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八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八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1:42:3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量:12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光明学校组织开展以“意象之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意象研究】
大好河山,风景如画。小潇同学草拟了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
在夏日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洒满大地。微风轻拂,树梢上黝黑的叶子在轻风中摇曳,宛如箫洒的自然舞者,以优雅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力量。这时,一个格外妖娆的身影出现在浩瀚的晚霞中:她身着轻盈的衣裳,如仙子下凡;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她轻轻开口,声音虽略显嘶哑,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无尽的韵味,让人为之心动。她的美,①那是一种从内心散发出来的美,②还是内在的,③不仅是外在的,④让人无法抗拒。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有她的歌声、她的美丽,以及那不断摇曳的树叶,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展现了意象的无限魅力。
(摘编自曲亦《意象之美》,有删改)
1.语段画横线部分,小潇写错了两个字,应分别改为“ 晖 ”“ 潇 ”;他将“曳”字读成了“yì”,该字应读作“ yè ”。(3分)
2.语段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分别换作成语“ 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 怦然心动(心醉神迷) ”。(2分)
3.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②③句顺序有些混乱,你认为语意最连贯的排列是(D)(3分)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意象之美】
4.小湘同学撰写了一组关于“自然意象”的文段,以下是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3分)
春日繁花
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誉为“浪漫信使”。粉白花瓣在微风里轻颤,似无数精灵在枝头私语,传递着温柔的絮语。
夏夜流萤
流萤是夏夜的星子,提着灯笼漫游在草丛。它们用微光编织梦境,让黑暗的角落也有了诗意的呼吸,承载着童年的幻想。
秋日古树
古树作为岁月的见证者,伫立在山岗。粗糙的树皮刻满故事,每道纹路都是时光的辙印,堪称“活着的历史书”。
冬雪寒梅
寒梅在雪地里绽放,被列入“坚韧象征名录”。暗香在清冷中弥散,以孤高姿态对抗霜雪,诠释生命的倔强。
“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誉为‘浪漫信使’”存在语病,应改为“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被誉为‘浪漫信使’”(缺少谓语动词“被”,导致句式残缺)。
5.小语同学在网上找了一幅“现代诗创作路径”图,请你参考下面的创作路径图,仿写一首有关月亮意象的短诗。要求写出诗歌标题,诗歌正文不超过7行。(4分)
示例:月夜的思念
月光洒在我的脸上,
思念如潮水般涌上,
远方的亲人啊,
在这圆月之下,我的心与你相连,
却只能在梦中相见,
月夜的思念,如此绵长。
【诗文咏志】
6.诗以言志,文以传情。下面是三位同学围绕古典诗词传情言志的交流,请用古诗文补全对话。(5分)
小潇:读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1) 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神话传说与时空变迁里,满是岁月沧桑之感,生动诠释了诗以言志。
小湘:是啊,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2)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日之内晨昏交替,尽显生命蓬勃律动。
小语:没错!古代诗人惯于借自然之“物”寄寓情思,像“(3)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答案不唯一) ”,把情感与志向融入一草一木,淋漓尽致展现文以传情的独特魅力。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柏 芸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稻作民族。
③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趣时和土”,用地养地,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如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杂粮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方式,在2020年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佳案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因势利导,润泽良田。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子孙后代,如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和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农业系统。
⑤节气农谚,经验集成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节气农谚则是人们对不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总结。寥寥几字,高度概括,又反过来指导农业生产。这些谚语大多反映在农业文化遗产中。如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中关于天气的节气农谚有“清明无雨六月阴,夏至无云三伏热”。江西万年稻作农业文化系统关于耕种的节气农谚有“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
⑥农耕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选自《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7.下列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B.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因势利导,兴水利以润泽良田。
C.自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水就开始加以利用。
D.随着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
【解析】C.根据第④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可知选项说法错误。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炎黄子孙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仅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为了更好利用土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单一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C.节气农谚是人们对相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总结,可以指导农业生产。
D.链接材料说明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生产和民俗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A.根据第①段,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B.根据第③段,应是“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C.根据第⑤段,应是“不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总结”。
9.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⑥段与“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无关,可以删掉。你是怎样认为的?请你简要分析。(4分)
不能删。(1分)第⑥段主要说明了农耕文明的渊源及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在新时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呼应文章标题,删掉此段后,全文结构显得不够完整。(3分,意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火红的通道
张雄文
①阳光从东边峰峦漫过来,裹几声欢快鸟鸣,像一串珠玉跌落在恭城书院前的青石板台阶上,也在阶下的我心中激起一片涟漪。恍惚间,似乎有一束红光从屋内升腾而起,漫溢古雅的斋舍、讲堂、通廊、门楼,直上屋梁、瓦楞与天宇,又化为万道霞光,将书院前后的恭河、罗蒙山乃至万里山河染成锦缎般火红。
②雪峰山深处的小城通道,曾以这一抹红,照亮了一支衣衫褴褛、形容疲惫的队伍,也照亮了一个古老而多难的民族前行的方向。踏上当年迎送过官兵的青石板,伫立于通道会议召开的斋舍,凝视着眼前摆放了一盏生锈马灯的旧条桌和几把似乎就要散架的藤椅、条凳,我惊叹于点燃这抹红的那位伟人的智慧。
③1934年12月,漫舞的风雪将通道的山峦、丛林、河流、侗寨与原野小径都裹在琥珀般的静谧里,使世外桃源般的侗寨更显幽寂。山峦坳口处,一支戴着粗布红星帽的队伍踏着吱吱作响的雪径,迤逦开进了这块土地。官兵们满身刺鼻的硝烟味,一脸长途奔波的憔悴,早已无心欣赏眼前的冰雪世界与风雨桥、鼓楼、凉亭、吊脚楼共同构筑的侗族风情。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大军命悬一线,这支队伍的领导者们眉宇间涌起了山峦般起伏的忧虑。
④一个决定行军方向的会议在恭城书院紧急召开。最高负责人决意不顾山岭间隐伏的重重堵截,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与会的毛泽东同志力主西进,坚持认为向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进军才是上策。他在寒冬里擦出的智慧之火,最终感染了与会的多数人。于是,3万余名红军官兵犹如折入汪洋大海的游龙,翩然而去。
⑤通道,通达之道,命运转折之道。谁也不曾想到,山重水复处的偏僻小城让红军队伍陡然柳暗花明,转入了一条霞光弥漫的大道。
⑥暮春细雨霏霏,烟霞迷离,我徜徉于通道万佛山如梦似幻的奇峰、古树、萋萋芳草与盘旋小径间,一时物我两忘。一步一挨下到山脚,拐角处蓦然出现一方低矮土丘。引路的友人说,这是红军墓。
⑦我缓步过去,坟前立着一块泛旧的木牌,上面镌刻着醒目的军旗与五角星,繁体竖写“中国工农红军”字样。没有番号,没有姓名,也无战斗经过,只简略介绍是“红军长征途经此地”。苍山如海,草木萋萋,这位红军烈士究竟是谁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事业已由活着的战友们继承下去。
⑧染红通道土地的远不止万佛山脚下无名烈士一个。后来得知,早在1930年12月,红七军便从三江夺路杀出广西,北上雪花如絮的通道,像一股奔涌的洪流淌过侗家的村村寨寨。几年后,担当中央红军探路先遣队的红六军团,也在秋风秋雨里开入了侗乡。他们在杉木桥小水村一座青峰下,与奉命堵截、隐伏多时的敌军发生遭遇战。担负阻击任务的一个红军排抢占了一处山头,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入阵地3·个多小时,2·0· 多名官兵先后血洒荒坡。剩余8·个人弹尽援绝后,砸烂手中枪支,纵身跳下5·0· 多米高的悬崖。枪声沉寂后,他们被敦厚的侗家父老悄悄收殓、掩埋,化作了一抔抔护花育草的红色泥土。
⑨多年后,我走进迷蒙烟雨中的小水村,耳边似乎仍回响着呐喊和枪炮声。我静静地伫立在一座高耸的丰碑前,久久凝视着当年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题写的“红军精神永存”6个遒劲的大字。一抹与恭城书院同样耀眼的红,又一次绚烂升腾,像山林间千万株映山红,将宁静的山水、古街、村寨染成红霞万朵。
(摘编自中国军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第③④段插入了发生在小城通道的历史事件,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说明了“通道”名称的由来。
B.文中的“红光”“红色泥土”等象征性元素不仅表现了历史的重大意义,也传递了不朽的红军精神。
C.第⑧段中加点的一连串数字真实而具体地展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D.结尾部分通过对红军烈士的纪念和景象的重新描绘,表现出作者对红军精神的崇高敬意。
【解析】A.文中并未明确说明“通道”名称的由来与这次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此推断过于主观。实际上,“通道”作为地名,其由来可能与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有关,而非仅仅因为这次历史事件。
11.请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阳光从东边峰峦漫过来,裹几声欢快鸟鸣,像一串珠玉跌落在恭城书院前的青石板台阶上,也在阶下的我心中激起一片涟漪。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阳光和鸟鸣比作珠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洒落和鸟鸣清脆的景象,(1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1分)
12.请你跟随作者的步伐,结合小贴士说说文章都描写了哪些画面。(4分)
小贴士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用于游记或参观记,指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
①进入通道,看到恭城书院及其周边的火红景象;(1分)②走进书院,回忆当年红军在此召开会议的情景;(1分)③漫步于万佛山,偶遇红军墓,了解红军烈士的英勇事迹;(1分)④走进小水村,凝视红军丰碑,感受红军精神的伟大。(1分)
1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说说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4分)
示例:“红色精神”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坚持信念、勇于探索等方面。(2分)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于激励人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18题。
【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①,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选自林纾《记九溪十八涧》,有删改)
【注释】①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润泽之处。
14.【甲】诗前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雨景?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示例)运用比喻手法描绘雨景:“黑云翻墨”将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写出暴雨骤至的急促;“白雨跳珠”把雨点喻为跳动的珍珠,突出雨珠飞溅的动态。(运用对比,从色彩和形态多角度勾勒出西湖暴雨突发的磅礴之美,与后两句“风卷云散、水天相映”形成对比,展现水的变幻之美。)(4分,意对即可)
15.下列对【乙】【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蝉则千转不穷”中的“穷”是“停止”的意思,与成语“穷困潦倒”中的“穷”意思相同。
B.“余遇涧即止”中的“止”与“一狼得骨止”中的“止”意思相同,意为“止步”。
C.“过涧之水”与《孙权劝学》中“鲁肃过寻阳”中的“过”,都有“路过、经过”的意思。
D.“若”有“如同,好像”“这,那”“比得上”等义项,“若函书状”中的“若”是“好像”的意思。
【解析】A.“穷困潦倒”中的“穷”意为“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16.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B.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C.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D.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走过小石桥,朝着去安理寺的路前行,路边的石头形状仍然奇特怪异。
17.请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即使从树林外远望过去,也云雾缭绕,充满云气。
18.【甲】诗借西湖之雨展现水的动态美,请简析【乙】文与【丙】文在写“水”时手法方面的不同点。(5分)
【乙】文作者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清澈、湍急的特点。【丙】文写水运用直接描写。(5分,意对,言之有理即可)
【甲诗参考译文】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翻滚,还未来得及把山峦遮住。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乱蹦乱跳地闯入船中。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水天一片澄澈。
【丙文参考译文】
我们遇到山涧就停下脚步。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头横阻在水流当中。溪水和石头相互冲击,菖蒲和水藻随波舞动。这条山溪宽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松软湿润的淤泥,(人)要从草丛中穿行过去。那些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即便水流积聚静止,也仍然能看见水底的沙石。这里的山上有很多茶树,很多枫树,很多松树。走过小石桥,朝着去安理寺的路前行,路边的石头形状仍然奇特怪异。奇形怪状的石头层层堆叠,在山的半腰隐隐隆起,有的像橱柜,有的像茶几,有的像匣子装着书的样子。即使从树林外远望过去,也云雾缭绕,充满云气。杜鹃花开了,在山路旁点缀着;山岩间的太阳有时被遮蔽,有时露出光芒。等我们走出山时,已经是正午了。
(四)整本书阅读(8分)
班上开展“读红色经典”的主题活动。下面表格是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部分章节目录,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 中国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第三章 在保安
第一节 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 第二节 去西安的慢车 第三节 “大汉的子孙” 第四节 通过红色的大门 第一节 被“白色土匪”追逐 第二节 叛徒 第三节 关于贺龙 第四节 红色伴侣 第一节 苏维埃的巨头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第五章 长征 第六章 西北的红星
第一节 童年时代 第二节 长沙时代 第三节 革命前期 第四节 国民革命时代 第五节 苏维埃运动 第六节 红军的生长 第一节 第五“围剿” 第二节 整个国家的迁移 第三节 大渡河上的英雄 第四节 通过大草地 第一节 陕西苏维埃的开始 第二节 死亡与捐税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 第四节 货币的解剖 第五节 生活在五十岁开始
19.任务一:请根据上面表格中的章节目录,在下面“长征线路图”中①②处填入对应内容。(4分)
① 强渡大渡河     ② 过草地
20.任务二: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请你从“第二章”或“第四章”中任选一个对象,介绍他的某一典型事件及该事件所刻画的性格品质。(4分)
示例一:第二章中“叛徒”周恩来。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二:第二章中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反映了他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4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语文与我们息息相关,课堂上、书本里、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总有一些有关语文的人或事让你快乐,让你难忘,让你成长……
对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触,有许多话说,请你写一篇记叙文,说出你的心里话。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期中质量评价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光明学校组织开展以“意象之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意象研究】
大好河山,风景如画。小潇同学草拟了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
在夏日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洒满大地。微风轻拂,树梢上黝黑的叶子在轻风中摇曳,宛如箫洒的自然舞者,以优雅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力量。这时,一个格外妖娆的身影出现在浩瀚的晚霞中:她身着轻盈的衣裳,如仙子下凡;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
她轻轻开口,声音虽略显嘶哑,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无尽的韵味,让人为之心动。她的美,①那是一种从内心散发出来的美,②还是内在的,③不仅是外在的,④让人无法抗拒。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有她的歌声、她的美丽,以及那不断摇曳的树叶,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展现了意象的无限魅力。
(摘编自曲亦《意象之美》,有删改)
1.语段画横线部分,小潇写错了两个字,应分别改为“_____”“______”;
他将“曳”字读成了“yì”,该字应读作“______”。(3分)
2.语段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分别换作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3.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②③句顺序有些混乱,你认为语意最连贯的排列是( )(3分)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怦然心
动(心醉神迷)
D
【意象之美】
4.小湘同学撰写了一组关于“自然意象”的文段,以下是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3分)
春日繁花
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誉为“浪漫信使”。粉白花瓣在微风里轻颤,似无数精灵在枝头私语,传递着温柔的絮语。
夏夜流萤
流萤是夏夜的星子,提着灯笼漫游在草丛。它们用微光编织梦境,让黑暗的角落也有了诗意的呼吸,承载着童年的幻想。

秋日古树
古树作为岁月的见证者,伫立在山岗。粗糙的树皮刻满故事,每道纹路都是时光的辙印,堪称“活着的历史书”。
冬雪寒梅
寒梅在雪地里绽放,被列入“坚韧象征名录”。暗香在清冷中弥散,以孤高姿态对抗霜雪,诠释生命的倔强。
“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誉为‘浪漫信使’”存在语病,应改为“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被誉为‘浪漫信使’”(缺少谓语动词“被”,导致句式
残缺)。
5.小语同学在网上找了一幅“现代诗创作路径”图,请你
参考下面的创作路径图,仿写一首有关月亮意象的短诗。
要求写出诗歌标题, 诗歌正文不超过7行。(4分)
示例:月夜的思念
月光洒在我的脸上,
思念如潮水般涌上,
远方的亲人啊,
在这圆月之下,我的心与你相连,
却只能在梦中相见,
月夜的思念,如此绵长。
【诗文咏志】
6.诗以言志,文以传情。下面是三位同学围绕古典诗词传情言志的交流,请用古诗文补全对话。(5分)
小潇:读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1)__________________”,在神话传说与时空变迁里,满是岁月沧桑之感,生动诠释了诗以言志。
小湘:是啊,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日之内晨昏交替,尽显生命蓬勃律动。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小语:没错!古代诗人惯于借自然之“物”寄寓情思,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情感与志向融入一草一木,淋漓尽致展现文以传情的独特魅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答案不唯一)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柏 芸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稻作民族。
③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趣时和土”,用地养地,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如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杂粮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方式,在2020年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佳案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因势利导,润泽良田。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子孙后代,如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和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农业系统。
⑤节气农谚,经验集成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节气农谚则是人们对不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总结。寥寥几字,高度概括,又反过来指导农业生产。这些谚语大多反映在农业文化遗产中。如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中关于天气的节气农谚有“清明无雨六月阴,夏至无云三伏热”。江西万年稻作农业文化系统关于耕种的节气农谚有“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
⑥农耕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选自《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7.下列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B.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因势利导,兴水利以润泽良田。
C.自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水就开始加以利用。
D.随着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
【解析】C.根据第④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可知选项说法错误。
C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炎黄子孙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仅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
B.为了更好利用土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单一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C.节气农谚是人们对相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总结,可以指导农业
生产。
D.链接材料说明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生产和民俗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
【解析】A.根据第①段,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B.根据第③段,应是“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C.根据第⑤段,应是“不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
总结”。
9.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⑥段与“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无关,可以删掉。你是怎样认为的?请你简要分析。(4分)
不能删。(1分)第⑥段主要说明了农耕文明的渊源及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在新时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呼应文章标题,删掉此段后,全文结构显得不够完整。(3分,意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火红的通道
张雄文
①阳光从东边峰峦漫过来,裹几声欢快鸟鸣,像一串珠玉跌落在恭城书院前的青石板台阶上,也在阶下的我心中激起一片涟漪。恍惚间,似乎有一束红光从屋内升腾而起,漫溢古雅的斋舍、讲堂、通廊、门楼,直上屋梁、瓦楞与天宇,又化为万道霞光,将书院前后的恭河、罗蒙山乃至万里山河染成锦缎般火红。
②雪峰山深处的小城通道,曾以这一抹红,照亮了一支衣衫褴褛、形容疲惫的队伍,也照亮了一个古老而多难的民族前行的方向。踏上当年迎送过官兵的青石板,伫立于通道会议召开的斋舍,凝视着眼前摆放了一盏生锈马灯的旧条桌和几把似乎就要散架的藤椅、条凳,我惊叹于点燃这抹红的那位伟人的智慧。
③1934年12月,漫舞的风雪将通道的山峦、丛林、河流、侗寨与原野小径都裹在琥珀般的静谧里,使世外桃源般的侗寨更显幽寂。山峦坳口处,一支戴着粗布红星帽的队伍踏着吱吱作响的雪径,迤逦开进了这块土地。官兵们满身刺鼻的硝烟味,一脸长途奔波的憔悴,早已无心欣赏眼前的冰雪世界与风雨桥、鼓楼、凉亭、吊脚楼共同构筑的侗族风情。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大军命悬一线,这支队伍的领导者们眉宇间涌起了山峦般起伏的忧虑。
④一个决定行军方向的会议在恭城书院紧急召开。最高负责人决意不顾山岭间隐伏的重重堵截,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与会的毛泽东同志力主西进,坚持认为向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进军才是上策。他在寒冬里擦出的智慧之火,最终感染了与会的多数人。于是,3万余名红军官兵犹如折入汪洋大海的游龙,翩然而去。
⑤通道,通达之道,命运转折之道。谁也不曾想到,山重水复处的偏僻小城让红军队伍陡然柳暗花明,转入了一条霞光弥漫的大道。
⑥暮春细雨霏霏,烟霞迷离,我徜徉于通道万佛山如梦似幻的奇峰、古树、萋萋芳草与盘旋小径间,一时物我两忘。一步一挨下到山脚,拐角处蓦然出现一方低矮土丘。引路的友人说,这是红军墓。
⑦我缓步过去,坟前立着一块泛旧的木牌,上面镌刻着醒目的军旗与五角星,繁体竖写“中国工农红军”字样。没有番号,没有姓名,也无战斗经过,只简略介绍是“红军长征途经此地”。苍山如海,草木萋萋,这位红军烈士究竟是谁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事业已由活着的战友们继承下去。
⑧染红通道土地的远不止万佛山脚下无名烈士一个。后来得知,早在1930年12月,红七军便从三江夺路杀出广西,北上雪花如絮的通道,像一股奔涌的洪流淌过侗家的村村寨寨。几年后,担当中央红军探路先遣队的红六军团,也在秋风秋雨里开入了侗乡。他们在杉木桥小水村一座青峰下,与奉命堵截、隐伏多时的敌军发生遭遇战。担负阻击任务的一个红军排抢占了一处山头,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入阵地3 个多小时,2 0 多名官兵先后血洒荒坡。剩余8 个人弹尽援绝后,砸烂手中枪支,纵身跳下5 0 多米高的悬崖。枪声沉寂后,他们被敦厚的侗家父老悄悄收殓、掩埋,化作了一抔抔护花育草的红色泥土。
⑨多年后,我走进迷蒙烟雨中的小水村,耳边似乎仍回响着呐喊和枪炮声。我静静地伫立在一座高耸的丰碑前,久久凝视着当年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题写的“红军精神永存”6个遒劲的大字。一抹与恭城书院同样耀眼的红,又一次绚烂升腾,像山林间千万株映山红,将宁静的山水、古街、村寨染成红霞万朵。
(摘编自中国军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④段插入了发生在小城通道的历史事件,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说明了“通道”名称的由来。
B.文中的“红光”“红色泥土”等象征性元素不仅表现了历史的重大意义,也传递了不朽的红军精神。
C.第⑧段中加点的一连串数字真实而具体地展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D.结尾部分通过对红军烈士的纪念和景象的重新描绘,表现出作者对红军精神的崇高敬意。
A
【解析】A.文中并未明确说明“通道”名称的由来与这次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此推断过于主观。实际上,“通道”作为地名,其由来可能与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有关,而非仅仅因为这次历史事件。
11.请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阳光从东边峰峦漫过来,裹几声欢快鸟鸣,像一串珠玉跌落在恭城书院前的青石板台阶上,也在阶下的我心中激起一片涟漪。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阳光和鸟鸣比作珠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洒落和鸟鸣清脆的景象,(1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1分)
12.请你跟随作者的步伐,结合小贴士说说文章都描写了哪些画面。(4分)
小贴士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用于游记或参观记,指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
①进入通道,看到恭城书院及其周边的火红景象;(1分)②走进书院,回忆当年红军在此召开会议的情景;(1分)③漫步于万佛山,偶遇红军墓,了解红军烈士的英勇事迹;(1分)④走进小水村,凝视红军丰碑,感受红军精神的伟大。(1分)
1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说说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4分)
示例:“红色精神”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坚持信念、勇于探索等方面。(2分)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于激励人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18题。
【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
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①,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选自林纾《记九溪十八涧》,有删改)
【注释】①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润泽之处。
14.【甲】诗前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雨景?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示例)运用比喻手法描绘雨景:“黑云翻墨”将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写出暴雨骤至的急促;“白雨跳珠”把雨点喻为跳动的珍珠,突出雨珠飞溅的动态。(运用对比,从色彩和形态多角度勾勒出西湖暴雨突发的磅礴之美,与后两句“风卷云散、水天相映”形成对比,展现水的变幻之美。)(4分,意对
即可)
15.下列对【乙】【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蝉则千转不穷”中的“穷”是“停止”的意思,与成语“穷困潦倒”中的“穷”意思相同。
B.“余遇涧即止”中的“止”与“一狼得骨止”中的“止”意思相同,意为
“止步”。
C.“过涧之水”与《孙权劝学》中“鲁肃过寻阳”中的“过”,都有“路过、经过”的意思。
D.“若”有“如同,好像”“这,那”“比得上”等义项,“若函书状”中的“若”是“好像”的意思。
A
【解析】A.“穷困潦倒”中的“穷”意为“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16.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B.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C.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D.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走过小石桥,朝着去安理寺的路前行,路边的石头形状仍然奇特怪异。
C
17.请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即使从树林外远望过去,也云雾缭绕,充满云气。
18.【甲】诗借西湖之雨展现水的动态美,请简析【乙】文与【丙】文在写“水”时手法方面的不同点。(5分)
【乙】文作者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清澈、湍急的特点。【丙】文写水运用直接描写。(5分,意对,言之有理即可)
【甲诗参考译文】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翻滚,还未来得及把山峦遮住。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乱蹦乱跳地闯入船中。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水天一片
澄澈。
【丙文参考译文】
我们遇到山涧就停下脚步。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头横阻在水流当中。溪水和石头相互冲击,菖蒲和水藻随波舞动。这条山溪宽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松软湿润的淤泥,(人)要从草丛中穿行过去。那些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即便水流积聚静止,也仍然能看见水底的沙石。这里的山上有很多茶树,很多枫树,很多松树。走过小石桥,朝着去安理寺的路前行,路边的石头形状仍然奇特怪异。奇形怪状的石头层层堆叠,在山的半腰隐隐隆起,有的像橱柜,有的像茶几,有的像匣子装着书的样子。即使从树林外远望过去,也云雾缭绕,充满云气。杜鹃花开了,在山路旁点缀着;山岩间的太阳有时被遮蔽,有时露出光芒。等我们走出山时,已经是正午了。
(四)整本书阅读(8分)
班上开展“读红色经典”的主题活动。下面表格是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部分章节目录,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第三章 在保安
第一节 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 第二节 去西安的慢车 第三节 “大汉的子孙” 第四节 通过红色的大门 第一节 被“白色土匪”追逐 第二节 叛徒 第三节 关于贺龙 第四节 红色伴侣 第一节 苏维埃的巨头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第五章 长征 第六章 西北的红星
第一节 童年时代 第二节 长沙时代 第三节 革命前期 第四节 国民革命时代 第五节 苏维埃运动 第六节 红军的生长 第一节 第五“围剿” 第二节 整个国家的迁移 第三节 大渡河上的英雄 第四节 通过大草地 第一节 陕西苏维埃的开始
第二节 死亡与捐税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
第四节 货币的解剖
第五节 生活在五十岁开始
19.任务一:请根据上面表格中的章节目录,在下面“长征线路图”中①②处填入对应内容。(4分)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强渡大渡河
过草地
20.任务二: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请你从“第二章”或“第四章”中任选一个对象,介绍他的某一典型事件及该事件所刻画的性格品质。(4分)
示例一:第二章中“叛徒”周恩来。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二:第二章中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反映了他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4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语文与我们息息相关,课堂上、书本里、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总有一些有关语文的人或事让你快乐,让你难忘,让你成长……
对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触,有许多话说,请你写一篇记叙文,说出你的心里话。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量:12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光明学校组织开展以“意象之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意象研究】
大好河山,风景如画。小潇同学草拟了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
在夏日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洒满大地。微风轻拂,树梢上黝黑的叶子在轻风中摇曳,宛如箫洒的自然舞者,以优雅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力量。这时,一个格外妖娆的身影出现在浩瀚的晚霞中:她身着轻盈的衣裳,如仙子下凡;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她轻轻开口,声音虽略显嘶哑,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无尽的韵味,让人为之心动。她的美,①那是一种从内心散发出来的美,②还是内在的,③不仅是外在的,④让人无法抗拒。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有她的歌声、她的美丽,以及那不断摇曳的树叶,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展现了意象的无限魅力。
(摘编自曲亦《意象之美》,有删改)
1.语段画横线部分,小潇写错了两个字,应分别改为“ 晖 ”“ 潇 ”;他将“曳”字读成了“yì”,该字应读作“ yè ”。(3分)
2.语段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分别换作成语“ 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 怦然心动(心醉神迷) ”。(2分)
3.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②③句顺序有些混乱,你认为语意最连贯的排列是(D)(3分)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意象之美】
4.小湘同学撰写了一组关于“自然意象”的文段,以下是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3分)
春日繁花
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誉为“浪漫信使”。粉白花瓣在微风里轻颤,似无数精灵在枝头私语,传递着温柔的絮语。
夏夜流萤
流萤是夏夜的星子,提着灯笼漫游在草丛。它们用微光编织梦境,让黑暗的角落也有了诗意的呼吸,承载着童年的幻想。
秋日古树
古树作为岁月的见证者,伫立在山岗。粗糙的树皮刻满故事,每道纹路都是时光的辙印,堪称“活着的历史书”。
冬雪寒梅
寒梅在雪地里绽放,被列入“坚韧象征名录”。暗香在清冷中弥散,以孤高姿态对抗霜雪,诠释生命的倔强。
“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誉为‘浪漫信使’”存在语病,应改为“樱花是春日最美的符号,被誉为‘浪漫信使’”(缺少谓语动词“被”,导致句式残缺)。
5.小语同学在网上找了一幅“现代诗创作路径”图,请你参考下面的创作路径图,仿写一首有关月亮意象的短诗。要求写出诗歌标题,诗歌正文不超过7行。(4分)
示例:月夜的思念
月光洒在我的脸上,
思念如潮水般涌上,
远方的亲人啊,
在这圆月之下,我的心与你相连,
却只能在梦中相见,
月夜的思念,如此绵长。
【诗文咏志】
6.诗以言志,文以传情。下面是三位同学围绕古典诗词传情言志的交流,请用古诗文补全对话。(5分)
小潇:读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1) 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神话传说与时空变迁里,满是岁月沧桑之感,生动诠释了诗以言志。
小湘:是啊,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2)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日之内晨昏交替,尽显生命蓬勃律动。
小语:没错!古代诗人惯于借自然之“物”寄寓情思,像“(3)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答案不唯一) ”,把情感与志向融入一草一木,淋漓尽致展现文以传情的独特魅力。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柏 芸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稻作民族。
③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趣时和土”,用地养地,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如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杂粮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方式,在2020年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佳案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因势利导,润泽良田。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子孙后代,如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和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农业系统。
⑤节气农谚,经验集成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节气农谚则是人们对不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总结。寥寥几字,高度概括,又反过来指导农业生产。这些谚语大多反映在农业文化遗产中。如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中关于天气的节气农谚有“清明无雨六月阴,夏至无云三伏热”。江西万年稻作农业文化系统关于耕种的节气农谚有“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
⑥农耕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选自《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7.下列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B.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因势利导,兴水利以润泽良田。
C.自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水就开始加以利用。
D.随着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
【解析】C.根据第④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可知选项说法错误。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炎黄子孙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仅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为了更好利用土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单一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C.节气农谚是人们对相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总结,可以指导农业生产。
D.链接材料说明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生产和民俗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A.根据第①段,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B.根据第③段,应是“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C.根据第⑤段,应是“不同时令农耕活动经验的精准总结”。
9.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⑥段与“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无关,可以删掉。你是怎样认为的?请你简要分析。(4分)
不能删。(1分)第⑥段主要说明了农耕文明的渊源及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在新时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呼应文章标题,删掉此段后,全文结构显得不够完整。(3分,意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火红的通道
张雄文
①阳光从东边峰峦漫过来,裹几声欢快鸟鸣,像一串珠玉跌落在恭城书院前的青石板台阶上,也在阶下的我心中激起一片涟漪。恍惚间,似乎有一束红光从屋内升腾而起,漫溢古雅的斋舍、讲堂、通廊、门楼,直上屋梁、瓦楞与天宇,又化为万道霞光,将书院前后的恭河、罗蒙山乃至万里山河染成锦缎般火红。
②雪峰山深处的小城通道,曾以这一抹红,照亮了一支衣衫褴褛、形容疲惫的队伍,也照亮了一个古老而多难的民族前行的方向。踏上当年迎送过官兵的青石板,伫立于通道会议召开的斋舍,凝视着眼前摆放了一盏生锈马灯的旧条桌和几把似乎就要散架的藤椅、条凳,我惊叹于点燃这抹红的那位伟人的智慧。
③1934年12月,漫舞的风雪将通道的山峦、丛林、河流、侗寨与原野小径都裹在琥珀般的静谧里,使世外桃源般的侗寨更显幽寂。山峦坳口处,一支戴着粗布红星帽的队伍踏着吱吱作响的雪径,迤逦开进了这块土地。官兵们满身刺鼻的硝烟味,一脸长途奔波的憔悴,早已无心欣赏眼前的冰雪世界与风雨桥、鼓楼、凉亭、吊脚楼共同构筑的侗族风情。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大军命悬一线,这支队伍的领导者们眉宇间涌起了山峦般起伏的忧虑。
④一个决定行军方向的会议在恭城书院紧急召开。最高负责人决意不顾山岭间隐伏的重重堵截,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与会的毛泽东同志力主西进,坚持认为向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进军才是上策。他在寒冬里擦出的智慧之火,最终感染了与会的多数人。于是,3万余名红军官兵犹如折入汪洋大海的游龙,翩然而去。
⑤通道,通达之道,命运转折之道。谁也不曾想到,山重水复处的偏僻小城让红军队伍陡然柳暗花明,转入了一条霞光弥漫的大道。
⑥暮春细雨霏霏,烟霞迷离,我徜徉于通道万佛山如梦似幻的奇峰、古树、萋萋芳草与盘旋小径间,一时物我两忘。一步一挨下到山脚,拐角处蓦然出现一方低矮土丘。引路的友人说,这是红军墓。
⑦我缓步过去,坟前立着一块泛旧的木牌,上面镌刻着醒目的军旗与五角星,繁体竖写“中国工农红军”字样。没有番号,没有姓名,也无战斗经过,只简略介绍是“红军长征途经此地”。苍山如海,草木萋萋,这位红军烈士究竟是谁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事业已由活着的战友们继承下去。
⑧染红通道土地的远不止万佛山脚下无名烈士一个。后来得知,早在1930年12月,红七军便从三江夺路杀出广西,北上雪花如絮的通道,像一股奔涌的洪流淌过侗家的村村寨寨。几年后,担当中央红军探路先遣队的红六军团,也在秋风秋雨里开入了侗乡。他们在杉木桥小水村一座青峰下,与奉命堵截、隐伏多时的敌军发生遭遇战。担负阻击任务的一个红军排抢占了一处山头,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入阵地3·个多小时,2·0· 多名官兵先后血洒荒坡。剩余8·个人弹尽援绝后,砸烂手中枪支,纵身跳下5·0· 多米高的悬崖。枪声沉寂后,他们被敦厚的侗家父老悄悄收殓、掩埋,化作了一抔抔护花育草的红色泥土。
⑨多年后,我走进迷蒙烟雨中的小水村,耳边似乎仍回响着呐喊和枪炮声。我静静地伫立在一座高耸的丰碑前,久久凝视着当年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题写的“红军精神永存”6个遒劲的大字。一抹与恭城书院同样耀眼的红,又一次绚烂升腾,像山林间千万株映山红,将宁静的山水、古街、村寨染成红霞万朵。
(摘编自中国军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第③④段插入了发生在小城通道的历史事件,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说明了“通道”名称的由来。
B.文中的“红光”“红色泥土”等象征性元素不仅表现了历史的重大意义,也传递了不朽的红军精神。
C.第⑧段中加点的一连串数字真实而具体地展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D.结尾部分通过对红军烈士的纪念和景象的重新描绘,表现出作者对红军精神的崇高敬意。
【解析】A.文中并未明确说明“通道”名称的由来与这次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此推断过于主观。实际上,“通道”作为地名,其由来可能与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有关,而非仅仅因为这次历史事件。
11.请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阳光从东边峰峦漫过来,裹几声欢快鸟鸣,像一串珠玉跌落在恭城书院前的青石板台阶上,也在阶下的我心中激起一片涟漪。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阳光和鸟鸣比作珠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洒落和鸟鸣清脆的景象,(1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1分)
12.请你跟随作者的步伐,结合小贴士说说文章都描写了哪些画面。(4分)
小贴士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用于游记或参观记,指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
①进入通道,看到恭城书院及其周边的火红景象;(1分)②走进书院,回忆当年红军在此召开会议的情景;(1分)③漫步于万佛山,偶遇红军墓,了解红军烈士的英勇事迹;(1分)④走进小水村,凝视红军丰碑,感受红军精神的伟大。(1分)
1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说说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4分)
示例:“红色精神”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坚持信念、勇于探索等方面。(2分)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于激励人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18题。
【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①,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选自林纾《记九溪十八涧》,有删改)
【注释】①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润泽之处。
14.【甲】诗前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雨景?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示例)运用比喻手法描绘雨景:“黑云翻墨”将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写出暴雨骤至的急促;“白雨跳珠”把雨点喻为跳动的珍珠,突出雨珠飞溅的动态。(运用对比,从色彩和形态多角度勾勒出西湖暴雨突发的磅礴之美,与后两句“风卷云散、水天相映”形成对比,展现水的变幻之美。)(4分,意对即可)
15.下列对【乙】【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蝉则千转不穷”中的“穷”是“停止”的意思,与成语“穷困潦倒”中的“穷”意思相同。
B.“余遇涧即止”中的“止”与“一狼得骨止”中的“止”意思相同,意为“止步”。
C.“过涧之水”与《孙权劝学》中“鲁肃过寻阳”中的“过”,都有“路过、经过”的意思。
D.“若”有“如同,好像”“这,那”“比得上”等义项,“若函书状”中的“若”是“好像”的意思。
【解析】A.“穷困潦倒”中的“穷”意为“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16.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B.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C.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D.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走过小石桥,朝着去安理寺的路前行,路边的石头形状仍然奇特怪异。
17.请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即使从树林外远望过去,也云雾缭绕,充满云气。
18.【甲】诗借西湖之雨展现水的动态美,请简析【乙】文与【丙】文在写“水”时手法方面的不同点。(5分)
【乙】文作者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清澈、湍急的特点。【丙】文写水运用直接描写。(5分,意对,言之有理即可)
【甲诗参考译文】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翻滚,还未来得及把山峦遮住。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乱蹦乱跳地闯入船中。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水天一片澄澈。
【丙文参考译文】
我们遇到山涧就停下脚步。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头横阻在水流当中。溪水和石头相互冲击,菖蒲和水藻随波舞动。这条山溪宽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松软湿润的淤泥,(人)要从草丛中穿行过去。那些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即便水流积聚静止,也仍然能看见水底的沙石。这里的山上有很多茶树,很多枫树,很多松树。走过小石桥,朝着去安理寺的路前行,路边的石头形状仍然奇特怪异。奇形怪状的石头层层堆叠,在山的半腰隐隐隆起,有的像橱柜,有的像茶几,有的像匣子装着书的样子。即使从树林外远望过去,也云雾缭绕,充满云气。杜鹃花开了,在山路旁点缀着;山岩间的太阳有时被遮蔽,有时露出光芒。等我们走出山时,已经是正午了。
(四)整本书阅读(8分)
班上开展“读红色经典”的主题活动。下面表格是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部分章节目录,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 中国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第三章 在保安
第一节 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 第二节 去西安的慢车 第三节 “大汉的子孙” 第四节 通过红色的大门 第一节 被“白色土匪”追逐 第二节 叛徒 第三节 关于贺龙 第四节 红色伴侣 第一节 苏维埃的巨头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第五章 长征 第六章 西北的红星
第一节 童年时代 第二节 长沙时代 第三节 革命前期 第四节 国民革命时代 第五节 苏维埃运动 第六节 红军的生长 第一节 第五“围剿” 第二节 整个国家的迁移 第三节 大渡河上的英雄 第四节 通过大草地 第一节 陕西苏维埃的开始 第二节 死亡与捐税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 第四节 货币的解剖 第五节 生活在五十岁开始
19.任务一:请根据上面表格中的章节目录,在下面“长征线路图”中①②处填入对应内容。(4分)
① 强渡大渡河     ② 过草地
20.任务二: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请你从“第二章”或“第四章”中任选一个对象,介绍他的某一典型事件及该事件所刻画的性格品质。(4分)
示例一:第二章中“叛徒”周恩来。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二:第二章中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反映了他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4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语文与我们息息相关,课堂上、书本里、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总有一些有关语文的人或事让你快乐,让你难忘,让你成长……
对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触,有许多话说,请你写一篇记叙文,说出你的心里话。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