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成都东部新区壮溪学校 黄慧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 ( http: / / www. / sjcl / yxjs / " \t "http: / / www.bzfanwen.com / jiaoan / 20170522 / _blank )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 ( http: / / www. / s / zt_fqj / " \t "http: / / www.bzfanwen.com / jiaoan / 20170522 / _blank )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 ( http: / / www. / xdth / " \t "http: / / www.bzfanwen.com / jiaoan / 20170522 / _blank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3.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五、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谁?(李大钊)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大钊先生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在1927年4月28日被敌人绞杀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年仅38岁。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回忆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这篇课文采用什么记叙方法?(倒叙)再次读课题,读出回忆的味道。
事情已经时隔十六年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父亲呢?现在我们就跟着李星华走进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走进李大钊。
2.现在我们借助这道题目一起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抽生填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李星华 ,写于 1943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是按照 被捕前、被捕时 、被捕后 、 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3.导入新课。接下来,让我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二、体会重点句子,学习人物品质。
小组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顺序,画出描写李大钊外貌、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理解被捕前的情况
师读:故事发生在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师:从划线句子中你看出了什么?(生;父亲早出晚归,工作忙碌)
师:父亲为什么忙碌?故事发生在哪一年?
资料: 1926年李大钊亲自领导并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军阀张作霖武力威胁国民革命军并下令通缉李大钊,工作必须争分夺秒。
师:面对朋友和母亲的劝离,父亲是怎么对母亲说的?
(抽生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语言)
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局势越来越严峻,处境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
师:父亲用什么样的态度对母亲说的?(坚决)
师;张作霖派人搜查,父亲即将被抓捕,局势越来越严峻,处境越来越危险。父亲却坚决地对母亲说:抽生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工人阎振三上街买东西,不料被抓捕,局势越来越严峻,处境越来越危险,父亲却还是坚决地对母亲说:生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坚决地态度。
师;从刚才的语言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这是一位无私无畏的父亲。对工作负责,对革命事业高度忠诚) 板书:无私无畏
理解被捕时的情况
师读:面对危险的处境,父亲坚决不离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有看完,……”敌人的虚张声势让我害怕极了,父亲对我说
生读:“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面对兴师动众、突如其来的敌人,父亲怎么做的?
生读:父亲不慌不忙的向外走去。
师:一群长者满脸横肉,像魔鬼是似的敌人,一拥而入,挤满了整个屋子,他们用粗暴的吼声对我们说话,还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但是父亲却:
生读: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想他们讲任
何道理。
师:这些句子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沉着、镇定的父亲。
板书:沉着 镇定 处变不惊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三)理解被捕后的情况
1. 师;我们全家都被敌人逮捕了。十几天过去了,我们终于看到了父亲。那是在哪里?(法庭上)法庭上我们看到的父亲当时是什么样的?
生:“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神态)透过“没戴眼镜”“乱蓬蓬”,想象一下李大钊被捕后遭遇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
师:即使受尽折磨,父亲的脸仍旧(生平静而慈祥)这从“平静”“慈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师:看到父亲受到如此的折磨,我们很心疼。分男、女同学再次朗读这段话,感受父亲的平静与慈祥。
3 师:这个部分还有对父亲的描写吗?
生:“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师:这些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3.指导朗读23段,感受人物品质。
4.这两句描写中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位在内心深处对家人百般不舍的父亲。)
5. 师: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我对父亲的记忆也就定格在了这里。同学们,在作者的回忆中,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时隔16年了李星华通过回忆对父亲外貌、神态、言行,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沉着、冷静、坚贞不屈的父亲,一位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英雄父亲。
三、交流探讨,学习前后照应。
1.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五部分(第31~33自然段),并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尾呼应)1927年4月28日这天发生的事,作者记忆深刻,承载着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敬佩和深深的怀念之情,所以她写下了这篇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3.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1.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李大钊的哪些事迹?推荐电影《李大钊》、 电视剧《建党伟业》
2.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除了李大钊,你还知道哪些为国牺牲的革命者?
五、布置作业。
继续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倒叙 首尾呼应
被捕前 无私无畏 工作负责 忠于党
被捕时 沉着 镇定 处变不惊
法庭上 坚贞不屈 慈爱
被害后(共20张PPT)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成都东部新区壮溪学校 黄慧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
整体回顾: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 , 写于 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是按照 、 、 、 的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整体回顾: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 李星华 , 写于 1943 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是按照 被捕前 、 被捕时 、 法庭上 、 被害后 的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
顺序,画出描写李大钊外貌、语言、行动、
表情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共学提示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早出晚归
工作忙碌
父亲为什么而 忙碌?
1927年春天
被捕前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
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
自身安危,这是一位无私无畏的父亲。
语言
被捕时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
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语言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动作
神态
这是一位沉着、镇定的父亲。
被审时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透过“没戴眼镜”“乱蓬蓬”,想象一下李大钊被捕后遭遇了什么?
这是一位在敌人残酷的折磨下仍然坚贞不屈的父亲。
外貌
神态
被审时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镇
定,非常沉着。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神态
动作
这是一位在内心深处对家人百般不舍的父亲。
通过作者的回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感悟品质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都提到李大钊遇害的
具体日期,首尾形成一种呼应。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结尾)
(开头)
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
强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
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你还想了解李大钊的哪些事迹?
电影《李大钊》、 电视剧《建党伟业》
除了李大钊,你还知道哪些为国牺牲的革命者?
致敬先烈:
飞夺泸定桥的
红四团
刘胡兰
8岁上村小学
10岁起参加儿童团
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15岁英勇就义
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舍身炸碉堡的
董存瑞
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同学交流。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