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探究雷电的奥秘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实践 探究雷电的奥秘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1 16:3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
【学习目标】
1.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调查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和预防雷击的措施。
2.调查学校建筑和家庭住宅采取的预防雷击措施,对人和建筑物等避免雷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提出建议。
3.知道雷电是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实质;了解尖端放电及其危害;能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重点:了解雷电的产生、危害及防护措施。
难点:实地调研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确保学生实地观察时的安全(如不触碰避雷设施),同时获取有效信息。
【自主学习】
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是:在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中,云内的水滴、冰晶和大气中的尘埃颗粒在上升、下沉和碰撞过程中发生电荷_________,导致云中电荷分布不均。一般而言,云的上部以_________电荷为主,下部以_________电荷为主。当云内不同部位或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超过空气的绝缘强度时,就会引发强烈的_________现象,即闪电。这种放电过程中,电流通过空气产生高温和高压,使周围空气迅速膨胀,形成冲击波,从而产生雷声。
【合作探究】
任务一: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调查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
1.雷电产生的原因
雷电产生的原因主要与积雨云中的电荷分离和放电过程有关。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1)积雨云形成:积雨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_______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的。当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并受到上升气流的推动时,会形成浓厚的积雨云。
(2)电荷分离:在积雨云内部,冰晶、霰粒和水滴等微粒在碰撞、摩擦过程中会发生电荷分离。通常,云的上部积累_______,而中下部积累_______。
(3)电场增强:随着电荷的不断积累,云内和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逐渐增强。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阈值时,空气被______,形成导电通道。
(4)放电过程:电荷通过导电通道迅速释放,形成闪电。放电过程中,空气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空气迅速膨胀,产生冲击波,进而形成雷鸣声。
此外,雷电活动还受到地形、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热雷电、锋雷电和地形雷电等不同类型的雷电,其形成条件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2.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我国历史上对雷电的记载丰富而深刻。
(1)殷商时期
甲骨文记载: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有“雷”、“电”的形声字,表明当时人们已开始关注雷电现象。
(2)西周时期
青铜器铭文:西周初期,青铜器上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反映了对雷电与天气关联的认识。
(3)西汉时期 《淮南子》记载:刘安等著的《淮南子》提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认为雷电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东汉时期。《论衡》记载:王充在《论衡》中指出“雷者,太阳之激气也”,并总结了雷电活动的季节性,同时认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闪电的看法。
(5)三国两晋时期:保圣寺塔避雷:三国孙吴时期建造的保圣寺塔,塔顶有铁制古刹,具有避雷效果,虽多次受损却从未遭雷击。
(6)唐宋时期 : 《梦溪笔谈》记载:沈括详细描述了雷电通过金属导体时造成的现象,如金属熔化而周围物体未受损,体现了对导体和绝缘体的初步认识。
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描述了“地形雷”的成因,与近代科学解释基本一致。
(7)明清时期 雷电现象解释:明代刘基进一步阐释了雷电的形成过程,认为天气郁激而发的阳气团与阴气相撞产生雷电。
3.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建筑设计与材料选择
①木结构建筑: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木材电导率低,不易形成强电场,且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减少雷电引发的火灾风险。
②特殊材料:在建筑中加入草绳、稻草垛等,这些材料能吸收电荷,增强建筑的绝缘性。
③避雷装饰:在屋顶安装类似避雷针的装饰物,如“鸱吻”,其口中伸出的金属舌头连接铁丝通地,可引导雷电入地。
(2)其他防雷方法
①太公钓鱼法:利用铁钩吸引雷电,将其引向铁质物品,避免建筑物被击中。
②雷鼓扰动法:通过敲击雷鼓产生的声音扰动雷电形成的大气电荷,使电荷重新分布,减少雷电威胁。
③ 铜制品防雷:使用铜板、铜钉等导电性好的材料,快速将雷电电荷导入地面。 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人对雷电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智慧应对,为现代防雷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任务二:调查学校建筑和家庭住宅采取的预防雷击措施;对人和建筑物等避免雷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提出建议;
1.调查学校建筑预防雷击措施;
(1)安装防雷装置
①在屋顶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利用建筑物金属屋面作为接闪器,防止直击雷。
② 引下线优先使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柱或剪力墙中的主钢筋,确保雷电流安全泄放。 ③采用接地装置,降低接地电阻,通常要求≤10Ω。
(2)开展防雷安全教育
①教育师生了解雷电危害,掌握防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② 制定应急预案,组织演练,确保雷电发生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2.调查家庭住宅采取的预防雷击措施
(1)安装防雷装置
①根据建筑物防雷等级安装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② 确保引下线连接可靠,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2)室内防雷
①安装电源、信号线浪涌保护器,防止雷电波侵入。
② 雷雨时关闭门窗,切断电源,拔掉电器插头,远离金属管线和电子设备。
③ 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避免水流导电引发危险。
雷电是一种壮观且令人生畏的自然放电现象,通常伴随着闪电和雷鸣。
雷电主要发生在积雨云中,当云层内的各种微粒因碰撞摩擦等因素分离积累正、负电荷,形成较集中的电荷区时,就可能产生放电现象。
为了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1. 在室内时_____门窗,避免待在离门窗较近的地方,以防球形雷进入室内或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
2.不要接触室内的金属管线,_____所有家用电器,并拔掉电源线,特别是电视机、电脑、电话等
3. 在户外时避免在_____地带、高地、大树下、水边等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停留。应尽量寻找_____或具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如果身处空旷地带无法躲避,应双脚_____蹲下,双手抱膝,尽量_____身体的高度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但不要躺在地上。_____在水面或水边游泳、钓鱼、划船等.
富兰克林雷电实验
根据流传的说法,1752年6月或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装有金属杆的风筝来到空旷地带,将风筝放上高空 。当闪电掠过时,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线上的铜钥匙,感受到了被电击的麻木感,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___________。
【归纳整理】
1.雷电产生的原因:电荷达到足够高的水平时,会在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放电。
2.预防雷击的措施:在楼(屋)顶安装避雷针等装置;发生雷电时,不能停留在楼(屋)顶;要注意关闭门窗;不宜接近建筑物的裸露金属物;不宜使用未安装防雷设施的电器设备。
【课堂练习】
1.《淮南子》中写道“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认为雷电是一种中和现象。云层之所以带电的原因是云层与空气摩擦使发生转移,如图所示,两片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层A、B相接触时,雷电电流的方向为___________(选填“从A到B”或“从B到A”)。
2.避雷针(如图所示)是用来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将金属棒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雷电就不会对高层建筑物造成破坏。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避雷针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
B. 避雷针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入大地
C. 避雷针使建筑物顶端聚集大部分电荷而不释放
D. 避雷针使云层所带的电荷和地上的电荷逐渐中和
3.图甲所示的是中国科技馆“模拟避雷”的实验展台。某次“闪电”发生时,电子从“云层”移动到避雷针,建筑物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图乙为上述情景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作避雷针的材料可以用塑料
B. 避雷针通过隔离电荷运动起避雷作用
C. “云层”向避雷针放电时,大地失去电子
D. 放电时,电流方向是从大地指向避雷针
【课后评价】
这节课我给自己☆☆☆☆☆颗星。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答案:转移 正 负 放电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答案:1. 雷电产生的原因:(1)上升(2)正电荷 负电荷(3)电离
探究点二:
答案:1. 紧闭2. 关闭3. 空旷 低洼处 并拢 降低 不要
探究点三:
答案: 完全相同的性质
【课堂练习】
1.【答案】电子 从A到B
【解析】两种束缚电子能力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能能力弱的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从而带上负电,这叫做摩擦起电,在摩擦起电过程中,带负电荷的电子发生的转移,并没有产生电荷。两片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层A、B相接触时,雷电电流的方向为从A到B。
2.【答案】C
【解析】避雷针通过尖端放电吸引雷电,并利用引雷入地系统将电流安全导入大地,实现防雷保护。其核心在于“引雷上身、泄放大地”的设计逻辑。所以C是错误的说法。
3.【答案】D
【解析】A. 制作避雷针的材料应该能导电,塑料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所以A错误; B. 避雷针通过疏导电荷运动起避雷作用,所以B错误;
C. 在云层向避雷针放电过程中,实际上是 云层失去电子 ,形成正电荷;而大地获得电子,形成负电荷。电子从云层流向避雷针,再通过避雷针导入大地。所以C错误; D. 放电时,电流方向是从大地指向避雷针。所以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