其顶犹如一把撑开的大伞。由于圆亭的建造较多边形复杂,因此并不十分多见。
④按亭的立面造型分有:单层、双层,偶然可见三层结构。亭顶的形式常为攒尖顶,其次是歇山顶、卷棚顶等。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廓如亭,是一座八角重檐特大型的亭子,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承,体形稳重,气势雄浑,蔚为壮观。
⑤意境的追求在我国园林中是颇为讲究的。亭在园林布局中的选位十分灵活,可以因地制宜,或伫立于山岗之上,或飘然于湖池之傍,更可隐依于山石树丛之间,得其自然之趣。正如《园冶》一书中所云:“……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⑥建于山上之亭,不仅丰富了风景的立体轮廓,而且为登山游人提供了驻足小憩,凭栏眺望之所。北京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屹立于景山之巅,该主亭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两对相应的重檐八角亭和重檐圆亭,成为五位一体的组亭,端庄华贵,气势轩昂,使景山陡增生气。
⑦临水或水面设亭,不仅能观览水景,而且由于水的坦荡和清澈,能产生出波光粼粼、亭影绰绰的水景效果。北京某王府在花园内小岛上置亭,亭与桥相连,秀丽雅致,辉映成趣。苏州沧浪亭园内的观鱼处,把亭置于池岸的石矶上,三面临水,亭与水面结合紧密,贴切自然。
⑧有的亭被置于桥上,使桥的形体发生变化,增加了空间层次。如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有四个是亭桥,这些桥上的亭虽然不大,却能起到凝聚风景的作用。西堤某亭桥,以柱为框架,眺望西堤柳林,具有强烈的空间感,达到蕴景深邃的目的。
⑨亭的成功选址,能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享受到大自然无限广阔的意境,正如古人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⑩在我国园林山水中,其中有许多亭与文墨珠联璧合,而成为名亭。如浙江绍兴著名的兰亭,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等文人墨客聚会之处,亭内所刻“兰亭”,二字系清乾隆御笔。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园因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为亭撰写《醉翁亭记》而久负盛名。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位于西湖的小岛上,四面湖水粼粼,花柳相映,历代文人学士为此亭留下了不少佳作,如“一片清光浮水园,十分明月到湖心”等。
(选自《中国园林建筑图集》)
8.下列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按平面形状来分,亭子有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四种形状。
B.第④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中国亭的立面造型特点。
C.“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表明高处之亭可以凭高望远,享受意境之美。
D.第⑤段画线句表明亭在园林布局中的选位灵活。
【解析】A.说法过于绝对,第③段明确提到“按亭子的平面形状来分,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这里的“等”字表示还有其他形状的可能性。
9.说明文要求语言严谨、准确,文中第⑩段却采用了生动的诗句“一片清光浮水园,十分明月到湖心”,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4分)
合理。(1分)因为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湖心亭的美景,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同时,作为例证之一,支持了前文关于亭与文墨紧密联系的论点。这种文学性的手法并没有违背说明文的严谨性要求。(3分,意对即可)
10.2025年中欧青少年友好文化交流团将来中国考察交流,其中有一项活动是对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亭”进行考察。请你作为讲解员,选择下面任意一种中国亭,结合文章内容向交流团成员精要介绍中国亭的“形状之特”和“选位之妙”的特点。(5分)
图一 望峰山上的三角亭
图二 南方桥上的多角亭
图三 康巴湖边的圆亭
示例:各位交流团的成员,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亭——三角亭。这座亭子采用了三角形的结构设计,看起来既玲珑又轻巧。同时,亭子被树木环绕,显得气势磅礴。在选址上巧妙地利用了山顶的地势优势,让人们能够登高望远,尽情享受自然美景。通过亭子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国亭的形状特点和选址之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考察交流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5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①。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②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选自欧阳修《西湖念语③》)
【注释】①高会:盛大的宴会。②傍:同“旁”。③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怀民亦未寝 词语推断法:废寝忘食 睡觉
(2)况西湖之胜概 查阅词典法:①尽,完。②优美的。③超过。④名胜古迹。(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②(填序号)
(3)安问属官而属私 课内迁移法: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表反问,怎么,哪里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13.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1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1分)
1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示例一: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示例二: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4分,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从前王子猷因为喜爱竹子,登门拜访赏竹,忘记问候主人。陶渊明的车,遇到(有)酒(喝),就停在路上。何况西湖优美的风景,独揽了东颍一带的好名声。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有时会和朋友一起交游,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吟一首诗。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才知道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前人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因此翻出以前的词,用新的调子来写,冒昧地陈述一番薄技,姑且表达清新欢快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5.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过:“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试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本诗与《钱塘湖春行》的相同点。(4分)
①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将西湖早春的生机盎然、清新明丽之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春题湖上》选取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展现出一幅开阔而丰富的西湖春景图。②两首诗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和“一半勾留是此湖”,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不舍。(每点2分,意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5分)
有人读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问其精神内核:
“是凌厉批判黑暗,
还是温柔守护大众?”
这精神笑了,它说:
“我思索的不止这些。”
那人再探:
“你思索些什么?”
这精神答:
“我想的是——
暗夜里,为觉醒者劈开混沌;
长路上,做追光者心底之火。”
16.文字中鲁迅精神的体现,让你联想到了下列备选人物中的哪一个?请结合名著内容,说一说他为什么带给你这样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5分)
备选人物:彭德怀(《红星照耀中国》) 孙悟空(《西游记》)
示例一:我联想到彭德怀。他身上体现了鲁迅精神,在黑暗社会里,批判旧世界的不公,为民众觉醒战斗;在长征路上,以勇猛与担当,做战友追光、为理想奋进的“心底之火”,点燃希望。
示例二:我联想到孙悟空。他似鲁迅精神化身,取经旅途中,批判妖魔鬼怪伪善,为正义斗争;西行长路上,凭无畏与神通,做师徒追光、求真经的“心底之火”,破除迷雾。(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攀登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攀登意味着体力的付出,更意味着意志的坚定;攀登是一种情感的挣扎,攀登意味着位置的变化,更意味着境界的开拓……攀登是克服外部的困难,攀登是战胜内在的自我。环顾身边的社会,攀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单位、个人,无不在攀登中表现“真我”,决出胜负。
(1)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攀登中的真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