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诗二首—致橡树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诗二首—致橡树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4 16:5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致 橡 树》
——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一、



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 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二、舒婷诗歌的写作特点1、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2、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三《致橡树》赏析(一)、《致橡树》的思想意义
这是一首爱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诗人以《致橡树》为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这种倾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炙热的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传统的爱情观,总是要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干扰和制约,因此,人们的婚姻,往往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变成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失去爱的本质,作者在这首诗里所摒弃的就是这种陈腐的观念。(二)作品内容分析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三)艺术特色分析1.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作品注重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顾城、北岛、舒婷等。
2、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拟人等写作手法,赋予爱情这一无形的精神之物以可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凌霄花  一种攀藤植物,美丽而柔弱。代表缺乏独立性,只能依附男性生活的女性形象。 “痴情”、“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代表缺乏自主意识,只会随声附和的女性形象。鸟 儿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慰藉”、“衬托”
 ——代表一种只会单方面、无条件地付出和奉献的女性形象。作者以此否认了三种爱情观
(1)依附生存的爱情
(2)单方痴恋的爱情
(3)衬托奉献的爱情
——因为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作者向往的爱情是: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
   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是地位平等,人格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心心相应,灵犀相通。
(3)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各具个性,相得益彰。
(4)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同甘共苦
(5)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互不依附却又互相扶持。
(6)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爱形更爱神(理想、信念、毅力、踏实)
橡树:高大伟岸,充满阳刚之气,象
   征坚强有力的男子汉.木棉:美丽热烈,坚韧独立,具有阴 
   柔之美,象征中国女性。1、地位平等,人格独立;
2、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3、互不依附,互相扶持。
4、坚贞不变,至死不渝。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爱情 第一层内涵:(前六行) 对依附型的爱情给予彻底的否定,以“绝不”的口气坚定表达封建时代宣扬夫贵妻荣,新时代却要求爱英雄模范,实质上有相通的爱情观: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攀附意识。3.构思精巧第二层内涵,对奉献型的爱情给了有保留的否定。 因为奉献型与依附型比较,就精神境界而言,是有高下之分的,献出的一方因行为高尚而为人敬仰;接受的一方因对方无私的给予而深感幸福。在以往的爱情是诗中,对奉献型爱情的礼赞,是最夺目的,可是舒婷却给予批评。两个“也不”表示她不赞赏并且认为这不是理想的爱情。因为这表现了爱情双方人格的不独立,地位上的不平等。第三层,对理想爱情的礼赞 通过木棉与橡树两组意象交错的描绘,暗示出理想的爱情的标志是:(一)独立的人格、平等的地位;(二)深切理解,高度默契,精神上的相通。因此,在诗的意境上,迥异于前人,实现了审美意识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