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大卫科波菲尔》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3: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世界赠予荆棘,也赠予铠甲
——狄更斯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我们总在接收世界的馈赠:阳光的恩泽,风暴的洗礼,玫瑰的芬芳,荆棘的刺痛。有人将生命视作被动的容器,有人却在馈赠中铸就灵魂的铠甲。英国作家狄更斯及其笔下的大卫 科波菲尔将人生的荆棘化作成长的契机,与苦难和解,颇有精神力量。正如泰戈尔所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作家、作品简介
写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小说也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世界赠予荆棘
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结合故事前情分析主人公遭遇的人生“荆棘”有哪些?
梳理情节
序幕(1-5):“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一家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世界赠予大卫 科波菲尔的人生“荆棘”
还未出生父亲就去世
继父的虐待
母亲的离世
十岁被迫当童工独自谋生
恶劣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
社会底层的同伴与孤独
理想破灭与尊严受损
经济拮据,生活困苦
米考伯一家生活困难,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
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再次过上苦恼自知的生活
……
2.狄更斯说,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他最爱《大卫 科波菲尔》。这部作品带有一点儿“自传”性质。请分析其自传体小说的特点。
自身经历 课文叙写 相似点 特点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事
长辈职业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进了负债人监狱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负债入狱经历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自传体小说是一种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小说形式,兼具真实性和艺术性。
3.从故事情节来看,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一:大卫的成长史
线索二: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
①双线并行,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②双线并行,使小说叙事清晰,人物表现得到全方位透视,人物形象更饱满,人物性格更突出;③双线交织,相互补充,相互映衬,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可读性;④双线结构使小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完整。
4.大卫 科波菲尔的人生“荆棘”除了个人的遭遇外,还与所处的时代有关,请结合写作背景和文中的生活场景思考大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小说生活场景:
社会底层
小人物
凄惨遭遇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5.文中围绕大卫 科波菲尔的经历对货行、米考伯住宅、监狱的环境进行了描绘,请找出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讨论并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对货行的描写: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
①自然环境方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②人物方面: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③社会环境方面:再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④主旨方面:揭示社会差异的悬殊,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第24段:“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装出体面的样子”“楼上的房间里……挡住邻居的耳目”
①环境方面:“破破烂烂”、“全都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②情节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③人物方面: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对监狱的描写:
第46段:“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一无所有。”
①环境上: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
②人物形象上: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③主题上: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世界也赠予铠甲
1.选文中的“我”在“荆棘”的磨砺下,其心理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变化?
初到货行
在货行开始工作
工作受到肯定
米考伯先生遇到困难
每周六晚上
搬家后
充满抵触,感到屈辱
内心孤独,默默忍受痛苦
渴望得到建议、鼓励、帮助和支持
同情,痛苦加深
高兴,感到精神富足
放下重压,平淡接受生活
2.你觉得大卫 科波菲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孤苦伶仃、痛苦寂寞、渴望温情、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②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③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珍视友情。对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感到同情,愿意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苦,愿意掏出自己的工资来帮助米考伯夫妇;乐于被米考伯太太指使去帮忙典当餐具;前去探视监狱中的米考伯先生,并租了附近的房子和他们共患难。
④勤奋坚强。做童工虽然辛苦,但是都坚持下来了,并将这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撰写成文,创造出自己想象的世界。
3.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方法来刻画大卫 科波菲尔的形象?
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来展现大卫的内心世界。
4.选文在叙述视角上有何特点?
叙述视角:作者是以什么身份、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来讲故事的。
一般分为: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女性视角、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动物视角等。
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
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出现叙述
5.选文以第一人称和儿童视角进行讲述有何好处?
①人称上: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②主旨上: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③情节上:“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④读者效果上: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第一人称
①增强真实性。儿童的性情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使叙述更加真实、客观。
②增强趣味性。儿童丰富的想象使叙述充满童真童趣和诗意美。
③增强批判性。以儿童的观察视角去旁观成年人生活的艰辛,更能突出主题,更利于深刻批判现实弊端。
④突出本文“成长”的主题。以儿童视角来讲述大卫的成长经历,让读者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又以成人视角去审视和评价这段经历,让读者了解到成年后的大卫的成熟与智慧,看到其“心灵成长”。
儿童视角
6.全文花了大量笔墨来塑造米考伯夫妇的形象,他们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他们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并思考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会给成长中的大卫 科波菲尔带来哪些影响?
要求:
①找出经典语段
②点明描写手法
③概括性格特征
④带来哪些影响
米考伯夫妇:
原文 描写手法 性格特征 给大卫带来的影响
6段“他身穿褐色外套……单片眼镜。”
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
肖像
讲究排场、爱慕虚荣
P58.59:简而言之,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本人的荣幸,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请允许我向你告辞。26段“我结婚以前……”
语言
故作文雅、不切实际、善良热心
32段“遇到这种时候……走出门去了。”32段“急得死去活来”“吃起炸羊排”“头发散乱”……
动作
没有责任感
34段“米考伯先生泣不成声……”47段“他郑重地劝告我……”
细节
及时行乐、乐天派、正直
①乐观的心态:时间和经历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要勇敢面对生活。②理财观:不能透支收入,不能贪图享乐。
原文 描写手法 性格特征 给大卫带来的影响
24段“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
“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
32段“朝街的大门正中……字样”
侧面描写之环境
处境贫困、爱慕虚荣
不切实际
32段“米考伯太太同样能屈能伸”
34段“米考伯太太跟她丈夫完全一样”
43段米考伯太太说“米考伯先生容易动感情,他是决不肯去处理这些东西的。”
他人的衬托
不切实际,及时行乐
8段“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
32段“能屈能伸”
“我”的评价
故作文雅
③善与爱的品质:结识米考伯夫妇,让大卫看到善良与友好,为我埋下了“人道主义”的种子。
④婚恋观:米考伯夫妇忠于爱情婚姻,共渡难关。
7.米考伯夫妇是《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中的重要人物。因为作者狄更斯塑造米考伯夫妇塑造得特别成功:个性特别突出,形象特别鲜明。我们在词典中就多获取了一个词语,即“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夫妇是经济窘迫、热心善良、盲目乐观但爱慕虚荣、讲究排场的英国下层小人物形象。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
米考伯先生已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他的性格被称作“米考伯主义”,意思是“无所作为,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米考伯主义”在词典中被解读为一种"乐知天命"的性格。这是一种比较中肯的解释,人在困境中无法突围,乐天知命,未尝不可,总不至于每天哭哭啼啼,于事无补。在暂时无法突围的时候,乐天知命未必不是一种选择,或者说一定是一种选择。
8.选文通过写大卫 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及其周围底层社会人物的命运,旨在揭露什么主题?
旨在提醒人们发现繁盛光辉下潜藏的社会问题:比如童工问题、孤儿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底层民众破产问题等。
狄更斯并不止于发现,还用作品去揭露。激起了要求社会变革的社会舆论,迫使英国议会通过立法来保护弱势群体。
9.这种揭露社会问题的写作手法叫什么?
批判现实主义
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狄更斯名言选摘
课堂总结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以半自传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儿如何在荆棘丛生的世界里锻造出生命的铠甲。世界赠予他荆棘,让他看清人性的阴暗;却也赠予他铠甲,教会他在逆境中坚守尊严和善良。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诗,更是一曲对人性韧性的赞歌:真正的铠甲,从来不是逃避苦难的坚硬外壳,而是在荆棘中依然选择温柔与希望的勇气。
课后作业
看完大卫 科波菲尔的故事,相信你也回忆起很多自己以前的事。生活给了你怎样的“荆棘”,你是用怎样的“铠甲”来接受生活的馈赠?请你把它整理成一篇800字左右的小小说,五天后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