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物态及其变化 单元测试题1(解析卷+原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物态及其变化 单元测试题1(解析卷+原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9-05 13:37:09

文档简介

本人声明:本资源属本人原创作品,授予21世纪教育网独家发行。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单元测试题(一)
(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求事理开始的.根据对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分析,你认为吸热、放热特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夏天吃雪糕凉爽
B.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
C.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
D.打铁工匠将炽热的工件放进冷水中淬火
【答案】:C
【解析】:A中雪糕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B和D中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此过程吸热.而C中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中放热.21cnjy.com
2.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

【答案】:A
【解析】:A项中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因为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即发生汽化,从身体吸收热量,所以会感到很冷.B项中“白气”是壶内水蒸气从壶口出来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C项中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变小,物质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D项中“雾凇”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2-1-c-n-j-y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看物质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与易拉罐的底部接触的水蒸气变为固体,由气体直接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故选A.【出处:21教育名师】
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是 ( )
A.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死病菌
B.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
C.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
D.防止水蒸气液化,对于他看清病情是有利的
【答案】:D
【解析】:明确小平面镜在此时的作用是理解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的关键.也是此题的突破口.解答:医生为了看清病人口腔内无法直接看到的位置的病情,需要借助小平面镜,即将平面镜放入口中,通过看该部位平面镜中的像来观察病情.当冷的平面镜放入温暖且水蒸气非常多的口腔内,会有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吸附在平面镜上,导致医生看不清发病位置的像.为了看清病情,就要防止水蒸气液化,所以给平面镜加热一下.综上分析,故选D点评:从使用小平面镜的目的入手可突破此题.
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答案】:B
【解析】:矿泉水瓶“出汗”指的是矿泉水瓶外壁上有水,水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到比较冷的矿泉水瓶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比水温度低
B、冰的熔点就是水的凝固点
C、水温降到0℃就会逐渐结成冰
D、水烧开时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答案】:B
【解析】:冰比水温度不一定低,冰在熔化过程,即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摄氏度,冰水温度相等.故A错误;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故B正确;水要凝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向外放热.故C错误;“白气”不是水蒸气,白气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21教育网
7.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8℃,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他们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完后记下的数据是( )【来源:21cnj*y.co*m】
A.37.5℃和38.5℃    
B.38℃和38.5℃
C.37.5℃和38.5℃
D.38℃和3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计的使用。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下降,使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但是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如果用没甩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若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低,则显示原来的示数。故本题中: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温后,记录数据是38℃和38.5℃,故选B。
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棍儿周围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变模糊,是车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概念。河里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熔化为液态的水;冰棍儿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冰棍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由于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故选D。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9.利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已知它们的沸点分别是-183℃、-196℃和-78℃,当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答案】:B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沸腾的条件及其应用,要知道沸点越低,越容易汽化;沸点越高,越容易液化。从数据中可知,液态氮的沸点最低,则最容易沸腾;而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很难沸腾,相反最容易液化。所以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故选B。21·cn·jy·com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给发烧病人测量体温后放在20℃的室内,体温计一直显示着39℃的示数,说明水银这种物质具有“热胀冷不缩”的反常特性21·世纪*教育网
B.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弦外之音,这可以解读为冰的熔点与气压有关
C.营养专家建议,炒菜时不要先把盐直接撒在高温的锅里,而是在炒熟的菜准备装盘的时候撒少许盐,这是为了减少盐的汽化
D.妈妈们对厨房里的油烟很烦恼,附着在厨房门窗上的“油糊糊”,是烹饪过程中植物油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计的使用方法、熔点与气压的关系及物态变化。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弯曲的缩口,离开身体后,液柱不会立刻回到玻璃泡,示数显示的还是原来的温度,而不是水银这种物质具有“热胀冷不缩”的反常特性;晶体的熔点与上方气压有关系,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弦外之音可以解读为冰的熔点与气压有关;炒菜时不要先把盐直接撒在高温的锅里,而是在炒熟的菜准备装盘的时候撒少许盐,这是为了减少盐中碘的升华;附着在厨房门窗上的“油糊糊”,是烹饪过程中植物油先汽化后液化的结果。21*cnjy*com
1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 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答案】:B
【解析】:水缸中的水蒸发会形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不会以液体的形式吸附在水钢壁上.故A错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固体冰,不会是液态的水.故D错误;水缸中的水汽化会形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不会以液体的形式吸附在水钢壁上.故C错误;水缸外面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缸液化而形成的.故B正确.
12.豆腐光滑细嫩,经冰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成为美味的“冻豆腐”,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原因是( )
A.豆腐冷缩而成的
B.豆腐膨胀而成的
C.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形成的
D.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
【答案】:D
【解析】:豆腐里的水遇冷凝固成冰,体积膨胀而占据一定的空间;豆腐解冻,里面的冰熔化成水并且流走了,冰占据的空间被释放,豆腐中就会出现很多小孔.
13.下列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不同的固体熔点不同
B.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C.同种晶体的熔点高于它的凝固点
D.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答案】:B
【解析】: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只有晶体才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A错;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C错.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D错.www-2-1-cnjy-com
14.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2)(4)
C.(3)(4) D.(1)(3)
【答案】:D
【解析】:“冰雪融化”是熔化现象,要吸热;饮料罐“出汗”是液化现象,要放热;“雾”散去是汽化现象,要吸热;“霜”是凝华现象,要放热.故选D.
15.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
A.凝华 B.汽化
C.升华 D.熔化
【答案】:C
【解析】:碘在加热时,直接由固态变为碘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6.上海世博会使用两种降温方法:冰块降温和喷雾降温.冰块降温,是因为冰块变成水的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喷雾降温,是因为水雾在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也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2·1·c·n·j·y
【答案】:熔化 汽化(或蒸发)
【解析】:冰块变成水是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水雾是液态的小水珠,要吸热降温,只能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熔化和汽化(蒸发)过程中都需要从外界吸热,能够达到降温的目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  21*cnjy*com

【答案】:晶体 固液共存
【解析】: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等于48 ℃),故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在B点刚要熔化,是固态;在C点全部熔化完,是液态;在BC段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8.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 的缘故.
【答案】:水蒸发吸热
【解析】:手上沾水后,手遇到热的馒头,手上的水会蒸发,蒸发吸热,从而降低了手的温度,使手不至感到太热.
19.现在市场热销的空调扇,与秦王建造的阿房宫相似,盛夏来临时,空调扇的盒子中装入冰块,这样房间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是利用冰块熔化时要    热。室外的气温高达35℃,而冰块尚未完全熔化时,冰盒内的温度为    ℃。
【答案】:吸 0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特点。冰熔化时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为0℃。
20.利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没有燃烧。其原因是在加热过程中,水不断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温度    ,也说明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的着火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不变 低于
【解析】:本题考查了水沸腾的特点以及水的沸点和纸的着火点的大小关系,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纸没有燃烧,说明还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故纸的着火点大于100℃,即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
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21.小刚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发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位置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两个现象.
【答案】:因为水沸腾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悬浮在周围的小水珠即“白气”;因为壶嘴附近温度较高,刚出壶嘴的水蒸气并没有液化,所以看不到“白气”,离壶嘴一段距离后,温度相对较低,所以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看得见的“白气”。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放热的过程。水沸腾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悬浮在周围的小水珠即“白气”;因为壶嘴附近温度较高,刚出壶嘴的水蒸气并没有液化,所以看不到“白气”,离壶嘴一段距离后,温度相对较低,所以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看得见的“白气”。
22.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答案】:将冻鱼放到水中时,鱼表面的冰开始从水中吸热,而且冰也达到了熔点,故鱼表面的冰开始熔化,即鱼的温度升高;盆中的冷水,向鱼表面的冰释放了一部分热量,而且水也达到了凝固点,盆中的水一部分会凝固成冰,附在鱼表面上。
【解析】:本题考查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将冻鱼放到水中时,鱼表面的冰开始从水中吸热,而且冰也达到了熔点,故鱼表面的冰开始熔化,即鱼的温度升高;盆中的冷水,向鱼表面的冰释放了一部分热量,而且水也达到了凝固点,盆中的水一部分会凝固成冰,附在鱼表面上。www.21-cn-jy.com
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23.小红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分别绘制了冰熔化时和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丁所示.请你回答:

(1)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2)图丙中,__________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该物质的内能______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版权所有:21教育】
比较图丙中AB段与CD段可以看出;吸收相同热量时,冰升温比水升温快,原因是 。
(4)由图丁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由此可判断出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5)婷婷同学评估小红同学所画的图像丁时指出:图像中的GH段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请你帮婷婷陈述其中的奥妙: 。
【答案】:(1)92 (2)BC 增加
(3)水的比热容比冰大(或水的比热容大或冰的比热容小)
(4)98 低于
(5)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熔化和沸腾的特点.
(1)题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温度计内液柱液面的上表面超过90刻度线两小格,示数为92 ℃.
(2)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 ℃不变,故图像中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冰吸热,使该物质的内能增加.
(3)在相同时间内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等,由题图丙中可知,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冰升温比水升温快,则升高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水比冰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即水的比热容大.
(4)水沸腾过程中对应的温度等于沸点,由题图丁可知,水的沸点为98 ℃.水的沸点与水面上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 ℃,本题中水的沸点低于100 ℃,水面上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5)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不会出现水温升高的现象,小红所画的图像中的GH段是不合理的.
24.如图甲所示是小敏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的装置,从85℃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

(1)实验中小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该?  。
(2)如图乙所示是1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则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
(3)小敏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85
91
97
99
99
99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敏    min时的记录数据明显有误。
(4)水沸腾后,从杯口冒出的“白气”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答案】:(1)增大酒精灯的火焰(或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等) (2)89 
(3)2 (4)小水珠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即水的温度升高得慢,可能的原因有:酒精灯的火焰不足;烧杯中水的质量大等,故可增大酒精灯火焰或减少烧杯中水的量,使水适量即可;(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89℃;(3)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在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应是相同的,1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是89℃,第2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应是93℃;(4)水沸腾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从杯口冒出时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形成了“白气”。
本人声明:本资源属本人原创作品,授予21世纪教育网独家发行。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单元测试题(一)
(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求事理开始的.根据对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分析,你认为吸热、放热特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夏天吃雪糕凉爽
B.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
C.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
D.打铁工匠将炽热的工件放进冷水中淬火
2.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是 ( )
A.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死病菌
B.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
C.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
D.防止水蒸气液化,对于他看清病情是有利的
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比水温度低
B、冰的熔点就是水的凝固点
C、水温降到0℃就会逐渐结成冰
D、水烧开时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7.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8℃,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他们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完后记下的数据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37.5℃和38.5℃    
B.38℃和38.5℃
C.37.5℃和38.5℃
D.38℃和38℃
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棍儿周围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变模糊,是车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9.利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已知它们的沸点分别是-183℃、-196℃和-78℃,当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给发烧病人测量体温后放在20℃的室内,体温计一直显示着39℃的示数,说明水银这种物质具有“热胀冷不缩”的反常特性21·cn·jy·com
B.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弦外之音,这可以解读为冰的熔点与气压有关
C.营养专家建议,炒菜时不要先把盐直接撒在高温的锅里,而是在炒熟的菜准备装盘的时候撒少许盐,这是为了减少盐的汽化2·1·c·n·j·y
D.妈妈们对厨房里的油烟很烦恼,附着在厨房门窗上的“油糊糊”,是烹饪过程中植物油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 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豆腐光滑细嫩,经冰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成为美味的“冻豆腐”,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A.豆腐冷缩而成的
B.豆腐膨胀而成的
C.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形成的
D.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
13.下列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不同的固体熔点不同
B.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C.同种晶体的熔点高于它的凝固点
D.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14.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2)(4)
C.(3)(4) D.(1)(3)
15.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
A.凝华 B.汽化
C.升华 D.熔化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6.上海世博会使用两种降温方法:冰块降温和喷雾降温.冰块降温,是因为冰块变成水的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喷雾降温,是因为水雾在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也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21教育网
1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21cnjy.com

18.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 的缘故. www-2-1-cnjy-com
19.现在市场热销的空调扇,与秦王建造的阿房宫相似,盛夏来临时,空调扇的盒子中装入冰块,这样房间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是利用冰块熔化时要    热。室外的气温高达35℃,而冰块尚未完全熔化时,冰盒内的温度为    ℃。
20.利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没有燃烧。其原因是在加热过程中,水不断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温度    ,也说明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的着火点。2-1-c-n-j-y
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21.小刚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发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位置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两个现象.  21*cnjy*com
22.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来源:21cnj*y.co*m】
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23.小红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分别绘制了冰熔化时和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丁所示.请你回答:

(1)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2)图丙中,__________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该物质的内能______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www.21-cn-jy.com
比较图丙中AB段与CD段可以看出;吸收相同热量时,冰升温比水升温快,原因是 。
(4)由图丁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由此可判断出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5)婷婷同学评估小红同学所画的图像丁时指出:图像中的GH段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请你帮婷婷陈述其中的奥妙: 。
24.如图甲所示是小敏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的装置,从85℃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

(1)实验中小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该?  。【出处:21教育名师】
(2)如图乙所示是1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则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
(3)小敏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85
91
97
99
99
99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敏    min时的记录数据明显有误。
(4)水沸腾后,从杯口冒出的“白气”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