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八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卷)(苏教版)
(考查范围:1-2单元)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学生直接在试卷上答题;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积累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绅士(shēn) 恻隐(cè) 发髻(jì) 从容(cóng)
B、怜悯(mǐn) 豁免(huò) 教诲(huǐ) 积攒(zǎn)
C、固执(zhí) 蔑视(miè) 瞥见(piě) 秉烛(bǐng)
D、残暴(bào ) 癖性(bǐ) 血渍(zì) 绯红(fēi)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告禀???盎然??? 脱漏?? 充耳不闻????
B、幽静???溺爱????抑扬????深恶痛疾C、零乱???谦和? ? 忿然?? 转瞬即逝???
D、毫迈?? 潜藏??? 无聊??? 哑然失笑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传统书信______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______的歌声似的。
?????(3)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______不怕失败。
?????A.承载????渺茫????才?????B.承担????渺远????就
?????C.承担????渺远????才????D.承载????渺茫????就
4、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默写(6分)
(1)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 ,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2)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 。
5. 下面一个作文片断,其中有不少错误,请选择4~5处,用规定的符号修改。(4分)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怎样修改文章呢,首先要注意全篇的安排。如果发现中心思想不明确、语言不通顺、层次不清楚等毛病,就要花力气修改,而且重写。经过这一翻修改,可以改善自己驾驭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具体的语言表达。对用词造句、标点使用等方面的毛病仔细改正。对无毛病但尚可推敲的地方,作化废为宝的锤炼。全文改完后,还须校核一遍,避免疏漏。
6.名著阅读。(2分)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A 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撷做粉碎…… B 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选文中A是 (人物),B是 (人物)。
二、综合性学习 (6分)
7、某校九年级开展“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积累】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2分)
?????
(2)【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并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下面是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的截图
?????材料二:“父母最想要什么?”“最让父母伤心的话是什么?”某媒体对5家大规模养老院进行调查发现,92%的老人最想要的是跟儿女团聚,“你别管我”这句话最让父母伤心。
?????探究结果:
????
(3)【拓展】通过参与这次“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活动,你将用哪些具体行动回报父母呢?(写出两点)(2分)
三、 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2分)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 ,
,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8.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4分)
9.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2分)
10.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2分)
11.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8分)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 ——( ① )—— 重拾希望 ——( ② )—— 十分感激
1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4.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15.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4分)
16.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17—20题。(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牛孳产至十余头 孳: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左右:
(3)将之诣妻家村中 诣: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衫蒙其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老母如其言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2分)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3分)
16.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 。(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21——22题(4分)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21.诗歌首句“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
2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四、作文 (50分)
23. 花儿盛开是绽放,梦想实现是绽放,战胜自我是绽放……绽放,需要阳光和雨露;绽放也需要努力与坚持。花朵不分大小,目标不论高低,绽放了,就是美丽的。
请以“美丽的绽放”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④不得抄袭。
(答案)
一、(18分)
1. A(2分)
2. D (2分)
3、D(2分)
4、(1)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1)把第一个逗号改成问号。(2)“语言不通顺”删去。(3)“而且”改为“或者” 或“甚至”。(4)“改善”改为“提高”。(5)“翻”改成“番”。(6)“化废为宝”改为“精益求精”或“锦上添花”。(共4分。改对一个给1分)
6、A:黑旋风(李逵,铁牛);B:鲁智深(鲁达,鲁提辖,花和尚)。(2分)
二、综合性学习(6分)
7、(1)【积累】示例:①儿行千里母担忧:②养儿方知父母恩;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分)
(2)【探究】示例: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多于子女对父母的爱。(只要写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子女对父母不理解”两方面均可得2分)
(3)【拓展】示例:不顶撞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多冋家陪伴父母等(凡答出孝敬父母的具体行动均可,每写出一点得1分)
三、(46分)
(一)(12分)
8.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4分)
9.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被历来的群众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时间的考验、群众的推荐)。(2分)
10.在读书中抓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局限于文字本身。(2分)
11.示例一:第4段运用引证法,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得其意”的观点。
示例二: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涵义。
示例三:第6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经行比较,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 (4分)
(二)(18分)
12. 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心急如焚(2分)
13.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4分)
14.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4分)
15.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4分)
16.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4分)
(三)(12分)
13.(1)孽:繁殖(生育)。(2)左右:下属(身边的人)。(3)诣:到……去(前往)。(3分,每小题1分)
14.C 15.(1)你自己有县令,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呢?(2分,“尔”“何与为”各1分)(2)(张允济)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太太,(她)盖了小草屋看守葱。(3分,“道”“守”和“一老母种葱者”的定语后置结构,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16.夜不闭户 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2分,每空1分)
(四)
21.(2分)去雁(仅答“雁”不给分)
22.(2分)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
四、作文 (略)(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