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江山多娇,志存高远”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山河揽胜】
巍巍中华,山河锦绣。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阳春三月,杨柳夹岸,如同绿 ② (①森森 ②茵茵)的波浪,莺啼婉转,应和清风流水,酝酿生机,令人陶醉;夏时荷花映日,开合舒卷,如同少女,柔美多姿,偶尔细雨 ① (①绵绵 ②哗哗),静mì(谧)惬意;秋天树木参差,层林尽染,桂花贮(zhù)蓄热情,一朝绽放,芳香氤氲;冬日则余晖斜照, ② (①淅淅沥沥 ②稀稀疏疏),暗香浮动,大人们在公园里踏雪赏梅,舒展筋骨,不一会儿,便飞出了一群孩子,好不热闹!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领略了绚烂四季的魅力。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把“让我们”放到“通过”前面。
B.在“的魅力”前加上“无穷”。
C.删掉“通过”或者“让”。
D.将“领略”换成“感受”。
【读书致远】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文化专栏:学人荐书
书籍中的人生、思想和知识,远非任何个人经历和经验可以替代。书籍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和存在感——这便是好书何以为人的良师益友的根据。
推荐阅读:《少年读中国简史》《新中国极简史》《学者的人间情怀》
——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梁晓声
读书养静气,读书有底气,读书生勇气。
推荐阅读:《论语》《红楼梦》《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24年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专家认为,要坚持精品战略,不断丰富数字阅读产品的文化内涵,以优质内容给读者更多文化滋养;要坚持创新驱动,主动适应移动化智能化的阅读趋势,让全场景的数字阅读惠及更多读者。
事实上,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数字阅读发展迅猛,形成了多元内容题材格局。据统计,目前电子书涵盖文学小说、人物传记、历史社科、教材教辅和经济管理等方面。
(选自《人民日报》)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个人经历和经验,与书籍中的人生、思想和知识,二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B.数字阅读取代了纸质阅读,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C.梁晓声认为,好书能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和存在感,能成为人的良师益友。
D.关于数字阅读,专家认为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求不断丰富数字阅读产品的文化内涵。
【解析】A.不能相互替代;B.并未取代;D.要坚持精品战略。
5.实验中学召开了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讨论会。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对话。(4分)
主持人:同学们都想多读几本好书,但书店和图书馆的书太多了,不知道怎样选择,① 示例:大家能提一些建议吗?
小湘:我发现报纸上有“学人荐书”栏目,作家、学者们推荐的书目都很好。
小南:这个方法不错。我也有一个建议,② 我们可以主动拥抱数字阅读。
主持人:感谢两位同学的发言。
【诗文咏志】
6.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幽怨的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2)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守住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示例)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季 节
韦其麟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荫。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军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相关链接】
进入当代以来,韦其麟作为壮族作家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多次被文学史与诗歌史辑录。他的创作立足于广西地理空间,悠久、厚重的壮族文化赋予了该地理空间以独特的民族色彩。从根本上说,他的写作包含了两个主体性要素:一是对壮族民间文学的深刻诠释,二是对广西地域文化的集中再现。此两者均生成于广袤而又多样的广西地理空间之上,不仅凝聚了壮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思考,而且饱含着他们对广西地城的深厚情感。
(选自钟世华《壮族诗人韦其麟的诗语意象探究》,有删改))
7.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春天扫墓,吃梅子;夏天挖芋头,收割稻,捉夜游的黄鳝;秋天捉黄蜂吃糖;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打陀螺。
B.“三月三,人拜山。”一个“拜”写出了人们对扫墓(祖先)的敬重,运用这条谚语,准确说明了三月三拜山已是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已植根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
C.文章写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D.文章写秋,写出了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解析】A.“夏天挖芋头,收割稻,捉夜游的黄鳝”错误。结合第③段“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可知,“捉夜游的黄鳝”是在春天。
8.下列对文章和相关链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第③段中说“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B.第⑥段引用“九月九,黄蜂返饮酒”这条谚语,便于读者了解这一习俗,展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C.第⑦段作者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的喜爱和崇敬。
D.作者作为壮族作家的重要代表,将壮族民间文学与广西地域文化融会贯通,饱含深厚的民族、地域情感。
【解析】A.根据第③段“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可知,“这样的春夜”指“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的春夜,并非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9.第⑦段作者讲桃军娘的传说,与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美女蛇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说说作者讲桃军娘的传说有什么作用。(4分)
①给故乡增添了神奇的色彩;②激发作者的阅读兴趣;③表达了作者对桃军娘树的喜爱与崇敬之情;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上班途中要穿过一大片江南的田野。许是囿(yòu)于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蛙鸣如暴雨骤落、万锅齐沸,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③阳光、蛙鸣、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震撼的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海涂农场送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经过二十多年肩挑车推,那时我老家已围起了近三十万亩的涂地。春种油菜,秋收棉花,堪称浙东的“北大仓”。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的画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⑤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
⑥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劳作,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才构筑成春天瑰丽雄奇的画图,而且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和蓬勃。
⑦春天是缤纷烂漫的代名词,然而这缤纷烂漫,又何止是自然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摄录和写真?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我到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但我捧着的分明就是最美的春光!
⑧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紫薇也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春天,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文章以赞美江南的春天作为线索,思路清晰,抒彩十分浓厚。
B.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旨在赞美小姑娘像春天一样的美好品质。
C.“我”觉得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的。
D.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其中第二次呼应了开头。
【解析】C.根据第⑤段“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可知,作者认为“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的说法是错误的。
11.请从修辞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3分)
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蛙鸣声比作“春天的歌唱和宣言”,生动写出了蛙鸣声的嘹亮,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12.文中的“我”为什么会“特别小心地捧着”女孩送的映山红?请简要分析。(4分)
因为映山红体现的是小女孩知恩图报的纯洁美好心灵,就是“一个春天”,“我”“小心捧着”这个动作突出了“我”对此的珍重之情。
13.《散文百家》准备刊登此文,你认为下面哪个栏目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加以阐述。(4分)
A.巧撷人事 B.游历山川 C.情寄风物 D.诗路花语
示例一:A.“巧撷人事”栏目。文章取材巧妙,角度独特,以“结对”之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感动,犹如美好春天的感受。 示例二:C.“情寄风物”栏目。作者将自己对人与人的互相关爱的感受寄寓在“江南的春天”这一风物上,手法精巧,情感独特。既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犹如美好的春天。(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题。
天净沙·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白朴《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孤独凄凉,表现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天净沙·春》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惬意。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宋史·赵普传》)
【丙】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⑤购之,撒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⑥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自序》)
【注释】①普:赵普,北宋初年宰相。②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③箧(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去世。⑤赀(zī):价格。⑥傅:凭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温故而知新”中的“故”与“以揣摩当世之故”中的“故”意思相同,都表示“过去”。
B.“晚年手不释卷”中的“释”是“放下,舍弃”的意思,与成语“如释重负”中的“释”意思相同。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和“则是无信”中的“信”,都有“诚信”的意思。
D.“顾”有“回头,回头看”“顾惜,考虑”“顾忌”“不过,只是”等义项,“虽饥冻不顾也”中的“顾”是“顾惜,考虑”的意思。
【解析】A.“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学过的知识”,“以揣摩当世之故”中的“故”表示“原因”。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好:1.hǎo ①女子貌美;②健康;③友好
2.hào ①喜欢,喜爱;②亲善;③璧孔,钱孔
遇:①遇到;②遭受;③接待;④机会
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如果遇到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
17.【甲】【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①爱好读书;②乐学忘艰;③勤思博学;④惜时刻苦。
18.《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论述。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赵普在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两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①学习态度:从他“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见他是一个态度专注且能够持之以恒的人。②修身做人:从他年少时“寡学术”,后来在太祖的劝说下发奋读书,可见他是一个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
【乙文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不多,等到担任宰相,太祖经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后,闭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阅读一整天。等到(他)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像流水一样快速。(他)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看,是《论语》二十篇。
【丙文参考译文】
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如果遇到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顾惜(自己)。每次去田间巡走,一定拿着书。有时候去厕所,也一定是手拿一本书。他所收藏的书有四万卷,几乎都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大概是想要用来揽求称王称霸的人遗留的策略,来揣度当今世道形成的原因。一旦遇到有些事情盘根错杂难以处理的,立即用古人的做法来相合。如果有不合的,就深入地进行思考,(思考时的状态)竟然是夜以继日。
(四)名著阅读(8分)
19.七年级某班举办名著专题活动,班长对同学们说:《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藤野先生/范爱农 》;有表现长妈妈对他的真切关爱的《 阿长与〈山海经〉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思索,令人回味无穷。(3分)
20.在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以“名著中的‘冷’与‘暖’”为主题对《朝花夕拾》进行了探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相关文章内容,对《朝花夕拾》的“暖色调”进行阐述。(5分)
【示例】
我认为《朝花夕拾》这本书是冷色调的。因为书中不乏深刻的“理性的批判”,如《五猖会》中对封建强权教育的批判,《〈二十四孝图〉》中对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的批判,《父亲的病》中对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本质的批判,鲁迅先生的憎恶与批判鲜明而深刻。
示例:我认为《朝花夕拾》这本书是暖色调的。因为书中不乏“温馨的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写鲁迅童年的乐园,充满无限趣味,描写生动有情趣,文字温暖又明亮;《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保姆阿长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内心的惊喜和感激溢于言表,阿长的暖心、善良让“我”永生难忘;《藤野先生》回忆了藤野先生对“我”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他的热忱、严谨和博大胸怀让“我”心生敬意和怀念。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惊喜常常如一粒石子,打破生活的平淡,激起圈圈涟漪。老舍先生惊喜于济南的“温晴”,赞叹“真得算个宝地”;谢安惊喜于晚辈的才华与融洽轻松的家庭氛围,而“大笑乐”;海伦·凯勒惊喜于“一下子理解了文字的奥秘”,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这真让我惊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3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期中质量评价05
范围:第1-3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江山多娇,志存高远”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山河揽胜】
巍巍中华,山河锦绣。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阳春三月,杨柳夹岸,如同绿______(①森森 ②茵茵)的波浪,莺啼婉转,应和清风流水,酝酿生机,令人陶醉;夏时荷花映日,开合舒卷,如同少女,柔美多姿,偶尔细雨______(①绵绵 ②哗哗),静mì( )惬意;秋天树木参差,层林尽染,桂花贮( )蓄热情,一朝绽放,芳香氤氲;冬日则余晖斜照,______(①淅淅沥沥 ②稀稀疏疏),暗香浮动,大人们在公园里踏雪赏梅,舒展筋骨,不一会儿,便飞出了一群孩子,好不热闹!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领略了绚烂四季的魅力。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zhù
谧
②
①
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让我们”放到“通过”前面。
B.在“的魅力”前加上“无穷”。
C.删掉“通过”或者“让”。
D.将“领略”换成“感受”。
C
【读书致远】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文化专栏:学人荐书
书籍中的人生、思想和知识,远非任何个人经历和经验可以替代。书籍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和存在感——这便是好书何以为人的良师益友的根据。
推荐阅读:《少年读中国简史》《新中国极简史》《学者的人间情怀》
——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梁晓声
读书养静气,读书有底气,读书生勇气。
推荐阅读:《论语》《红楼梦》《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24年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专家认为,要坚持精品战略,不断丰富数字阅读产品的文化内涵,以优质内容给读者更多文化滋养;要坚持创新驱动,主动适应移动化智能化的阅读趋势,让全场景的数字阅读惠及更多读者。
事实上,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数字阅读发展迅猛,形成了多元内容题材格局。据统计,目前电子书涵盖文学小说、人物传记、历史社科、教材教辅和经济管理等方面。
(选自《人民日报》)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个人经历和经验,与书籍中的人生、思想和知识,二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B.数字阅读取代了纸质阅读,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C.梁晓声认为,好书能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和存在感,能成为人的良师益友。
D.关于数字阅读,专家认为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求不断丰富数字阅读产品的文化内涵。
C
【解析】A.不能相互替代;B.并未取代;D.要坚持精品战略。
5.实验中学召开了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讨论会。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对话。(4分)
主持人:同学们都想多读几本好书,但书店和图书馆的书太多了,不知道怎样选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湘:我发现报纸上有“学人荐书”栏目,作家、学者们推荐的书目都很好。
小南:这个方法不错。我也有一个建议,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感谢两位同学的发言。
示例:大家能提一些建议吗?
我们可以主动拥抱数字阅读。
【诗文咏志】
6.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幽怨的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2)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守住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哲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匹夫不可夺志也
(示例)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
旧年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季 节
韦其麟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荫。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军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相关链接】
进入当代以来,韦其麟作为壮族作家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多次被文学史与诗歌史辑录。他的创作立足于广西地理空间,悠久、厚重的壮族文化赋予了该地理空间以独特的民族色彩。从根本上说,他的写作包含了两个主体性要素:一是对壮族民间文学的深刻诠释,二是对广西地域文化的集中再现。此两者均生成于广袤而又多样的广西地理空间之上,不仅凝聚了壮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思考,而且饱含着他们对广西地城的深厚情感。
(选自钟世华《壮族诗人韦其麟的诗语意象探究》,有删改)
7.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春天扫墓,吃梅子;夏天挖芋头,收割稻,捉夜游的黄鳝;秋天捉黄蜂吃糖;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打陀螺。
B.“三月三,人拜山。”一个“拜”写出了人们对扫墓(祖先)的敬重,运用这条谚语,准确说明了三月三拜山已是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已植根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
C.文章写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D.文章写秋,写出了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A
【解析】A.“夏天挖芋头,收割稻,捉夜游的黄鳝”错误。结合第③段“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可知,“捉夜游的黄鳝”是在春天。
8.下列对文章和相关链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中说“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B.第⑥段引用“九月九,黄蜂返饮酒”这条谚语,便于读者了解这一习俗,展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C.第⑦段作者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的喜爱和崇敬。
D.作者作为壮族作家的重要代表,将壮族民间文学与广西地域文化融会贯通,饱含深厚的民族、地域情感。
A
【解析】A.根据第③段“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可知,“这样的春夜”指“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的春夜,并非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9.第⑦段作者讲桃军娘的传说,与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美女蛇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说说作者讲桃军娘的传说有什么作用。(4分)
①给故乡增添了神奇的色彩;②激发作者的阅读兴趣;③表达了作者对桃军娘树的喜爱与崇敬之情;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上班途中要穿过一大片江南的田野。许是囿(yòu)于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
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蛙鸣如暴雨骤落、万锅齐沸,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③阳光、蛙鸣、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震撼的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海涂农场送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经过二十多年肩挑车推,那时我老家已围起了近三十万亩的涂地。春种油菜,秋收棉花,堪称浙东的“北大仓”。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的画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⑤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
⑥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劳作,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才构筑成春天瑰丽雄奇的画图,而且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和蓬勃。
⑦春天是缤纷烂漫的代名词,然而这缤纷烂漫,又何止是自然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摄录和写真?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我到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但我捧着的分明就是最美的春光!
⑧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紫薇也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春天,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赞美江南的春天作为线索,思路清晰,抒彩十分浓厚。
B.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旨在赞美小姑娘像春天一样的美好品质。
C.“我”觉得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的。
D.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其中第二次呼应了开头。
C
【解析】C.根据第⑤段“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可知,作者认为“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的说法是错误的。
11.请从修辞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3分)
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蛙鸣声比作“春天的歌唱和宣言”,生动写出了蛙鸣声的嘹亮,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12.文中的“我”为什么会“特别小心地捧着”女孩送的映山红?请简要分析。(4分)
因为映山红体现的是小女孩知恩图报的纯洁美好心灵,就是“一个春天”,“我”“小心捧着”这个动作突出了“我”对此的珍重之情。
13.《散文百家》准备刊登此文,你认为下面哪个栏目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加以阐述。(4分)
A.巧撷人事 B.游历山川 C.情寄风物 D.诗路花语
示例一:A.“巧撷人事”栏目。文章取材巧妙,角度独特,以“结对”之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感动,犹如美好春天的感受。 示例二:C.“情寄风物”栏目。作者将自己对人与人的互相关爱的感受寄寓在“江南的春天”这一风物上,手法精巧,情感独特。既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犹如美好的春天。(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题。
天净沙·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白朴《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孤独凄凉,表现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天净沙·春》则通过“小
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惬意。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宋史·赵普传》)
【丙】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⑤购之,撒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⑥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自序》)
【注释】①普:赵普,北宋初年宰相。②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③箧(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去世。⑤赀(zī):价格。⑥傅:凭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故而知新”中的“故”与“以揣摩当世之故”中的“故”意思相同,都表示“过去”。
B.“晚年手不释卷”中的“释”是“放下,舍弃”的意思,与成语“如释重负”中的“释”意思相同。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和“则是无信”中的“信”,都有“诚信”的意思。
D.“顾”有“回头,回头看”“顾惜,考虑”“顾忌”“不过,只是”等义项,“虽饥冻不顾也”中的“顾”是“顾惜,考虑”的意思。
A
【解析】A.“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学过的知识”,“以揣摩当世之故”中的“故”表示“原因”。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好:1.hǎo ①女子貌美;②健康;③友好
2.hào ①喜欢,喜爱;②亲善;③璧孔,钱孔
遇:①遇到;②遭受;③接待;④机会
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如果遇到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
17.【甲】【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①爱好读书;②乐学忘艰;③勤思博学;④惜时刻苦。
18.《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论述。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赵普在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两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①学习态度:从他“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见他是一个态度专注且能够持之以恒的人。②修身做人:从他年少时“寡学术”,后来在太祖的劝说下发奋读书,可见他是一个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
【乙文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不多,等到担任宰相,太祖经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后,闭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阅读一整天。等到(他)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像流水一样快速。(他)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看,是《论语》二十篇。
【丙文参考译文】
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如果遇到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顾惜(自己)。每次去田间巡走,一定拿着书。有时候去厕所,也一定是手拿一本书。他所收藏的书有四万卷,几乎都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大概是想要用来揽求称王称霸的人遗留的策略,来揣度当今世道形成的原因。一旦遇到有些事情盘根错杂难以处理的,立即用古人的做法来相合。如果有不合的,就深入地进行思考,(思考时的状态)竟然是夜以继日。
(四)名著阅读(8分)
19.七年级某班举办名著专题活动,班长对同学们说:《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_______________》;有表现长妈妈对他的真切关爱的《_________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思索,令人回味无穷。
(3分)
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范爱农
阿长与〈山海经〉
20.在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以“名著中的‘冷’与‘暖’”为主题对《朝花夕拾》进行了探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相关文章内容,对《朝花夕拾》的“暖色调”进行阐述。(5分)
【示例】
我认为《朝花夕拾》这本书是冷色调的。因为书中不乏深刻的“理性的批判”,如《五猖会》中对封建强权教育的批判,《〈二十四孝图〉》中对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的批判,《父亲的病》中对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本质的批判,鲁迅先生的憎恶与批判鲜明而深刻。
示例:我认为《朝花夕拾》这本书是暖色调的。因为书中不乏“温馨的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写鲁迅童年的乐园,充满无限趣味,描写生动有情趣,文字温暖又明亮;《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保姆阿长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内心的惊喜和感激溢于言表,阿长的暖心、善良让“我”永生难忘;《藤野先生》回忆了藤野先生对“我”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他的热忱、严谨和博大胸怀让“我”心生敬意和怀念。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惊喜常常如一粒石子,打破生活的平淡,激起圈圈涟漪。老舍先生惊喜于济南的“温晴”,赞叹“真得算个宝地”;谢安惊喜于晚辈的才华与融洽轻松的家庭氛围,而“大笑乐”;海伦·凯勒惊喜于“一下子理解了文字的奥秘”,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这真让我惊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江山多娇,志存高远”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山河揽胜】
巍巍中华,山河锦绣。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阳春三月,杨柳夹岸,如同绿 ② (①森森 ②茵茵)的波浪,莺啼婉转,应和清风流水,酝酿生机,令人陶醉;夏时荷花映日,开合舒卷,如同少女,柔美多姿,偶尔细雨 ① (①绵绵 ②哗哗),静mì(谧)惬意;秋天树木参差,层林尽染,桂花贮(zhù)蓄热情,一朝绽放,芳香氤氲;冬日则余晖斜照, ② (①淅淅沥沥 ②稀稀疏疏),暗香浮动,大人们在公园里踏雪赏梅,舒展筋骨,不一会儿,便飞出了一群孩子,好不热闹!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领略了绚烂四季的魅力。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把“让我们”放到“通过”前面。
B.在“的魅力”前加上“无穷”。
C.删掉“通过”或者“让”。
D.将“领略”换成“感受”。
【读书致远】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文化专栏:学人荐书
书籍中的人生、思想和知识,远非任何个人经历和经验可以替代。书籍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和存在感——这便是好书何以为人的良师益友的根据。
推荐阅读:《少年读中国简史》《新中国极简史》《学者的人间情怀》
——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梁晓声
读书养静气,读书有底气,读书生勇气。
推荐阅读:《论语》《红楼梦》《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24年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专家认为,要坚持精品战略,不断丰富数字阅读产品的文化内涵,以优质内容给读者更多文化滋养;要坚持创新驱动,主动适应移动化智能化的阅读趋势,让全场景的数字阅读惠及更多读者。
事实上,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数字阅读发展迅猛,形成了多元内容题材格局。据统计,目前电子书涵盖文学小说、人物传记、历史社科、教材教辅和经济管理等方面。
(选自《人民日报》)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个人经历和经验,与书籍中的人生、思想和知识,二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B.数字阅读取代了纸质阅读,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C.梁晓声认为,好书能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和存在感,能成为人的良师益友。
D.关于数字阅读,专家认为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求不断丰富数字阅读产品的文化内涵。
【解析】A.不能相互替代;B.并未取代;D.要坚持精品战略。
5.实验中学召开了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讨论会。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对话。(4分)
主持人:同学们都想多读几本好书,但书店和图书馆的书太多了,不知道怎样选择,① 示例:大家能提一些建议吗?
小湘:我发现报纸上有“学人荐书”栏目,作家、学者们推荐的书目都很好。
小南:这个方法不错。我也有一个建议,② 我们可以主动拥抱数字阅读。
主持人:感谢两位同学的发言。
【诗文咏志】
6.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幽怨的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2)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守住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示例)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季 节
韦其麟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荫。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军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相关链接】
进入当代以来,韦其麟作为壮族作家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多次被文学史与诗歌史辑录。他的创作立足于广西地理空间,悠久、厚重的壮族文化赋予了该地理空间以独特的民族色彩。从根本上说,他的写作包含了两个主体性要素:一是对壮族民间文学的深刻诠释,二是对广西地域文化的集中再现。此两者均生成于广袤而又多样的广西地理空间之上,不仅凝聚了壮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思考,而且饱含着他们对广西地城的深厚情感。
(选自钟世华《壮族诗人韦其麟的诗语意象探究》,有删改))
7.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春天扫墓,吃梅子;夏天挖芋头,收割稻,捉夜游的黄鳝;秋天捉黄蜂吃糖;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打陀螺。
B.“三月三,人拜山。”一个“拜”写出了人们对扫墓(祖先)的敬重,运用这条谚语,准确说明了三月三拜山已是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已植根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
C.文章写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D.文章写秋,写出了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解析】A.“夏天挖芋头,收割稻,捉夜游的黄鳝”错误。结合第③段“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可知,“捉夜游的黄鳝”是在春天。
8.下列对文章和相关链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第③段中说“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B.第⑥段引用“九月九,黄蜂返饮酒”这条谚语,便于读者了解这一习俗,展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C.第⑦段作者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的喜爱和崇敬。
D.作者作为壮族作家的重要代表,将壮族民间文学与广西地域文化融会贯通,饱含深厚的民族、地域情感。
【解析】A.根据第③段“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可知,“这样的春夜”指“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的春夜,并非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9.第⑦段作者讲桃军娘的传说,与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美女蛇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说说作者讲桃军娘的传说有什么作用。(4分)
①给故乡增添了神奇的色彩;②激发作者的阅读兴趣;③表达了作者对桃军娘树的喜爱与崇敬之情;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上班途中要穿过一大片江南的田野。许是囿(yòu)于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蛙鸣如暴雨骤落、万锅齐沸,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③阳光、蛙鸣、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震撼的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海涂农场送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经过二十多年肩挑车推,那时我老家已围起了近三十万亩的涂地。春种油菜,秋收棉花,堪称浙东的“北大仓”。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的画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⑤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
⑥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劳作,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才构筑成春天瑰丽雄奇的画图,而且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和蓬勃。
⑦春天是缤纷烂漫的代名词,然而这缤纷烂漫,又何止是自然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摄录和写真?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我到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但我捧着的分明就是最美的春光!
⑧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紫薇也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春天,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文章以赞美江南的春天作为线索,思路清晰,抒彩十分浓厚。
B.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旨在赞美小姑娘像春天一样的美好品质。
C.“我”觉得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的。
D.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其中第二次呼应了开头。
【解析】C.根据第⑤段“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可知,作者认为“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般的纤丽和精致”的说法是错误的。
11.请从修辞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3分)
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蛙鸣声比作“春天的歌唱和宣言”,生动写出了蛙鸣声的嘹亮,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12.文中的“我”为什么会“特别小心地捧着”女孩送的映山红?请简要分析。(4分)
因为映山红体现的是小女孩知恩图报的纯洁美好心灵,就是“一个春天”,“我”“小心捧着”这个动作突出了“我”对此的珍重之情。
13.《散文百家》准备刊登此文,你认为下面哪个栏目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加以阐述。(4分)
A.巧撷人事 B.游历山川 C.情寄风物 D.诗路花语
示例一:A.“巧撷人事”栏目。文章取材巧妙,角度独特,以“结对”之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感动,犹如美好春天的感受。 示例二:C.“情寄风物”栏目。作者将自己对人与人的互相关爱的感受寄寓在“江南的春天”这一风物上,手法精巧,情感独特。既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犹如美好的春天。(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题。
天净沙·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白朴《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孤独凄凉,表现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天净沙·春》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惬意。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宋史·赵普传》)
【丙】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⑤购之,撒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⑥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自序》)
【注释】①普:赵普,北宋初年宰相。②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③箧(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去世。⑤赀(zī):价格。⑥傅:凭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温故而知新”中的“故”与“以揣摩当世之故”中的“故”意思相同,都表示“过去”。
B.“晚年手不释卷”中的“释”是“放下,舍弃”的意思,与成语“如释重负”中的“释”意思相同。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和“则是无信”中的“信”,都有“诚信”的意思。
D.“顾”有“回头,回头看”“顾惜,考虑”“顾忌”“不过,只是”等义项,“虽饥冻不顾也”中的“顾”是“顾惜,考虑”的意思。
【解析】A.“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学过的知识”,“以揣摩当世之故”中的“故”表示“原因”。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好:1.hǎo ①女子貌美;②健康;③友好
2.hào ①喜欢,喜爱;②亲善;③璧孔,钱孔
遇:①遇到;②遭受;③接待;④机会
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如果遇到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
17.【甲】【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①爱好读书;②乐学忘艰;③勤思博学;④惜时刻苦。
18.《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论述。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赵普在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两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①学习态度:从他“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见他是一个态度专注且能够持之以恒的人。②修身做人:从他年少时“寡学术”,后来在太祖的劝说下发奋读书,可见他是一个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
【乙文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不多,等到担任宰相,太祖经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后,闭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阅读一整天。等到(他)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像流水一样快速。(他)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看,是《论语》二十篇。
【丙文参考译文】
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如果遇到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顾惜(自己)。每次去田间巡走,一定拿着书。有时候去厕所,也一定是手拿一本书。他所收藏的书有四万卷,几乎都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大概是想要用来揽求称王称霸的人遗留的策略,来揣度当今世道形成的原因。一旦遇到有些事情盘根错杂难以处理的,立即用古人的做法来相合。如果有不合的,就深入地进行思考,(思考时的状态)竟然是夜以继日。
(四)名著阅读(8分)
19.七年级某班举办名著专题活动,班长对同学们说:《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藤野先生/范爱农 》;有表现长妈妈对他的真切关爱的《 阿长与〈山海经〉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思索,令人回味无穷。(3分)
20.在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以“名著中的‘冷’与‘暖’”为主题对《朝花夕拾》进行了探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相关文章内容,对《朝花夕拾》的“暖色调”进行阐述。(5分)
【示例】
我认为《朝花夕拾》这本书是冷色调的。因为书中不乏深刻的“理性的批判”,如《五猖会》中对封建强权教育的批判,《〈二十四孝图〉》中对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的批判,《父亲的病》中对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本质的批判,鲁迅先生的憎恶与批判鲜明而深刻。
示例:我认为《朝花夕拾》这本书是暖色调的。因为书中不乏“温馨的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写鲁迅童年的乐园,充满无限趣味,描写生动有情趣,文字温暖又明亮;《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保姆阿长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内心的惊喜和感激溢于言表,阿长的暖心、善良让“我”永生难忘;《藤野先生》回忆了藤野先生对“我”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他的热忱、严谨和博大胸怀让“我”心生敬意和怀念。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惊喜常常如一粒石子,打破生活的平淡,激起圈圈涟漪。老舍先生惊喜于济南的“温晴”,赞叹“真得算个宝地”;谢安惊喜于晚辈的才华与融洽轻松的家庭氛围,而“大笑乐”;海伦·凯勒惊喜于“一下子理解了文字的奥秘”,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这真让我惊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