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3单元质量评价03
贵州等地适用
满分: 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 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 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大雨中,我徜徉到一户农家的屋檐下避雨。雨后的乡间别有一番风情。向上,可以看见碧蓝的云xiāo① 霄 ,棉花糖一样的云朵悠然地飘荡在天空;向下,是绽放着各种鲜花的花田;向左,可以看见那条人迹罕至的羊肠小路,你还可以看到 qīnɡ jié② 轻捷 的小麻雀小心翼翼地zhuó③ 啄 食;向右,可以看到一个砖红色的屋顶,那便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
2.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徜徉 B. 绽放 C. 人迹罕至 D. 人声鼎沸
【解析】A. “徜徉 ”指安闲自在地步行。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4.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2)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6)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两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 中国古代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称呼,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
C.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D. 海伦·凯勒是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解析】D. 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 下面《朝花夕拾》片段中的“A ”指的是( D )(3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A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振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 ”有些关系。
A. 寿镜吾 B. 衍太太 C. 范爱农 D. 长妈妈
7. 班上进行《朝花夕拾》的交流活动,有一个环节是“童心童眼看奇趣 ”,请从
《朝花夕拾》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跟同学分享你的感受。(不超过100字)(2分)
示例:我觉得《朝花夕拾》中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经历十分有趣,在那里他观察各种昆虫,拔何首乌,尝覆盆子……我感受到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也很羡慕他不受拘束的玩耍之乐。
(二)现代文阅读
忆儿时
丰子恺
①我回忆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
②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 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每每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③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吵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④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 ”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 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⑤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 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和七娘娘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
⑥我七岁时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 家道衰落了,我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 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⑦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
⑧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哥。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在小伴侣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
⑨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了我到木场桥头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说:“浮珠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 ”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
“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 ”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⑩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欢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 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 ”,什么“渔樵度此身 ”,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有所谓“游钓之地 ”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故乡。
(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有删改)
8. 文章题目为“忆儿时 ”,作者描述儿时趣事时总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下面的人
物中作者着墨不多的是( D )(3分)
A. 祖母 B. 七娘娘 C. 王囡囡 D. 母亲
【解析】D. 结合第⑩段“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可知,选文仅在此处略微提到了母亲,可知作者对母亲着墨较少。
9. 下列对作者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 (3分)
A. 作者儿时不能忘却的两件事分别是“养蚕 ”和“钓鱼 ”,其中作者最喜欢的事是“钓鱼 ”。
B. 养蚕时的“乐事 ”有两件,一件是在满屋的跳板上走,另一件是可以天天吃多量的小食。
C. 王囡囡教会了“我 ”钓鱼,他在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时时引导和照顾“我 ”,犹如兄长。
D. “我 ”热心钓鱼,是因为钓鱼不仅能满足“我 ”的游戏欲,也可以给母亲省下不少菜蔬钱。
【解析】A.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并没有说“钓鱼 ”是他最喜欢的一件事。
10.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中“非常的空气 ”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指的是家里在做丝时将固定不变的物件换成不常见的物件,很是新奇有趣;走跳板、大人们劳动的氛围以及“我 ”可以不断地公然地吃小食。
11. 本文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的都是儿时趣事,请结合两文内容
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儿时趣事印象深刻并作如此生动的描述。(4分)
因为儿时趣事对成年后的作者而言是无价之宝,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惋惜,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意对即可)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 日 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 ”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 ”,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 ”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敬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12. 下列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高兴极了→B. 有点难受→C. 心情淡然→D. 欢喜欲狂
【解析】B. 根据文章第③段可知应是“有点心急 ”。
1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标题中的“终于 ”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昙花迟迟不开花的不满。
B. 首段“我爱昙花 ”属直接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 文章第③段写昙花的不开花,也为后文写她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D. 最后一段在内容上进一步抒发了对昙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A. 昙花迟迟不开,作者一开始有点心急,但并未不满,而是慢慢淡然,“终于 ”是表达开花后的惊喜之情。
14. 作者笔下盛开的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答出两点即可)
15. 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挚爱昙花。(4分)
①因为昙花外形美丽,香气诱人;②因为昙花的品性,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而且她的生命力顽强。
(三)古代诗文阅读
《论语》五章
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① , 小车无② , 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②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公冶长》)
③子曰:“默而识③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⑤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④ ,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⑤ ,友善柔⑥ , 友便佞⑦ , 损矣。 ”(《季氏》)
【注释】①(ní) :大马车的车辕前端与架辕的横木相衔接的销子。②
(yuè) :插在车辕前端与车衡连接处的活销。③识(zhì) :记忆,记住。④谅:
诚信。⑤便(pián)辟:惯于走邪道,谄媚逢迎。⑥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即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⑦便佞(nìnɡ) :惯于花言巧语。
16. 下列选项中与学习有关的两则是( B )(3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解析】①④与修身有关,②③与学习有关,⑤与交友有关。故选B。
17.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认为的“交友之道 ”是怎样的。(4分)
示例:交友一定要谨慎,与诚信守礼之人、博学多闻之人交往,我们就会不断学习到他们的优点;与阿谀奉承之人、巧言令色之人交往,对我们自身无益。
18.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D )(3分)
A. 人而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B. 不知其可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C.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D. 士不可以不弘毅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析】A. 诚信;B. 知道;C. 表转折,却;D. 表否定/同“否 ”,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询问。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横木上的销子,小车没有横木衔接处的活销,怎么能行驶呢? ”
②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又好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为‘文 ’。 ”
③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
④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自身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吗? ”
⑤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结交诚信的朋友,结交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朋友,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朋友,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齐安①郡中偶题(其一)
[唐]杜牧
两竿② 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③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④忽报侬⑤ , 披襟⑥拦得⑦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⑧ 中。
【注释】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②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根竹竿那么高。③相倚:形容荷叶层层地依偎在一起。④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⑤侬
(nónɡ) :我。⑥披襟:敞开衣襟。⑦拦得:挡住,承受。⑧碧伞:指荷叶。
19. 这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景色是( B )(3分)
A. 秋日暮景 B. 荷与西风 C. 落日烟柳 D. 细草摇头
【解析】B. 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可判断这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景色是“荷与西风 ”。
20. 以上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你参照第一首诗的分析示例, 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情感。(4分)
示例:第一首诗中“绿荷 ”有“恨 ”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诗人伤感不平之情,感情基调凄怨低沉。
第二首诗中“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某班以“走进图书馆 ”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几项任务。 21. 张军同学到学校图书馆还书,管理员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张军同学可
真认真,书上画了那么多杠杠,还有旁批呢! ”对管理员的话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张军同学认真读书的精神值得提倡。
B. 张军同学不应该在书上随意做记号。
C. 张军同学的确是个认真读书的好学生。
D. 张军同学的批注不太美观。
【解析】B. 结合图书馆的规章分析,借阅书籍是不能随意做记号的。
22. 下面是学校图书馆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6分)
示例: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
23. 某同学从网上搜集到一则关于某市图书馆的材料,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市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报刊大约50余万册。②社会科学方面有特色的重点藏书包括地方文献、人物传记、港台书刊和新中国成立前的影印报纸等;
③自然科学方面的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医学以及适合本市农村种植、养殖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等。④市图书馆还收藏了美籍华人贾成宽、石以明,德国侨胞周仲铮,香港石景宜以及作家鲁彦周等社会名人。
第①句成分赘余,应去掉“大约 ”或“余 ”。第④句成分残缺,可在“名人 ”后加“ 的赠书 ”或“ 的丛书 ”。
五、写作能力(60分)
24. 进入初中校园之后,你一定遇到了许多人,这个人也许是严而不厉的老师、聪明好问的同学,也许是热情大方的食堂阿姨、恪尽职守的门卫叔叔……这当中肯定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
请回想其中一位,以“这一次,我想写写这个人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大家展现他/她的特点,600—700字。
写作提示与要求:
(1)明确“这个人 ”的身份,交代“我想写写这个人 ”的原因。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这个人 ”让“我 ”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过程。
(3)表达“我 ”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积极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3单元质量评价03
范围:第3单元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贵州等地适用
一、书写水平(5分)
1. 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大雨中,我徜.徉.到一户农家的屋檐下避雨。雨后的乡间别有一番风情。向上,
可以看见碧蓝的云xiāo① ,棉花糖一样的云朵悠然地飘荡在天空;向下,是
绽.放.着各种鲜花的花田;向左,可以看见那条人.迹.罕.至.的羊肠小路,你还可以看到
qīnɡ jié② 的小麻雀小心翼翼地zhuó③ 食;向右,可以看到一个砖
红色的屋顶,那便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
2.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徜徉 B. 绽放 C. 人迹罕至 D. 人声鼎沸
【解析】A. “徜徉”指安闲自在地步行。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霄
轻捷
啄
A
4.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十二章》)
(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6)油蛉在这里低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两句是: ,
。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
是: , 。
于我如浮云
正是江南好风景
应傍战场开
回乐烽前沙似雪
秋风萧瑟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 中国古代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称呼,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
惑之年”。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
C.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D. 海伦·凯勒是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解析】D. 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
D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 下面《朝花夕拾》片段中的“A”指的是( D )(3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
实在不大佩服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
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振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
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A. 寿镜吾 B. 衍太太 C. 范爱农 D. 长妈妈
D
7. 班上进行《朝花夕拾》的交流活动,有一个环节是“童心童眼看奇趣”,请从
《朝花夕拾》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跟同学分享你的感受。(不超
过100字)(2分)
示例:我觉得《朝花夕拾》中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经历十分有趣,在那里他观察
各种昆虫,拔何首乌,尝覆盆子……我感受到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也很羡慕他
不受拘束的玩耍之乐。
①我回忆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
②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
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
才晓得,祖母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
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
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每每饲蚕,我就以走
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
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
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二)现代文阅读
忆儿时
丰子恺
③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吵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
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
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
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
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④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
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
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
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
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⑤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和七娘娘都像童
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
美的回忆!
⑥我七岁时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
衰落了,我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
永远忏悔。
⑦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
心,在于钓鱼。
⑧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
哥。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在小伴侣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
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
犹似长兄对于幼弟。
⑨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
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了我到木场桥头去
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
下水去。他又说:“浮珠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
脱。”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
的。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
“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
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
给我下晚饭。
⑩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欢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
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
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
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
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什么“渔樵度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
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有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
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
怀的故乡。
(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有删改)
8. 文章题目为“忆儿时”,作者描述儿时趣事时总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下面的人
物中作者着墨不多的是( D )(3分)
A. 祖母 B. 七娘娘 C. 王囡囡 D. 母亲
【解析】D. 结合第⑩段“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
蔬钱”可知,选文仅在此处略微提到了母亲,可知作者对母亲着墨较少。
D
9. 下列对作者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3分)
A. 作者儿时不能忘却的两件事分别是“养蚕”和“钓鱼”,其中作者最喜欢的
事是“钓鱼”。
B. 养蚕时的“乐事”有两件,一件是在满屋的跳板上走,另一件是可以天天吃
多量的小食。
C. 王囡囡教会了“我”钓鱼,他在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时时引导和照顾
“我”,犹如兄长。
D. “我”热心钓鱼,是因为钓鱼不仅能满足“我”的游戏欲,也可以给母亲省
下不少菜蔬钱。
【解析】A.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并没有说“钓鱼”是他最喜欢的一件事。
A
10.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中“非常的空气”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指的是家里在做丝时将固定不变的物件换成不常见的物件,很是新奇有趣;走
跳板、大人们劳动的氛围以及“我”可以不断地公然地吃小食。
11. 本文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的都是儿时趣事,请结合两文内容
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儿时趣事印象深刻并作如此生动的描述。(4分)
因为儿时趣事对成年后的作者而言是无价之宝,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
恋,对童趣不再的惋惜,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意对即可)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
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
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
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
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
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
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
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
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
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
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
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
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
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
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
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
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
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敬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
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12. 下列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3分)
A. 高兴极了 B. 有点难受 C. 心情淡然 D. 欢喜欲狂
【解析】B. 根据文章第③段可知应是“有点心急”。
B
1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标题中的“终于”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昙花迟迟不开花的不满。
B. 首段“我爱昙花”属直接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 文章第③段写昙花的不开花,也为后文写她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D. 最后一段在内容上进一步抒发了对昙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A. 昙花迟迟不开,作者一开始有点心急,但并未不满,而是慢慢淡
然,“终于”是表达开花后的惊喜之情。
A
14. 作者笔下盛开的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答出两点即可)
15. 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挚爱昙花。(4分)
①因为昙花外形美丽,香气诱人;②因为昙花的品性,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
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而且她的生命力顽强。
(三)古代诗文阅读
《论语》五章
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①,小车无 ②,其何以行之
哉?”(《为政》)
②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③子曰:“默而识③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泰伯》)
⑤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④,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⑤,
友善柔⑥,友便佞⑦,损矣。”(《季氏》)
【注释】① (ní):大马车的车辕前端与架辕的横木相衔接的销子。②
(yuè):插在车辕前端与车衡连接处的活销。③识(zhì):记忆,记住。④谅:
诚信。⑤便(pián)辟:惯于走邪道,谄媚逢迎。⑥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即
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⑦便佞(nìnɡ):惯于花言巧语。
16. 下列选项中与学习有关的两则是( B )(3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解析】①④与修身有关,②③与学习有关,⑤与交友有关。故选B。
17.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认为的“交友之道”是怎样的。(4分)
示例:交友一定要谨慎,与诚信守礼之人、博学多闻之人交往,我们就会不断
学习到他们的优点;与阿谀奉承之人、巧言令色之人交往,对我们自身无益。
B
18.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D )(3分)
A. 人而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B. 不知.其可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C.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D. 士不.可以不弘毅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析】A. 诚信;B. 知道;C. 表转折,却;D. 表否定/同“否”,用于疑问
句句末,表示询问。
D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横木上
的销子,小车没有横木衔接处的活销,怎么能行驶呢?”
②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又好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
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为‘文’。”
③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
不厌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④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
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自身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身死才能结
束,不是很漫长遥远吗?”
⑤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结交
诚信的朋友,结交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朋友,结交表面奉
承而背后诽谤人的朋友,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齐安①郡中偶题(其一)
[唐]杜牧
两竿②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③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④忽报侬⑤,披襟⑥拦得⑦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⑧中。
【注释】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②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根竹竿
那么高。③相倚:形容荷叶层层地依偎在一起。④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⑤侬
(nónɡ):我。⑥披襟:敞开衣襟。⑦拦得:挡住,承受。⑧碧伞:指荷叶。
19. 这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景色是( B )(3分)
A. 秋日暮景 B. 荷与西风 C. 落日烟柳 D. 细草摇头
【解析】B. 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披襟拦得一西风”“荷
花入暮犹愁热”可判断这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景色是“荷与西风”。
20. 以上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你参照第一首诗
的分析示例, 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情感。(4分)
示例:第一首诗中“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诗
人伤感不平之情,感情基调凄怨低沉。
第二首诗中“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
羞之态,表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B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某班以“走进图书馆”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几项任务。
21. 张军同学到学校图书馆还书,管理员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张军同学可
真认真,书上画了那么多杠杠,还有旁批呢!”对管理员的话的言外之意,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张军同学认真读书的精神值得提倡。
B. 张军同学不应该在书上随意做记号。
C. 张军同学的确是个认真读书的好学生。
D. 张军同学的批注不太美观。
【解析】B. 结合图书馆的规章分析,借阅书籍是不能随意做记号的。
B
22. 下面是学校图书馆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
容完整,语言连贯。(6分)
示例: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
借印登记,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
23. 某同学从网上搜集到一则关于某市图书馆的材料,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
出来并修改。(6分)
①市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报刊大约50余万册。②社会科学方面有特色的
重点藏书包括地方文献、人物传记、港台书刊和新中国成立前的影印报纸等;
③自然科学方面的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
医学以及适合本市农村种植、养殖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等。④市图书馆还收藏
了美籍华人贾成宽、石以明,德国侨胞周仲铮,香港石景宜以及作家鲁彦周等
社会名人。
第①句成分赘余,应去掉“大约”或“余”。第④句成分残缺,可在“名人”
后加“的赠书”或“的丛书”。
五、写作能力(60分)
24. 进入初中校园之后,你一定遇到了许多人,这个人也许是严而不厉的老师、聪
明好问的同学,也许是热情大方的食堂阿姨、恪尽职守的门卫叔叔……这当中
肯定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
请回想其中一位,以“这一次,我想写写这个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大家
展现他/她的特点,600—700字。
写作提示与要求:
(1)明确“这个人”的身份,交代“我想写写这个人”的原因。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这个人”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过程。
(3)表达“我”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积极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3单元质量评价03
贵州等地适用
满分: 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 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 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大雨中,我徜徉到一户农家的屋檐下避雨。雨后的乡间别有一番风情。向上,可以看见碧蓝的云xiāo① 霄 ,棉花糖一样的云朵悠然地飘荡在天空;向下,是绽放着各种鲜花的花田;向左,可以看见那条人迹罕至的羊肠小路,你还可以看到 qīnɡ jié② 轻捷 的小麻雀小心翼翼地zhuó③ 啄 食;向右,可以看到一个砖红色的屋顶,那便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
2.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徜徉 B. 绽放 C. 人迹罕至 D. 人声鼎沸
【解析】A. “徜徉 ”指安闲自在地步行。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4.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2)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6)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两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 中国古代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称呼,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
C.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D. 海伦·凯勒是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解析】D. 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 下面《朝花夕拾》片段中的“A ”指的是( D )(3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A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振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 ”有些关系。
A. 寿镜吾 B. 衍太太 C. 范爱农 D. 长妈妈
7. 班上进行《朝花夕拾》的交流活动,有一个环节是“童心童眼看奇趣 ”,请从
《朝花夕拾》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跟同学分享你的感受。(不超过100字)(2分)
示例:我觉得《朝花夕拾》中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经历十分有趣,在那里他观察各种昆虫,拔何首乌,尝覆盆子……我感受到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也很羡慕他不受拘束的玩耍之乐。
(二)现代文阅读
忆儿时
丰子恺
①我回忆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
②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 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每每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③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吵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④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 ”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 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⑤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 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和七娘娘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
⑥我七岁时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 家道衰落了,我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 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⑦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
⑧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哥。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在小伴侣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
⑨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了我到木场桥头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说:“浮珠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 ”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
“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 ”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⑩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欢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 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 ”,什么“渔樵度此身 ”,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有所谓“游钓之地 ”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故乡。
(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有删改)
8. 文章题目为“忆儿时 ”,作者描述儿时趣事时总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下面的人
物中作者着墨不多的是( D )(3分)
A. 祖母 B. 七娘娘 C. 王囡囡 D. 母亲
【解析】D. 结合第⑩段“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可知,选文仅在此处略微提到了母亲,可知作者对母亲着墨较少。
9. 下列对作者儿时“有两件不能忘却的事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 (3分)
A. 作者儿时不能忘却的两件事分别是“养蚕 ”和“钓鱼 ”,其中作者最喜欢的事是“钓鱼 ”。
B. 养蚕时的“乐事 ”有两件,一件是在满屋的跳板上走,另一件是可以天天吃多量的小食。
C. 王囡囡教会了“我 ”钓鱼,他在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时时引导和照顾“我 ”,犹如兄长。
D. “我 ”热心钓鱼,是因为钓鱼不仅能满足“我 ”的游戏欲,也可以给母亲省下不少菜蔬钱。
【解析】A.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并没有说“钓鱼 ”是他最喜欢的一件事。
10.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中“非常的空气 ”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指的是家里在做丝时将固定不变的物件换成不常见的物件,很是新奇有趣;走跳板、大人们劳动的氛围以及“我 ”可以不断地公然地吃小食。
11. 本文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的都是儿时趣事,请结合两文内容
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儿时趣事印象深刻并作如此生动的描述。(4分)
因为儿时趣事对成年后的作者而言是无价之宝,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惋惜,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意对即可)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 日 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 ”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 ”,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 ”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敬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12. 下列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高兴极了→B. 有点难受→C. 心情淡然→D. 欢喜欲狂
【解析】B. 根据文章第③段可知应是“有点心急 ”。
1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 标题中的“终于 ”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昙花迟迟不开花的不满。
B. 首段“我爱昙花 ”属直接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 文章第③段写昙花的不开花,也为后文写她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D. 最后一段在内容上进一步抒发了对昙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A. 昙花迟迟不开,作者一开始有点心急,但并未不满,而是慢慢淡然,“终于 ”是表达开花后的惊喜之情。
14. 作者笔下盛开的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答出两点即可)
15. 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挚爱昙花。(4分)
①因为昙花外形美丽,香气诱人;②因为昙花的品性,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而且她的生命力顽强。
(三)古代诗文阅读
《论语》五章
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① , 小车无② , 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②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公冶长》)
③子曰:“默而识③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⑤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④ ,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⑤ ,友善柔⑥ , 友便佞⑦ , 损矣。 ”(《季氏》)
【注释】①(ní) :大马车的车辕前端与架辕的横木相衔接的销子。②
(yuè) :插在车辕前端与车衡连接处的活销。③识(zhì) :记忆,记住。④谅:
诚信。⑤便(pián)辟:惯于走邪道,谄媚逢迎。⑥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即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⑦便佞(nìnɡ) :惯于花言巧语。
16. 下列选项中与学习有关的两则是( B )(3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解析】①④与修身有关,②③与学习有关,⑤与交友有关。故选B。
17.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认为的“交友之道 ”是怎样的。(4分)
示例:交友一定要谨慎,与诚信守礼之人、博学多闻之人交往,我们就会不断学习到他们的优点;与阿谀奉承之人、巧言令色之人交往,对我们自身无益。
18.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D )(3分)
A. 人而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B. 不知其可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C.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D. 士不可以不弘毅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析】A. 诚信;B. 知道;C. 表转折,却;D. 表否定/同“否 ”,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询问。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横木上的销子,小车没有横木衔接处的活销,怎么能行驶呢? ”
②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又好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为‘文 ’。 ”
③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
④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自身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吗? ”
⑤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结交诚信的朋友,结交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朋友,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朋友,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齐安①郡中偶题(其一)
[唐]杜牧
两竿② 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③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④忽报侬⑤ , 披襟⑥拦得⑦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⑧ 中。
【注释】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②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根竹竿那么高。③相倚:形容荷叶层层地依偎在一起。④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⑤侬
(nónɡ) :我。⑥披襟:敞开衣襟。⑦拦得:挡住,承受。⑧碧伞:指荷叶。
19. 这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景色是( B )(3分)
A. 秋日暮景 B. 荷与西风 C. 落日烟柳 D. 细草摇头
【解析】B. 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可判断这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景色是“荷与西风 ”。
20. 以上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你参照第一首诗的分析示例, 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情感。(4分)
示例:第一首诗中“绿荷 ”有“恨 ”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诗人伤感不平之情,感情基调凄怨低沉。
第二首诗中“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某班以“走进图书馆 ”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几项任务。 21. 张军同学到学校图书馆还书,管理员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张军同学可
真认真,书上画了那么多杠杠,还有旁批呢! ”对管理员的话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张军同学认真读书的精神值得提倡。
B. 张军同学不应该在书上随意做记号。
C. 张军同学的确是个认真读书的好学生。
D. 张军同学的批注不太美观。
【解析】B. 结合图书馆的规章分析,借阅书籍是不能随意做记号的。
22. 下面是学校图书馆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6分)
示例: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
23. 某同学从网上搜集到一则关于某市图书馆的材料,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市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报刊大约50余万册。②社会科学方面有特色的重点藏书包括地方文献、人物传记、港台书刊和新中国成立前的影印报纸等;
③自然科学方面的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医学以及适合本市农村种植、养殖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等。④市图书馆还收藏了美籍华人贾成宽、石以明,德国侨胞周仲铮,香港石景宜以及作家鲁彦周等社会名人。
第①句成分赘余,应去掉“大约 ”或“余 ”。第④句成分残缺,可在“名人 ”后加“ 的赠书 ”或“ 的丛书 ”。
五、写作能力(60分)
24. 进入初中校园之后,你一定遇到了许多人,这个人也许是严而不厉的老师、聪明好问的同学,也许是热情大方的食堂阿姨、恪尽职守的门卫叔叔……这当中肯定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
请回想其中一位,以“这一次,我想写写这个人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大家展现他/她的特点,600—700字。
写作提示与要求:
(1)明确“这个人 ”的身份,交代“我想写写这个人 ”的原因。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这个人 ”让“我 ”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过程。
(3)表达“我 ”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积极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