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七上历史阶段测试】期中综合能力测评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七上历史阶段测试】期中综合能力测评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5 10:44:2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期中综合能力测评卷
(考试范围:第1~10课)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下列最早学会用火让自己吃到熟食的古人类是(C)
A.蓝田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2.考古研究表明,北京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088毫升,而山顶洞人的脑容量约为1300—1500毫升。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史实,能体现其与北京人脑容量差距的是(D)
A.过着集体生活 B.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C.已经会使用火 D.使用骨针和装饰品
3.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农耕文明的特点。观察下面房屋复原想象图,二者迥异的风格说明(D)
A.自然地理环境相近
B.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先进
C.先民木工技艺高超
D.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4.考古学家发现半坡彩陶上的几何图案花纹主要源于纺织物的几何形花纹,如曲线、横线、三角、圆点等。这些花纹图案开始是写实的,后来出现了写意。这体现出半坡居民(A)
A.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 B.纺织工艺理念先进
C.所制作的彩陶种类丰富 D.率先使用几何图案
5.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不是凭神性知晓医药的奥秘,而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发明农业,亦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表明(B)
A.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 B.实践推动早期文明发展
C.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 D.远古传说符合历史事实
6.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以下可作为这一“实证”的是(A)
A.考古发掘的玉器 B.书籍《良渚文化》
C.良渚文化的传说 D.动画电影《良渚》
7.蚩尤为传说中曾与黄帝作战的九黎部落的领袖,先秦文献描绘的蚩尤形象如同恶魔,但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同时“祀黄帝,祭蚩尤”,蚩尤逐渐成为古代各族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B)
A.蚩尤与黄帝同根同源 B.民族交融促进华夷观转变
C.秦汉各族是蚩尤后裔 D.蚩尤形象取决于帝王态度
8.“这件事后……从此商王朝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的新时期。”“这件事”指(B)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平王东迁 D.尊王攘夷
9.夏商周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材料反映出(C)
A.饮食文化具有封闭性 B.饮食文化体现融合性
C.严格的等级界限特征 D.秦朝阶级分化特征
1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规定“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赵武灵王下令“国人着胡服,以习骑射”。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A)
A.推崇尚武风气 B.热衷扩张疆域
C.重视战略战术 D.追求奢侈享乐
11.七年级某班举办历史手抄报活动,在“历史辨析”栏目中有下列四句话,其中最能反映战国时期政治特点的是(D)
A.经济发展,学术繁荣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大国兼并,制度变革
12.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其工艺是先在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经过打磨使器表光亮,从而利用金银和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辉煌的图案与铭文。这体现了战国时期(A)
A.手工业水平高超 B.生产方式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转变 D.商业贸易的繁荣
13.在中国的治理思想中,某家思想是以自然、宇宙、社会、万物有序、演化和无为为核心理念的一整套完整的华夏原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它是(A)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4.在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中,既有儒家的“济世”和“中庸”、道家的“变通”和“隐忍”,还有法家的“法治”和“一统”。由此可见,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是(B)
A.问鼎中原 B.百家争鸣
C.诸侯争霸 D.尊王攘夷
15.如图是东汉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图),图中人首鸟身的扁鹊一手执针,一手把住病人的手诊脉。这幅拓片体现出扁鹊(D)
A.强调人体血脉循行情况 B.会尝百草认识治病药物
C.主张治疗疾病顺乎自然 D.使用切脉诊法治疗病人
16.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汉字是“国”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的正确解读是(B)
A.最早起源于夏朝
B.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C.体现儒家思想
D.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17.下表的内容反映出《诗经》的特点是(C)
诗句 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抗敌的高昂士气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魏风·硕鼠》 讽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郑风·子衿》 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情,歌颂美好爱情
A.形式多样 B.通俗易懂 C.关注现实 D.博采众长
18.以长城、阿房宫、兵马俑为代表的宏伟工程,形象地展现了秦帝国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这些工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秦朝(A)
A.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便利交通体系的形成
C.铁器牛耕的日益普及 D.灌溉农业发展的推动
19.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D)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20.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革命观点却跟墨子的“非命”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B)
A.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
B.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
D.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在王畿与四土的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及异姓贵族,达到将点连线,进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的目的。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孔华《释“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实行郡县制具有的制度优势(须回答两点)。(2分)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有利于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及其影响。(2分)
政治内涵: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转变。影响: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顺应了人民的共同意愿;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有的多加个“口”,表示田地
材料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大国争霸。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都是以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为特征。大国激烈的争霸触发的改革就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扩张,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逐渐推广,都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协”字体现出的农耕特点。(2分)
合作耕种(或:多人合作使用耕作工具在田地里劳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两个新气象及其意义。(3分)
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扩张。意义: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经济基础,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23.(7分)习近平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国宝“何尊”是西周早期青铜器,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内底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记载,大意为居天下之中以统治四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与《尚书》等文献记载互证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根据材料一的图文内容,概括何尊的历史价值。(1分)
何尊内底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与《尚书》等文献记载互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都江堰的作用。(2分)
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四川农业。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3)材料三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学说?他的一些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回答一点即可)?(2分)
思想家:孔子。指导意义:要以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学习;要把经常复习和探索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2分)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开凿灵渠,桂林北部的湘桂走廊成为中原和岭南的重要通道。秦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这是一次大规模地把中原汉人迁往岭南的移民活动,这些汉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为桂林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钟文典主编《桂林通史》
材料三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的标准货币的名称及其在经济方面的积极影响。(2分)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积极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原和岭南”联系后的影响(须回答两点)。(2分)
为中原与岭南及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条件;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奠定基础;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2分)
因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5.(6分)阅读下面表格,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事件 影响
管仲改革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李悝变法 使魏国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商鞅变法 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从此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示例】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改革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纵观中国历史的革新与变法实践,可以看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历史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历史期中综合能力测评
范围:第1-2单元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下列最早学会用火让自己吃到熟食的古人类是( )
A.蓝田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C
2.考古研究表明,北京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088毫升,而山顶洞人的脑容量约为1300—1500毫升。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史实,能体现其与北京人脑容量差距的是( )
A.过着集体生活 B.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C.已经会使用火 D.使用骨针和装饰品
D
3.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农耕文明的特点。观察下面房屋复原想象图,二者迥异的风格说明( )
A.自然地理环境相近
B.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先进
C.先民木工技艺高超
D.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D
4.考古学家发现半坡彩陶上的几何图案花纹主要源于纺织物的几何形花纹,如曲线、横线、三角、圆点等。这些花纹图案开始是写实的,后来出现了写意。这体现出半坡居民( )
A.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 B.纺织工艺理念先进
C.所制作的彩陶种类丰富 D.率先使用几何图案
A
5.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不是凭神性知晓医药的奥秘,而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发明农业,亦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表明( )
A.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 B.实践推动早期文明发展
C.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 D.远古传说符合历史事实
B
6.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以下可作为这一“实证”的是( )
A.考古发掘的玉器 B.书籍《良渚文化》
C.良渚文化的传说 D.动画电影《良渚》
A
7.蚩尤为传说中曾与黄帝作战的九黎部落的领袖,先秦文献描绘的蚩尤形象如同恶魔,但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同时“祀黄帝,祭蚩尤”,蚩尤逐渐成为古代各族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 )
A.蚩尤与黄帝同根同源 B.民族交融促进华夷观转变
C.秦汉各族是蚩尤后裔 D.蚩尤形象取决于帝王态度
B
8.“这件事后……从此商王朝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的新时期。”“这件事”指(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平王东迁 D.尊王攘夷
B
9.夏商周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材料反映出( )
A.饮食文化具有封闭性 B.饮食文化体现融合性
C.严格的等级界限特征 D.秦朝阶级分化特征
C
1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规定“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赵武灵王下令“国人着胡服,以习骑射”。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
A.推崇尚武风气 B.热衷扩张疆域
C.重视战略战术 D.追求奢侈享乐
A
11.七年级某班举办历史手抄报活动,在“历史辨析”栏目中有下列四句话,其中最能反映战国时期政治特点的是( )
A.经济发展,学术繁荣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大国兼并,制度变革
D
12.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其工艺是先在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经过打磨使器表光亮,从而利用金银和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辉煌的图案与铭文。这体现了战国时期( )
A.手工业水平高超 B.生产方式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转变 D.商业贸易的繁荣
A
13.在中国的治理思想中,某家思想是以自然、宇宙、社会、万物有序、演化和无为为核心理念的一整套完整的华夏原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它是(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A
14.在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中,既有儒家的“济世”和“中庸”、道家的“变通”和“隐忍”,还有法家的“法治”和“一统”。由此可见,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是( )
A.问鼎中原 B.百家争鸣
C.诸侯争霸 D.尊王攘夷
B
15.如图是东汉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图),图中人首鸟身的扁鹊一手执针,一手把住病人的手诊脉。这幅拓片体现出扁鹊( )
A.强调人体血脉循行情况 B.会尝百草认识治病药物
C.主张治疗疾病顺乎自然 D.使用切脉诊法治疗病人
D
16.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汉字是“国”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的正确解读是( )
A.最早起源于夏朝
B.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C.体现儒家思想
D.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B
17.下表的内容反映出《诗经》的特点是( )
A.形式多样 B.通俗易懂 C.关注现实 D.博采众长
诗句 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抗敌的高昂士气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魏风·硕鼠》 讽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郑风·子衿》 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情,歌颂美好爱情
C
18.以长城、阿房宫、兵马俑为代表的宏伟工程,形象地展现了秦帝国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这些工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秦朝(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便利交通体系的形成
C.铁器牛耕的日益普及 D.灌溉农业发展的推动
A
19.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D
20.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革命观点却跟墨子的“非命”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 )
A.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
B.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
D.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
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在王畿与四土的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及异姓贵族,达到将点连线,进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的目的。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孔华《释“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
影响。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实行郡县制具有的制度优势(须回答两点)。(2分)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有利于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及其影响。(2分)
政治内涵: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转变。影响: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顺应了人民的共同意愿;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有的多加个“口”,表示田地
材料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大国争霸。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都是以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为特征。大国激烈的争霸触发的改革就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扩张,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逐渐推广,都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协”字体现出的农耕特点。(2分)
合作耕种(或:多人合作使用耕作工具在田地里劳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两个新气象及其意义。(3分)
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扩张。意义: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经济基础,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23.(7分)习近平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国宝“何尊”是西周早期青铜器,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内底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记载,大意为居天下之中以统治四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与《尚书》等文献记载互证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根据材料一的图文内容,概括何尊的历史价值。(1分)
何尊内底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与《尚书》等文献记载互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都江堰的作用。(2分)
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四川农业。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3)材料三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学说?他的一些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回答一点即可)?(2分)
思想家:孔子。指导意义:要以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学习;要把经常复习和探索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2分)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开凿灵渠,桂林北部的湘桂走廊成为中原和岭南的重要通道。秦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这是一次大规模地把中原汉人迁往岭南的移民活动,这些汉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为桂林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钟文典主编《桂林通史》
材料三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的标准货币的名称及其在经济方面的积极影响。(2分)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积极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原和岭南”联系后的影响(须回答两点)。(2分)
为中原与岭南及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条件;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奠定基础;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2分)
因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5.(6分)阅读下面表格,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事件 影响
管仲改革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李悝变法 使魏国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商鞅变法 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从此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示例】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改革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纵观中国历史的革新与变法实践,可以看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
动力。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期中综合能力测评卷
(考试范围:第1~10课)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下列最早学会用火让自己吃到熟食的古人类是(C)
A.蓝田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2.考古研究表明,北京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088毫升,而山顶洞人的脑容量约为1300—1500毫升。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史实,能体现其与北京人脑容量差距的是(D)
A.过着集体生活 B.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C.已经会使用火 D.使用骨针和装饰品
3.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农耕文明的特点。观察下面房屋复原想象图,二者迥异的风格说明(D)
A.自然地理环境相近
B.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先进
C.先民木工技艺高超
D.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4.考古学家发现半坡彩陶上的几何图案花纹主要源于纺织物的几何形花纹,如曲线、横线、三角、圆点等。这些花纹图案开始是写实的,后来出现了写意。这体现出半坡居民(A)
A.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 B.纺织工艺理念先进
C.所制作的彩陶种类丰富 D.率先使用几何图案
5.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不是凭神性知晓医药的奥秘,而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发明农业,亦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表明(B)
A.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 B.实践推动早期文明发展
C.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 D.远古传说符合历史事实
6.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以下可作为这一“实证”的是(A)
A.考古发掘的玉器 B.书籍《良渚文化》
C.良渚文化的传说 D.动画电影《良渚》
7.蚩尤为传说中曾与黄帝作战的九黎部落的领袖,先秦文献描绘的蚩尤形象如同恶魔,但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同时“祀黄帝,祭蚩尤”,蚩尤逐渐成为古代各族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B)
A.蚩尤与黄帝同根同源 B.民族交融促进华夷观转变
C.秦汉各族是蚩尤后裔 D.蚩尤形象取决于帝王态度
8.“这件事后……从此商王朝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的新时期。”“这件事”指(B)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平王东迁 D.尊王攘夷
9.夏商周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材料反映出(C)
A.饮食文化具有封闭性 B.饮食文化体现融合性
C.严格的等级界限特征 D.秦朝阶级分化特征
1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规定“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赵武灵王下令“国人着胡服,以习骑射”。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A)
A.推崇尚武风气 B.热衷扩张疆域
C.重视战略战术 D.追求奢侈享乐
11.七年级某班举办历史手抄报活动,在“历史辨析”栏目中有下列四句话,其中最能反映战国时期政治特点的是(D)
A.经济发展,学术繁荣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大国兼并,制度变革
12.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其工艺是先在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经过打磨使器表光亮,从而利用金银和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辉煌的图案与铭文。这体现了战国时期(A)
A.手工业水平高超 B.生产方式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转变 D.商业贸易的繁荣
13.在中国的治理思想中,某家思想是以自然、宇宙、社会、万物有序、演化和无为为核心理念的一整套完整的华夏原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它是(A)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4.在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中,既有儒家的“济世”和“中庸”、道家的“变通”和“隐忍”,还有法家的“法治”和“一统”。由此可见,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是(B)
A.问鼎中原 B.百家争鸣
C.诸侯争霸 D.尊王攘夷
15.如图是东汉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图),图中人首鸟身的扁鹊一手执针,一手把住病人的手诊脉。这幅拓片体现出扁鹊(D)
A.强调人体血脉循行情况 B.会尝百草认识治病药物
C.主张治疗疾病顺乎自然 D.使用切脉诊法治疗病人
16.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汉字是“国”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的正确解读是(B)
A.最早起源于夏朝
B.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C.体现儒家思想
D.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17.下表的内容反映出《诗经》的特点是(C)
诗句 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抗敌的高昂士气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魏风·硕鼠》 讽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郑风·子衿》 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情,歌颂美好爱情
A.形式多样 B.通俗易懂 C.关注现实 D.博采众长
18.以长城、阿房宫、兵马俑为代表的宏伟工程,形象地展现了秦帝国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这些工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秦朝(A)
A.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便利交通体系的形成
C.铁器牛耕的日益普及 D.灌溉农业发展的推动
19.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D)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20.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革命观点却跟墨子的“非命”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B)
A.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
B.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
D.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在王畿与四土的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及异姓贵族,达到将点连线,进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的目的。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孔华《释“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实行郡县制具有的制度优势(须回答两点)。(2分)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有利于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及其影响。(2分)
政治内涵: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转变。影响: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顺应了人民的共同意愿;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有的多加个“口”,表示田地
材料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大国争霸。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都是以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为特征。大国激烈的争霸触发的改革就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扩张,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逐渐推广,都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协”字体现出的农耕特点。(2分)
合作耕种(或:多人合作使用耕作工具在田地里劳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两个新气象及其意义。(3分)
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扩张。意义: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经济基础,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23.(7分)习近平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国宝“何尊”是西周早期青铜器,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内底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记载,大意为居天下之中以统治四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与《尚书》等文献记载互证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根据材料一的图文内容,概括何尊的历史价值。(1分)
何尊内底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与《尚书》等文献记载互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都江堰的作用。(2分)
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四川农业。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3)材料三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学说?他的一些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回答一点即可)?(2分)
思想家:孔子。指导意义:要以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学习;要把经常复习和探索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2分)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开凿灵渠,桂林北部的湘桂走廊成为中原和岭南的重要通道。秦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这是一次大规模地把中原汉人迁往岭南的移民活动,这些汉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为桂林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钟文典主编《桂林通史》
材料三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的标准货币的名称及其在经济方面的积极影响。(2分)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积极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原和岭南”联系后的影响(须回答两点)。(2分)
为中原与岭南及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条件;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奠定基础;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2分)
因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5.(6分)阅读下面表格,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事件 影响
管仲改革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李悝变法 使魏国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商鞅变法 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从此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示例】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改革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纵观中国历史的革新与变法实践,可以看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