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大单元复习(统编版)课件(共9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大单元复习(统编版)课件(共9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5 18: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6张PPT)
大单元复习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大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危机
课前知识默写
1.北宋建立:____年,赵匡胤在_______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赵匡胤就是______。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__________局面。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解除______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政治上:在中央,分化_____,削弱相权;在地方,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上:取消_______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方针:①宋太祖重用_____掌握军政大权,使_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_______。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辽与西夏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首领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__(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960
陈桥驿
开封
北宋
宋太祖
分裂割据
禁军
事权
文臣
通判
节度使
转运使
文臣
文臣统兵
科举制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兴庆府
5.北宋、辽、西夏并立: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被称为“________”。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北宋与西夏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_。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6.金、南宋的建立: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___________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定都会宁府,国号_____,他就是金太祖。
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_______,后来定都_____,史称南宋。
7.南宋偏安: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____大败金军主力,宋高宗以“________”的罪名杀害岳飞。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_____,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8.蒙古建立:1206年,_______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_________。
澶渊之盟
岁币
完颜阿骨打
大金
临安
宋高宗
郾城
莫须有
淮水至大散关
燕京
铁木真
成吉思汗
9.元朝的建立与统一:_____年,忽必烈改国号为_____,次年定都______(今北京)。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_____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_________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疆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_______。
10.元朝的统治:中央:设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_______负责监察事务;设_______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地方: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置10个行省。这一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_________。
11.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澎湖岛设置_______,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在西藏地区设立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等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1271
1279
最大的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行省制度
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少数民族
大都
宣政院
12.宋元时期城市和商业的发展:
(1)城市的发展:北宋时的_____、南宋时的_____、元朝时的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____。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______”。瓦子中的“_____”,有各种艺人卖艺谋生。
(2)商业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_____和_____。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____;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____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 现“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3.经济重心南移:从_________开始,到_____时最后完成。
14.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广州、_____、明州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加以管理。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开封
草市
早市
夜市
市镇
唐朝中期
南宋
泉州
市舶司
临安
大都
大相国寺
瓦子
勾栏
交子
阿拉伯
15.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陆上________,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_____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中国的_______、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______等也传到中国。
16.宋元时期科技发展:①活字印刷术:北宋时,_____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指南针:________,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促进了世界_____________的发展。③火药:________,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对_____的火器制造和________产生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7.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①宋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代表人物有_____、李清照、_______。②元曲:形式有散曲和杂剧。“元曲四大家”有_______(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③《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_______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的通史巨著。
丝绸之路
波斯
印刷术
数学
北宋末年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时期
欧洲
毕昇
作战方式
苏轼
辛弃疾
关汉卿
司马光
编年体
18.简述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9.说说元朝行省制度的重要意义。
①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课堂导入
为什么强大的明清两朝会经历如此巨大的起伏?在它国力鼎盛、疆域辽阔的表象下,埋藏着哪些导致其最终衰落的隐患?它的辉煌成就和深刻的教训对我们有何启示?
《南都繁会图》
《虎门销烟》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2022版课标要求
1
单元知识结构
2
历史时序
3
大单元知识点梳理
4
大单元建构
5
中考真题演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政治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内容概述
边疆管理
科技文化
课时关系梳理
人口的增长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第14课
明朝的
统治
明朝的建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清朝的疆域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
促进
明朝
清朝
原 因
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艺术
保障
基础
相互 促进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经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科技文化: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明长城、北京城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水平;明清小说、戏剧等成果丰硕。
阶段特征
对外交往
1368年
16世纪中期
1636年
1644年
1662年
乾隆时期
1840年
1727年
1689年
1685-1686年
1405-
1433年
1616年
1684年
明朝建
立,元
朝灭亡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政权更迭
君主专制强化
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
闭关锁国
禁海令
郑和下西洋
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
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边疆管辖
设台湾府
签订《尼布楚条约》
设驻藏大臣
设伊犁将军
清朝前、中期
明朝
世界
1789年
1775年
18世纪60年代
1688年
1640年
14世纪
中叶
15世纪末
新航路开辟
开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1553年
葡萄牙
攫取澳门
居住权
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法国
大革命开始
历史时序
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朝
概况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像
明朝的建立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建文帝“削藩”
明太祖去世后,传位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采取“削藩”政策。
“靖难之役”
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
明成祖迁都北京
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
北京
中央
行政: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帝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秦朝中央机构
独相
群相
削相
无相
唐朝中央机构
宋朝中央机构
朱元璋规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使跪拜变得习以为常,任何场合,下官见上官要跪,官员见藩王要跪,任何人见皇帝都必须跪。
军事:明太祖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其他: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
由皇帝直接指挥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明成祖 朱棣
明太祖 朱元璋
锦衣卫
东厂
“厂卫”
设立
设立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②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地方
①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
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布政使司
(掌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
(掌司法)
都指挥使司
(掌军务)
明代藩王地图
三司
影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政,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材料研读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点
民族关系
对东北的管理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措施:
性质:
意义:
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立奴儿干都司,都司以下设各卫所,官员均由明朝政府委派。
直属中央的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
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范围。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点
与蒙古的关系
明朝形势图(1433年)
背景:
概况:
意义:
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
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隆庆和议”。
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郑和下西洋
对外交往
条件
个人: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郑和
目的:
国力强盛:15世纪初,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技术先进:明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船和远洋航海技术(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浩大
时间:
空间:
友好之行
规模大、时间长、次数多、航行范围广、到达国家和地区多、友好交往、公平交易
特点:
《榜葛剌进麒麟图》(局部)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地位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影响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评价郑和远航时说:“应该特别提到,中国人从不抢掠和屠杀 ,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侵略印度洋的其他欧洲人显然不同。”这种武功对国力的贡献只能是负数,如何能不劳民伤财?其作用只是满足一下帝王们的政治虚荣心而已。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和带给我们的启示。
史料学史
影响: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耗费了明朝的大量财力物力。
启示: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坚持和平、友好、平等的理念;注意维护国家权益。要积极与外部国家进行贸易交流,要在贸易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先进经验,以提高自身实力。
戚继光抗倭
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抗击侵略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患”严重
背景:
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主权
评价:
戚继光像
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景
17世纪,荷兰成为西欧海上实力最为强大、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过程
1661年,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
海上击沉荷兰战舰
陆路占据重要渡口
围攻赤崁城和台湾城
对台湾城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像(民族英雄)
史料学史
郑成功致书龟缩在台湾城(大员)的荷兰总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荷军拒降后,郑成功急攻不下,于是改用长期围困的战略,陆续收复荷军在岛上的其他据点,屡败海上援军……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被迫签字投降,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
郑成功致书荷兰总督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意义: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垦荒:
(2)屯田:
允许开垦荒闲的田地,轻摇薄赋、休养生息
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由,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核查土地:
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明初直隶开垦事帖
洪武丈量鱼鳞图
“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明太祖朱元璋
(4)引进农作物:
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
“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平凉府志》
先薯亭
位于位于福建福州乌石山清冷台,为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
2.手工业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壶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3.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棉纺织业中心
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中心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科技名著
作者:
内容:
影响: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重新分类记载药物,并附有药物形态图,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收录众多药方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的药材插图
科技文化发展
《天工开物》
作者:
内容:
影响: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邮票)
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还绘有120多幅插图,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天工开物》插图
《农政全书》
作者:
影响: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
徐光启
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农政全书》书影
《几何原本》
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长城
目的: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起止点:
城墙
构成: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将驻军与屯田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隘
城台
烽火台
关城
建筑代表
明长城示意图
影响:
边疆防御:加强了北部边防
民族交往: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特点:
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农耕地区
游牧地区
认识:
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北京城
概况:
构成:
1406—1420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布局特点:
②建筑以宫殿为重点
①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小说和艺术
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文学艺术
市民文化
结合
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
代表:
背景
《三国志通俗演义》
地位:
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作者: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
成书于元末明初。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运用白话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书影
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西游记》
是出现于明代中期的神话小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作者:
吴承恩
概况
吴承恩
《西游记》插图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小说
地位
艺术
戏曲
明朝艺术
书法
绘画
“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
徐渭
董其昌
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汤显祖
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危机
——明朝
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要求
尊孔崇儒
考试范围 “四书”、“五经”
考试要求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
答题格式 八股文
特点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影响 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援朝战争
1.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①明朝是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
宗主国
藩属国
册封 维护藩属国统治秩序
纳贡称臣
②与明朝形成上述关系的都有哪些国家?这种关系有何影响?
通过册封、纳贡称臣形成宗藩关系。
国家: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
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援朝抗倭
时间:
经过:
影响: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朝两次出兵援助,均取得胜利。
明朝万历年间
沉重打击了日本政治军事势力,明朝国力受到削弱,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
明朝援朝大将李如松
万历朝鲜战争概述图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背景:
明武宗 宠信宦官刘瑾,荒淫无度,纵情享乐于“豹房”之中
明世宗 统治后期,日益腐化,好长生不老之术,最后因服用丹药毒发身亡
明穆宗 沉迷于女色,荒于政事;内阁的争斗由此开始
明神宗 在位48年,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以各种理由拒绝上朝20年
明熹宗 爱好木工,朝政全部交由宦官魏忠贤处理,造成东林党争
皇帝昏庸
宦官专权
明朝的灭亡
明朝四大宦官
明英宗时期——王振
明宪宗时期——汪直
明武宗时期——刘瑾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
我曾试图挽救大明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
经济:
政治:
军事:
“一条鞭法”
整顿吏治
巩固边防
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
影响: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改革成果:政治局面为之一新。
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李自成起义
气候急剧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陕西北部连年灾荒,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政治腐败,赋税苛重,阶级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农民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李自成像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陕北起义
进入中原,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在山海关战败,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朝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建立政权
沈阳故宫
建立大清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清军入关
1644年,明朝灭亡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军队
统治全国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这是清初的皇宫,建成于1636年,有300多间房屋。在国内现存的皇宫建筑中,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军机处的设立
目的:
成员:
概况:
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
职责:
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皇权
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康熙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秘密呈送报告,经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乾隆皇帝御批奏折(局部)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康熙
雍正
乾隆
顺治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时期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②兴修水利
黄河治水图
黄河筑堤图
表现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粮食产量增加
④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棉花
甘蔗
烟草
茶叶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有规模。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布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部编版《中国历史》
规模大,人数多,分工明确,出现雇佣关系。
清朝织布图
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
①清朝前期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路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盛世滋生图》(局部)
②一些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③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西·晋商
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州·徽商
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
达1.5亿
乾隆末年
达3亿
明朝鼎盛时期
明末
1亿多
人口锐减
人口
时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原因:
结果: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雅克萨之战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战败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清政府反对后仍扩大侵略。
背景:
过程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结果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清政府对边疆的管辖
背景
①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继续治理台湾。
②清王朝在稳定了对内地的统治后,决心对台湾用兵,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
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人清朝的版图。
1683年
1684年
1885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康熙帝
光绪帝
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
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康熙帝时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653年
1713年
达赖金印
班禅金印
②设置驻藏大臣
乾隆年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1727年
1751年
1793年
雍正年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乾隆年间,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清驻藏大臣令牌
噶厦
①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③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金奔巴瓶
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乾隆皇帝特别颁发两个金瓶,一个放在雍和宫,一个送往拉萨,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
相关史事
巩固西北边疆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
背景:
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过程:
清代《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皇帝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不牵连各族人民
背景:
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
过程:
清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分裂祖国的叛乱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
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伊犁将军辖区
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设置伊犁将军府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巴勒喀什池
东南地区的管辖
清朝疆域图(1820年)
明朝初期,为防御东南沿海的倭寇,中国将钓鱼岛列入防区
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还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巩固统一,在地图中①②③处分别实行了怎样的措施?
措施:
①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②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③先后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清朝的疆域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北接西伯利亚
西北至
巴勒喀什湖
西跨葱岭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南至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东临太平洋
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明清的思想家
王守仁(1472年—1529年)
时期 人物 思想主张
明朝中期 王守仁 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明末清初 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顾炎武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
王夫之 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密不可分。
科技文化发展
《红楼梦》
简介:
初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题名《红楼梦》,乾隆晚期面世
作者:
曹雪芹
曹雪芹像
内容: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地位:
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历史价值: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文学价值: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小说和艺术
昆曲
成为全国性剧种
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
到达顶峰
代表作有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昆山腔
名称:
又称昆剧、昆腔
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
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明朝万历末期
清朝前期
清朝中期以后
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汤显祖·《牡丹亭》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被称为“百戏之祖”
京剧
地位:
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乾隆时
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
1790年
四大徽班到北京献艺,誉满京城
道光年间
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称为“京戏”或“京剧”
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观众喜爱
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
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
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危机
——清朝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③皇帝花费无度及官吏贪污,财政虚耗严重,出现财政危机
官场、军队贪腐
①乾隆以后,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②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普遍,军备废弛
和珅
乾隆下江南
社会危机
清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失地农民变为流民
土地兼并:
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官场、军队腐败
财政危机
土地危机
人口快速增长的弊端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
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了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1573年
1887年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一把心肠论浊清”
胡中藻
“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乾隆
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②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文化专制政策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许多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给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乾隆)在长达19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板80000块以上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清朝统治者担心西方殖民者势力扩展,威胁国家领土主权,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
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表现
厉行海禁
四口通商
一口通商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外贸易
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 “片帆出海”
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顺治帝
康熙帝
乾隆帝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政策,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明末清初,“康乾盛世”,东西方相互学习、相互倾慕的会通时代终未为中国人所把握。中国错过了一个走向世界的机会。……当“西学东源说”登场之际,中国思想已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以至僵死。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根据材料,指出清政府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史料学史
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
大概念: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危机
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清朝设立军机处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人口大量增长
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
抗击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边疆管辖: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台湾、西藏、新疆、东北、东南等地区的管辖
科技文化:出现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小说和戏曲创作成就显著
(1)政治体制僵化,政治腐败
(2)实行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
经济逐渐衰退,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西方列强在沿海的侵略活动日益频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历史的发展进程
19世纪中后期,列强加紧蚕食中国周边地区
科技创新不足,逐渐落后于西方
发展
蕴藏的危机
大单元建构
1.(2025·甘肃兰州)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将丞相的决策权收归皇帝,行政权下放给六部诸司,还将大都督府分为左中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其目的是(  )
A. 精简官僚机构
B. 发展社会经济
C. 削弱地方势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D
皇帝直接掌握了政治和军事大权
中考真题演练
2.(2025·广东深圳)明朝中期,江南一些地区专务蚕桑而放弃稻粮,同时广植棉花、烟草、甘蔗等作物。这体现了明朝(  )
A. 农业技术得到提高
B. 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C.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D.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江南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用于市场交易而非自给自足
D
3.(2025·江苏苏州)1498年5月,达·伽马船队到达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标志着全球东西航路就此连成一片。古里居民告诉他们,约在80年前有一些“秦”人来过这里贸易。由此可推断( )
A. 秦朝与印度的联系紧密
B. 郑和航海早于新航路的开辟
C.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 达·伽马最早接触印第安人
约1418年,而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1433年;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题中的印度也曾访问过
B
4.(2025·河南)下图这部药物学著作以水、草、人等16部为纲,部下设类,各类下以“气味”“主治”等为分项。由此可见,作者编写时注重( )
A. 纲目体系的建构
B. 前人经验的总结
C. 疾病预防的研究
D. 临床药方的收集
A
5.(2024·四川成都)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 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 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 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 尖锐的人地矛盾
C.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 繁华的城市风貌
D
店铺众多,街面上行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反映了当时繁华的城市风貌
6.(2025·贵州铜仁)为安定边疆,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置台湾府、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派军队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等。这一系列措施(  )
A. 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B.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C. 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D.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建立和巩固
B
7.(2025·广东)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畅销海外,换来大量原产于美洲等地的银元,这些银元“以块计,每块分十角,角分十分”,民众交易也逐渐使用“元(块)”“角”“分”等货币单位。这反映的是(  )
A.铜钱大量铸造
B. 全球经济互动
C. 北方人口南迁
D. 交子广泛流通
B
银元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中国民众也逐渐使用对应的货币单位,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坏
8.(20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57年,乾隆帝与沿海各省督抚就如何进行海外贸易问题展开讨论,最终乾隆帝决定仅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这一措施(  )
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B.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D. 使中外经济交流进一步密切
B
闭关锁国政策
9.(2025·湖南长沙)
材料三
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来源
传播路线的起点
答案来源
作答角度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原产地:美洲。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