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体会严谨准确、简易朴实的语言特色。
深入理解文章观点的社会现实意义,从中得出启示启发。
教学目标
鉴赏文章的论证美和逻辑美。
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之前我们学过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激情导入
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这个大题目使我深感震惊。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我在林中寻找,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我奋笔疾书,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充分揭露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以便使人们看到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振奋,竟至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这样沉思的结果,遂产生了《论不平等》这篇论文。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主要著作有:
卢梭(1712——1778)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
引论
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一部分(第1段)
本论
分析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这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第2—4段)
结论
解决问题,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第二部分
(第2—4段)
小 结
典型的“三段论”式的结构。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归纳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在哪里提出的?
厘清结构。
(第2段)
先
批驳霍布斯的
错误观点
(第3段)
再
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2)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一段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开头:
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结尾:
(3)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把握特色
1.本文在提出论述的问题上有什么特色?与《修辞立其诚》相比,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
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
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2.阅读结尾部分,概括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总体
作用:
具体
表现:
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
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以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人们。
促使人们自我克制、同情弱小。
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
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
谋求自己利益时,不损害他人利益。
除了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作者又是怎样正面展开自己的分析论证的?
文本深读,内化能力
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后,作者又从正面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进行论证。
自爱心是一种使人类关心自己的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利益和权利,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害人,并在同类遭受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生的憎恶的一种感情。这种怜悯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1) 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感情互相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三处设问,语气强烈,有力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慷慨、仁慈和人道都是怜悯心的体现。
(2)运用设问:
以文明人的代表哲学家面对他人被杀害的事实为例,极具典型性,且描写具体,充满嘲讽。这是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嘲讽。
(3)举例论证:
(4)对比论证:
把野蛮人和哲学家(文明人)进行对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褒扬和贬抑,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文本赏读,激发情感
赏析语句: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谐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
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
2.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纯粹的天性”强调怜悯心与生俱来;
“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强调人天生中的怜悯是根深蒂固的。
3.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
这句话表明,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驱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4.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了怜悯心对人熏陶的方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5.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
前半句话强调的是,人们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
后半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是人善良的天性。
拓展延伸
走进苏拉
苏拉是古罗马著名统帅,奴隶主贵族政治家。苏拉戎马倥偬一生,为罗马立下丰功伟绩,但犯下的罪孽深重。苏拉自始至终是一个毫无感情的冷血动物。他会因为一句玩笑杀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冷血、残酷、精于算计的行事作风使他比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让人憎恨。人们称他“一半是狮子,一半是狐狸”。他有一种对人彻底鄙视、冷酷无情与刚毅果敢、自信乐观、机敏狡狯多种因素混合而成的复杂品格。他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故又有“政治上的唐璜”的谑誉。
下列对《怜悯是人的天性》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没有善恶之分,除非从生理意义上以能否帮助自我保存的性质作为区分标准,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观点做铺垫。
B.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的……疯狂地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宇宙的唯一所有主”的观点错误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欲望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野奎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运用了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怜悯心是人的天性,关怀、友谊也是对特定对象的持久怜悯心的产物。
D.卢梭认为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智慧和理性使人变得冷酷无情。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