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怜悯是一个人遭受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亚里士多德
温婉的怜恤来叩门,坚厚的铁门也开放。
——莎士比亚《鲁克丽丝受辱记》
人类最难忍的是怜悯之情,尤其是在他值得别人怜悯的时候。仇恨是一剂滋补药,它能使人活下去,它唤起复仇的念头;可是,怜悯却能杀死人,它使我们原来虚弱的身体更为衰弱。
——巴尔扎克《驴皮记》
人情,乃是人间之情,而非一家一户之私情,是指对那些贫弱不幸之人的体恤和怜悯。
——德川家康
【导入新课】
儒家思想代表任务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位东方先贤一直相信人性本善,希望无论是百姓亦或是君王能将人心之善发扬光大,做一个“仁人”。而西方也有一位思想家想用人性的善改变这个社会,那么他具体是怎么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1.通过诵读课文,揣摩其语言和行文特色。
2.注重学习这篇驳论文中的驳论方法,掌握其使用的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升论证能力。
3.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究,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4.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辨析其先进性和局限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 学 目 标
卢梭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因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
人物评价:
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人物评价
英国诗人拜伦:“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德国文学家歌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了解“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概念 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
特点 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理论性;④创造性。
分类 按研究的学科,可分为自然料学论文和社会料学论文;
按研究的内容,可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
按写作的目的,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写作背景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文体知识:启蒙运动
学术论文
文体知识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
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地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地泛泛而谈;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文著作。
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 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理论性;④创造性。
学术论文
字词积累
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明目张胆:
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作敢为,后演变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感同身受:
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政论文
文题解读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题目解说
初读课文。
【思考】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
【思考】梳理文章的论证脉络
明确 怜悯是人的天性
自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解决以下问题:
理清结构
这篇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的:“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是人的天性
破:驳霍布斯
着眼点错误:①_____________
忽略了事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怜悯心是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
在③ 以前人类就有怜悯心
怜悯心合乎④ ,动物也有明显表现
怜悯心的力量,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
怜悯心派生出人的种种⑤_________
怜悯心有助于人类互相保存
人天生是恶人
人具有怜悯这一天然美德
运用头脑思考
自然
社会美德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将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思考】梳理文章的论证脉络
①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②然后,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摆出观点。
③最后指出“怜心”的作用。
批驳 的错误观点 ,
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霍布斯
人天生是恶人
梳理文章的论证脉络
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
先破后立
霍布斯
第二部分(第2—3段)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
①树靶子: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
②指出错误的实质: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
③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他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破
立
归谬论证
环环相扣
在运用头脑思考以前人类就有怜悯心,怜悯心合乎自然,动物也有明显表现。
①动物的一系列行为
②《蜜蜂的寓言》囚禁者的故事
暴君苏拉、亚历山大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
在2、3段中,卢梭是如何论证“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举例论证
逻辑严密
梳理文章的论证脉络
第三部分(第4段)
怜悯心
自爱心
人类社会所有 的基础
由于人的 产生
美德
理智和思考
孤独、冷血、自私
哲学家
市井平民
善良、热血、无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第三部分:对人天生就有怜悯心展开论述
梳理文章的论证脉络
第四部分(第5段)
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 。
意义/作用
③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①缓和人的自私与冷漠
②潜移默化熏陶人的心灵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思考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
卢梭所说的“怜悯”指的是什么?
【明确】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而怜悯心可以指代是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思考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
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的天性》所表达的观点。
【明确】①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
②欲望是社会造成的,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③怜悯心是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思考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
从文章第二段来看,霍布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明确】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在他眼中,人生来就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人总是以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主人。
学术论文
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句话的含意?
这里是就怜悯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这种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怜悯心是一种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
文本探究
学术论文
作者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
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
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
其作用张本。
文本探究
学术论文
作者为什么说“哲学使人孤独”?
因为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驱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学术论文
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文本探究
学术论文
根据文章内容,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使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害别人,并在同类遭受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然的憎恶的一种情感。这种怜悯心是人们写生俱来的。
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情感相互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文本探究
学术论文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文本探究
学术论文
关于人性的善恶,是个古今中外争论不断的话题。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请结合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理解。
卢梭认为,人类对同类生命的天然存在的怜悯心与同情心是自然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如出一辙。现代情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移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心理方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它源自人在潜意识上模仿他人的遭遇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从而设身处地替他人考虑。
文本探究
学术论文
孟子有时也把人的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现代科学所讲的同理心。它扩大而表现为主动的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成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即“仁”之端。这种同理心,或者说恻隐之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程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有通过个人不断地努力和社会有意地弘扬,甚至有赖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三、文章主旨
论证方法
分析本文运用到哪些论证方法,以及论证作用。
在论证方法上,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第2段:使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人拥有怜悯心”和“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进行类比,证明了“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使论证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
第2段结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蜜蜂的寓言》中作者描述的这个事例体现出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证明了“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并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
论证方法
分析本文运用到哪些论证方法,以及论证作用。
第3段举暴君苏拉和亚历山大的例子,指出即使是这样残酷暴虐、对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依然会像其他人一样受到悲剧的震撼、会对他人的痛苦起则隐之心,从而进一步论证怜悯心出于自然天性的观点。
第4段拿哲学家和野蛮人进行对比论证,将理智态和自然状态分别作为自爱心压倒怜悯心和怜悯心得到自然发挥的两种情况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存在本身便是源于自然的天性。
1、破立结合。
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
四、请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3、演绎推理。
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