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四课《运动负荷的监控》教学设计
学科 体育与健康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期 八年级(全)
课题 第 4课《运动负荷的监控》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树立 “科学锻炼需监控运动负荷” 的意识,契合身心健康培养的课标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及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培养主动调控锻炼强度的健康行为习惯,落实健康行为养成的课标要求。3. 指导学生运用晨脉等方法判断身体恢复情况,推动学生将监控方法融入日常锻炼,契合体育与生活融合的课标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的第 4 课,是 “科学锻炼” 主题下的核心内容。教材以 “运动负荷的监控” 为核心,从运动负荷的概念(含运动强度、负荷量)、影响因素,到心率监测方法(安静脉搏、运动后心率、最大心率、靶心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量力而行、强度与量搭配、适宜密度、锻炼与恢复结合),再到身体恢复判断方法(自我感觉法、晨脉判断法),形成 “认知-方法-应用” 的逻辑链。通过学习,既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监控运动负荷的实用技能,又能纠正其盲目锻炼的误区,为形成终身健康的锻炼方式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体育锻炼经验(如跑步、球类运动),但对 “运动负荷” 的概念及监控方法认知空白,常出现 “盲目加大强度导致疲劳” 或 “负荷不足无效果” 的问题。他们具备基础的数学计算能力(可完成最大心率、靶心率计算)和小组合作能力,乐于参与实践操作,但对 “晨脉监测” 等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缺乏耐心。同时,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易忽视运动后恢复。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熟悉的锻炼场景(如慢跑、跳绳),通过 “案例 + 实践” 降低理解难度,用趣味任务(如 “我的锻炼心率记录表”)培养坚持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用心率监控运动负荷的基本方法。2.通过“探究思考”活动,学生能够讨论并理解循序渐进原则的重要性,辨析不科学运动的危害。3.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监控运动负荷对于提高锻炼效果、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摒弃“蛮练”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核心方法(安静脉搏测量、最大心率与靶心率计算)。2. 熟记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四大原则(量力而行、强度与量搭配、适宜密度、锻炼与恢复结合)。
教学难点 1.掌握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核心方法(安静脉搏测量、最大心率与靶心率计算)。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含有氧无氧运动区别短片)2.学生准备:穿着舒适的运动服、运动鞋;提前回顾自己常做的体育锻炼项目(如跑步、跳绳);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公式和测量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展示案例:案例A: 小明平时不锻炼,运动会前突然进行高强度跑圈,结果呕吐、头晕,好几天缓不过来。案例B: 小红每周慢跑3次,每次心率都保持在140次/分左右,坚持一段时间后,跑得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提高了。提问:为什么同样锻炼,结果差别这么大?怎样才能像小红一样科学有效地锻炼,而不是像小明那样受伤?2.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后总结:“两人的问题都和‘运动负荷’有关,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监控运动负荷,让锻炼既有效又安全。” 学生结合自身锻炼经历思考问题,主动举手分享观点(如 “小明跑太快了”“小红跳太少了”)。2. 倾听教师总结,明确 “运动负荷” 是核心,带着 “怎么监控” 的疑问进入新课。 1. 用学生熟悉的锻炼案例导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2. 通过提问引发思考,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理解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
探究新知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1. 讲解概念:运动负荷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运动负荷通常包括负荷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运动负荷。根据图示,举例说明:跑步30分钟 vs 跑步10分钟。(负荷量)快速跑 vs 慢跑。(运动强度)2. 讲解运动强度与负荷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运动负荷对机体会产生不同的刺激,运动能力越强,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也就越大。但是受人体的生理特点影响,运动强度和负荷量二者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越大,所能完成的负荷量就越少。(二)如何监控运动负荷用心率监控运动负荷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的心率为 60~100次/分。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心率接近并略高于成年人的,女生的心率略高于男生的。运动时,心率会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运动结束后,心率会逐渐恢复。通过测量脉搏次数计算心率常用测量脉搏的部位是手腕的桡动脉处。在安静状态下测量30秒的脉搏数,乘2可得到安静心率。测量运动停止即刻 10秒的脉搏数,乘6可得到运动心率。此外,还可以在颈动脉等位置测量脉搏,在颈动脉处测量脉搏时不得过于用力按压。【探究思考】两名同学为1组,互相测量并记录安静时、较小强度运动(如1分钟的上下肢拉伸练习)后、较大强度运动(如 15 次立卧撑)后的脉搏次数。1.尝试使用测量不同部位脉搏的方式计算心率,对比测量结果是否一致。2.讨论并思考心率变化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心率变化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运动强度越大,心率通常越快;运动强度越小,心率上升的幅度相对越小(相较于安静状态)。最大心率与储备心率最大心率 ≈ 207 - 0.7 × 年龄储备心率 = 最大心率 - 安静心率练习:某同学的年龄为 14 岁,安静心率为 75 次/分,可按以下步骤计算他的储备心率。学生作答,教师抽查。有氧运动强度和储备心率的关系教师对应图示,说明关系:强度越大,所动用的储备心率越多,运动时的心率也就越高。用心率指标监控运动负荷的具体方法说明目标强度的靶心率=(储备心率x对应强度的储备心率百分比)+安静心率归纳计算步骤:计算出自己的储备心率约为: 次/分通过查表确定中等至较高强度的储备心率百分比范围为:计算出对应的靶心率约为: 次/分。【知识链接】运动手环用主观感受和呼吸监控运动负荷对应图示,讲解内容【互动交流】结合你的运动实践经验,和同学们交流在参加不同负荷运动时心率、主观用力感觉和出汗量的状况。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运动强度越大,心率越快、主观觉得越费力、出汗也越多;运动强度越小,心率、费力感、出汗量也相对越小。如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从身体实际出发,安排和调整运动负荷根据锻炼目的安排运动负荷【知识链接】播放关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区别”的短片,让学生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以更好选择运动类型。【知识链接】FITT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和负荷量【思考探究】小阳平时较少参加体育锻炼,小丽感冒初愈,但为了班级荣誉,他们在报名参加学校运动会后,都立刻开始了大负荷、大强度的体育训练,希望在两周后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提问: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对吗 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讨交流,教师说明:他们的做法不对。小阳平时较少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较弱,突然进行大负荷、大强度训练,身体难以承受,容易出现疲劳、肌肉损伤,甚至影响心肺功能等问题。小丽感冒初愈,身体机能还未完全恢复,此时进行大负荷、大强度训练,不仅不利于身体康复,还可能加重病情,引发头晕、恶心等不适,损害身体健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应 “从身体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状态(如运动基础、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强度和量,逐步提升,而非急于求成进行大负荷训练。处理好锻炼和恢复的关系【互动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促进恢复的好方法 请与大家交流分享。 1. 认真听讲,观察 PPT 对比案例,理解运动强度和负荷量的区别。2.认真听讲,观察图片,理解运动强度与负荷量之间的关系。1. 聆听讲解,学习测量方法。2. 两人一组开展【探究思考】活动,互相测量、记录不同状态下的脉搏,并讨论得出“强度越大,心率越快”的结论。3. 跟随教师示范,在笔记本上计算示例学生的储备心率。4. 尝试利用公式和表格,计算自己在中等强度运动时的靶心率范围。1. 学习对照表格,理解“能说能唱”、“能说不能唱”、“说不出话”分别对应的强度等级。2. 结合自身跑步、跳绳等经历,与同学交流讨论,验证主观感受与心率变化、出汗情况的一致性。观看短片,了解不同运动类型的能量供应特点,理解为何发展心肺耐力要以有氧运动为主。2. 小组讨论【思考探究】案例,辨析其做法错误的原因(忽视基础、忽略身体状态),理解“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的重要性。3. 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分享如拉伸、营养补充、睡眠等方法。 用具体案例拆解抽象概念,让学生直观理解运动负荷的组成,结合自身举例增强代入感。通过亲身实践测量心率,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体验,深刻理解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通过步骤化的计算练习,引导学生掌握监控运动负荷的核心量化工具(靶心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将客观数据(心率)与主观感受相结合,形成全面、科学的负荷监控策略,提高自我判断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明确科学锻炼的核心原则,避免常见误区。通过分享恢复方法,将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后,促进健康行为的全面养成。
实践练习 (一)学以致用 善于监控请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跑步锻炼,目的是发展心肺耐力,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监控运动负荷。1.根据锻炼目的,设定适宜运动强度,并计算相应的靶心率区间范围2.通过测量脉搏来监测运动时和运动后的心率变化情况。同时感受和记录出汗、呼吸的变化情况,分析心率的变化与出汗、呼吸的变化是否一致。3.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坚持跑步锻炼之后,对比锻炼前后的运动成绩、安静心率,以及运动后的心率恢复时间是否发生了变化。(二)带动家人 共同锻炼使用计算靶心率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方法,为家人设计有氧运动的适宜运动强度和负荷量;与家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锻炼氛围。 创设真实运动情境,让学生综合应用本节课所学所有技能(计算、测量、感受),完成从知识理解到实际应用的跨越,真正掌握科学监控运动负荷的能力。
总结提升 引导回顾:“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监控运动负荷的方法?有哪些关键公式和原则?” 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教师梳理核心:(1)一个概念:运动负荷 = 强度 + 量;两个公式:最大心率≈ 207 - 0.7 × 年龄,靶心率=(储备心率×对应强度的储备心率百分比)+安静心率;三种方法:安静脉搏测量、运动后心率测量、晨脉判断恢复;(4)四大原则:量力而行、强度与量搭配、适宜密度、锻炼与恢复结合。3. 鼓励实践:“希望大家把今天的方法用在日常锻炼中,让锻炼更科学、更安全。”
作业布置 1.根据锻炼目的,设定适宜运动强度,并计算相应的靶心率区间范围。2.通过测量脉搏来监测运动时和运动后的心率变化情况。同时感受和记录出汗、呼吸的变化情况,分析心率的变化与出汗、呼吸的变化是否一致。3.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坚持跑步锻炼之后,对比锻炼前后的运动成绩、安静心率,以及运动后的心率恢复时间是否发生了变化。
板书设计 第4课 运动负荷的监控一、认识运动负荷二、心率监测方法1.心率监控2.主观感受和呼吸监控三、合理安排与恢复四、实践应用 测心率→算靶心率→判负荷→调计划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 “案例导入 - 概念拆解 - 方法讲解 - 实践巩固” 的流程,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能理解运动负荷概念,掌握心率测量和公式计算,多数学生能在实践中准确测量心率并判断负荷。但存在不足运动后心率测量,部分学生因动作缓慢,超过 10 秒才开始测量,导致数据不准确,需下次课前强调 “快速找到桡动脉” 的技巧,可提前让学生练习定位动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