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第一课时课时主题:沉郁之声,登高之境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诗歌意象内涵,掌握近体诗格律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诗歌意象组合逻辑,初步把握情感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营造的雄浑壮阔又沉郁苍凉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重阳登高的文化传统与杜甫的“诗圣”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意境特征
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泰山而小天下;陈子昂登幽州台,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空浩叹。登高,能望远,亦能抒怀。今天,我们要共同登上一座唐诗的巅峰之作——诗圣杜甫的《登高》。这首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诗篇,诞生于公元767年那个秋风萧瑟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漂泊西南,贫病交加,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极目远眺,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内心深处,又会涌起怎样的波澜?让我们屏息凝神,一同走进那个苍茫的秋日。
(过渡)要真正走进这首诗,我们首先要读通、读顺,感受它音律的美。
二.初读感知,因声求气(约15分钟)
1.教师范读/经典泛读,奠定基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基调。
请大家睁开眼睛。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初步捕捉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
(预设学生回答:悲伤、孤独、沉重、苍凉……)
“悲凉”、“沉郁”是我们对这首诗最直接的感受。这正是杜甫晚年诗风的典型特征。
2.学生诵读,把握节奏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随时查阅注释。(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朗读,并给予鼓励性评价,如:“字音准确,节奏平稳,很好!”并可能稍作点拨:“如果能在‘猿啸哀’的‘哀’字上再拖长一点,或许更能传达出那种悲凉感。”)
3.提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谨。我们来看颔联和颈联,大家发现了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其工整。)
这正是律诗的魅力所在。工整的对仗,构成了诗歌建筑上的对称美和音律上的和谐美。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感受这种格律之美,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二二三拍。
(过渡)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们初步触摸到了诗歌的韵律。但诗歌更深邃的灵魂,藏在每一个精心挑选的意象之中。接下来,让我们化身侦探,去探寻杜甫笔下的秋景图。
三.文本研读,品析意象(约20分钟)
活动一:绘登高之景
1.请大家迅速默读首联,用笔圈出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的具体景物。
(学生圈画,教师提问)
(1)我们来一起找一找。首联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预设学生回答:风、天、猿、渚、沙、鸟。)
师:非常全面!诗人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的秋景图。但杜甫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画了什么,更在于他怎么画。我们来看:
(2)这些景物前面,诗人分别用了一个词来修饰它。是哪几个词?
明确:急、高、哀、清、白。
(3)这些词分别赋予了景物怎样的特质呢?我们分组来品味一下。第一、二小组重点分析“风”和“天”;第三、四小组分析“猿”和“渚”;第五、六小组分析“沙”和“鸟”。请大家思考: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或意境?
(学生小组讨论2-3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们一起来分享各组的发现。
师:(对第一、二组)请你们来说说,“风急”和“天高”带给你们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风急”感觉风很猛烈,有力度,甚至有些寒冷;“天高”则感觉天空非常辽阔,高远,但人也显得很渺小。)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一个“急”字,不仅是风之急,更是心之迫;一个“高”字,不仅是天之高,更是境之远。开阔的背景中,已暗含了人的孤独。
师:(对第三、四组)请你们来谈谈“猿啸哀”和“渚清”。
(预设学生回答:猿猴的叫声本来就凄厉,一个“哀”字直接点明了声音中蕴含的悲伤;“渚清”的“清”是清冷、凄清的感觉,江中的小洲显得孤零零的。)
师:很好!“哀”是这首诗的情感底色之一。而“清”字,不仅是水洲的清澈,更是一种冷清、孤寂的视觉感受。
师:(对第五、六组)最后请你们分析“沙白”和“鸟飞回”。
(预设学生回答:“沙白”给人一种苍白、冷寂的感觉;“鸟飞回”的鸟儿不是欢快地飞翔,而是在盘旋、回旋,好像无处可去,很彷徨。)
师:精彩!“回”这个动态,精准地捕捉到了鸟儿盘旋不定、无所依归的状态,这何尝不是诗人自身漂泊命运的写照呢?
师:(总结)现在,我们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看:风是急的,天是高的,猿鸣是哀伤的,小洲是凄清的,沙地是冷白的,飞鸟是徘徊不定的。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想这幅画面,它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是欢快的吗?是静谧的吗?
(预设学生回答:不是。是雄浑壮阔的,但更是悲凉、萧瑟、凄清、孤独的。)
师:说得非常好!这幅秋景图,既有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的雄浑壮阔,但更弥漫着猿啸哀、鸟飞回所带来的悲凉凄清。诗人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在苍茫寥廓的宇宙背景下的孤寂与悲凉之境。这就是杜甫笔下独一无二的秋境。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细细品味了首联中每一个意象的独特味道。现在,让我们退后一步,用一种更整体的眼光来审视这一联。请大家再读一遍首联,然后思考一个问题:杜甫是如何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个意象,如此紧凑地组织在一句诗里的?他用了“和”、“与”、“还有”这样的连接词吗?
活动二:析写景之妙
1.仔细观察首联,这六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诗人是如何将它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他用了很多连接词吗?
(预设情况一:学生能直接发现)
生:没有用连接词。
师:你的观察非常敏锐!确实,诗人没有使用任何连接词。他就像一位惜墨如金的画家,只把最核心的景物,一个个直接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预设情况二:学生沉默或未发现)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个“加法”小实验。如果让我们用现代汉语来描绘这幅画面,我们可能会怎么说?
“我感受到了一阵急促的秋风,抬头是辽阔高远的天空,还听到猿猴在悲哀地啼叫;低头看见江水清冽,沙洲凄清,岸边的沙地一片苍白,还有鸟儿在风中艰难地盘旋。”
师:大家看,我加了这么多“了”“是”“还”“和”,才把意思说通顺。那么请大家对比一下杜甫的原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原句特别简洁,一个多余的词都没有。
师:没错!这就是关键。诗人摒弃了所有冗赘的连接,将六个意象密集地、并列地排列在一起。
师:(引入核心概念)这种手法,在现代艺术中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对应物。我想问问大家,如果我们要把这两句诗拍成一个短视频,我们会怎么拍?我们会用一个长镜头一动不动吗?
生:不会。
师:那我们会怎么拍?
(引导学生说出:会切换镜头。先拍风和大特写,再拉远拍天空,然后给声音……)
师:大家说的非常对!我们会用多个镜头组合。在电影艺术里,这种将一系列看似独立、甚至不连贯的镜头(或画面、声音)组接在一起,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所不具备的特定含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手法,就叫做——蒙太奇(Montage)。
师:(专业用语讲解)“蒙太奇”一词源于法语,本是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被借用到电影领域。它的核心原理是:“两个镜头并列不是简单之和,而更像是一个乘积”,即“1+1>2”。当A镜头和B镜头连接在一起时,会在观众心中引发联想,产生C——一种新的意境或思想。杜甫,正是一位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精通此道的“诗歌导演”。
2.现在,就让我们化身为这部电影的“分镜师”,来分析一下杜甫的“脚本”:
镜头一(一组蒙太奇):
景别:从中景(风中的人)切换到大远景(天空)
角度:仰视。
内容:疾风(视觉+触觉)->高天(视觉)->猿啸哀(听觉)。
情感基调:宏大而悲戚。
镜头二(另一组蒙太奇):
景别:从全景(江渚)推到近景(沙),再跟拍中景(飞鸟)。
角度:俯视。
内容:清渚(视觉)->白沙(视觉)->鸟飞回(动态视觉)。
情感基调:凄清而迷茫。
镜头一(仰视&听觉特写):机位抬高,先是一个面部特写,疾风吹动诗人的白发(风急);然后镜头猛地拉开,推向广阔无垠、令人心生敬畏的天空(天高);同时,画外音响起一声声凄厉悠长的猿猴哀鸣(猿啸哀)。这个镜头,是宏大而悲戚的。
镜头二(俯视&视觉特写):机位下移,掠过江面,给到一个小洲清冷孤寂的轮廓(渚清);然后镜头推近,定格在岸边那片苍白刺眼的沙地上(沙白);最后,镜头追随一只在疾风中飞行不稳、来回盘旋的孤鸟(鸟飞回)。这个镜头,是凄清而迷茫的。
师:(总结提升)大家看,这两组“蒙太奇”快速切换、交织在一起:有仰视有俯视,有远景有近景,有声音有画面,有动态有静态。它不再是平面的一幅画,而是一个立体的、流动的、将我们完全包裹其中的艺术世界。我们仿佛就站在诗人身边,切身感受着那阵风的凛冽、那片天的压迫、那声猿鸣的刺心、那只飞鸟的彷徨。
师: 所以,这种“意象密集排列”的手法,其妙处就在于,它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联想,用最经济的文字,创造了最丰富的体验,这就是杜甫语言高度凝练和巨大张力的体现,也为全诗奠定了那挥之不去的沉郁基调。
四.课时小结,埋下伏笔(约2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的诵读,初步感受了《登高》的音韵之美;更通过细致的意象品析,看到了杜甫笔下那幅融雄浑与悲凉于一体的秋景图。景,是情感的载体。在这苍茫天地、凛冽秋风、哀猿悲鸟之中,已然浸透了诗人浓郁得化不开的悲情。那么,这位独自登高的老人,他究竟在“悲”什么?他的身世如何?他的家国又在何方?下节课,我们将穿越诗句的表面,深入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探寻那“悲秋”背后的深层意蕴。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登高》全诗。
2.请从本节课所讲的“意象选用”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教师可提供示例支架:例如,诗人选用“急风”而非“微风”,既写出了秋日的凛冽肃杀,更暗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环境的严酷,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板书设计
登高(杜甫)
景(左侧) 境(右侧,用大括号概括)
风急、天高→雄浑壮阔 苍茫寥廓中的孤寂与悲凉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悲凉凄清 艺术手法:意象密集排列(蒙太奇)
《登高》第二课时详案
课时主题:从“不尽长江”到“潦倒新停”——情感的深化与升华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诗歌精妙的语言艺术,特别是颈联“万里悲秋”等词的丰富内涵与尾联“艰难苦恨”的深刻意蕴。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理解诗人由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再到国家之秋的递进式思维逻辑与情感深化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领略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理解其情感表达中回旋激荡、顿挫低回的审美特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刻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体会其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士人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的紧密结合,理解“秋”的三重意蕴(自然、人生、国家)。
教学难点:理解“沉郁顿挫”风格在诗中的具体体现(特别是通过尾联“新停浊酒杯”这一典型细节)。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导学法、知人论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勾连衔接(约5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驻足于杜甫笔下的高台,凝神品味了首联。我们一起感受了“风急天高”的雄浑壮阔,也体味了“猿啸哀”、“鸟飞回”的悲凉孤寂。这幅由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共同构筑的秋景图,其情感基调是什么?
(预设:悲凉、萧瑟、孤独……)
师:没错,“悲”字,已然浮现。如果说,首联是诗人将我们带入一个广阔而悲戚的物理空间,那么,接下来的诗句,他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为深邃、复杂的情感世界。今天,我们就从首联出发,去看看诗人的目光由近及远,看到了什么?他的内心由此及彼,又想到了什么?
(二)文本研读,由景入情(约30分钟)
活动一:望浩荡之景,感宇宙之悲(赏析颔联)
师:请大家齐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诗人的目光从首联的近处景物,投向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明确:无边无际的落叶,和奔流不息的长江。)
师:好,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几个关键词。
“无边”:这个词让你感觉如何?
(引导:空间的无限延伸,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萧瑟的秋意之中,有一种笼罩一切的压迫感。)
“萧萧”:这是什么词?有什么效果?
(明确:叠词、拟声词。让我们仿佛亲耳听到树叶纷纷飘落时那沙沙作响的声音,这声音是细微的,却是连绵不绝的,更添悲凉。)
“不尽”:与“无边”对应,这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时间的无穷无尽。长江水日夜奔流,永不停息,象征着时间的永恒。)
“滚滚”:这个词有什么气势?
(明确:既是声音,也是形态。写出了长江奔腾汹涌、不可阻挡的气势,充满了力量感。)
师:(综合引导)请大家思考一下:“落木萧萧下”和“长江滚滚来”,这两幅画面,一俯一仰,一下一上,一凋零一生生不息,它们并置在一起,形成了怎样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诗人面对此景,会生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师:我来谈谈我的理解,看是否与大家心有戚戚。“无边落木萧萧下”,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凋零。一片落叶是一个微小的生命终结,而无边的落木,则是无数生命的集体陨落,这象征着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看到的是自然的永恒。江水亘古如斯,滚滚向前,象征着宇宙的无穷与时间的流逝。
诗人正是站在短暂与永恒、渺小与宏大的交汇点上。他感受到了个人在浩渺宇宙和无情时间面前的无力与悲哀。这颔联的悲,比首联更进一步,它超越了具体景物,升华为一种对生命与宇宙关系的哲学性悲慨。请大家带着这种宏大的悲凉感,再齐读一遍颔联。
(过渡)诗人的目光从无尽的长江收回,最终落到了自己身上。这宇宙之悲、秋景之悲,最终都沉沉地压在了他个人的肩头。
活动二:析身世之痛,明悲情之深(赏析颈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学者罗大经说这一联含有八层悲意,我们能否一起来“解码”?(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边分析边板书)
“万里”:地之远也。离家乡有多么遥远?空间上的漂泊。
“悲秋”:时之惨也。在什么样的时节感到悲伤?萧瑟的秋天。
“作客”:羁旅之愁。是什么身份?寄人篱下,客居他乡。
“常作客”:久旅之苦。这种状态是偶尔吗?不,“常”是常年、经常,时间上的漫长。
“百年”:年暮齿衰。指什么?人生晚年,风烛残年。
“多病”:衰疾缠身。身体状况如何?疾病缠身,身心俱疲。
“登台”:思亲怀乡。为何登台?遥望故乡,思念亲人。
“独登台”:形单影只。和谁一起登台?无人相伴,孤身一人。
师:大家看,短短十四字,竟如压缩的情感胶囊,蕴含了八重悲苦!从远、近、时、空、身、心多个维度,将个人的不幸写到极致。这悲苦,层层叠加,密不透风,几乎让人窒息。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一联,体会这种情感的重压。
(过渡)个人的悲苦已然如此深重,但杜甫之所以为“诗圣”,在于他的诗笔从未仅仅停留在“小我”的呻吟上。
活动三:品家国之忧,悟诗圣之魂(赏析尾联与总结)
师:我们看全诗的收束之笔——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是什么原因,让诗人白发日增,两鬓繁霜?
(明确:“艰难苦恨”。)
师:请大家思考,诗人所悲的“秋”,仅仅是我们眼前所见的这个自然季节吗?我们从首联和颔联的秋景中,已经感受到了它的萧瑟与悲凉。但这只是第一重“秋”。
师:对于一位“百年多病”,生命如落日般的老人来说,这“秋”更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人生的暮年,生命的秋天。)
师:没错,这是第二重“秋”——人生之秋。他感受到了生命如“落木”般凋零的无奈。
师:(深化追问)然而,杜甫的伟大在于,他的悲伤从未局限于一人一身。请大家结合杜甫所处的时代(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想一想,这个“秋”,对于那个千疮百孔的大唐王朝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国家的衰败,盛世的终结,时代的秋天。)
师:真知灼见!这正是第三重,也是最深沉的一重“秋”——国家之秋,时代之秋!
师:(总结三重秋意)现在我们再来看“艰难苦恨”这四个字,它的分量就完全不同了。它不仅仅指个人生活的不易(人生之秋),更指国家命运的艰难(国家之秋)和社会动荡的苦恨。诗人的一头白发,是因这三重“秋意”的共同催逼而“繁”霜的啊!
师:愁苦至此,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诗的最后,给出了最沉痛的一笔——“新停浊酒杯”。他连这最后一点暂时的麻醉和宣泄的权力都没有了!(可以追问)是因为他不想喝吗?
(明确:可能是因病,也可能是因穷。但更重要的是,这杯酒“停”下后,那由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汇聚而成的、如同“不尽长江”般的愁苦,就被强行地、全部地堵在了胸中。这种“欲哭无泪”的境地,比放声痛哭更为沉痛。这种百转千回、深沉博大的情感表达,就是我们常说的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正是这自然之秋的萧瑟、人生之秋的无奈与国家之秋的忧患,三重巨大的悲苦,共同压垮了诗人的身体,催白了他的双鬓,最终连一杯浊酒都无法消解。这杯‘停’下的酒,停住的是声音,停不住的,是那如同‘不尽长江’一样,在他胸中翻滚咆哮的悲愤与哀愁。这才是《登高》之悲的全部重量,这也是杜甫之所以为‘诗圣’的崇高所在。
(三)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回顾全诗。我们的目光跟随杜甫,从首联具体而微的秋景(风、天、猿、渚),到颔联浩荡无边的宇宙(落木、长江),再到颈联具体而沉重的自身(万里、百年),最后到尾联博大深沉的家国(艰难苦恨)。他的悲情,一步步扩大,一步步深化,最终完成了从一己之痛到家国之忧的升华。这就是《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深厚内涵,这也是杜甫被尊为“诗圣”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请以“我读懂了杜甫的悲”为题,结合本诗的具体诗句,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随讲解逐步生成)
登高(杜甫)
第二课时
景→情(纵向箭头)
首联(回顾):风急、天高、猿哀…→孤寂悲凉(起)
颔联(远望):落木(萧萧下)→生命短暂
长江(滚滚来)→宇宙永恒
→哲学性悲慨(承)
颈联(反观):万里、常客、百年、多病、独…→身世之悲(八悲层叠)(转)
尾联(升华):艰难苦恨→家国之忧(双重)
新停酒杯→沉郁顿挫(合)
诗圣之魂:小我之痛与大我之忧的统一
理解性默写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登高》诗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登高》中,杜甫写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视线由高处转向江面洲头,用
一句,描写出一幅精美的画面。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5.《登高》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 。
6.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 。
7.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9.《登高》诗中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
。
10.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1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2.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1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14.《登高》中,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发出 ,
的感慨,以抒写自己漂泊异乡、晚年潦倒的悲愁。
15.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在《登高》中就用 ,
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16.《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 ,
两句来抒发自己异乡漂泊、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
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18.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19.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
。
20.杜甫在《登高》中用 , 归纳出白发日多、护病断饮的根源,忧国伤时的情操也就感人至深。
21.杜甫的《登高》中诗人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 。
22.诗中郁积诗人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答案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登高》诗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登高》中,杜甫写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视线由高处转向江面洲头,用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描写出一幅精美的画面。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登高》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9.《登高》诗中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2.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4.《登高》中,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以抒写自己漂泊异乡、晚年潦倒的悲愁。
15.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在《登高》中就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16.《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来抒发自己异乡漂泊、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
1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9.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杜甫在《登高》中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归纳出白发日多、护病断饮的根源,忧国伤时的情操也就感人至深。
21.杜甫的《登高》中诗人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诗中郁积诗人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