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等地适用)【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期中学业质量评价03(原卷版+解析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等地适用)【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期中学业质量评价03(原卷版+解析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20:11:5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趣味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右图是小雨展示的“雪”字的甲骨文写法,由“雨”和“羽”组成。请你据此猜想为什么要用这两个部件组成“雪”字: 人们认为雪如同天空中飘下来的羽毛(意思相近即可) 。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雪”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横线处分别补充一个含“雪”字的词语。
“雪”的本义 “雪”的引申义 含“雪”字的词语
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 颜色或光彩像雪 雪白
像雪那样明亮 (1) 雪亮
洗掉(耻辱、仇恨、冤枉) (2) 雪耻(洗雪)
3.(2分)小雨和小雯为活动找来一副对联,小雨找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小雯找的是“海到无边天作岸”。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
4.(8分)小雯撰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将其中空缺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有描写景物的佳句,有真挚悠悠的诗情。曹操以“① 水何澹澹 ,② 山岛竦峙 (《观沧海》)”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王湾船行江中,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③ 潮平两岸阔 ,④ 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对偶精妙,情绪饱满;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用“⑤ 夕阳西下 ,⑥ 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朱自清在《春》一文中用“春天像⑦ 刚落地的娃娃 ,⑧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他生长着”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5.(3分)下面是汉字“学”的演变。小文同学写下相关批注,请你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三千多年的汉字演变史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长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图片D的字体是 隶书 ,因形立意,体正势圆;图片E的字体是 楷书 ,特点是 笔画规整、结构严谨(意对即可) 。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粗犷(kuànɡ)  B.雕镂(lóu)
A.犷(ɡuǎnɡ);B.镂(lòu)。
(2)容易写错的词 A.人记罕至 B.淳淳教导
A.记(迹);B.淳淳(谆谆)。
(3)容易说错的话 A.周末,众多游客莅临武汉木兰草原风景区游玩。
B.宜昌市“乐游黄花”乡村游活动让近千名游客切身实验了山水黄花的曼妙好春光。
A.将“莅临”改为“到达”;B.将“实验”改为“体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晚 望 周 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 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 乌桕梢头各早栖。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 7.(2分)“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所描绘的画面,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所描绘的黄昏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8.(2分)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样,本诗中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望见“归鸦”“ 翼难齐 ”,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 故园之思(思乡之情)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A)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C)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②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⑤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释】①干、越、夷、貉(mò):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②须臾:片刻。③跂(qǐ):踮起脚。④彰:清楚,明显。⑤生:同“性”。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不临深溪 联系成语(居高临下) 面对
(2)长而异俗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 不同
(3)吾尝终日而思矣 课内迁移(学而不思则罔) 思考
(4)善假于物也 查阅词典(①不真实的。②借助。③假装。) ② (填序号)
10.(2分)请将“而”“之”“焉”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而)   B.(焉)   C.(之)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4分)【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文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兴趣方面来论述学习。【乙】文则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来论述学习。
【乙文参考译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对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远处的人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宋宁刚
①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似乎没有了。如今,一切都网络化了,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什么?
②首先是为了内心的宁静。如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固然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但随着海量的信息每天如海水一般汹涌而来,在琐碎和浅层次的阅读中,我们也就难得再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就此而言,读书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行,让我们内心重获宁静和澄清,而不是躁动不安。虽然这份安宁,我们也可通过其他如瑜伽、静坐等方式获得,但读书无疑是最为方便、简易、也最易为人们接受的。
③说起读书,就想起二战时,一位记者在被轰炸后的伦敦抓拍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轰炸过后的废墟上,面对壁立的书架,浏览书籍。这张照片之所以感人,在于它显示了书籍对人的强大的吸引力——堪称伟力。它昭示了书所能给予人的那份宁静与淡定。即便在战火纷飞、性命堪忧之时,书也可以使人短暂地忘我,不仅不被外在的不堪和难以承受之重所压倒,而且有可能将自身融入更广大的世界。
④其次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们空前闲暇,又空前忙碌的社会。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却正好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种机械性和消耗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然而,人类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尤其是身处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享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却空前忙碌,甚至焦灼。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使得人的社会交往空前繁多,社会关系空前复杂。这对人的精力和耐心都是巨大的考验,因而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有位读书不多也不大爱读书的朋友曾问我,看你整天读书,有什么用啊?我说,读书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让家里少一些闹腾,多一些宁静;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安定与和谐。如果社会中多一些爱读书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计较与摩擦,也会少一些——因为他们的心思多不在现实生活中的计较,而在文字所打开的另一个世界。我甚至想,如果多一些爱读书的人,恐怕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也会有所降低。
⑥第三是为了生活的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们谈论最多、也最有切身感受的是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总体来看,我们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都有了极大的选择性和丰富性。但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并没有那么充盈。生活品质的提高,除了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神的自我丰足。
⑦最后是为了生命的创造。读书也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一种了解与传承。真正的传承不可能抱残守缺,传承本身也是一种发扬,一种创造。阅读与创造密不可分,阅读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人的思维的开拓,是被无数代人证明了的。
⑧许多天才都谈到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普通人就更需要阅读的力量。读书最大的理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读书、静坐可以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故作者主张发呆。
B.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也能给予人力量与宁静。
C.在作者看来,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物质生活的提高。
D.读书让家庭和谐安宁,也能使社会犯罪率下降。
【解析】A.文中并未提到作者主张发呆;C.读书的目的不是主要为了“物质生活”,它更注重精神层面,包括“内心宁静”“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等;D.这是作者的美好设想,而非客观事实。
15.(2分)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读书。
①为了内心的宁静;②为了社会的和谐;③为了生活的品质;④为了生命的创造。
16.(3分)有同学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你同意吗?为什么?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豁达的见解,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这,才是生活品质的真正提高。
示例一:同意。内容上,第⑥段主要谈了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此段论述了精神生活的自我丰足。结构上,总结上文观点,对“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与第⑥段最后一句紧密相连,完整充分地阐述这一观点。 示例二:不同意。阐述不够具体,没有实际例子来证明“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故乡的年味
曹含清
①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我内心深藏的年味儿犹如一只脆弱不堪的老酒坛被这些符号与名片猛然击碎,老酒倾泻满地,浓郁醇厚的味道漫然飘散。
②我小的时候,盼望着过年。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天似乎都是色彩斑斓的,都散发着温馨绵厚的香味儿。村里的老婆婆坐在厚厚的蒲团上教我们唱着童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这首童谣像是我们村里人的过年指南,千百年来,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轨迹东升西落;冬去春来,人们世世代代遵循着这样的流程过年。
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鲁湾逢集的日子。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沸腾。我紧跟着父母,看到卖灶糖的嚷着买灶糖,看到卖鞭炮的嚷着买鞭炮,看到卖橘子的就嚷着买橘子。父母都一一应允,还会给我买一套新衣服。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不肯买蔬菜,不肯买猪肉,不肯买水果,到过年的时候却显得很大方。赶集回家的时候,我们像一只只袋鼠抱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跌跌撞撞走在回家的路上。
④我们一群孩子从小卖铺里买来摔炮装在口袋里,在村巷里跑着玩,随手将摔炮摔在地面上,噼啪一声锐响,吓得鸡飞狗跳。我们跑累了,就在街上挖几个小圆坑,玩弹玻璃球的游戏。至今我已经忘记了这种游戏的规则,但是记得自己输了就将玻璃球送给赢了这场游戏的小伙伴。长大了之后,我发现成人的世界有很多充满玄机的游戏,比儿童的这种游戏更要残酷,更深刻。
⑤除夕那天天黑之前,父亲会用铁锨在院子里撒下一层新挖的沙土。至今我也琢磨不透其中的奥妙,很可能是除旧迎新的寓意。吃过了饺子,母亲总是烧开一锅热水,一家人都要洗脚。母亲说除夕洗脚能够洗掉一年的灾病邪祟,来年一定会消灾免祸、添福添寿。洗过脚,母亲会向我的口袋里塞钱。她说不管成人或孩子,在辞旧迎新的时候都应该口袋里有钱,人不能穷到年头岁尾。第二天我们孩子们要早早起床,并且要自觉醒来,家长不能喊醒。天蒙蒙亮的时候,村里的鞭炮声如同雷震,我惊醒之后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揉揉眼挑起一挂鞭炮,用火柴点燃,随后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烟雾腾起,在院子里弥漫。我吃过饭就去找小伙伴们玩,口袋里母亲给的钱到小卖铺全部换成了玻璃球、泡泡糖和鞭炮……
⑥我独坐在沙发上回味着被岁月冲淡的年味儿,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
(选自美文网,有删改)
17.(3分)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简要概括作者童年故乡的除夕有哪些习俗。
①在院子里撒下新挖的沙土;②吃过饺子要用热水洗脚;③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口袋里要有钱;④第二天要自然早醒,起床放鞭炮。
18.(3分)文章结尾说:“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说说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年味的怀念之情。
19.(3分)结合全文,重点根据第②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
①那时过年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特别重视;②那时作者故乡的年有既定的仪式,人们世世代代必须遵循着这样的传统流程,是一代代生命的传承。
20.(3分)如今的年仍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仍有许多传统的年的符号。你的家乡过年时也有许多习俗吧?请列举两例,并说说这种习俗的寓意是什么。
示例:倒贴“福”字,寓意为“福到(倒)了”;贴春联,象征吉祥,增加喜庆气氛,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贴门神,寓意为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给压岁钱,寓意为“压住邪祟(岁)”;燃放爆竹,增加喜庆气氛,辞旧迎新;拜年,祝福来年大吉大利……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无常(节选)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1.(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赛会”有关。请你简要概括《无常》的主要内容。
无常 五猖会
示例:《无常》主要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之所以深受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五猖会》记叙了“我”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神赛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鉴略》时“我”的痛苦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22.(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就《五猖会》品一品。
无常 五猖会
  《无常》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无常这一“鬼”的形象和现实中的“人”进行对比,刻画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示例:《五猖会》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待与父亲要求“我”背书后的沮丧无奈形成对比,揭示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23.(2分)人物评一评
“无常”富有人情味,“父亲”没有人情味。请你就《无常》评一评。
无常 五猖会
示例:“无常”富有人情味。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对死去的儿子哭得如此悲伤,所以他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体现了他的同情心。   “父亲”没有人情味。“我”怀着急切、兴奋的心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进而冲淡了“我”急切、兴奋的心情。
24.(2分)主旨探一探
《无常》与《五猖会》同属《朝花夕拾》中的作品,主旨却不相同。请你就《五猖会》探一探。
无常 五猖会
  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示例:描述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这一问题写一则发言稿 (80字左右)。
示例:我觉得使用这样的软件弊大于利,所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的使用,虽然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作业,可是这种“高效使用”,会让我们在学习中养成一种不去认真思考的坏习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生锈”,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完成了一时的任务,但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 网络/你给了我展翅的双翼/给了我开阔的视野/给了我翱翔太空的勇气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近日,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还是更疏远”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疏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期中质量评价03
范围:第1-3单元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湖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趣味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右图是小雨展示的“雪”字的甲骨文写法,由“雨”和
“羽”组成。请你据此猜想为什么要用这两个部件组成“雪”
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认为雪如同天空中飘下来的羽毛(意思相近即可)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雪”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横线处分别补充一个含“雪”字的词语。
“雪”的本义 “雪”的引申义 含“雪”字的词语
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 颜色或光彩像雪 雪白
像雪那样明亮 (1)_____
洗掉(耻辱、仇恨、冤枉) (2)__________
雪亮
雪耻(洗雪)
3.(2分)小雨和小雯为活动找来一副对联,小雨找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小雯找的是“海到无边天作岸”。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
山登绝顶我为峰
海到无边天作岸
4.(8分)小雯撰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将其中空缺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有描写景物的佳句,有真挚悠悠的诗情。曹操以“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观沧海》)”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王湾船行江中,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的诗句,对偶精妙,情绪饱满;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用“⑤_________,⑥______
__________”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朱自清在《春》一文中用“春天像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他生长着”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夕阳西下
断肠
人在天涯
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5.(3分)下面是汉字“学”的演变。小文同学写下相关批注,请你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三千多年的汉字演变史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长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图片D的字体是_____,因形立意,体正势圆;图片E的字体是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隶书
楷书
笔画规整、结构严谨(意对即可)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粗犷(kuànɡ)  B.雕镂(ló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容易写错的词 A.人记罕至 B.淳淳教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犷(ɡuǎnɡ);B.镂(lòu)。
A.记(迹);B.淳淳(谆谆)。
(3)容易说错的话
A.周末,众多游客莅临武汉木兰草原风景区游玩。
B.宜昌市“乐游黄花”乡村游活动让近千名游客切身实验了山水黄花的曼妙好春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将“莅临”改为“到达”;B.将“实验”改为“体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晚 望 周 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 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 乌桕梢头各早栖。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
7.(2分)“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所描绘的画面,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黄昏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8.(2分)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样,本诗中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望见“归鸦”“_______”,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___________________。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翼难齐
故园之思(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A)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C)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②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⑤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释】①干、越、夷、貉(mò):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②须臾:片刻。③跂(qǐ):踮起脚。④彰:清楚,明显。⑤生:同“性”。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不临深溪 联系成语(居高临下) ______
(2)长而异俗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 ______
(3)吾尝终日而思矣 课内迁移(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
(4)善假于物也 查阅词典(①不真实的。②借助。③假装。) ____(填序号)
面对
不同
思考

10.(2分)请将“而”“之”“焉”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
/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甲】文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兴趣方面来论述学习。【乙】文则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来论述学习。
13.(4分)【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乙文参考译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对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远处的人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宋宁刚
①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似乎没有了。如今,一切都网络化了,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形下,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
什么?
②首先是为了内心的宁静。如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固然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但随着海量的信息每天如海水一般汹涌而来,在琐碎和浅层次的阅读中,我们也就难得再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就此而言,读书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行,让我们内心重获宁静和澄清,而不是躁动不安。虽然这份安宁,我们也可通过其他如瑜伽、静坐等方式获得,但读书无疑是最为方便、简易、也最易为人们接受的。
③说起读书,就想起二战时,一位记者在被轰炸后的伦敦抓拍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轰炸过后的废墟上,面对壁立的书架,浏览书籍。这张照片之所以感人,在于它显示了书籍对人的强大的吸引力——堪称伟力。它昭示了书所能给予人的那份宁静与淡定。即便在战火纷飞、性命堪忧之时,书也可以使人短暂地忘我,不仅不被外在的不堪和难以承受之重所压倒,而且有可能将自身融入更广大的世界。
④其次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们空前闲暇,又空前忙碌的社会。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却正好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种机械性和消耗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然而,人类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尤其是身处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享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却空前忙碌,甚至焦灼。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使得人的社会交往空前繁多,社会关系空前复杂。这对人的精力和耐心都是巨大的考验,因而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有位读书不多也不大爱读书的朋友曾问我,看你整天读书,有什么用啊?我说,读书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让家里少一些闹腾,多一些宁静;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安定与和谐。如果社会中多一些爱读书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计较与摩擦,也会少一些——因为他们的心思多不在现实生活中的计较,而在文字所打开的另一个世界。我甚至想,如果多一些爱读书的人,恐怕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也会有所降低。
⑥第三是为了生活的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们谈论最多、也最有切身感受的是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总体来看,我们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都有了极大的选择性和丰富性。但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并没有那么充盈。生活品质的提高,除了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神的自我丰足。
⑦最后是为了生命的创造。读书也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一种了解与传承。真正的传承不可能抱残守缺,传承本身也是一种发扬,一种创造。阅读与创造密不可分,阅读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人的思维的开拓,是被无数代人证明了的。
⑧许多天才都谈到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普通人就更需要阅读的力量。读书最大的理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读书、静坐可以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故作者主张发呆。
B.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也能给予人力量与宁静。
C.在作者看来,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物质生活的提高。
D.读书让家庭和谐安宁,也能使社会犯罪率下降。
【解析】A.文中并未提到作者主张发呆;C.读书的目的不是主要为了“物质生活”,它更注重精神层面,包括“内心宁静”“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等;D.这是作者的美好设想,而非客观事实。
B
15.(2分)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读书。
①为了内心的宁静;②为了社会的和谐;③为了生活的品质;④为了生命的创造。
16.(3分)有同学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你同意吗?为什么?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豁达的见解,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这,才是生活品质的真正提高。
示例一:同意。内容上,第⑥段主要谈了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此段论述了精神生活的自我丰足。结构上,总结上文观点,对“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与第⑥段最后一句紧密相连,完整充分地阐述这一观点。 示例二:不同意。阐述不够具体,没有实际例子来证明“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故乡的年味
曹含清
①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我内心深藏的年味儿犹如一只脆弱不堪的老酒坛被这些符号与名片猛然击碎,老酒倾泻满地,浓郁醇厚的味道漫然飘散。
②我小的时候,盼望着过年。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天似乎都是色彩斑斓的,都散发着温馨绵厚的香味儿。村里的老婆婆坐在厚厚的蒲团上教我们唱着童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这首童谣像是我们村里人的过年指南,千百年来,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轨迹东升西落;冬去春来,人们世世代代遵循着这样的流程过年。
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鲁湾逢集的日子。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沸腾。我紧跟着父母,看到卖灶糖的嚷着买灶糖,看到卖鞭炮的嚷着买鞭炮,看到卖橘子的就嚷着买橘子。父母都一一应允,还会给我买一套新衣服。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不肯买蔬菜,不肯买猪肉,不肯买水果,到过年的时候却显得很大方。赶集回家的时候,我们像一只只袋鼠抱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跌跌撞撞走在回家的路上。
④我们一群孩子从小卖铺里买来摔炮装在口袋里,在村巷里跑着玩,随手将摔炮摔在地面上,噼啪一声锐响,吓得鸡飞狗跳。我们跑累了,就在街上挖几个小圆坑,玩弹玻璃球的游戏。至今我已经忘记了这种游戏的规则,但是记得自己输了就将玻璃球送给赢了这场游戏的小伙伴。长大了之后,我发现成人的世界有很多充满玄机的游戏,比儿童的这种游戏更要残酷,更
深刻。
⑤除夕那天天黑之前,父亲会用铁锨在院子里撒下一层新挖的沙土。至今我也琢磨不透其中的奥妙,很可能是除旧迎新的寓意。吃过了饺子,母亲总是烧开一锅热水,一家人都要洗脚。母亲说除夕洗脚能够洗掉一年的灾病邪祟,来年一定会消灾免祸、添福添寿。洗过脚,母亲会向我的口袋里塞钱。她说不管成人或孩子,在辞旧迎新的时候都应该口袋里有钱,人不能穷到年头岁尾。第二天我们孩子们要早早起床,并且要自觉醒来,家长不能喊醒。天蒙蒙亮的时候,村里的鞭炮声如同雷震,我惊醒之后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揉揉眼挑起一挂鞭炮,用火柴点燃,随后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烟雾腾起,在院子里弥漫。我吃过饭就去找小伙伴们玩,口袋里母亲给的钱到小卖铺全部换成了玻璃球、泡泡糖和鞭炮……
⑥我独坐在沙发上回味着被岁月冲淡的年味儿,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
味儿……
(选自美文网,有删改)
17.(3分)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简要概括作者童年故乡的除夕有哪些习俗。
①在院子里撒下新挖的沙土;②吃过饺子要用热水洗脚;③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口袋里要有钱;④第二天要自然早醒,起床放鞭炮。
18.(3分)文章结尾说:“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说说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年味的怀念之情。
19.(3分)结合全文,重点根据第②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
①那时过年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特别重视;②那时作者故乡的年有既定的仪式,人们世世代代必须遵循着这样的传统流程,是一代代生命的传承。
20.(3分)如今的年仍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仍有许多传统的年的符号。你的家乡过年时也有许多习俗吧?请列举两例,并说说这种习俗的寓意是
什么。
示例:倒贴“福”字,寓意为“福到(倒)了”;贴春联,象征吉祥,增加喜庆气氛,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贴门神,寓意为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给压岁钱,寓意为“压住邪祟(岁)”;燃放爆竹,增加喜庆气氛,辞旧迎新;拜年,祝福来年大吉大利……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无常(节选)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
见他。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1.(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赛会”有关。请你简要概括《无常》的主要内容。
无常 五猖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猖会》记叙了“我”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神赛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鉴略》时“我”的痛苦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示例:《无常》主要描鲁迅儿述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之所以深受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在阴间”。
22.(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就《五猖会》品一品。
无常 五猖会
  《无常》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无常这一“鬼”的形象和现实中的“人”进行对比,刻画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五猖会》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待与父亲要求“我”背书后的沮丧无奈形成对比,揭示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23.(2分)人物评一评
“无常”富有人情味,“父亲”没有人情味。请你就《无常》评一评。
无常 五猖会
————————————————————————————————————————————————————————————————————   “父亲”没有人情味。“我”怀着急切、兴奋的心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进而冲淡了“我”急切、兴奋的心情。
示例:“无常”富有人情味。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对死去的儿子哭得如此悲伤,所以他决定放儿子
“还阳半刻”,体现了他的同情心。
24.(2分)主旨探一探
《无常》与《五猖会》同属《朝花夕拾》中的作品,主旨却不相同。请你就《五猖会》探一探。
无常 五猖会
  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 “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描述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这一问题写一则发言稿 (80字左右)。
示例:我觉得使用这样的软件弊大于利,所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的使用,虽然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作业,可是这种“高效使用”,会让我们在学习中养成一种不去认真思考的坏习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生锈”,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完成了一时的任务,但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 网络/你给了我展翅的双翼/给了我开阔的视野/给了我翱翔太空的勇气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近日,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还是更疏远”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疏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趣味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右图是小雨展示的“雪”字的甲骨文写法,由“雨”和“羽”组成。请你据此猜想为什么要用这两个部件组成“雪”字: 人们认为雪如同天空中飘下来的羽毛(意思相近即可) 。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雪”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横线处分别补充一个含“雪”字的词语。
“雪”的本义 “雪”的引申义 含“雪”字的词语
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 颜色或光彩像雪 雪白
像雪那样明亮 (1) 雪亮
洗掉(耻辱、仇恨、冤枉) (2) 雪耻(洗雪)
3.(2分)小雨和小雯为活动找来一副对联,小雨找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小雯找的是“海到无边天作岸”。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
4.(8分)小雯撰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将其中空缺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有描写景物的佳句,有真挚悠悠的诗情。曹操以“① 水何澹澹 ,② 山岛竦峙 (《观沧海》)”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王湾船行江中,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③ 潮平两岸阔 ,④ 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对偶精妙,情绪饱满;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用“⑤ 夕阳西下 ,⑥ 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朱自清在《春》一文中用“春天像⑦ 刚落地的娃娃 ,⑧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他生长着”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5.(3分)下面是汉字“学”的演变。小文同学写下相关批注,请你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三千多年的汉字演变史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长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图片D的字体是 隶书 ,因形立意,体正势圆;图片E的字体是 楷书 ,特点是 笔画规整、结构严谨(意对即可) 。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粗犷(kuànɡ)  B.雕镂(lóu)
A.犷(ɡuǎnɡ);B.镂(lòu)。
(2)容易写错的词 A.人记罕至 B.淳淳教导
A.记(迹);B.淳淳(谆谆)。
(3)容易说错的话 A.周末,众多游客莅临武汉木兰草原风景区游玩。
B.宜昌市“乐游黄花”乡村游活动让近千名游客切身实验了山水黄花的曼妙好春光。
A.将“莅临”改为“到达”;B.将“实验”改为“体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晚 望 周 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 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 乌桕梢头各早栖。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 7.(2分)“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所描绘的画面,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所描绘的黄昏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8.(2分)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样,本诗中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望见“归鸦”“ 翼难齐 ”,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 故园之思(思乡之情)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A)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C)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②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⑤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释】①干、越、夷、貉(mò):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②须臾:片刻。③跂(qǐ):踮起脚。④彰:清楚,明显。⑤生:同“性”。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不临深溪 联系成语(居高临下) 面对
(2)长而异俗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 不同
(3)吾尝终日而思矣 课内迁移(学而不思则罔) 思考
(4)善假于物也 查阅词典(①不真实的。②借助。③假装。) ② (填序号)
10.(2分)请将“而”“之”“焉”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而)   B.(焉)   C.(之)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4分)【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文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兴趣方面来论述学习。【乙】文则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来论述学习。
【乙文参考译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对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远处的人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宋宁刚
①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似乎没有了。如今,一切都网络化了,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什么?
②首先是为了内心的宁静。如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固然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但随着海量的信息每天如海水一般汹涌而来,在琐碎和浅层次的阅读中,我们也就难得再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就此而言,读书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行,让我们内心重获宁静和澄清,而不是躁动不安。虽然这份安宁,我们也可通过其他如瑜伽、静坐等方式获得,但读书无疑是最为方便、简易、也最易为人们接受的。
③说起读书,就想起二战时,一位记者在被轰炸后的伦敦抓拍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轰炸过后的废墟上,面对壁立的书架,浏览书籍。这张照片之所以感人,在于它显示了书籍对人的强大的吸引力——堪称伟力。它昭示了书所能给予人的那份宁静与淡定。即便在战火纷飞、性命堪忧之时,书也可以使人短暂地忘我,不仅不被外在的不堪和难以承受之重所压倒,而且有可能将自身融入更广大的世界。
④其次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们空前闲暇,又空前忙碌的社会。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却正好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种机械性和消耗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然而,人类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尤其是身处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享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却空前忙碌,甚至焦灼。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使得人的社会交往空前繁多,社会关系空前复杂。这对人的精力和耐心都是巨大的考验,因而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有位读书不多也不大爱读书的朋友曾问我,看你整天读书,有什么用啊?我说,读书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让家里少一些闹腾,多一些宁静;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安定与和谐。如果社会中多一些爱读书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计较与摩擦,也会少一些——因为他们的心思多不在现实生活中的计较,而在文字所打开的另一个世界。我甚至想,如果多一些爱读书的人,恐怕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也会有所降低。
⑥第三是为了生活的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们谈论最多、也最有切身感受的是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总体来看,我们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都有了极大的选择性和丰富性。但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并没有那么充盈。生活品质的提高,除了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神的自我丰足。
⑦最后是为了生命的创造。读书也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一种了解与传承。真正的传承不可能抱残守缺,传承本身也是一种发扬,一种创造。阅读与创造密不可分,阅读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人的思维的开拓,是被无数代人证明了的。
⑧许多天才都谈到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普通人就更需要阅读的力量。读书最大的理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读书、静坐可以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故作者主张发呆。
B.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也能给予人力量与宁静。
C.在作者看来,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物质生活的提高。
D.读书让家庭和谐安宁,也能使社会犯罪率下降。
【解析】A.文中并未提到作者主张发呆;C.读书的目的不是主要为了“物质生活”,它更注重精神层面,包括“内心宁静”“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等;D.这是作者的美好设想,而非客观事实。
15.(2分)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读书。
①为了内心的宁静;②为了社会的和谐;③为了生活的品质;④为了生命的创造。
16.(3分)有同学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你同意吗?为什么?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豁达的见解,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这,才是生活品质的真正提高。
示例一:同意。内容上,第⑥段主要谈了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此段论述了精神生活的自我丰足。结构上,总结上文观点,对“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与第⑥段最后一句紧密相连,完整充分地阐述这一观点。 示例二:不同意。阐述不够具体,没有实际例子来证明“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故乡的年味
曹含清
①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我内心深藏的年味儿犹如一只脆弱不堪的老酒坛被这些符号与名片猛然击碎,老酒倾泻满地,浓郁醇厚的味道漫然飘散。
②我小的时候,盼望着过年。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天似乎都是色彩斑斓的,都散发着温馨绵厚的香味儿。村里的老婆婆坐在厚厚的蒲团上教我们唱着童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这首童谣像是我们村里人的过年指南,千百年来,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轨迹东升西落;冬去春来,人们世世代代遵循着这样的流程过年。
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鲁湾逢集的日子。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沸腾。我紧跟着父母,看到卖灶糖的嚷着买灶糖,看到卖鞭炮的嚷着买鞭炮,看到卖橘子的就嚷着买橘子。父母都一一应允,还会给我买一套新衣服。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不肯买蔬菜,不肯买猪肉,不肯买水果,到过年的时候却显得很大方。赶集回家的时候,我们像一只只袋鼠抱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跌跌撞撞走在回家的路上。
④我们一群孩子从小卖铺里买来摔炮装在口袋里,在村巷里跑着玩,随手将摔炮摔在地面上,噼啪一声锐响,吓得鸡飞狗跳。我们跑累了,就在街上挖几个小圆坑,玩弹玻璃球的游戏。至今我已经忘记了这种游戏的规则,但是记得自己输了就将玻璃球送给赢了这场游戏的小伙伴。长大了之后,我发现成人的世界有很多充满玄机的游戏,比儿童的这种游戏更要残酷,更深刻。
⑤除夕那天天黑之前,父亲会用铁锨在院子里撒下一层新挖的沙土。至今我也琢磨不透其中的奥妙,很可能是除旧迎新的寓意。吃过了饺子,母亲总是烧开一锅热水,一家人都要洗脚。母亲说除夕洗脚能够洗掉一年的灾病邪祟,来年一定会消灾免祸、添福添寿。洗过脚,母亲会向我的口袋里塞钱。她说不管成人或孩子,在辞旧迎新的时候都应该口袋里有钱,人不能穷到年头岁尾。第二天我们孩子们要早早起床,并且要自觉醒来,家长不能喊醒。天蒙蒙亮的时候,村里的鞭炮声如同雷震,我惊醒之后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揉揉眼挑起一挂鞭炮,用火柴点燃,随后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烟雾腾起,在院子里弥漫。我吃过饭就去找小伙伴们玩,口袋里母亲给的钱到小卖铺全部换成了玻璃球、泡泡糖和鞭炮……
⑥我独坐在沙发上回味着被岁月冲淡的年味儿,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
(选自美文网,有删改)
17.(3分)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简要概括作者童年故乡的除夕有哪些习俗。
①在院子里撒下新挖的沙土;②吃过饺子要用热水洗脚;③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口袋里要有钱;④第二天要自然早醒,起床放鞭炮。
18.(3分)文章结尾说:“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说说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年味的怀念之情。
19.(3分)结合全文,重点根据第②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
①那时过年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特别重视;②那时作者故乡的年有既定的仪式,人们世世代代必须遵循着这样的传统流程,是一代代生命的传承。
20.(3分)如今的年仍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仍有许多传统的年的符号。你的家乡过年时也有许多习俗吧?请列举两例,并说说这种习俗的寓意是什么。
示例:倒贴“福”字,寓意为“福到(倒)了”;贴春联,象征吉祥,增加喜庆气氛,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贴门神,寓意为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给压岁钱,寓意为“压住邪祟(岁)”;燃放爆竹,增加喜庆气氛,辞旧迎新;拜年,祝福来年大吉大利……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无常(节选)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1.(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赛会”有关。请你简要概括《无常》的主要内容。
无常 五猖会
示例:《无常》主要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之所以深受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五猖会》记叙了“我”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神赛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鉴略》时“我”的痛苦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22.(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就《五猖会》品一品。
无常 五猖会
  《无常》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无常这一“鬼”的形象和现实中的“人”进行对比,刻画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示例:《五猖会》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待与父亲要求“我”背书后的沮丧无奈形成对比,揭示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23.(2分)人物评一评
“无常”富有人情味,“父亲”没有人情味。请你就《无常》评一评。
无常 五猖会
示例:“无常”富有人情味。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对死去的儿子哭得如此悲伤,所以他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体现了他的同情心。   “父亲”没有人情味。“我”怀着急切、兴奋的心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进而冲淡了“我”急切、兴奋的心情。
24.(2分)主旨探一探
《无常》与《五猖会》同属《朝花夕拾》中的作品,主旨却不相同。请你就《五猖会》探一探。
无常 五猖会
  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示例:描述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这一问题写一则发言稿 (80字左右)。
示例:我觉得使用这样的软件弊大于利,所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的使用,虽然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作业,可是这种“高效使用”,会让我们在学习中养成一种不去认真思考的坏习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生锈”,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完成了一时的任务,但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 网络/你给了我展翅的双翼/给了我开阔的视野/给了我翱翔太空的勇气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近日,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还是更疏远”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疏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