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等地适用)【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4(原卷版+解析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等地适用)【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4(原卷版+解析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20:15:5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河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正在开展“好书共读,文化共建”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请你完善。
1.【体会阅读意义】下面是小宇摘抄的关于读书的感悟,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① 涯 (崖 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在书中② 流 (留 流)连忘返,善于汲取菁华者,是珍视人生的本质与自由的人,是心灵的向上者。当然,人们读书的目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应是多样目的的交叉并存。
(1)语段中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菁华(jīnɡ) 交叉(chā)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寻找阅读技法】下面是小文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两条关于“怎样读书才更有效”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复习,他称之为“三复四温”式阅读法。
材料二 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材料三 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无论在哪儿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长年累月地读书,细水长流地做读书摘录,黑格尔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示例:对一本书要反复读;读书要多读、精读、熟读;读书要做摘录、重积累;读书要持之以恒,做到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写出其中两条即可)
3.【感受阅读魅力】小宇同学写了一段与读书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3分)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 ④ ; ③ ; ① ; ② ……无不体现了国人对阅读炽热的情感。书籍能描绘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书籍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让干渴的心沸腾起来。人生几十年,让我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语句间的排列顺序要依照一定的规律,此题涉及的四人属于不同的朝代,因此要以朝代的先后为排序的依据,据此排列则依次为:孔子、杜甫、苏轼、于谦,所以排序为:④③①②。
4.【选择阅读海报】班刊拟从下面两幅图中选一幅作为班级读书日的海报,请你任选一幅,为其写一段解说词。(不少于50字)(4分)
图一     图二
我选择 图一/图二 ,解说词: (示例一)图一中一本本展开的书,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朵。一只小蜜蜂提着篮子,正飞向花朵,准备采花粉。这启发我们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富自己。 (示例二)图二的画面中展开的书如同展开翅膀的鸟儿。读书可以使我们像鸟儿一样长出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间。热爱读书吧,我们将拥有一双用知识做的翅膀。
5.【探寻诗文精髓】中华传统文化广播精神,历代文学经典广为流传。在古代文学长河中,古诗文熠熠生辉。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爱礼义万古传:我们会用“①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警醒自己珍惜时间,也会用“三人行,② 必有我师焉 ”提醒自己要时刻学习。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人生百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③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④ 一夜征人尽望乡 ”蕴含着剪不断的乡情;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关切和挂念;岑参重阳登高,用“⑦ 强欲登高去 ,⑧ 无人送酒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抒发行军旅途中的惆怅凄凉。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戏精”老师二三事
桂 涵
  ①不高的身材,阔脸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面藏着一双锐利的眼睛,不论你坐在哪里,都能感受到这双眼睛的凝视。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们亲切地叫他“老潘”。上老潘的课,无论你有多困都会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一方面,老潘的嘴能把你说得无地自容;另一方面,他的“戏精”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
  ②老潘每节课都能上得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比如,在说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他故意把校服袖子弄得跟水袖一样翩翩起舞,逗得我们笑得东倒西歪。说到黄土高原时,他便放开嗓子唱《信天游》,他常说:“别人唱歌要钱,我唱歌要命。”确实有点“魔音贯耳”。讲《钗头凤》时他便自动代入角色扮演,找个男生上去演陆游,他来演陆游的老婆唐婉,另外由道具粉笔盒冒充“黄縢酒”。只见他与“陆游”执手相看,含情脉脉地叫了声:“陆郎。”随即两个人把粉笔盒一丢,抱在一起。这一幕差点让我笑岔了气。老潘每节课都会对课文进行朗诵,读到忘情处还摇头晃脑的,颇有鲁迅先生笔下教书先生的味道。
  ③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老潘出众的不仅是他的“戏精”本色,还有口才。他不常骂人,可讽刺起人来让你觉得比骂了你还难受。
  ④他常跟我们说:“语言是一门艺术。”当有人说他矮时,他并不以为意,反而笑着说:“浓缩的就是精华。”他还和男生们一起打篮球呢。当我们早读没声儿时,他讽刺我们:“你们读书的状态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笑完又有点羞愧,谁不知道老潘是恨铁不成钢啊,于是大家一扫懒洋洋的态度,开始卖力地读起书来。都是叛逆期的少年,如果直说可能没人会听,但老潘巧妙地拐了个弯,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老潘的教导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
  ⑤一次我语文破天荒上了110分,我高兴得跟过节似的,碰巧遇见老潘,老潘问我:“这次语文考得怎么样啊?”我得意地说:“上了110!”当我满以为老潘会夸我时,他却摇了摇头:“这可不是你的水平。”我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愣住了。那一刻,我才明白老潘竟然在心中对我寄予了如此高的期望,而我却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实在是辜负了他的期望。我应该更努力学习,不令他失望才是,而不是扬扬得意,骄傲自满。
  ⑥离别的钟声来得猝不及防,一毕业,同学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往天涯海角。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记得老潘,是他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操心的老潘,更是对老师这一职业最好的诠释。
  ⑦进入高中,在和新同学开玩笑时,他笑着说:“你真幽默啊!”我一怔,我说的俏皮话,不正是老潘曾经说过的吗?原来老潘在原本不擅交际的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已经影响了我的一言一行,让我变得开朗,变得自信,变得懂得去发光发热,去温暖别人……原来老潘教给我的,远比书上的更多……
(选自《意林》,有删改)
6.文章写了有关潘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①讲课声情并茂;②用幽默委婉的话语让学生认识错误;③对“我”期望高,激励“我”努力学习。(意对即可)
7.写出下列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心理。(4分)
(1)我得意地说:“上了110!”
表现了“我”因语文考试成绩上110分而自豪、得意、高兴的心理。
(2)他却摇了摇头:“这可不是你的水平。”
表现了他对“我”成绩的不满意和希望“我”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
8.阅读第⑥段内容,说说其中蕴含着“我”的哪些情感。(3分)
①与潘老师分别的不舍;②对潘老师的感激;③对潘老师的敬意、敬佩。
9.文章结尾说“原来老潘教给我的,远比书上的更多”,潘老师教会了“我”什么?(6分)
①语文知识;②如何学习;③做人不该自满,要谦虚,要追求上进;④自信、开朗;⑤风趣幽默;⑥关爱他人。
(二)阅读下面四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按照保存时间,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据L·R·彼得逊和M·J·彼得逊的实验研究,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经复述大约在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都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所存贮的信息也都经过意义编码。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忆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
文本二
文本三 机械识记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乘法口诀等的识记。
  实际上,纯粹的机械识记是很少的,人们在识记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把材料加以意义化,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如记电话号码,并不是单纯重复记忆,而会利用谐音或找规律等方式使之意义化。
  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理解也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它根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来反映材料的内涵以及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
文本四 要想形成长时记忆首先要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时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外部信息就很难进入你的短时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时记忆。
  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着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平板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联想法,加深书面知识与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联系,或是采用发散思维,将不熟知的事物与熟知的事物相联系,加深印象。
10.结合文本一,概述文本二中所呈现的内容。(3分)
刺激信息短暂停留,形成易消失的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易遗忘,一般要经过不断地复述、回忆检索才能形成长时记忆。
11.根据四个文本的内容,你认为保持更长久的记忆有哪些方法呢?(4分)
①把信息进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加工。②不断地复述、回忆检索。③理解材料内容,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④记忆时集中注意力,不受干扰。⑤采用发散思维,将不熟知的事物与熟知的事物相联系,加深印象。(答出4点即可)
12.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后期他主要创作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请你根据材料相关知识,说说要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记住这4部作品,并写出这么做的理由。(4分)
示例:①把作品串联起来编成一句话或者编一个故事。如:从4部作品的名称中各提取出一个字,把这四个字串联起来编成一句话“哈罗李白”(谐音“Hello李白”)。②理由:这几部作品名称是孤立的,没有意义,我们需要让他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文本三),要让它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加工(文本一)。(如答其他方式,只要答案完整,有材料中的知识支撑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③,虽有淹留④,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⑤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⑥矣!
(选自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这里指郁结在胸中的俗念。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嫌吝:怨恨耻辱。④淹留:滞留,停留。⑤窜伏:逃避,藏匿。⑥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13.根据语境,参考下面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参考成语法:言而有信 ① 诚信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境推断法:“夺”有“抢,强取;丧失;胜过”等意思,这里不能直接理解为“夺”原本的意思 ② 改变
徒碌碌滞于俗 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法:A.步行;B.门徒,弟子,学生;C.白白地;D.只,仅仅;E.空,光 ③ C (填字母)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15.【甲】文中孔子多次提到“乐”,结合下面的语句简要概括孔子快乐的来源。(3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①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友学习中获取快乐;②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学问中得到快乐;③过着清贫生活坚守“义”,在坚守中得到快乐。
16.【甲】【乙】两文都有对“志”的阐述,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甲】文中“匹夫不可夺志也”和“博学而笃志”里的“志”指志向,指人生的追求与坚守的品质。这两句都强调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乙】文侧重论述立志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志向的方法与措施,并且指出丧失志向的后果。(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仰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去除怨恨耻辱,(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倘若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难免沦落为地位低下的人。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什么哲理?请结合内容分析。(4分)
“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都人格化了,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四、名著阅读(5分)
18.一本书可以影响一个人。请从下面两本书中任选一本,说说这本书和鲁迅的故事以及对鲁迅的影响。(5分)
《山海经》  《鉴略》
示例一:我选《山海经》。鲁迅幼年时拥有一本绘图的《山海经》,是他的保姆阿长给他买的,这本书让幼年的鲁迅感受到了阿长的善良,让他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示例二:我选《鉴略》。鲁迅儿时观看迎神赛会前被父亲留下背《鉴略》,使他充满了痛苦的回忆,鲁迅斥责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长大,意味着独立和自主。有些决定,终要由自己来下;有些责任,终要由自己来担;有些事,终要自己来做。在成长的道路上,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因为每一次奋发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
(1)请以“这件事,我做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河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正在开展“好书共读,文化共建”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请你完善。
1.【体会阅读意义】下面是小宇摘抄的关于读书的感悟,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① 涯 (崖 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在书中② 流 (留 流)连忘返,善于汲取菁华者,是珍视人生的本质与自由的人,是心灵的向上者。当然,人们读书的目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应是多样目的的交叉并存。
(1)语段中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菁华(jīnɡ) 交叉(chā)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寻找阅读技法】下面是小文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两条关于“怎样读书才更有效”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复习,他称之为“三复四温”式阅读法。
材料二 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材料三 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无论在哪儿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长年累月地读书,细水长流地做读书摘录,黑格尔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示例:对一本书要反复读;读书要多读、精读、熟读;读书要做摘录、重积累;读书要持之以恒,做到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写出其中两条即可)
3.【感受阅读魅力】小宇同学写了一段与读书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3分)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 ④ ; ③ ; ① ; ② ……无不体现了国人对阅读炽热的情感。书籍能描绘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书籍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让干渴的心沸腾起来。人生几十年,让我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语句间的排列顺序要依照一定的规律,此题涉及的四人属于不同的朝代,因此要以朝代的先后为排序的依据,据此排列则依次为:孔子、杜甫、苏轼、于谦,所以排序为:④③①②。
4.【选择阅读海报】班刊拟从下面两幅图中选一幅作为班级读书日的海报,请你任选一幅,为其写一段解说词。(不少于50字)(4分)
图一     图二
我选择 图一/图二 ,解说词: (示例一)图一中一本本展开的书,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朵。一只小蜜蜂提着篮子,正飞向花朵,准备采花粉。这启发我们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富自己。 (示例二)图二的画面中展开的书如同展开翅膀的鸟儿。读书可以使我们像鸟儿一样长出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间。热爱读书吧,我们将拥有一双用知识做的翅膀。
5.【探寻诗文精髓】中华传统文化广播精神,历代文学经典广为流传。在古代文学长河中,古诗文熠熠生辉。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爱礼义万古传:我们会用“①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警醒自己珍惜时间,也会用“三人行,② 必有我师焉 ”提醒自己要时刻学习。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人生百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③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④ 一夜征人尽望乡 ”蕴含着剪不断的乡情;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关切和挂念;岑参重阳登高,用“⑦ 强欲登高去 ,⑧ 无人送酒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抒发行军旅途中的惆怅凄凉。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戏精”老师二三事
桂 涵
  ①不高的身材,阔脸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面藏着一双锐利的眼睛,不论你坐在哪里,都能感受到这双眼睛的凝视。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们亲切地叫他“老潘”。上老潘的课,无论你有多困都会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一方面,老潘的嘴能把你说得无地自容;另一方面,他的“戏精”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
  ②老潘每节课都能上得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比如,在说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他故意把校服袖子弄得跟水袖一样翩翩起舞,逗得我们笑得东倒西歪。说到黄土高原时,他便放开嗓子唱《信天游》,他常说:“别人唱歌要钱,我唱歌要命。”确实有点“魔音贯耳”。讲《钗头凤》时他便自动代入角色扮演,找个男生上去演陆游,他来演陆游的老婆唐婉,另外由道具粉笔盒冒充“黄縢酒”。只见他与“陆游”执手相看,含情脉脉地叫了声:“陆郎。”随即两个人把粉笔盒一丢,抱在一起。这一幕差点让我笑岔了气。老潘每节课都会对课文进行朗诵,读到忘情处还摇头晃脑的,颇有鲁迅先生笔下教书先生的味道。
  ③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老潘出众的不仅是他的“戏精”本色,还有口才。他不常骂人,可讽刺起人来让你觉得比骂了你还难受。
  ④他常跟我们说:“语言是一门艺术。”当有人说他矮时,他并不以为意,反而笑着说:“浓缩的就是精华。”他还和男生们一起打篮球呢。当我们早读没声儿时,他讽刺我们:“你们读书的状态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笑完又有点羞愧,谁不知道老潘是恨铁不成钢啊,于是大家一扫懒洋洋的态度,开始卖力地读起书来。都是叛逆期的少年,如果直说可能没人会听,但老潘巧妙地拐了个弯,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老潘的教导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
  ⑤一次我语文破天荒上了110分,我高兴得跟过节似的,碰巧遇见老潘,老潘问我:“这次语文考得怎么样啊?”我得意地说:“上了110!”当我满以为老潘会夸我时,他却摇了摇头:“这可不是你的水平。”我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愣住了。那一刻,我才明白老潘竟然在心中对我寄予了如此高的期望,而我却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实在是辜负了他的期望。我应该更努力学习,不令他失望才是,而不是扬扬得意,骄傲自满。
  ⑥离别的钟声来得猝不及防,一毕业,同学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往天涯海角。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记得老潘,是他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操心的老潘,更是对老师这一职业最好的诠释。
  ⑦进入高中,在和新同学开玩笑时,他笑着说:“你真幽默啊!”我一怔,我说的俏皮话,不正是老潘曾经说过的吗?原来老潘在原本不擅交际的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已经影响了我的一言一行,让我变得开朗,变得自信,变得懂得去发光发热,去温暖别人……原来老潘教给我的,远比书上的更多……
(选自《意林》,有删改)
6.文章写了有关潘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①讲课声情并茂;②用幽默委婉的话语让学生认识错误;③对“我”期望高,激励“我”努力学习。(意对即可)
7.写出下列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心理。(4分)
(1)我得意地说:“上了110!”
表现了“我”因语文考试成绩上110分而自豪、得意、高兴的心理。
(2)他却摇了摇头:“这可不是你的水平。”
表现了他对“我”成绩的不满意和希望“我”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
8.阅读第⑥段内容,说说其中蕴含着“我”的哪些情感。(3分)
①与潘老师分别的不舍;②对潘老师的感激;③对潘老师的敬意、敬佩。
9.文章结尾说“原来老潘教给我的,远比书上的更多”,潘老师教会了“我”什么?(6分)
①语文知识;②如何学习;③做人不该自满,要谦虚,要追求上进;④自信、开朗;⑤风趣幽默;⑥关爱他人。
(二)阅读下面四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按照保存时间,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据L·R·彼得逊和M·J·彼得逊的实验研究,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经复述大约在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都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所存贮的信息也都经过意义编码。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忆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
文本二
文本三 机械识记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乘法口诀等的识记。
  实际上,纯粹的机械识记是很少的,人们在识记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把材料加以意义化,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如记电话号码,并不是单纯重复记忆,而会利用谐音或找规律等方式使之意义化。
  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理解也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它根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来反映材料的内涵以及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
文本四 要想形成长时记忆首先要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时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外部信息就很难进入你的短时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时记忆。
  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着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平板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联想法,加深书面知识与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联系,或是采用发散思维,将不熟知的事物与熟知的事物相联系,加深印象。
10.结合文本一,概述文本二中所呈现的内容。(3分)
刺激信息短暂停留,形成易消失的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易遗忘,一般要经过不断地复述、回忆检索才能形成长时记忆。
11.根据四个文本的内容,你认为保持更长久的记忆有哪些方法呢?(4分)
①把信息进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加工。②不断地复述、回忆检索。③理解材料内容,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④记忆时集中注意力,不受干扰。⑤采用发散思维,将不熟知的事物与熟知的事物相联系,加深印象。(答出4点即可)
12.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后期他主要创作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请你根据材料相关知识,说说要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记住这4部作品,并写出这么做的理由。(4分)
示例:①把作品串联起来编成一句话或者编一个故事。如:从4部作品的名称中各提取出一个字,把这四个字串联起来编成一句话“哈罗李白”(谐音“Hello李白”)。②理由:这几部作品名称是孤立的,没有意义,我们需要让他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文本三),要让它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加工(文本一)。(如答其他方式,只要答案完整,有材料中的知识支撑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③,虽有淹留④,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⑤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⑥矣!
(选自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这里指郁结在胸中的俗念。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嫌吝:怨恨耻辱。④淹留:滞留,停留。⑤窜伏:逃避,藏匿。⑥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13.根据语境,参考下面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参考成语法:言而有信 ① 诚信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境推断法:“夺”有“抢,强取;丧失;胜过”等意思,这里不能直接理解为“夺”原本的意思 ② 改变
徒碌碌滞于俗 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法:A.步行;B.门徒,弟子,学生;C.白白地;D.只,仅仅;E.空,光 ③ C (填字母)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15.【甲】文中孔子多次提到“乐”,结合下面的语句简要概括孔子快乐的来源。(3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①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友学习中获取快乐;②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学问中得到快乐;③过着清贫生活坚守“义”,在坚守中得到快乐。
16.【甲】【乙】两文都有对“志”的阐述,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甲】文中“匹夫不可夺志也”和“博学而笃志”里的“志”指志向,指人生的追求与坚守的品质。这两句都强调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乙】文侧重论述立志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志向的方法与措施,并且指出丧失志向的后果。(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仰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去除怨恨耻辱,(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倘若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难免沦落为地位低下的人。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什么哲理?请结合内容分析。(4分)
“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都人格化了,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四、名著阅读(5分)
18.一本书可以影响一个人。请从下面两本书中任选一本,说说这本书和鲁迅的故事以及对鲁迅的影响。(5分)
《山海经》  《鉴略》
示例一:我选《山海经》。鲁迅幼年时拥有一本绘图的《山海经》,是他的保姆阿长给他买的,这本书让幼年的鲁迅感受到了阿长的善良,让他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示例二:我选《鉴略》。鲁迅儿时观看迎神赛会前被父亲留下背《鉴略》,使他充满了痛苦的回忆,鲁迅斥责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长大,意味着独立和自主。有些决定,终要由自己来下;有些责任,终要由自己来担;有些事,终要自己来做。在成长的道路上,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因为每一次奋发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
(1)请以“这件事,我做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3单元质量评价04
范围:第3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河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正在开展“好书共读,文化共建”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请你完善。
1.【体会阅读意义】下面是小宇摘抄的关于读书的感悟,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
①____(崖 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在书中②_____(留 流)连忘返,善于汲取菁华者,是珍视人生的本质与自由的人,是心灵的向上者。当然,人们读书的目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应是多样目的的交叉并存。


(1)语段中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菁华( ) 交叉( )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jīnɡ
chā
2.【寻找阅读技法】下面是小文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两条关于“怎样读书才更有效”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复习,他称之为“三复四温”式阅读法。
材料二 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材料三 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无论在哪儿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长年累月地读书,细水长流地做读书摘录,黑格尔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示例:对一本书要反复读;读书要多读、精读、熟读;读书要做摘录、重积累;读书要持之以恒,做到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写出其中两条即可)
3.【感受阅读魅力】小宇同学写了一段与读书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3分)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_____;_____;____;_____……无不体现了国人对阅读炽热的情感。书籍能描绘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书籍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让干渴的心沸腾起来。人生几十年,让我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语句间的排列顺序要依照一定的规律,此题涉及的四人属于不同的朝代,因此要以朝代的先后为排序的依据,据此排列则依次为:孔子、杜甫、苏轼、于谦,所以排序为:④③①②。
4.【选择阅读海报】班刊拟从下面两幅图中选一幅作为班级读书日的海报,请你任选一幅,为其写一段解说词。(不少于50字)(4分)
我选择____________,解说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一
图二
图一/图二
(示例一)图一中一本本展开的书,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朵。一只小蜜蜂提着篮子,正飞向花朵,准备采花粉。这启发我们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富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图二的画面中展开的书如同展开翅膀的鸟儿。读书可以使我们像鸟儿一样长出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间。热爱读书吧,我们将拥有一双用知识做的翅膀。
图一
图二
5.【探寻诗文精髓】中华传统文化广播精神,历代文学经典广为流传。在古代文学长河中,古诗文熠熠生辉。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爱礼义万古传:我们会用“①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警醒自己珍惜时间,也会用“三人行,②____________”提醒自己要时刻学习。
逝者如斯夫
必有我师焉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人生百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剪不断的乡情;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
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关切和挂念;岑参重阳登高,用“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抒发行军旅途中的惆怅凄凉。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
到夜郎西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戏精”老师二三事
桂 涵
  ①不高的身材,阔脸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面藏着一双锐利的眼睛,不论你坐在哪里,都能感受到这双眼睛的凝视。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们亲切地叫他“老潘”。上老潘的课,无论你有多困都会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一方面,老潘的嘴能把你说得无地自容;另一方面,他的“戏精”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
  ②老潘每节课都能上得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比如,在说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他故意把校服袖子弄得跟水袖一样翩翩起舞,逗得我们笑得东倒西歪。说到黄土高原时,他便放开嗓子唱《信天游》,他常说:“别人唱歌要钱,我唱歌要命。”确实有点“魔音贯耳”。讲《钗头凤》时他便自动代入角色扮演,找个男生上去演陆游,他来演陆游的老婆唐婉,另外由道具粉笔盒冒充“黄縢酒”。只见他与“陆游”执手相看,含情脉脉地叫了声:“陆郎。”随即两个人把粉笔盒一丢,抱在一起。这一幕差点让我笑岔了气。老潘每节课都会对课文进行朗诵,读到忘情处还摇头晃脑的,颇有鲁迅先生笔下教书先生的味道。
  ③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老潘出众的不仅是他的“戏精”本色,还有口才。他不常骂人,可讽刺起人来让你觉得比骂了你还难受。
  ④他常跟我们说:“语言是一门艺术。”当有人说他矮时,他并不以为意,反而笑着说:“浓缩的就是精华。”他还和男生们一起打篮球呢。当我们早读没声儿时,他讽刺我们:“你们读书的状态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笑完又有点羞愧,谁不知道老潘是恨铁不成钢啊,于是大家一扫懒洋洋的态度,开始卖力地读起书来。都是叛逆期的少年,如果直说可能没人会听,但老潘巧妙地拐了个弯,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老潘的教导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
  ⑤一次我语文破天荒上了110分,我高兴得跟过节似的,碰巧遇见老潘,老潘问我:“这次语文考得怎么样啊?”我得意地说:“上了110!”当我满以为老潘会夸我时,他却摇了摇头:“这可不是你的水平。”我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愣住了。那一刻,我才明白老潘竟然在心中对我寄予了如此高的期望,而我却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实在是辜负了他的期望。我应该更努力学习,不令他失望才是,而不是扬扬得意,骄傲自满。
  ⑥离别的钟声来得猝不及防,一毕业,同学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往天涯海角。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记得老潘,是他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操心的老潘,更是对老师这一职业最好的诠释。
  ⑦进入高中,在和新同学开玩笑时,他笑着说:“你真幽默啊!”我一怔,我说的俏皮话,不正是老潘曾经说过的吗?原来老潘在原本不擅交际的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已经影响了我的一言一行,让我变得开朗,变得自信,变得懂得去发光发热,去温暖别人……原来老潘教给我的,远比书上的更多……
(选自《意林》,有删改)
6.文章写了有关潘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①讲课声情并茂;②用幽默委婉的话语让学生认识错误;③对“我”期望高,激励“我”努力学习。(意对即可)
7.写出下列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心理。(4分)
(1)我得意地说:“上了110!”
表现了“我”因语文考试成绩上110分而自豪、得意、高兴的心理。
(2)他却摇了摇头:“这可不是你的水平。”
表现了他对“我”成绩的不满意和希望“我”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
8.阅读第⑥段内容,说说其中蕴含着“我”的哪些情感。(3分)
①与潘老师分别的不舍;②对潘老师的感激;③对潘老师的敬意、敬佩。
9.文章结尾说“原来老潘教给我的,远比书上的更多”,潘老师教会了“我”什么?(6分)
①语文知识;②如何学习;③做人不该自满,要谦虚,要追求上进;④自信、开朗;⑤风趣幽默;⑥关爱他人。
(二)阅读下面四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按照保存时间,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据L·R·彼得逊和M·J·彼得逊的实验研究,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经复述大约在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都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所存贮的信息也都经过意义编码。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忆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
文本二
文本三 机械识记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乘法口诀等的识记。
  实际上,纯粹的机械识记是很少的,人们在识记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把材料加以意义化,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如记电话号码,并不是单纯重复记忆,而会利用谐音或找规律等方式使之意义化。
  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理解也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它根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来反映材料的内涵以及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
文本四 要想形成长时记忆首先要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时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外部信息就很难进入你的短时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时记忆。
  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着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平板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联想法,加深书面知识与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联系,或是采用发散思维,将不熟知的事物与熟知的事物相联系,加深印象。
10.结合文本一,概述文本二中所呈现的内容。(3分)
刺激信息短暂停留,形成易消失的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易遗忘,一般要经过不断地复述、回忆检索才能形成长时记忆。
11.根据四个文本的内容,你认为保持更长久的记忆有哪些方法呢?(4分)
①把信息进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加工。②不断地复述、回忆检索。③理解材料内容,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④记忆时集中注意力,不受干扰。⑤采用发散思维,将不熟知的事物与熟知的事物相联系,加深印象。(答出4点即可)
12.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后期他主要创作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请你根据材料相关知识,说说要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记住这4部作品,并写出这么做的理由。(4分)
示例:①把作品串联起来编成一句话或者编一个故事。如:从4部作品的名称中各提取出一个字,把这四个字串联起来编成一句话“哈罗李白”(谐音“Hello李白”)。②理由:这几部作品名称是孤立的,没有意义,我们需要让他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文本三),要让它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加工(文本一)。(如答其他方式,只要答案完整,有材料中的知识支撑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③,虽有淹留④,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⑤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⑥矣!
(选自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这里指郁结在胸中的俗念。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嫌吝:怨恨耻辱。④淹留:滞留,停留。⑤窜伏:逃避,藏匿。⑥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13.根据语境,参考下面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参考成语法:言而有信 ①______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境推断法:“夺”有“抢,强取;丧失;胜过”等意思,这里不能直接理解为“夺”原本的意思 ②_____
徒碌碌 滞于俗 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法:A.步行;B.门徒,弟子,学生;C.白白地;D.只,仅仅;E.空,光 ③___(填字母)
诚信
改变
C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15.【甲】文中孔子多次提到“乐”,结合下面的语句简要概括孔子快乐的来源。(3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①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友学习中获取快乐;②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学问中得到快乐;③过着清贫生活坚守“义”,在坚守中得到快乐。
16.【甲】【乙】两文都有对“志”的阐述,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甲】文中“匹夫不可夺志也”和“博学而笃志”里的“志”指志向,指人生的追求与坚守的品质。这两句都强调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乙】文侧重论述立志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志向的方法与措施,并且指出丧失志向的后果。(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仰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去除怨恨耻辱,(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倘若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难免沦落为地位低下的人。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什么哲理?请结合内容分析。(4分)
“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都人格化了,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四、名著阅读(5分)
18.一本书可以影响一个人。请从下面两本书中任选一本,说说这本书和鲁迅的故事以及对鲁迅的影响。(5分)
《山海经》  《鉴略》
示例一:我选《山海经》。鲁迅幼年时拥有一本绘图的《山海经》,是他的保姆阿长给他买的,这本书让幼年的鲁迅感受到了阿长的善良,让他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示例二:我选《鉴略》。鲁迅儿时观看迎神赛会前被父亲留下背《鉴略》,使他充满了痛苦的回忆,鲁迅斥责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长大,意味着独立和自主。有些决定,终要由自己来下;有些责任,终要由自己来担;有些事,终要自己来做。在成长的道路上,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因为每一次奋发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
(1)请以“这件事,我做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