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理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诗人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知它们共同营造出的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达的饱含沧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意象、意境,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感知作者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第2课的第三首诗歌——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本诗为自读诗歌,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教师课堂点拨,所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堂更为适合)
二.相关介绍
1.作者介绍
昌耀(1936-2000),诗人,14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一生坎坷。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吸取了自五四以来新诗探究的结果,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了很多滋养,又接受了外国文学。诗学界有着“昌耀体”的说法。
创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1962年昌耀陷入冷寂和沉闷,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
文本探究,学生活动
朗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
结合文末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根据学生学情,文中标注)
彷徨páng huáng 决然jué 嚣鸣xiāo 铆钉mǎo 楔入xiē 罅xià隙
本诗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昌耀在攀登俄日朵雪峰时,从其侧面看到的景与物,还有当时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说一说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明确:博大,苍凉,浑厚,孤独,壮美,惊险...
诗人“小心的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他看到了什么?为何如此惊异?
明确:他看到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图景。诗人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太阳仿徨很久之后终于向一片山海跃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如此淋漓,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人从侧方看到了落日景象,紧接着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明确: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上,诗人又叠加了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粒引起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行渐远。这一声响的叠加使得落日更加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向下坠的,与攀岩者的动势正好相反。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筒要分析。
寓意: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分析: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分析意象,难点突破
找出本首诗中的意象,并试着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
①薄壁、雪、石砾:攀援环境险恶
②太阳:西沉之势不可逆转
③嚣鸣、喊杀声:听觉意象,表现攀登的壮美
④指关节、罅隙、血滴:表现了登山者的生命体验
⑤雄鹰,象征着高度;雪豹象征着速度;蜘蛛象征着卑微的生命,展现着强劲谦卑的生命力
4.本诗中作者以各种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5.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①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强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②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主旨分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多之雪、巨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问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对强劲而谦阜的生命力的沤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