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15课 梅岭三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15课 梅岭三章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4:1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
“假设现在突降暴雨,电线被刮断教室全黑。我们在黑暗里困了20分钟,又冷又饿——这时你会想什么?”
历史链接:
1936年梅岭的山沟里,陈毅带着枪伤淋雨20天,敌人放火烧山。他在黑暗中摸出铅笔头,在衣角写了三首诗。猜猜第一句写的什么?
断头今日意如何
素养目标
1.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重点)
2.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
3.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重点)
作者简介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他一生酷爱文学,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郭沫若评“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被尊为“元帅诗人”。
陈毅(1901—1972)
背景链接
1934年10月
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他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其后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陈毅所带领的游击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服里,作为自己的绝命诗。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游击队解围。
本诗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935年春
1936年冬
组 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或是主题相同,或是内容相关,或是空间、时间上相近)。
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读准字音
















jīng
yán
fēng
mǎng
wéi
yīng

jié
理解词语
泉台
旧部
旌旗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
取义成仁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重音。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学习任务
初读组诗,简述印象。
2.默读三首短诗,勾画你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再参照示例,用一句话形容你初读这组诗的感受,并简要谈谈理由。
1.默读三首短诗,勾画你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再参照示例,用一句话形容你初读这组诗的感受,并简要谈谈理由。
【示例1】读完这组诗,仿佛眼前交杂着黑和红,绝境之黑,坚信之红。
【示例2】读完这组诗,我耳畔仿佛萦绕一段悲壮的交响曲。
感受: 。
理由: 。
感受:读完这组诗,我仿佛站在汹涌澎湃的海边,看到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的灯塔。
理由:在这组诗中,陈毅元帅身处绝境,就像海洋中的灯塔,狂风巨浪试图将他淹没,但他的豪情壮志始终屹立不倒,光芒不减。

学习任务
细读组诗,探究关联。
1.组诗前的小序是诗人后补的,将小序和组诗连起来默读两遍,探究小序中哪些细节有助于你理解组诗。
一九三六年冬, 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交代遇险的时间和地点
境遇的艰难和危险
从容赴死的镇定
这段小序是作者后来补记的,所以写到解围的情况。
解读小序
小序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说明写作时代背景,是“绝命诗”。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品读诗歌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
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
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第一章:(写自己)回首征程,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
我国南方点燃革命的战火已经十年了,
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
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
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第三章:(望未来)展望未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
革命者四海为家,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不久定会结束的。今天我为真理、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
不久的明天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第三章:(望未来)展望未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
(1)【体会用词意味】为第一首诗、第二首诗中标红字作批注,再从第三首诗中摘录你认为有意味的字词并作批注。
3.组诗中,每首诗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梅岭三章》中的三首诗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通过默读,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完成思考探究。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
②此头须向国门悬: 。
③ 。
①“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既表达了对反动派的痛恨之情,又坚定了要斗争到底的决心。
②“须”是“一定”的意思,让我感受到无数将士为国牺牲的坚定信仰。
③[示例]投身革命即为家:“国"就是“家”,一个“即”字让我感受到既然投身革命,就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之志向。
(2)【赏析意象巧妙】从三首诗中各选择一个意象,联系前后文,谈谈从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第一首诗: 。
②第二首诗: 。
③第三首诗: 。
①[示例]“阎罗”让我感受到诗人对反动派黑暗势力的痛恨。
②[示例]“捷报飞来”既表达了诗人对后来者的殷切希望,又抒发了革命必胜的豪情。
③[示例]“自由花”让我感受到诗人对破除黑暗后人民解放、理想实现的欢乐之境的向往。
(3)【感受句式气脉】开篇设问“断头今日意如何”,我仿佛看到这样一位革命领袖: ;
后文中“ ”“ ”“ ”
这些诗句则呼应这一设问。
(3)[示例]他在绝境中回首平生,身经百战,虽亦为同志牺牲而悲恸,但壮志豪情未泯
旌旗十万斩阎罗 捷报飞来当纸钱 取义成仁今日事
(4)【理解典故意蕴】联系助读资料及课文注释,推断诗人引用典故“国门悬”和“取义成仁”的意图。
【助读资料】
吴王举兵攻齐,吴将伍子胥则提醒要警惕越国。吴王听信谗言,疑其谋反,逼其自杀。伍子胥临死前对身边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
(根据《史记·伍子胥列传》改写)
【注释】①抉:挖出。
(4)诗人抒发自己“杀身成仁"的革命追求,虽有可能无法亲眼看见革命成功,但坚信革命必将胜利;同时指引后来者要有为信仰而献身的觉悟,和反动派斗争到底。
总结:三首诗形成 "个人—集体—理想" 的螺旋上升结构:
从个人牺牲的决绝(第一章),到激励战友的担当(第二章),最终升华为革命必胜的信念(第三章),层层递进,将革命者的生死观与历史使命感推向极致。
(5)【思考探究】我发现三首诗的内容在时间上有所推进:① ;在情感上有所变化:② ;但贯穿始末、不变的是:③ 。
①从当下绝境出发,到想象未来捷报频传,再畅想革命胜利后的情景
②从必死的决心、对反动派的愤恨,到革命必胜的坚定信仰,再到胜利后的美好向往
③[示例]心无二志的革命信仰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回首征程
(必站)
展望未来
(必成)
勉励战友
(必胜)
招旧部(继续战斗)
斩阎罗(至死不渝)
头悬国门(死不瞑目)
诸君努力(激励战斗)
取义成仁(信念坚定)
人间自由(革命必胜)
过去
现在
未来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意志
乐观的精神




这三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了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4.《纪念白求恩》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篇幅较长的文章,《梅岭三章》是三首短诗。默读三文时,“抓关键语句,理清结构,把握文意”的方法有何异同 联系学习体验,按照“独立思考,形成观点——组内讨论,修正观点——小组展示,分享观点”的步骤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比较读法,交流分享
5*.默读《十六字令》组诗两次,标注你有感觉的词句,再从用词、意象或句式等角度人手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
十六字令(三首)①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②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③。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选自《领袖诗人词选》)
【注释】
①这三首小令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第一首写于遵义会议前,后两首写于遵义会议后。
②原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③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

学习任务
文史互鉴,迁移拓展
【示例】
三首小令借“山”,从不同侧面刻画红军的英姿。“惊回首”中“惊”字既有翻越后对山之险峻的吃惊,又是满满的惊喜自豪,我感受到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豪情;
“奔腾急”中“急”字让读者想象峻岭之间,酣战中的红军英姿勃发的画面;
其三中红军如山,似一道利剑刺破青黑色的苍穹,“拄”字背后是红军如山般坚韧不拔、挺立天地间的坚定雄姿。
6*.阅读革命领袖的诗文对我们理解革命历程有何帮助 结合本课学习体验及下面的材料,简述观点。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短暂休整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了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示例】
历史教科书中形容红军突破封锁线时用了“拼死冲杀"四个字,但读者可能无法想象是怎样惨烈的场景。通过阅读革命领袖的诗文,我们能具体感受他们在战斗中的豪情壮志他们在逆境中的所思所想,从而更深切地体会无数英烈的伟岸形象。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