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讲读课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案例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改的大方向力求为学生呈现一堂既丰富多彩又涵盖大容量知识的文言文教学课。这是本课学习的第二课时,重在分析内容结构,和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案例题旨】
对于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和小组讨论,因为文言文知识涵盖量大,教师自己讲就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但在新课改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渐渐发现教师一味的讲不如变为: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预习--教师总结精讲--习题巩固。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渐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材分析】
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了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拟确定本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理清全文结构,和各部分所讲内容。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以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重点“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案例细节】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的作家作品,也梳理了文义和各段文言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课件出示以上本节课学习目标)
师:首先我问大家几个问题,第一,文章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的是什么?第二,梁惠王觉的自己对国家政务已经尽心,他具体的办法是什么?结果如何?第三、孟子为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通过什么做比?第四、孟子的办法措施是什么?第五、孟子的“王道”思想,若站在现代立场,告诉我们什么?(课件展示这几个问题)
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小组讨论,得出个初步结论,两组同学整理出一个具体答案,比如一、二组整理第一题。给大家5分钟,开始吧。
(小组讨论5分钟)
师:讨论结束,我们来请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首先第一个问题:文章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的是什么?一二组分别派代表说一说。
一组代表: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是第一部分,讲的是梁惠王提出尽心治国却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三、四、段是第二部分,讲的是孟子用战争的例子给梁惠王分析问题,第五、六七段是第三部分,讲孟子给梁惠王指出民加多的方法。
师:有不同观点吗?
生齐:没有
师:二组代表请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
二组代表:我们也认为是这么分,只是我们概括的简练,第一部分讲的是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
师:的确是太简练了。但也正确。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这篇文章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齐:没有了。
师:好的,我们进入第二题,梁惠王觉的自己对国家政务已经尽心,他具体的办法是什么?结果如何?第三组派个代表。
第三组代表:他的办法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师:第三组是用原文来回答的这个问题,第四组呢?
第四组代表:我们也是用原文回答的。
师:那我们要用自己的话简练些,如何回答呢?到了荒年民到丰年的地方,粮食到荒年的地方,简练些就是移民移粟对吧。而结果就是梁惠王的百姓并没有曾多,也就是梁惠王的措施并没有打动人心,是吗?
生齐:是。
师:但是梁惠王却觉得自己已经做的够好了,所以才在心里产生了矛盾,才会向孟子发问。那孟子有没有直接回答他呢?是如何回答他的呢?我们看第三题。五六组派谁来回答?
五组代表:孟子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师:第六组也说一说。
六组代表:孟子没有直接告诉他为什么,而是告诉梁惠王,他认为自己用心,邻国不用心,是五十步笑百步。
师:很好,把这两个同学的答案综合到一起就很全面了。孟子善于雄辩,懂得于君王说话的技巧,没有直接说,而是从梁惠王熟知的打仗切入,让梁惠王自己说出自己的症结所在,这样就更具说服力。告诉梁惠王自己其实和邻国那些不尽心的国王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那孟子用非常巧妙的比喻给梁惠王分析了问题,自然作为“仁政”的倡导者孟子,更要为梁惠王指出具体的措施,第七组。
七组代表: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师:那这些措施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用原文回答。
七组代表:养生丧死无憾。
师:的确七组找的很正确,但是你看,这些措施还只是“王道之始”,也就是行为政的基础,那么要真正达到“王道之成”还有哪些措施?第八组。
八组代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
师:那这些措施是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呢?
八组代表: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师:达到这些就可以称王了对吧,那到这里孟子有没有结束他的阐述?
生齐:没有
师:接下来他又说了哪些例子,跟上问所述方式是否一致呢?八组再拍个代表。
八组代表:狗彘食人食不检,涂有饿殍不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师:这还是从正面告诉梁惠王如何做吗?
八组代表:不是,是从反面告诉他不要这么做。
师:很好,大家说的都很好,孟子已经告诉梁惠王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那咱们思考一下孟子为什么要让梁惠王这么做呢,把孟子的思想拿到我们现代社会又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我给大家出的第五个问题,九,十组同学整理好了吗?
九组代表:孟子的“不违农时”和“数罟不入洿池”就是告诉我们要保障百姓的吃,“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就是保障百姓的穿,“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
就是重视教育。
师:十组同学有补充吗?
十组代表:“王无罪岁”是说执政者要承担责任。
师:不错,补充的也很好,那么请大家看,不用细网捕捞是为了不捕捞小鱼,按时令砍树,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强调的,而且还倡导植树造林,这是响应哪个政策的号召呢?
生:是可持续发展吗?
师:大家觉的是吗?
生齐:是。
师:很对,就是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孟子所重视的就是百姓的温饱,进而是精神素质的教育,还要让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
好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想让大家掌握的有关本文的道理,还有几分钟请大家把学案整理好,课下作业就是,其大家就现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写一段议论文,字数在200字左右。
【师生反馈】
课后,我看了大家整理的学案,以及小作文,大家都对民生问题写出了一些自己的认知,也发出了一些有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吁!说明同学们对本课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案例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经验告诉我,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句读知识的传授,更应该让同学们了解古人在文章中所阐释的道理。学以致用,因为语文学科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应该在大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起到正确引领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参透教材,多方采集信息资料,深入浅出,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能给予学生个人修为上的启发。
课件14张PPT。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和各部分所讲内容。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以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1、文章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的是什么?
2、梁惠王觉的自己对国家政务已经尽心,他具体的办法是什么?结果如何?
3、孟子为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通过什么做比?
4、孟子的办法措施是什么?
5、孟子的“王道”思想,若站在现代立场,告诉我们什么?分析*讨论1、文章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的是什么?
明确:
第1段:梁惠王提出尽心治国民不加多的疑 问。
第2-4段:孟子以战争为
例析问题
第5-7段:孟子指出解决民
不加多问题的方法。尽心焉移其民
移其粟而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行仁政之果之始之成则斯天下之民至焉解决问题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2、梁惠王觉的自己对国家政务已经尽心,他具体的办法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3、孟子为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
通过什么做比?分析
“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
“王道之始”的道理4、孟子的办法措施是什么?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
“王道之成”的道理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阐述
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正确态度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
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
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
措施根本
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5、孟子的“王道”思想,若站在现代立场,告诉我们什么?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总结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系列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③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2、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题出现,孟子往往从侧面进攻,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水到渠成,说服对方。
3、长于设喻,贴切的比喻使其说理充满不可辩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