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等地适用)【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2(原卷版+解析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等地适用)【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二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2(原卷版+解析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20:34:1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2单元质量评价03
贵州等地适用
满分: 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 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 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竟来不及与憔cuì① 悴 的母亲作最后诀别;《散步》中的“我 ”对散步时分qí② 歧 的化解,让人感到爱的责任重大;冰心说母亲就是一直荫蔽我们的荷叶……暂离喧嚣,陪伴亲人到处处酝酿着绿色的郊外去——pái huái③ 徘徊 在田间的小路上,投入和煦阳光的怀抱;伫立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放飞引吭高歌的快乐……亲人伴在我们身旁, 自然万物也各得其所,这一切真好!所以,不要再翻来覆去,立刻行动起来,好好去珍惜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着的人吧。
2.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 诀别 B. 荫蔽 C. 各得其所 D. 翻来覆去
【解析】D. “翻来覆去 ”形容一次又一次或来回翻身,也形容事情多次反复。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可改为“犹豫不决 ”。
4.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2)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看,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水何澹 澹 , 山岛竦峙 。
(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 直到夜郎西 ”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 《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B. 古代常见的谦辞有“寒舍 ”“令尊 ”等,敬辞有“赐教 ”“劳驾 ”等。
C.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D.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集。
【解析】B. “令尊 ”是敬辞。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 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 ”指的是《朝花夕拾》中的( C )(3分)
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 ”,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 ”呢……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
A. 寿镜吾 B. 藤野先生 C. 陈莲河 D. 范爱农
7. 读了《朝花夕拾》后,你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散文?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理由。(2分)
示例:我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由:这篇散文充满童年回忆,散发出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二)现代文阅读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 ”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 ”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 —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 ”和“溺爱 ”。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更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 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 ”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 ”,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 ”地那样生活。但意外的是她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 ”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 ”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 ”,仿佛是“义务劳动 ”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 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选自《我是刘心武》,有删改)
8. 下列关于文中母亲将“我 ”“放飞 ”的表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 母亲舍得花钱为“我 ”订几十种报刊。
B. “我 ”考上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母亲把“我 ”“推 ”到学校住读。
C. 举家外迁,不给“我 ”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D. 母亲把给“我 ”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
【解析】A. 文中的“放飞 ”就是“放手 ”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母亲舍得花钱为“我 ”订几十种报刊,这件事只是表明母亲重视对“我 ”的培养,没有培养独立能力的意思。
9.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3分)
A. 作家刘心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会到的母爱。
B. 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
C. 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 ”。只有敢于“放飞 ”,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D. 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解析】D. 本文意在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坚决地“放手 ”,让孩子自己独立,而非“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
10 .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对全家外迁,不给“我 ”在北京留下可以作为“家 ”的房子不理解,感到十分痛苦。
11. 对于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小玉所在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你是否赞成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赞成。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法大有把“身体好 ”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 巨额投资 ”,显然,这对作者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三次“放飞 ”,培养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 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④“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⑤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 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了点儿什么。
⑥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⑦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 “ 小惠,哪来的橘子? ”“我,我,别人给的…… ”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 ”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
⑧“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我点点头,为 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⑨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选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
12. 下列对选文第④—⑦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解析】D. 偷摘橘子被父亲教育后,“我 ”懊悔、羞愧。
1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文章以橘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饱含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
B. 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为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阅读第③—⑤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 “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 ”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时的喜悦心情。
【解析】A. 从全文看,文章以“橘子花 ”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14. 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由父亲教育“我 ”“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严格的人;由“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 自家也留一些 ”可看出父亲是一位朴实、善良的人。
15. 有人认为:“当时的作者还是个孩子,只不过偷摘了两个橘子,父亲小题大做了。 ”你觉得呢?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我认为文中的父亲并没有小题大做。偷摘橘子看似小事,但其中隐含的品质问题却是大事。父亲由小事来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父母正确严格地教育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疼爱和负责。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①其上,孵卵将雏② 。一 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③横空而来,“咯咯 ”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 ”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④ , 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⑤二鹊招鹳援友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巢:筑巢。②雏:幼鸟。③鹳 ( ɡ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④匝(zā) :圈。⑤盖:原来。
16. 下列关于这则故事的启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B. 遇到困难时,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C. 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D. 遇到困难时,学会绕道走。
【解析】A. 由“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可知要团结互助;B. 由“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可知要懂得感恩;C. 由“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可知要懂得求助;D. 文中未提及,而且是消极的观念。
17. 为什么喜鹊在“孵卵将雏 ”时不是高兴,而是“悲鸣不已 ”?(4分)
因为一条赤蛇正威胁着鹊蛋。
18.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 )(3分)
A. 悲鸣不已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 俄而扬去 俄而雪骤(《咏雪》)
C. 群鹊见而噪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 似允所请 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解析】A. 停止/已经;B. 不久;C. 表顺承;D. 好像。
【参考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的鹊蛋快孵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久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 ”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 ”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
【贵阳市南明区七上期中】蝶恋花
[北宋]晏殊①
槛② 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③ ,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①晏殊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遭受贬谪,生活颇为坎坷。②槛(jiàn):栏杆。③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
19. 下列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此诗词不属于同一季节的是( C )(3分)
A. 《观沧海》 B. 《峨眉山月歌》
C. 《次北固山下》 D.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解析】《蝶恋花》为深秋思念远人之作。A. 此诗写深秋。B. 此诗写深秋。
C. 此诗写早春。D. 此诗写深秋。故选C。
2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本词都借明月这个意象来抒发情感,请结合二者中的“月 ”分析两首诗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本词借对明月的埋怨,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希望所思之人归来的殷切期盼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想象,赋予明月生命,使之人格化,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思念。(意对即可)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朋友,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是无声的陪伴,是温暖的港湾。新学期,我们结识了新朋友,有着相同的志趣,有着共同的目标……七年级(1)班将开展以“有朋 自远方来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21. 在此次活动中,小明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他写下了这次活动的感悟。语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A )(3分)
①它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的特殊关系。
②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积极的影响和价值。
③友谊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和珍贵的情感之一。
④因此,友谊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惜并主动维护友谊。
⑤它能给我们带来情感的满足和幸福感。
⑥也能成为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A. ③①②⑤⑥④ B. ②①③⑥⑤④
C. ③⑤②①⑥④ D. ②③①⑤⑥④
【解析】A. ③句总领,①句点出友谊定义,②⑤⑥句点出友谊作用,④句作结,故排序为③①②⑤⑥④。
22. 学校拟开展一次“有朋自远方来 ”的演讲比赛,校团委书记写了一份通知,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通 知
全体师生:
①为了增加同学们的交友能力,②我校将于11月10日上午9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有朋自远方来 ”,③请评委、参赛选手及相关工作人员准时到场。
校团委
2024年11月8 日
第①句搭配不当,应将“增加 ”改为“提高 ”。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有朋自远方来 ”后面加上“ 的演讲比赛活动 ”。
23. 古人对朋友的称谓很多,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朋友类型。请根据提示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6分)
①竹马之交 ②患难之交 ③肺腑之交 ④忘年之交 ⑤莫逆之交 ⑥君子之交
A. 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称为 ② 。
B. 贤者之间平淡如水、不尚虚华的交情,称为 ⑥ 。
C. 不拘年岁辈分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为 ④ 。
D. 童年时代最要好的朋友,称为 ① 。
E.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称为 ⑤ 。
F. 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称为 ③ 。
五、写作能力(60分)
24. 我们是一棵小树,展开了枝叶,去追逐理想的阳光,可是却总有风霜雨雪的考验。考试失败的沮丧,朋友同学的误解,父亲母亲的管束,亲人离别的孤
独……总会折磨我们的心。可是,亲人的理解与劝慰,老师的教导与鼓励,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花、草、树木的启迪,都让我们即使在风霜雨雪的日子里,依然感到阳光般的温暖,让我们的世界春暖花开。
请以“今天,阳光依然灿烂 ”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2)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3)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2单元质量评价03
范围:第2单元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贵州等地适用
一、书写水平(5分)
1. 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竟来不
及与憔cuì① 的母亲作最后诀.别.;《散步》中的“我”对散步时分qí② 的化解,让人感到爱的责任重大;冰心说母亲就是一直荫.蔽.我们的荷叶……暂离喧嚣,
陪伴亲人到处处酝酿着绿色的郊外去——pái huái③ 在田间的小路上,投入
和煦阳光的怀抱;伫立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放飞引吭高歌的快乐……亲人伴在我们
身旁,自然万物也各.得.其.所.,这一切真好!所以,不要再翻.来.覆.去.,立刻行动起来,好好去珍惜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着的人吧。
悴 
歧 
徘徊 
2.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 诀别 B. 荫蔽 C. 各得其所 D. 翻来覆去
【解析】D.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或来回翻身,也形容事情多次反复。
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可改为“犹豫不决”。
D
4.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
(4)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岐王宅里寻常见,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看,像牛毛,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
令人回味无穷。
百草丰茂 
乡书何处达 
闻道龙标过五溪 
断肠人在天涯 
崔九堂前几度闻 
像花针 
水何澹
澹 
山岛竦峙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
直到夜郎西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 《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B. 古代常见的谦辞有“寒舍”“令尊”等,敬辞有“赐教”“劳驾”等。
C.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
小读者》等。
D.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集。
【解析】B. “令尊”是敬辞。
B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 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指的是《朝花夕拾》中的( C )(3分)
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
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
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
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
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
A. 寿镜吾 B. 藤野先生 C. 陈莲河 D. 范爱农
C
7. 读了《朝花夕拾》后,你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散文?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理
由。(2分)
示例:我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由:这篇散文充满童年回忆,散发
出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
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
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
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
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
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
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
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
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
—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二)现代文阅读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
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更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
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
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
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
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
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
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
生活。但意外的是她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
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
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
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
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
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
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
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
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
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
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
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
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
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
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
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
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
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
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
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
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选自《我是刘心武》,有删改)
8. 下列关于文中母亲将“我”“放飞”的表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 母亲舍得花钱为“我”订几十种报刊。
B. “我”考上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母亲把“我”“推”到学校住读。
C. 举家外迁,不给“我”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D. 母亲把给“我”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解析】A. 文中的“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母亲舍得花钱为“我”订几十种报刊,这件事只是表明母亲重视对“我”的
培养,没有培养独立能力的意思。
A
9.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3分)
A. 作家刘心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
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会到的母爱。
B. 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
C. 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
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D. 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解析】D. 本文意在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坚决地“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
而非“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D
10.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
情?(4分)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对全家外迁,不给“我”在北京留下可以作
为“家”的房子不理解,感到十分痛苦。
11. 对于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小玉所在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赞成,有
人不赞成,你是否赞成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赞成。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
做法大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
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巨额投资”,显
然,这对作者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三次“放飞”,培
养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
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
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
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
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
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
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
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
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
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
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④“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
缀满枝头。
⑤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
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
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
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了点儿什么。
⑥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
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
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
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
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⑦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
“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
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
了:“爸,我,我错了!”
⑧“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
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
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⑨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
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选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
12. 下列对选文第④—⑦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回忆小时候
帮父母摘橘
子——喜悦
【解析】D. 偷摘橘子被父亲教育后,“我”懊悔、羞愧。
D
B. 家里来了客
人分橘子吃
——心里欠
欠的
C. 放学路上偷
摘橘子吃
——紧 张,
开心不已
D. 偷摘橘子被
发现,被教
育——不
甘心
1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文章以橘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饱含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
B. 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阅读第③—⑤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 “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
子时的喜悦心情。
【解析】A. 从全文看,文章以“橘子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A
14. 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由父亲教育“我”“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中
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严格的人;由“父母每年都会送
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可看出父亲是一位朴实、善良的人。
15. 有人认为:“当时的作者还是个孩子,只不过偷摘了两个橘子,父亲小题大做
了。”你觉得呢?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我认为文中的父亲并没有小题大做。偷摘橘子看似小事,但其中隐含的
品质问题却是大事。父亲由小事来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给孩子树立了正确
的价值观。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父母正确严格地教
育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疼爱和负责。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①其上,孵卵将雏②。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
鹳③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
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④,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
喧舞,若庆且谢也。盖⑤二鹊招鹳援友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巢:筑巢。②雏:幼鸟。③鹳(ɡ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④匝
(zā):圈。⑤盖:原来。
16. 下列关于这则故事的启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B. 遇到困难时,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C. 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D. 遇到困难时,学会绕道走。
【解析】A. 由“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可知要团结互助;B. 由“群鹊喧
舞,若庆且谢也”可知要懂得感恩;C. 由“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盖二
鹊招鹳援友也”可知要懂得求助;D. 文中未提及,而且是消极的观念。
17. 为什么喜鹊在“孵卵将雏”时不是高兴,而是“悲鸣不已”?(4分)
因为一条赤蛇正威胁着鹊蛋。
D
18.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 )(3分)
A. 悲鸣不已.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 俄.而.扬去 俄.而.雪骤(《咏雪》)
C. 群鹊见而.噪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 似.允所请 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解析】A. 停止/已经;B. 不久;C. 表顺承;D. 好像。
A
【参考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的鹊蛋快孵出幼鸟了。一
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
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久便扬
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
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
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
叼出一条赤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
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
【贵阳市南明区七上期中】蝶恋花
[北宋]晏殊①
槛②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
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③,山长水阔
知何处?
  【注释】①晏殊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遭受贬谪,生活颇为坎坷。②
槛(jiàn):栏杆。③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
19. 下列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此诗词不属于同一季节的是( C )(3分)
A. 《观沧海》 B. 《峨眉山月歌》
C. 《次北固山下》 D.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解析】《蝶恋花》为深秋思念远人之作。A. 此诗写深秋。B. 此诗写深秋。
C. 此诗写早春。D. 此诗写深秋。故选C。
2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本词都借明月这个意象来抒发情感,请结合
二者中的“月”分析两首诗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本词借对明月的埋怨,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希望所思之人
归来的殷切期盼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想象,赋予
明月生命,使之人格化,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思念。(意对即可)
C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朋友,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是无声的陪伴,是温暖的港湾。新学期,我们结
识了新朋友,有着相同的志趣,有着共同的目标……七年级(1)班将开展以“有
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⑤它能给我们带来情感的满足和幸福感。
⑥也能成为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A. ③①②⑤⑥④ B. ②①③⑥⑤④
C. ③⑤②①⑥④ D. ②③①⑤⑥④
【解析】A. ③句总领,①句点出友谊定义,②⑤⑥句点出友谊作用,④句作
结,故排序为③①②⑤⑥④。
21. 在此次活动中,小明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他写下了这次活动的感悟。语序最
合理的一项是( A )(3分)
①它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的特殊关系。
②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积极的影响和价值。
③友谊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和珍贵的情感之一。
④因此,友谊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惜并主动维
护友谊。
A
22. 学校拟开展一次“有朋自远方来”的演讲比赛,校团委书记写了一份通知,其
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通 知
全体师生:
①为了增加同学们的交友能力,②我校将于11月10日上午9点在学校礼堂
举行“有朋自远方来”,③请评委、参赛选手及相关工作人员准时到场。
校团委
2024年11月8日
第①句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提高”。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有朋
自远方来”后面加上“的演讲比赛活动”。
23. 古人对朋友的称谓很多,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朋友类型。请根据提示选择
最恰当的一项,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6分)
①竹马之交 ②患难之交 ③肺腑之交 ④忘年之交 ⑤莫逆之交 ⑥君
子之交
A. 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称为 。
B. 贤者之间平淡如水、不尚虚华的交情,称为 。
C. 不拘年岁辈分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为 。
D. 童年时代最要好的朋友,称为 。
E.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称为 。
F. 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称为 。





③ 
五、写作能力(60分)
24. 我们是一棵小树,展开了枝叶,去追逐理想的阳光,可是却总有风霜雨雪的考
验。考试失败的沮丧,朋友同学的误解,父亲母亲的管束,亲人离别的孤
独……总会折磨我们的心。可是,亲人的理解与劝慰,老师的教导与鼓励,朋
友的支持与帮助,花、草、树木的启迪,都让我们即使在风霜雨雪的日子里,
依然感到阳光般的温暖,让我们的世界春暖花开。
请以“今天,阳光依然灿烂”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2)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3)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2单元质量评价03
贵州等地适用
满分: 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 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 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竟来不及与憔cuì① 悴 的母亲作最后诀别;《散步》中的“我 ”对散步时分qí② 歧 的化解,让人感到爱的责任重大;冰心说母亲就是一直荫蔽我们的荷叶……暂离喧嚣,陪伴亲人到处处酝酿着绿色的郊外去——pái huái③ 徘徊 在田间的小路上,投入和煦阳光的怀抱;伫立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放飞引吭高歌的快乐……亲人伴在我们身旁, 自然万物也各得其所,这一切真好!所以,不要再翻来覆去,立刻行动起来,好好去珍惜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着的人吧。
2.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 诀别 B. 荫蔽 C. 各得其所 D. 翻来覆去
【解析】D. “翻来覆去 ”形容一次又一次或来回翻身,也形容事情多次反复。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可改为“犹豫不决 ”。
4.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2)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看,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水何澹 澹 , 山岛竦峙 。
(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 直到夜郎西 ”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 《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B. 古代常见的谦辞有“寒舍 ”“令尊 ”等,敬辞有“赐教 ”“劳驾 ”等。
C.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D.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集。
【解析】B. “令尊 ”是敬辞。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 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 ”指的是《朝花夕拾》中的( C )(3分)
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 ”,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 ”呢……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
A. 寿镜吾 B. 藤野先生 C. 陈莲河 D. 范爱农
7. 读了《朝花夕拾》后,你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散文?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理由。(2分)
示例:我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由:这篇散文充满童年回忆,散发出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二)现代文阅读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 ”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 ”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 —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 ”和“溺爱 ”。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更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 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 ”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 ”,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 ”地那样生活。但意外的是她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 ”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 ”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 ”,仿佛是“义务劳动 ”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 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选自《我是刘心武》,有删改)
8. 下列关于文中母亲将“我 ”“放飞 ”的表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 母亲舍得花钱为“我 ”订几十种报刊。
B. “我 ”考上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母亲把“我 ”“推 ”到学校住读。
C. 举家外迁,不给“我 ”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D. 母亲把给“我 ”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
【解析】A. 文中的“放飞 ”就是“放手 ”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母亲舍得花钱为“我 ”订几十种报刊,这件事只是表明母亲重视对“我 ”的培养,没有培养独立能力的意思。
9.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3分)
A. 作家刘心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会到的母爱。
B. 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
C. 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 ”。只有敢于“放飞 ”,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D. 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解析】D. 本文意在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坚决地“放手 ”,让孩子自己独立,而非“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
10 .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对全家外迁,不给“我 ”在北京留下可以作为“家 ”的房子不理解,感到十分痛苦。
11. 对于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小玉所在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你是否赞成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赞成。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法大有把“身体好 ”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 巨额投资 ”,显然,这对作者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三次“放飞 ”,培养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 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④“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⑤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 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了点儿什么。
⑥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⑦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 “ 小惠,哪来的橘子? ”“我,我,别人给的…… ”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 ”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
⑧“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我点点头,为 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⑨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选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
12. 下列对选文第④—⑦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解析】D. 偷摘橘子被父亲教育后,“我 ”懊悔、羞愧。
1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文章以橘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饱含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
B. 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为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阅读第③—⑤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 “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 ”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时的喜悦心情。
【解析】A. 从全文看,文章以“橘子花 ”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14. 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由父亲教育“我 ”“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严格的人;由“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 自家也留一些 ”可看出父亲是一位朴实、善良的人。
15. 有人认为:“当时的作者还是个孩子,只不过偷摘了两个橘子,父亲小题大做了。 ”你觉得呢?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我认为文中的父亲并没有小题大做。偷摘橘子看似小事,但其中隐含的品质问题却是大事。父亲由小事来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父母正确严格地教育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疼爱和负责。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①其上,孵卵将雏② 。一 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③横空而来,“咯咯 ”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 ”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④ , 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⑤二鹊招鹳援友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巢:筑巢。②雏:幼鸟。③鹳 ( ɡ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④匝(zā) :圈。⑤盖:原来。
16. 下列关于这则故事的启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B. 遇到困难时,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C. 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D. 遇到困难时,学会绕道走。
【解析】A. 由“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可知要团结互助;B. 由“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可知要懂得感恩;C. 由“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可知要懂得求助;D. 文中未提及,而且是消极的观念。
17. 为什么喜鹊在“孵卵将雏 ”时不是高兴,而是“悲鸣不已 ”?(4分)
因为一条赤蛇正威胁着鹊蛋。
18.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 )(3分)
A. 悲鸣不已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 俄而扬去 俄而雪骤(《咏雪》)
C. 群鹊见而噪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 似允所请 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解析】A. 停止/已经;B. 不久;C. 表顺承;D. 好像。
【参考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的鹊蛋快孵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久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 ”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 ”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
【贵阳市南明区七上期中】蝶恋花
[北宋]晏殊①
槛② 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③ ,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①晏殊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遭受贬谪,生活颇为坎坷。②槛(jiàn):栏杆。③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
19. 下列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此诗词不属于同一季节的是( C )(3分)
A. 《观沧海》 B. 《峨眉山月歌》
C. 《次北固山下》 D.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解析】《蝶恋花》为深秋思念远人之作。A. 此诗写深秋。B. 此诗写深秋。
C. 此诗写早春。D. 此诗写深秋。故选C。
2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本词都借明月这个意象来抒发情感,请结合二者中的“月 ”分析两首诗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本词借对明月的埋怨,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希望所思之人归来的殷切期盼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想象,赋予明月生命,使之人格化,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思念。(意对即可)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朋友,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是无声的陪伴,是温暖的港湾。新学期,我们结识了新朋友,有着相同的志趣,有着共同的目标……七年级(1)班将开展以“有朋 自远方来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21. 在此次活动中,小明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他写下了这次活动的感悟。语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A )(3分)
①它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的特殊关系。
②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积极的影响和价值。
③友谊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和珍贵的情感之一。
④因此,友谊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惜并主动维护友谊。
⑤它能给我们带来情感的满足和幸福感。
⑥也能成为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A. ③①②⑤⑥④ B. ②①③⑥⑤④
C. ③⑤②①⑥④ D. ②③①⑤⑥④
【解析】A. ③句总领,①句点出友谊定义,②⑤⑥句点出友谊作用,④句作结,故排序为③①②⑤⑥④。
22. 学校拟开展一次“有朋自远方来 ”的演讲比赛,校团委书记写了一份通知,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通 知
全体师生:
①为了增加同学们的交友能力,②我校将于11月10日上午9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有朋自远方来 ”,③请评委、参赛选手及相关工作人员准时到场。
校团委
2024年11月8 日
第①句搭配不当,应将“增加 ”改为“提高 ”。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有朋自远方来 ”后面加上“ 的演讲比赛活动 ”。
23. 古人对朋友的称谓很多,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朋友类型。请根据提示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6分)
①竹马之交 ②患难之交 ③肺腑之交 ④忘年之交 ⑤莫逆之交 ⑥君子之交
A. 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称为 ② 。
B. 贤者之间平淡如水、不尚虚华的交情,称为 ⑥ 。
C. 不拘年岁辈分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为 ④ 。
D. 童年时代最要好的朋友,称为 ① 。
E.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称为 ⑤ 。
F. 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称为 ③ 。
五、写作能力(60分)
24. 我们是一棵小树,展开了枝叶,去追逐理想的阳光,可是却总有风霜雨雪的考验。考试失败的沮丧,朋友同学的误解,父亲母亲的管束,亲人离别的孤
独……总会折磨我们的心。可是,亲人的理解与劝慰,老师的教导与鼓励,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花、草、树木的启迪,都让我们即使在风霜雨雪的日子里,依然感到阳光般的温暖,让我们的世界春暖花开。
请以“今天,阳光依然灿烂 ”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2)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3)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