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教学目标
1、?提炼概括文章中的事例,把握文章举例论证的作用。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进一步熟悉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意。
分析文章论证的思路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举例论证的作用
教学方法:生自读,小组讨论合作释疑????师引导学习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完成学案上课前预习部分问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我们大家已经学习了夹叙夹议说理的方式,知道议论文中叙是为了议服务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名家的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板书课题)希望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大家能够掌握这两个目标:
1、??提炼概括文章中的事例,把握文章举例论证的作用。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进一步熟悉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二、检查预习:(2分钟)
在课前,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我们就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谁愿意做本节课的第一勇士?
一生读一个字词,其他生评价之,若有误,指正。
三、整体感知:
过渡:大家生字词掌握得非常到位。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
作者所举的事例有哪些?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事例。(概括事例时可以采用“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句式。)(5分钟)
明确:阿基米德在剑朝他劈来时,首先保护他的“圆”。
(注意举例后的议论句:“在他看来……更加宝贵的。”)
第欧根尼在亚历山大大帝要帮助他时,更重视他阳光下的“沉思”。
(注意举例后的议论句:“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无足轻重。”)
王尔德在海关人员询问出境有什么东西要报关时自豪地说自己只有才华。
(注意举例后的议论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艺术才华”。)
一个少女在闹哄哄的车厢里全神贯注地读书。
许多青年画家在物质生活匮乏时,仍节衣缩食来首都看画展。
(若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注意举例之后的议论文字,往往其中有总结概括性的文字。或者也可以从这些议论文字中得到概括时的重要信息。)
四、重点研读语段,明确叙议之间的关系,把握举例论证的作用和论证的结构
1、这么多的事例都集中在第2——6段,作者是如何衔接起来的?(2分钟)
再读课文,擦亮慧眼,赶紧搜寻一下吧。
明确:第二段最末一句“这两则……更加高贵”。
第三段第一句“珍惜内在的精神……共同特点”
第四段。
2、这些语句在结构上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联系前后文,思考思考。(5分钟)
明确:第二段最末一句“这两则……更加高贵”这一句话总结概括了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两个例子的内涵。
第三段第一句“珍惜内在的精神……共同特点”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古希腊优秀人物珍爱灵魂生活内容,又引出下文王尔德一例,
第4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名人”例子承上:阿基米德、第欧根尼是古希腊的名人,王尔德是现代英国名人,“周围的现象”启下:读书的少女和青年画家是现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PPT出示第4段内容,引导学生读本段)
教师引导:由这段内容可知,本文举例顺序是由名人到普通人、由古人到今人、国外——国内,(学生填空)(教师板书:名人——普通人或古人——今人或国外——国内?)
过渡:由这些衔接语句可知:文章举例时,不仅注意各个事例间自然过渡,内容紧凑,还注意到举例有序。
3、教师:在这些例子中阿基米德、第欧根尼和王尔德都是名人,少女和青年画家们都是普通人,作者列举这么多事例是否重复多余?(视学生反映组织大家各组讨论一下,讨论时间为5分钟。(16分钟)
讨论明确:不可以。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物理学家,当剑朝他劈来时,他首先保护的是地上的“圆”,作者举此例是为了证明“古希腊优秀人物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第欧根尼是古希腊的哲学家,面对亚历山大大帝提出的帮助都不为所动,只愿意继续他阳光下的沉思,这正体现了“古希腊优秀人物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这一点。两个例子对象身份不同,对灵魂生活珍爱的表现不同,互相补充,充分地证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灵魂生活的珍爱”。(此处学生较易找出来,若找不出来,?学生注意叙议之间的关系:叙是为了议服务的,议能够体现叙的侧重点,进而关注第2段最末句的议论句。)
(王尔德一例较难理解,教师引导问:
那王尔德一例多余吗?大家一起来读课文第3段。
要知道这一部分与前两个例子有何不同,首先要理解这个例子。例子中王尔德说:“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这里的“才华”怎么理解?(学生无法解答)
教师:老师给大家解释一下“才华”的原义。算是“抛砖引玉”!(点击PPT上“才华”)
明确:这里的“才华”?实质是王尔德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教师:所以,王尔德以拥有才华自豪,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表现了他对灵魂的热爱和拥有灵魂生活的自豪之情。
教师:作者在表现王尔德对灵魂的热爱时,除了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还采用了哪种论证方式?引用论证。
齐读引用的这段名言,问:这里告诉我们王尔德怎样的观点?
明确:王尔德珍爱灵魂生活甚于任何东西。
问:综合举例和引用内容可知,王尔德对灵魂的热爱甚于任何东西。(教师引导学生填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前两个例子,虽然同是名人,但是王尔德与前两位的身份不同,对灵魂生活的珍爱的表现也不同,作者在举例论证的同时,还结合了引用论证。)
教师:作者举3位名人事例,各不相同,相信两类普通人的事例也不会重复。那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读课文第4——5段的叙事内容,比较一下他们叙事的侧重点。
学生答不出,教师引导:大家在比较时要注意文中一些关键词,PPT出示,大家看幻灯片,亮出火眼金睛,找一找。
明确:一个少女和青年画家们虽然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代表了普通人中个体与群体两类形象,并且分别显示了两种典型环境:前者无视他人的影响,依然保持自己纯正的追求;后者不受物质匮乏的束缚,依然克服困难以拥有自己纯正的追求。两个事例,充分地证明了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克服外界条件的束缚,积极追求着高贵的灵魂生活。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作者举例虽多,但是注意到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举例典型,叙议相结合,过渡自然,更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作者论证之严密真是令人不得不服啊。
4、文章中间部分论证那么严密,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又是如何与中间部分联系起来的呢?(7分钟)
A我们首先来读开头部分:看看这一段内容主要讲了几层意思?
(若学生不明白,引导关注连词?“可是”“但是”,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连词的作用)
思考明确:(人的生命是脆弱的。)
人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与肉身生活相比,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教师进一步引导:是不是只要有灵魂生活就一定是高贵之人?从课文中找找看)
“惟有……才……”这句表明:人的高贵与否在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
(教师进一步引导:换言之,人的高贵在于什么?)
明确:人的高贵在于内心世界的高贵或者灵魂世界的高贵。
总结:(若有空,引导学生读者一段,再次品味,之后学生)总结这三层意思,这一段告诉我们:人的高贵在于有一颗能思想、内心世界高贵的灵魂。
(板书:能思想、内心世界高贵)
B开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结尾又有哪几层意思呢?(请一生读最后一段,其他生探索发现。)(6分钟)
明确:作者首先想起列车上的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接着想到现状的可悲,最后提出自己对那个少女和那些青年的祝愿。(若有空,引导学生读作者写现状的文字,问:)
这里,作者仅仅是祝愿那个少女和那些青年吗?
明确:那个少女和那些青年是普通人、平凡人的代表。作者不是仅仅祝愿那个少女和那些青年,而是祝愿现实中的所有人能够保持自己纯正的追求,不要让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结尾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且提出了作者对所有人的希望,给读者以启迪,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的论证结构就是:开头提出问题,引出论点;中间分析问题,举例论证论点;结尾解决问题,提出希望。(若有空,带领学生回忆举的5个例子分别论证除了5个分论点“爱思想甚于宝贵的生命”“爱思想甚于显赫的权势”“爱灵魂甚于任何东西”“不受外人浮躁的影响,保持纯正的追求”“不受物质匮乏的束缚,保持纯正的追求”)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人的高贵在于有一颗能思想、内心世界高贵的灵魂”。作者联系现状提出希望,倡导所有人能够保持纯正的灵魂追求。(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与“能思想”?“内心世界高贵”之间板书箭头)
五、李老师希望:(1分钟)
老师也希望同学们:青春年华莫虚度,灵魂追求一直正,美好人生如春光,烂漫多姿伴一生!
六、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所学,课后请大家完成学案上类文阅读。
谢谢大家,现在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