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美好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童年记忆】
童年,是一本无字书,装满了美好的回忆。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童年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离开妙趣横生的百草园,即将到兴味索然的三味书屋上学,小鲁迅无比失落。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百草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告别了无拘无束、 ① (①怡然自得 ②团团圆圆)的童年生活。再也不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孩童的天性了,他带着不舍奔fù(赴)成长的下一旅程。但在百草园生活的时光将会一直在他的记忆里 ② (①闪闪 ②熠熠)生辉中,他可以从中汲(jí)取生命温暖的力量,以抵御 ② (①绵绵 ②漫漫)前路的困苦。
童年是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童年是一幅画,每一幅都描绘着我们的五彩生活。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这些都是人生的经验,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让人留恋!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在“让人留念”前加“所以”。
B.将“梦想”和“追求”调换顺序。
C.删掉“我们的”。
D.把“经验”改为“体验”。
【校园生活】
学校开展“校园课间十分钟”综合实践活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学校对学生大课间活动意向进行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
学生大课间活动意向情况统计表
活动类型 打羽毛球 踢足球 打篮球 跳绳 韵律操 其他
人数 120人 95人 160人 30人 60人 35人
所占百分比 24% 19% 32% 6% 12% 7%
材料三 “当孩子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时,近视的发生会延迟,即使出现了近视,发展速度也会慢。”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眼科专家张华表示,希望日间活动120分钟成为一个“风向标”,引导孩子参加更多的户外活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以下简称《技术指南》)提出,支持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个30分钟的大课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幼儿园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结合地区、季节、学龄阶段特点合理调整。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75.2%的受访家长称,初中的“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比小学要严重。
B.选择打篮球、打羽毛球和踢足球的人数分别占据前三,这说明场地不是限制学生活动的关键因素。
C.专家表示,孩子如果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那么对预防近视的产生和抑制其发展速度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D.《技术指南》指出,各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须根据地区、季节和学生的年龄情况做具体安排。
【解析】A.根据材料一可知,“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
5.学校将编排新的课间操,想要征询同学们的建议,作为校园小记者,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并提出一条采访礼仪。(4分)
采访对象 学生
采访目的 征询对新课间操的建议
采访问题 同学,你认为新课间操控制在多少时长比较合适?
① (示例)你认为新课间操应该包含哪些元素?/你希望课间操可以达到哪种运动强度?
采访礼仪 ② 礼貌用语,微笑,保持距离,着装整洁,态度亲和
【诗情画意】
6.古代诗歌善用意象传情达意。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风”常作为意象,吹拂在古诗之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渲染了萧条、凄凉的乡村景色;曹操《观沧海》中“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则描写了秋风中大海波翻浪涌的壮阔景象。
(2)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两句以“菊”为意象,表达了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英子今年十一岁
刘 平
①放学后,英子不是先回家,而是去豆子家。两家很近,豆子家在老磨坊旁边,上坎几步就是英子家。
②英子今年十一岁,读五年级。豆子八岁,读二年级。英子去辅导豆子的作业,她是豆子的小老师,这话是豆子奶奶说的。但在英子心里,她是姐姐,豆子是弟弟,是小伙伴。
③豆子爸爸妈妈在东莞打工,家里就豆子和爷爷奶奶。
④豆子聪明,但粗心。那天,英子发现了他做的一道应用题算式:7+8=13。英子问:“7+8等于几?”豆子说:“等于15。”“你看你写的等于几?”豆子睁眼说瞎话:“15。”英子有些生气,扬起巴掌要打豆子屁股的样子。豆子奶奶看见了,笑眯眯地说:“豆子不认真,小老师就打。”英子没打豆子的屁股,豆子虽然是弟弟,但跟真弟弟不一样。
⑤弟弟和豆子一样大。在家时,弟弟做错题,英子真要打他的屁股。
⑥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从东莞回来,把弟弟带去那边读书了。见爸爸妈妈要带走弟弟,英子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转,说:“我也要去。”
⑦妈妈说:“我们租的房子小,住不下。”爸爸也说:“只能带一个,你就在家陪爷爷奶奶。”英子心里很委屈:“为啥偏偏带弟弟?”
⑧“你们偏心!”这话英子没说出来,只是心里想想。
⑨弟弟跟爸爸妈妈去东莞了,英子连个说话玩耍的小伙伴也没有了。
⑩那天夜里,英子趴在被窝里哭了很久,她想跟爸爸妈妈一起走,想跟弟弟一起玩……
有时候,英子不知不觉就把豆子当成了真的弟弟。那天豆子又粗心做错了一道题,英子的巴掌就轻轻落在了豆子的屁股上。豆子奶奶又笑眯眯地说:“就是要打。不打不成材。”英子一下子就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我跟弟弟闹着玩的。”
也许是英子的辅导和惩罚起了作用,豆子粗心的毛病改了不少。单元测验,豆子奶奶说:“豆子双科都考了九十多分哩!”还说,“都是小老师教得好!”英子又觉得不好意思了。
豆子奶奶没事去坎上找英子奶奶唠嗑,两个老太太先唠在东莞打工的儿子媳妇,说他们的辛苦,后来又唠起了两个孩子。豆子奶奶说:“大人都不在,苦了两个娃娃。”英子奶奶说:“有啥法子?要挣钱。”豆子奶奶说:“您家英子懂事,给豆子当小老师。”英子奶奶说:“再懂事也才十一岁。”
两个老太太唠嗑的时候,英子和豆子在堂屋里的沙发上看一本故事书。故事书是豆子带来的,有些字他不认得,请英子给他念。
这天下午放学了,英子又往豆子家走。可很快,英子就回家了。这时候爷爷在院坝里编竹筐,奶奶在“咯咯咯”唤鸡。英子回家后一直不吭声,连作业也不做,不知道在想什么。后来,突然伤心起来,趴在桌子上哭。奶奶走过去问:“英子!你咋啦?”英子不说话,还是哭。奶奶又问:“英子!你到底咋啦?”英子这才抬起头,看着奶奶说:“没咋。”奶奶说:“没咋你哭啥?”英子一抹泪,做作业去了。
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伤心是因为豆子也走了。
根叔和秀琴婶子昨晚回来,他们把豆子接走了,去东莞读书。
(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7.以下对标题《英子今年十一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交代了英子只不过是个孩子。
B.暗示作者对英子父母的不满。
C.与英子的懂事形成对比。
D.表达作者对英子的心疼。
【解析】B.标题暗含对年幼的英子的孤独处境的心疼,没有对英子父母的不满之意。
8.文章第⑤—⑩段运用了插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解释了英子会对豆子好的原因。
B.暗示了后文豆子的离开,表达了作者对英子的孤独处境的同情。
C.补充交代了爸爸妈妈只带弟弟去东莞读书,是为了把英子留在家里陪爷爷奶奶。
D.使英子的人物形象更丰富、更鲜明。
【解析】C.“是为了把英子留在家里陪爷爷奶奶”于文无据。
9.文章第 段“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伤心是因为豆子也走了”是客观的陈述,你能把它改成一段心理描写吗?(4分)
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心想: 示例:弟弟跟爸爸妈妈去东莞了,我还可以跟豆子说话玩耍,可现在豆子也走了,我太孤单啦!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我的小学
薛晋文
①印象中,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末的晋西北吕梁山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大概就是今天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比如,“a像个小姑娘,辫子朝后扬”“jqx三兄弟,见了ü眼就挖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鸭子2,耳朵3”,充满童真童趣。
②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墙壁上的尘土都震落下来,于是将书本抖一抖,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③那时,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锯开,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用来取暖的碳炉子,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火再次点上。遇到柴火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
⑤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就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⑥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就像过年贴画一样,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⑦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春天,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⑧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在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分不开。
⑨再后来,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之后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到她。
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孩子们走在山路上腰间小板凳左右晃荡的情形,令人难忘。
B.第⑧段画线句子说“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
C.从选材看,文章主要回忆了“我”小学难忘的事,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回味无穷。
D.从主题看,文章表达了“我”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解析】B.“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有误,因为有老师的栽培,“我”才能有如今的进步,这是谦虚的说法。
11.第①—⑥段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哪些事?(3分)
①“我们”在识字班跟老师学了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②老师上课时“我们”在教室里抓麻雀;③老师用板材给“我们”安装简易课桌;④老师为生碳炉子和学生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⑤儿童节老师让“我们”给村民表演并开表彰会。(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2.请从加点词语运用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用“掰”“刨”“点燃”“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师和学生团结协作、一起动手烤土豆的过程,表达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13.文中的语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第⑧—⑩段分析。(4分)
①善于鼓励学生: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②非常疼爱学生: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江上送友人南游
张 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①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②。
【注释】①岫(xiù):山。 ②边游:游历边地。
14.请结合相关语句,比较本诗与《次北固山下》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
同:都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异:《次北固山下》除了写出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昂扬乐观,有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而《江上送友人南游》除了直接表现思乡之情,还表现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选自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人不堪其忧”中的“堪”可以联系成语“不堪重负”,推断出其含义是“能忍受”。
B.“乐亦在其中矣”中的“乐”和“然后与之同其乐”中的“乐”意思相同,都理解为“乐趣”。
C.“苟”在古代汉语中有“随便”“假如、如果”“姑且、暂且”等义项,“苟志于仁矣”中的“苟”应理解为“假如、如果”。
D.“造次必于是”中的“是”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则是无信”中的“是”意思不同。
【解析】B.两处“乐”意思不同:“乐在其中矣”的“乐”是“乐趣”;“然后与之同其乐”的“乐”是“快乐”。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去:①离开;②过去的;③去除;④舍弃;⑤前往
恶:①凶狠;②讨厌,憎恨;③丑陋;④(wū)同“乌”,疑问词,怎么、如何
君子(如果)舍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树立名声呢?
17.【甲】文和【丙】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利欲观?这种观念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利欲观:任何人都不愿意过贫穷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的生活,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
启示:对于财富,不要见利忘义,而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要求,符合法律规范,符合的,可以取;不符合的,要舍弃。
18.【甲】【乙】【丙】文分别对“君子”这一崇高的人格评判标准作出了解读、阐释。请结合三个文段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培养“君子之德”。(4分)
君子指的是有才德的人。首先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即使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也乐在其中;其次要以天下为己任,与百姓同忧同乐;最后要随时保持仁德之心。
【乙文参考译文】
当初,范仲淹还没有显达的时候,就已经想要承担天下的重任。曾经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想要免除他人的忧愁,让人们都快乐,然后和他们一同享受快乐。
【丙文参考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不能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树立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
(四)名著阅读(8分)
19.《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 虚伪、愚味和残酷 。作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 无常 》(填篇名)。(3分)
20.下面两幅图是小湘为《朝花夕拾》搜集的插图,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幅,结合原文内容为这幅图配一段简洁的解说文字。(要求:解说文字要包括情节内容、人物性格)(5分)
图一 《藤野先生》 图二 《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一:选择图一。藤野先生递给“我”讲义,“我”翻开看时,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先生治学严谨,关心“我”的学业,没有民族偏见,令“我”肃然起敬,终生难忘。 示例二:选择图二。长妈妈为“我”买来“我”盼望已久的《山海经》,“我”无比激动、喜悦。长妈妈虽然粗俗、迷信,但她善良、朴实、热情、关爱“我”,“我”对她充满了感激和怀念。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长大,意味着独立和自主。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美好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童年记忆】
童年,是一本无字书,装满了美好的回忆。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童年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离开妙趣横生的百草园,即将到兴味索然的三味书屋上学,小鲁迅无比失落。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百草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告别了无拘无束、 ① (①怡然自得 ②团团圆圆)的童年生活。再也不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孩童的天性了,他带着不舍奔fù(赴)成长的下一旅程。但在百草园生活的时光将会一直在他的记忆里 ② (①闪闪 ②熠熠)生辉中,他可以从中汲(jí)取生命温暖的力量,以抵御 ② (①绵绵 ②漫漫)前路的困苦。
童年是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童年是一幅画,每一幅都描绘着我们的五彩生活。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这些都是人生的经验,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让人留恋!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在“让人留念”前加“所以”。
B.将“梦想”和“追求”调换顺序。
C.删掉“我们的”。
D.把“经验”改为“体验”。
【校园生活】
学校开展“校园课间十分钟”综合实践活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学校对学生大课间活动意向进行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
学生大课间活动意向情况统计表
活动类型 打羽毛球 踢足球 打篮球 跳绳 韵律操 其他
人数 120人 95人 160人 30人 60人 35人
所占百分比 24% 19% 32% 6% 12% 7%
材料三 “当孩子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时,近视的发生会延迟,即使出现了近视,发展速度也会慢。”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眼科专家张华表示,希望日间活动120分钟成为一个“风向标”,引导孩子参加更多的户外活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以下简称《技术指南》)提出,支持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个30分钟的大课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幼儿园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结合地区、季节、学龄阶段特点合理调整。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75.2%的受访家长称,初中的“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比小学要严重。
B.选择打篮球、打羽毛球和踢足球的人数分别占据前三,这说明场地不是限制学生活动的关键因素。
C.专家表示,孩子如果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那么对预防近视的产生和抑制其发展速度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D.《技术指南》指出,各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须根据地区、季节和学生的年龄情况做具体安排。
【解析】A.根据材料一可知,“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
5.学校将编排新的课间操,想要征询同学们的建议,作为校园小记者,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并提出一条采访礼仪。(4分)
采访对象 学生
采访目的 征询对新课间操的建议
采访问题 同学,你认为新课间操控制在多少时长比较合适?
① (示例)你认为新课间操应该包含哪些元素?/你希望课间操可以达到哪种运动强度?
采访礼仪 ② 礼貌用语,微笑,保持距离,着装整洁,态度亲和
【诗情画意】
6.古代诗歌善用意象传情达意。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风”常作为意象,吹拂在古诗之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渲染了萧条、凄凉的乡村景色;曹操《观沧海》中“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则描写了秋风中大海波翻浪涌的壮阔景象。
(2)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两句以“菊”为意象,表达了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英子今年十一岁
刘 平
①放学后,英子不是先回家,而是去豆子家。两家很近,豆子家在老磨坊旁边,上坎几步就是英子家。
②英子今年十一岁,读五年级。豆子八岁,读二年级。英子去辅导豆子的作业,她是豆子的小老师,这话是豆子奶奶说的。但在英子心里,她是姐姐,豆子是弟弟,是小伙伴。
③豆子爸爸妈妈在东莞打工,家里就豆子和爷爷奶奶。
④豆子聪明,但粗心。那天,英子发现了他做的一道应用题算式:7+8=13。英子问:“7+8等于几?”豆子说:“等于15。”“你看你写的等于几?”豆子睁眼说瞎话:“15。”英子有些生气,扬起巴掌要打豆子屁股的样子。豆子奶奶看见了,笑眯眯地说:“豆子不认真,小老师就打。”英子没打豆子的屁股,豆子虽然是弟弟,但跟真弟弟不一样。
⑤弟弟和豆子一样大。在家时,弟弟做错题,英子真要打他的屁股。
⑥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从东莞回来,把弟弟带去那边读书了。见爸爸妈妈要带走弟弟,英子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转,说:“我也要去。”
⑦妈妈说:“我们租的房子小,住不下。”爸爸也说:“只能带一个,你就在家陪爷爷奶奶。”英子心里很委屈:“为啥偏偏带弟弟?”
⑧“你们偏心!”这话英子没说出来,只是心里想想。
⑨弟弟跟爸爸妈妈去东莞了,英子连个说话玩耍的小伙伴也没有了。
⑩那天夜里,英子趴在被窝里哭了很久,她想跟爸爸妈妈一起走,想跟弟弟一起玩……
有时候,英子不知不觉就把豆子当成了真的弟弟。那天豆子又粗心做错了一道题,英子的巴掌就轻轻落在了豆子的屁股上。豆子奶奶又笑眯眯地说:“就是要打。不打不成材。”英子一下子就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我跟弟弟闹着玩的。”
也许是英子的辅导和惩罚起了作用,豆子粗心的毛病改了不少。单元测验,豆子奶奶说:“豆子双科都考了九十多分哩!”还说,“都是小老师教得好!”英子又觉得不好意思了。
豆子奶奶没事去坎上找英子奶奶唠嗑,两个老太太先唠在东莞打工的儿子媳妇,说他们的辛苦,后来又唠起了两个孩子。豆子奶奶说:“大人都不在,苦了两个娃娃。”英子奶奶说:“有啥法子?要挣钱。”豆子奶奶说:“您家英子懂事,给豆子当小老师。”英子奶奶说:“再懂事也才十一岁。”
两个老太太唠嗑的时候,英子和豆子在堂屋里的沙发上看一本故事书。故事书是豆子带来的,有些字他不认得,请英子给他念。
这天下午放学了,英子又往豆子家走。可很快,英子就回家了。这时候爷爷在院坝里编竹筐,奶奶在“咯咯咯”唤鸡。英子回家后一直不吭声,连作业也不做,不知道在想什么。后来,突然伤心起来,趴在桌子上哭。奶奶走过去问:“英子!你咋啦?”英子不说话,还是哭。奶奶又问:“英子!你到底咋啦?”英子这才抬起头,看着奶奶说:“没咋。”奶奶说:“没咋你哭啥?”英子一抹泪,做作业去了。
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伤心是因为豆子也走了。
根叔和秀琴婶子昨晚回来,他们把豆子接走了,去东莞读书。
(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7.以下对标题《英子今年十一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交代了英子只不过是个孩子。
B.暗示作者对英子父母的不满。
C.与英子的懂事形成对比。
D.表达作者对英子的心疼。
【解析】B.标题暗含对年幼的英子的孤独处境的心疼,没有对英子父母的不满之意。
8.文章第⑤—⑩段运用了插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解释了英子会对豆子好的原因。
B.暗示了后文豆子的离开,表达了作者对英子的孤独处境的同情。
C.补充交代了爸爸妈妈只带弟弟去东莞读书,是为了把英子留在家里陪爷爷奶奶。
D.使英子的人物形象更丰富、更鲜明。
【解析】C.“是为了把英子留在家里陪爷爷奶奶”于文无据。
9.文章第 段“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伤心是因为豆子也走了”是客观的陈述,你能把它改成一段心理描写吗?(4分)
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心想: 示例:弟弟跟爸爸妈妈去东莞了,我还可以跟豆子说话玩耍,可现在豆子也走了,我太孤单啦!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我的小学
薛晋文
①印象中,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末的晋西北吕梁山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大概就是今天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比如,“a像个小姑娘,辫子朝后扬”“jqx三兄弟,见了ü眼就挖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鸭子2,耳朵3”,充满童真童趣。
②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墙壁上的尘土都震落下来,于是将书本抖一抖,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③那时,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锯开,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用来取暖的碳炉子,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火再次点上。遇到柴火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
⑤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就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⑥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就像过年贴画一样,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⑦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春天,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⑧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在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分不开。
⑨再后来,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之后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到她。
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孩子们走在山路上腰间小板凳左右晃荡的情形,令人难忘。
B.第⑧段画线句子说“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
C.从选材看,文章主要回忆了“我”小学难忘的事,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回味无穷。
D.从主题看,文章表达了“我”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解析】B.“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有误,因为有老师的栽培,“我”才能有如今的进步,这是谦虚的说法。
11.第①—⑥段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哪些事?(3分)
①“我们”在识字班跟老师学了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②老师上课时“我们”在教室里抓麻雀;③老师用板材给“我们”安装简易课桌;④老师为生碳炉子和学生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⑤儿童节老师让“我们”给村民表演并开表彰会。(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2.请从加点词语运用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用“掰”“刨”“点燃”“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师和学生团结协作、一起动手烤土豆的过程,表达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13.文中的语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第⑧—⑩段分析。(4分)
①善于鼓励学生: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②非常疼爱学生: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江上送友人南游
张 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①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②。
【注释】①岫(xiù):山。 ②边游:游历边地。
14.请结合相关语句,比较本诗与《次北固山下》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
同:都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异:《次北固山下》除了写出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昂扬乐观,有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而《江上送友人南游》除了直接表现思乡之情,还表现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选自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人不堪其忧”中的“堪”可以联系成语“不堪重负”,推断出其含义是“能忍受”。
B.“乐亦在其中矣”中的“乐”和“然后与之同其乐”中的“乐”意思相同,都理解为“乐趣”。
C.“苟”在古代汉语中有“随便”“假如、如果”“姑且、暂且”等义项,“苟志于仁矣”中的“苟”应理解为“假如、如果”。
D.“造次必于是”中的“是”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则是无信”中的“是”意思不同。
【解析】B.两处“乐”意思不同:“乐在其中矣”的“乐”是“乐趣”;“然后与之同其乐”的“乐”是“快乐”。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去:①离开;②过去的;③去除;④舍弃;⑤前往
恶:①凶狠;②讨厌,憎恨;③丑陋;④(wū)同“乌”,疑问词,怎么、如何
君子(如果)舍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树立名声呢?
17.【甲】文和【丙】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利欲观?这种观念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利欲观:任何人都不愿意过贫穷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的生活,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
启示:对于财富,不要见利忘义,而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要求,符合法律规范,符合的,可以取;不符合的,要舍弃。
18.【甲】【乙】【丙】文分别对“君子”这一崇高的人格评判标准作出了解读、阐释。请结合三个文段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培养“君子之德”。(4分)
君子指的是有才德的人。首先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即使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也乐在其中;其次要以天下为己任,与百姓同忧同乐;最后要随时保持仁德之心。
【乙文参考译文】
当初,范仲淹还没有显达的时候,就已经想要承担天下的重任。曾经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想要免除他人的忧愁,让人们都快乐,然后和他们一同享受快乐。
【丙文参考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不能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树立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
(四)名著阅读(8分)
19.《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 虚伪、愚味和残酷 。作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 无常 》(填篇名)。(3分)
20.下面两幅图是小湘为《朝花夕拾》搜集的插图,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幅,结合原文内容为这幅图配一段简洁的解说文字。(要求:解说文字要包括情节内容、人物性格)(5分)
图一 《藤野先生》 图二 《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一:选择图一。藤野先生递给“我”讲义,“我”翻开看时,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先生治学严谨,关心“我”的学业,没有民族偏见,令“我”肃然起敬,终生难忘。 示例二:选择图二。长妈妈为“我”买来“我”盼望已久的《山海经》,“我”无比激动、喜悦。长妈妈虽然粗俗、迷信,但她善良、朴实、热情、关爱“我”,“我”对她充满了感激和怀念。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长大,意味着独立和自主。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9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3单元质量评价05
范围:第3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湖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美好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童年记忆】
童年,是一本无字书,装满了美好的回忆。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1—3题。
童年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离开妙趣横生的百草园,即将到兴味索然的三味书屋上学,小鲁迅无比失落。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百草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告别了无拘无束、______(①怡然自得 ②团团圆圆)的童年生活。再也不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孩童的天性了,他带着不舍奔fù( )成长的下一旅程。但在百草园生活的时光将会一直在他的记忆里______(①闪闪 ②熠熠)生辉中,他可以从中汲( )取生命温暖的力量,以抵御______(①绵绵 ②漫漫)前路的困苦。
赴
①
②
②
jí
童年是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童年是一幅画,每一幅都描绘着我们的五彩生活。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这些都是人生的经验,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让人留恋!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让人留念”前加“所以”。
B.将“梦想”和“追求”调换顺序。
C.删掉“我们的”。
D.把“经验”改为“体验”。
D
【校园生活】
学校开展“校园课间十分钟”综合实践活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学校对学生大课间活动意向进行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
学生大课间活动意向情况统计表
活动类型 打羽毛球 踢足球 打篮球 跳绳 韵律操 其他
人数 120人 95人 160人 30人 60人 35人
所占百分比 24% 19% 32% 6% 12% 7%
材料三 “当孩子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时,近视的发生会延迟,即使出现了近视,发展速度也会慢。”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眼科专家张华表示,希望日间活动120分钟成为一个“风向标”,引导孩子参加更多的户外活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以下简称《技术指南》)提出,支持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个30分钟的大课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幼儿园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结合地区、季节、学龄阶段特点合理调整。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75.2%的受访家长称,初中的“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比小学要严重。
B.选择打篮球、打羽毛球和踢足球的人数分别占据前三,这说明场地不是限制学生活动的关键因素。
C.专家表示,孩子如果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那么对预防近视的产生和抑制其发展速度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D.《技术指南》指出,各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须根据地区、季节和学生的年龄情况做具体安排。
A
【解析】A.根据材料一可知,“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
5.学校将编排新的课间操,想要征询同学们的建议,作为校园小记者,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并提出一条采访礼仪。(4分)
采访对象 学生
采访目的 征询对新课间操的建议
采访问题 同学,你认为新课间操控制在多少时长比较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礼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示例)你认为新课间操应该包含哪些元素?/你希望课间操可以达到哪种运动强度?
礼貌用语,微笑,保持距离,着装整洁,态度亲和
【诗情画意】
6.古代诗歌善用意象传情达意。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风”常作为意象,吹拂在古诗之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萧条、凄凉的乡村景色;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描写了秋风中大海波翻浪涌的壮阔景象。
(2)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菊”为意象,表达了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道西风瘦马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英子今年十一岁
刘 平
①放学后,英子不是先回家,而是去豆子家。两家很近,豆子家在老磨坊旁边,上坎几步就是英子家。
②英子今年十一岁,读五年级。豆子八岁,读二年级。英子去辅导豆子的作业,她是豆子的小老师,这话是豆子奶奶说的。但在英子心里,她是姐姐,豆子是弟弟,是小伙伴。
③豆子爸爸妈妈在东莞打工,家里就豆子和爷爷奶奶。
④豆子聪明,但粗心。那天,英子发现了他做的一道应用题算式:7+8=13。英子问:“7+8等于几?”豆子说:“等于15。”“你看你写的等于几?”豆子睁眼说瞎话:“15。”英子有些生气,扬起巴掌要打豆子屁股的样子。豆子奶奶看见了,笑眯眯地说:“豆子不认真,小老师就打。”英子没打豆子的屁股,豆子虽然是弟弟,但跟真弟弟不一样。
⑤弟弟和豆子一样大。在家时,弟弟做错题,英子真要打他的屁股。
⑥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从东莞回来,把弟弟带去那边读书了。见爸爸妈妈要带走弟弟,英子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转,说:“我也要去。”
⑦妈妈说:“我们租的房子小,住不下。”爸爸也说:“只能带一个,你就在家陪爷爷奶奶。”英子心里很委屈:“为啥偏偏带弟弟?”
⑧“你们偏心!”这话英子没说出来,只是心里想想。
⑨弟弟跟爸爸妈妈去东莞了,英子连个说话玩耍的小伙伴也没有了。
⑩那天夜里,英子趴在被窝里哭了很久,她想跟爸爸妈妈一起走,想跟弟弟一起玩……
有时候,英子不知不觉就把豆子当成了真的弟弟。那天豆子又粗心做错了一道题,英子的巴掌就轻轻落在了豆子的屁股上。豆子奶奶又笑眯眯地说:“就是要打。不打不成材。”英子一下子就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我跟弟弟闹着玩的。”
也许是英子的辅导和惩罚起了作用,豆子粗心的毛病改了不少。单元测验,豆子奶奶说:“豆子双科都考了九十多分哩!”还说,“都是小老师教得好!”英子又觉得不好意思了。
豆子奶奶没事去坎上找英子奶奶唠嗑,两个老太太先唠在东莞打工的儿子媳妇,说他们的辛苦,后来又唠起了两个孩子。豆子奶奶说:“大人都不在,苦了两个娃娃。”英子奶奶说:“有啥法子?要挣钱。”豆子奶奶说:“您家英子懂事,给豆子当小老师。”英子奶奶说:“再懂事也才十一岁。”
两个老太太唠嗑的时候,英子和豆子在堂屋里的沙发上看一本故事书。故事书是豆子带来的,有些字他不认得,请英子给他念。
这天下午放学了,英子又往豆子家走。可很快,英子就回家了。这时候爷爷在院坝里编竹筐,奶奶在“咯咯咯”唤鸡。英子回家后一直不吭声,连作业也不做,不知道在想什么。后来,突然伤心起来,趴在桌子上哭。奶奶走过去问:“英子!你咋啦?”英子不说话,还是哭。奶奶又问:“英子!你到底咋啦?”英子这才抬起头,看着奶奶说:“没咋。”奶奶说:“没咋你哭啥?”英子一抹泪,做作业去了。
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伤心是因为豆子也走了。
根叔和秀琴婶子昨晚回来,他们把豆子接走了,去东莞读书。
(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7.以下对标题《英子今年十一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了英子只不过是个孩子。
B.暗示作者对英子父母的不满。
C.与英子的懂事形成对比。
D.表达作者对英子的心疼。
B
【解析】B.标题暗含对年幼的英子的孤独处境的心疼,没有对英子父母的不满之意。
8.文章第⑤—⑩段运用了插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释了英子会对豆子好的原因。
B.暗示了后文豆子的离开,表达了作者对英子的孤独处境的同情。
C.补充交代了爸爸妈妈只带弟弟去东莞读书,是为了把英子留在家里陪爷爷奶奶。
D.使英子的人物形象更丰富、更鲜明。
C
【解析】C.“是为了把英子留在家里陪爷爷奶奶”于文无据。
9.文章第 段“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伤心是因为豆子也走了”是客观的陈述,你能把它改成一段心理描写吗?(4分)
英子没有告诉奶奶,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弟弟跟爸爸妈妈去东莞了,我还可以跟豆子说话玩耍,可现在豆子也走了,我太孤单啦!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我的小学
薛晋文
①印象中,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末的晋西北吕梁山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大概就是今天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比如,“ɑ像个小姑娘,辫子朝后扬”“jqx三兄弟,见了ü眼就挖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鸭子2,耳朵3”,充满童真童趣。
②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墙壁上的尘土都震落下来,于是将书本抖一抖,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③那时,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锯开,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用来取暖的碳炉子,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火再次点上。遇到柴火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
⑤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就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⑥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就像过年贴画一样,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⑦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春天,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⑧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在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分
不开。
⑨再后来,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之后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到她。
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孩子们走在山路上腰间小板凳左右晃荡的情形,令人难忘。
B.第⑧段画线句子说“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
C.从选材看,文章主要回忆了“我”小学难忘的事,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回味无穷。
D.从主题看,文章表达了“我”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B
【解析】B.“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有误,因为有老师的栽培,“我”才能有如今的进步,这是谦虚的说法。
11.第①—⑥段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哪些事?(3分)
①“我们”在识字班跟老师学了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②老师上课时“我们”在教室里抓麻雀;③老师用板材给“我们”安装简易课桌;④老师为生碳炉子和学生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⑤儿童节老师让“我们”给村民表演并开表彰会。(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2.请从加点词语运用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用“掰”“刨”“点燃”“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师和学生团结协作、一起动手烤土豆的过程,表达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13.文中的语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第⑧—⑩段分析。
(4分)
①善于鼓励学生: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②非常疼爱学生: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江上送友人南游
张 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①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②。
【注释】①岫(xiù):山。 ②边游:游历边地。
14.请结合相关语句,比较本诗与《次北固山下》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4分)
同:都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异:《次北固山下》除了写出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昂扬乐观,有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而《江上送友人南游》除了直接表现思乡之情,还表现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选自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不堪其忧”中的“堪”可以联系成语“不堪重负”,推断出其含义是“能忍受”。
B.“乐亦在其中矣”中的“乐”和“然后与之同其乐”中的“乐”意思相同,都理解为“乐趣”。
C.“苟”在古代汉语中有“随便”“假如、如果”“姑且、暂且”等义项,“苟志于仁矣”中的“苟”应理解为“假如、如果”。
D.“造次必于是”中的“是”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则是无信”中的“是”意思不同。
B
【解析】B.两处“乐”意思不同:“乐在其中矣”的“乐”是“乐趣”;“然后与之同其乐”的“乐”是“快乐”。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去:①离开;②过去的;③去除;④舍弃;⑤前往
恶:①凶狠;②讨厌,憎恨;③丑陋;④(wū)同“乌”,疑问词,怎么、如何
君子(如果)舍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树立名声呢?
17.【甲】文和【丙】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利欲观?这种观念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利欲观:任何人都不愿意过贫穷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的生活,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
启示:对于财富,不要见利忘义,而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要求,符合法律规范,符合的,可以取;不符合的,要舍弃。
18.【甲】【乙】【丙】文分别对“君子”这一崇高的人格评判标准作出了解读、阐释。请结合三个文段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培养“君子之德”。(4分)
君子指的是有才德的人。首先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即使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也乐在其中;其次要以天下为己任,与百姓同忧同乐;最后要随时保持仁德之心。
【乙文参考译文】
当初,范仲淹还没有显达的时候,就已经想要承担天下的重任。曾经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想要免除他人的忧愁,让人们都快乐,然后和他们一同享受快乐。
【丙文参考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不能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树立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
(四)名著阅读(8分)
19.《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________》(填篇名)。(3分)
卧冰求鲤
虚伪、愚味和残酷
无常
20.下面两幅图是小湘为《朝花夕拾》搜集的插图,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幅,结合原文内容为这幅图配一段简洁的解说文字。(要求:解说文字要包括情节内容、人物性格)(5分)
图一 《藤野先生》 图二 《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一:选择图一。藤野先生递给“我”讲义,“我”翻开看时,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先生治学严谨,关心“我”的学业,没有民族偏见,令“我”肃然起敬,终生难忘。 示例二:选择图二。长妈妈为“我”买来“我”盼望已久的《山海经》,“我”无比激动、喜悦。长妈妈虽然粗俗、迷信,但她善良、朴实、热情、关爱“我”,“我”对她充满了感激和怀念。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长大,意味着独立和自主。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