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空气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认识空气展开,先以雨后公园场景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通过探索与实践,用保鲜袋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空气的存在与可占据空间、能流动的特点;借助透明玻璃杯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讨论与发现环节助力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科学认知。思考与练习则联系生活,巩固对空气存在及特征的理解,整体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实验与观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被直观、有趣的事物吸引,抽象思维较弱,需借助实物操作和生活场景理解知识。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动手参与实验,喜欢小组活动和互动游戏,但动手能力有限,操作时需教师细致指导。此前学生已接触过身边常见物质,对物质存在有初步感知,不过对空气这类无形物质的认知较模糊,需通过具象实验建立清晰概念,同时需培养规范观察、记录的初步习惯。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1)知道空气是真实存在的物质。 (2)认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等基本特征。 科学思维: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总结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能实验步骤,安全、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强化安全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真实存在,掌握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抽象概念,并用其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空气在哪里能知道空气是真实存在的,能占据空间,可以流动能基本能不能空气有什么特征认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等特征。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1 1. 猜谜语: 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 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2. 我们的生活能离开空气吗? 3. 出示图片 雨后的公园里,有三个小朋友在玩耍,他们在说什么?学生活动1 猜测:空气 不能。人、动物和植物呼吸都需要空气。 一个:雨后的空好清新!真舒服! 一个:空气在哪里? 一个:空气有什么特征?活动意图说明:以谜语、生活中熟悉的雨后公园场景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环节二:空气在哪里教师活动2 1. 出示改写的歌词 空气在哪里呀 空气在哪里 空气就在我们的书包里 空气在哪里呀 空气在哪里 空气就在___________ 2. 准备实验材料:保鲜袋、橡皮筋 3. 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观察保鲜袋特点。 3. 讲解实验步骤,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①将保鲜袋的袋口打开 ②在空中抖动几下 ③用橡皮筋封口 ④观察保鲜袋变化 4. 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5. 指导学生继续实验观察: 用牙签将保鲜袋扎出一个小孔,挤压保鲜袋,同时将脸靠近小孔,感受一下。 提醒学生注意:不要被牙签扎到,也不要用牙签扎别人。 6. 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在观察到的结果前面画 “√”。 7. 提问:从上述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 8. 拓展:换个地方能收集空气,能收集到吗?比如走廊,操场等。 教师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学生活动2 学生结合自己经验回答:教室里、桌洞里、操场上…… 小组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小组内用眼睛看、用手摸观察保鲜袋特点:看上去瘪瘪的,感觉里面没有东西;摸起来很平整。 在教师指导下,组内按要求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看上去,保鲜袋变得鼓鼓的,里面有东西。 学生两人一组,实验感受:有气体从小孔出来,吹到脸上。 学生小组填写并交流: 空气是真实存在的。抖动后保鲜袋变鼓,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挤压有气体从小孔出来,说明空气可以流动。 学生换个地方搜集空气,交流结果: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操作保鲜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总结空气的特征奠定基础。环节三:空气有哪些特征教师活动3 1. 准备实验材料:透明的空玻璃杯、玩具 2. 出示透明空玻璃瓶 提示学生观察: 能看见空气吗?空气有颜色吗?有气味吗?能摸到吗? 3.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特征: 将玩具放在玻璃杯后面,透过玻璃杯观察玩具,透过装着空气的玻璃杯,能看见玩具吗?这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4. 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在观察到的结果前面画 “√”。 5. 通过活动,你发现空气的特征了吗?学生活动3 学生小组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用眼睛、鼻子、皮肤观察: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气味、没有颜色。 小组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空气特征:能看见玩具,说明空气是透明的。 学生小组填写并交流: 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气味、透明、能占据空间、可以流动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多感官观察和透过玻璃杯观察玩具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无色、无味、透明等特征,继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7.板书设计 认识空气 看不见、摸不着 无色 无气味 透明 占据空间 可以流动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 下面的生活现象,哪些可以说明空气的存在?可以的画 “√”,不可以的画 “×”。 2. 去户外爬山时,远远地就能看见山顶处的高塔。这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3. 判断下列现象是否能说明空气存在,在□打“√”,并简单解释: □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理由:______ □风车被风吹得转动→理由:______ □抱着一个空的保鲜袋→理由:______ 【参考答案】 1. 三个都打√,因为充气城堡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说明空气存在;瘪了的轮胎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说明空气存在;吹泡泡时,泡泡是被空气包裹着形成的,能说明空气存在。 2. 透明 3. 三个都打√。理由分别是空气跑进气球,占据空间;空气流动,推动风车;袋子里其实有空气,只是看不见。 作业布置: 和家人一起玩 “空气大作战” 游戏。用气球或者塑料袋,想办法 “捕捉” 不同地方的空气,比如客厅里的、阳台上的、院子里的。然后和家人分享,你觉得不同地方的空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并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