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中学高2023级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根据考古地层学理论,地层越靠上,时代越晚。下图为河南安阳某遗址地层图。据此推断,地层③中存在( )
A.彩绘陶器 B. 马车残件 C. 竹简残片 D. 青铜礼器
2. 有学者指出:夏的都城有崇、安邑等13处,商的都城自契至汤有亳、蕃等7处,汤以后五迁,西周早期都城曾有邰、豳等5处。这些都城或相继建立或同时建立,最后均可能同时并存。早期国家的都城同时并存( )
A. 源于重建社会秩序 B. 受同源共祖观念影响
C. 利于加强王权辐射 D. 说明国君权威增强
3. 在西周中期的倗伯和其妻毕姬的墓葬中,毕姬墓随葬有五鼎五簋,而倗伯墓随葬了三鼎一簋。有学者认为,这主要缘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而倗伯因其少数民族土著的狄人身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政治实力冲击宗法制度 B. 等级观念阻碍民族融合
C. 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 D.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4. 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 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 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 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5. 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见如图)。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
A. 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 B. 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 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 D. 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6.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包括成套漆器、丝织品、竹木器等千余件随葬品,同时发现的T型帛画描绘出“引魂升天”的场景。当时的文献记载中有“形魄归地,魂气升天”,“厚葬重币者则称为孝”等。这说明西汉初年的丧葬观( )
A. 符合道家追求的丧葬理念 B. 体现制度化的等级性差异
C. 反映多重观念的融合趋势 D. 彰显神权支配的厚葬风俗
7.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大约属于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史记》立月表记秦末事名曰“秦楚之际月表”,撰《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班固《汉书》中把二人合为一卷置于列传中,名为《陈胜项籍传》。材料折射出( )
A. 政权更替规范了修史方式
B. 文献与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
C.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
D. 政治立场不同影响史书体例
8. 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形成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且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说明,当时( )
A. 江南士族集团地位高 B. 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
C. 谱学导致门第观念形成 D. 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
9. 史料记载,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诏令的颁布( )
A. 得益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大大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C. 意在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D. 实现了民族文化封建化
10. 下面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关于羊、牛等与谷物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折射出当时( )
“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芰。……凡秋刘草,非直为羊然,大凡悉皆倍胜” 《养羊篇》
“其土黑坚强之地,种未生前遇旱者,欲得令牛羊及人履践之;湿,则不用一迹入地。稻既生,犹欲令人践拢背。践者茂而多实也” 《早稻篇》
A. 农业商品化生产受到重视 B. 小农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C. 农牧民族交融的时代态势 D.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11. 唐初,尚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其长官尚书令“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唐高祖时,李世民就曾任尚书令一职。但据文献记载,唐朝尚书令长期阙而不置,尚书省只设左右仆射(副长官)二人“总判省事”。此举旨在( )
A. 消除政治隐患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维护社会秩序 D. 规范宰相职权
12. 柳宗元指出,两税法使“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才能避免此现象的出现。柳氏的这一观点( )
A. 认为税法的执行方式有误 B. 夸大了赋役不公现实影响
C. 未察觉制度变革根本缘由 D. 代表了地主阶级根本诉求
13. 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传递。宋代允许官员通过递铺传送私人书信,书信中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叮嘱家事、诗词唱和或交流政见。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宋朝允许官员私书入递主要反映了( )
A. 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密切 B. 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增多
C. 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 D. 基层民众联络需求的扩大
14.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
A. 利用宗室贵戚节制地方 B. 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
C. 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 D. 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15. 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 提倡崇文抑武 B. 促进阶层流动 C. 扩大科举规模 D. 改变国防颓势
二、非选择题(共4题,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陈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这一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政治权力逐步下移。由于“天命”思想的没落,“重民”思想的兴起,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为政”思想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就更为丰富而多彩。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总的说来,国家管理还是经验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古代的“为政”思想只不过是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始终一贯的系统性和准确无误的科学性的境地。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从此,行政管理的实践在更深广的领域内展开,“为政”思想也迅速成熟并日益发展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安国《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7.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
上图的农牧界线在秦汉时期历经变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7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今河套乌加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
——摘编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围绕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8.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诸县令)所管之户,量其资产,类其强弱,定为九等。其户皆三年一定,以入籍帐。若五九(谓十九、四十九、五十九、七十九、八十九)、三疾(谓残疾、废疾、笃疾)及中、丁多少,贫富强弱,虫霜旱涝,年收耗实,过貌形状及差科簿,皆亲自注定,务均齐焉。若应收授之田,皆起十月,里正勘造簿历;十一月,县令亲自给授,十二月内毕。至于课役之先后,诉讼之曲直,必尽其情理。每岁季冬之月,行乡饮酒之礼,六十已上坐堂上,五十已下立侍于堂下,使人知尊卑长幼之节。
——摘自《唐六典》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县级官府管辖的主要事务。
(2)任选上述某项事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之相关的一项制度或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C
6.C
7.C
8.B
9.C
10.C
11.A
12.C
13.C
14.B
15.D
16.(1)特点:内涵上是治国的方案;反映不同阶层的需求;思想丰富,各有特色;思想派别众多;不够系统性和科学性。
(2)原因:社会发生大变革;行政体制的多元化;学术思想自由化;知识分子寻觅治国新方案;生产力发展;礼崩乐坏;士阶层活跃。
影响:丰富了古代“为政”思想;促进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为后世“为政”提供了思想借鉴;促进了社会转型。(任答三点)
17.【示例】
论题:农牧分界线的变动受政治变动、地理生态等多种因素影响。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处于各个政权分立和混战状态,不能集中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匈奴势力南下,深入到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农牧业分界线比较偏南。
秦统一后,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向这一地区大量移民,开展农耕活动。秦朝统治时期将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受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的影响,西汉初年经济残破,国力衰弱,匈奴势力南下,农牧业分界线回归到战国时期的位置。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农牧分界线向北方和西北地区大幅度推移,到达今内蒙古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
除了政权的盛衰和战争等人文因素之外,必要的水资源也是影响农牧业分界线的重要条件。
农牧业分界线的北移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但是,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18.(1)背景:东汉末以来,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灭亡西晋政权,占据中原地区;中原世家大族大量南迁后,东晋南朝与主要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北朝政权处于对立状态。
(2)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迁的东晋南朝士人看来,“中华”一词的内涵是中原地区的政治与文化同占据中原的“胡人”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十六国北朝,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亦认为自身属于“中华”,“中华”内涵扩大。唐代实现了统一,“中华”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名号,内涵进一步扩大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一个统称。
意义:“中华”内涵的扩大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19.(1)事务:户籍管理、社会救济、赋税征发、田地管理、法律诉讼、基层教化等。
(2)以“田地分配”为例,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国家按人口和身份划拨田地,农民定期缴纳赋税和服劳役。这一措施促进了土地的均衡分配,有助于减缓土地兼并,稳定了社会秩序和农业生产的基础,增强了国家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