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第一和第二个红点。
【教材简析】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串。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
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谈话: 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
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梅花鹿、小青蛙,还有大象,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3、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板书:森林聚会)
【设计意图:为了在课堂的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心理,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去参加森林聚会的童话故事,还制作了一张生动有趣、有动感音乐的动物聚会课件,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
活动一:分竹笋
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
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3、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板书:大熊猫 5 4 3 8 9 10
小熊猫 5 6 7 2 1 0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那么,从这些不同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6、小结:你看这一种,(用红笔描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同样多(引导: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是不是同样多?那么我们就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我画了两张大熊猫的图片--欢欢和乐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并且一目了然,为分几份和怎样分做铺垫。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几种,经过老师的引导与提炼,总结出平均分定义。】
活动二:巩固练习(动手实践二)
1、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继续用这10个学具帮助熊猫平均分竹笋。(学生分竹笋。)
2、请你们拿出自己喜欢的6个学具,把他们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个学具?还是这6个学具,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学具呢?(学生小组合作分一分、摆一摆,互相检查一下)
3、练习:狮子大王说:“小朋友们,你能说出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吗?(课件出示)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4、小结: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巩固平均分定义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只是表面上的,没有彻底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所以在这个时候设计几道练习题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三、分桃子
1、提问:就在大熊猫津津有味的吃着竹笋的时候,其他小动物们着急了。你看,它们也要求把食物平均分着吃,请你想想,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打开课件)
2、强调:要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想一想,先要把桃子分成几份?每份分几个桃子?请小组合作,继续用你们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注意: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要用我们刚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
(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虽然分法不同,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每只小猴子4个桃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均分。(课件出示)这时候,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也想吃饭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同学们,现在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分一分它们喜欢的食物吗?好,赶快用你手中的学具帮助他们平均分一分。
动手实践四、分萝卜、分松果
活动四:分萝卜
1、(出示课件)看大屏幕。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小结:通过你们的帮助,小兔吃的非常开心。(课件)这时小松鼠在旁边喊:“朋友,还有我们呢。”同学们,小松鼠想让你们怎样分?那每只小松鼠分了几个松果?突然,从旁边又跑过来两只松鼠,它们也想吃松果。这时候,又该怎样平均分松果呢?
活动五、分松果
1、生动手分一分,交流。
2、小结:你们真棒,帮助小松鼠解决了一个小难题,小松鼠说谢谢你们。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明白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时,狮子大王说:“同学们表现的真棒,我要送一件礼物给你们。(每个小组分一个礼品袋)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又设计了这几个环节,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三> 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活动六、自主练习
1、狮子大王考考你:
大王说:“请每组的小组长打开袋子,每个组员一件礼物,这时你会发现每人有一张画有苹果和果盘的数学题,原来狮子大王要考考你。请看题: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果盘里,每盘画几个?还是这12个苹果,如果平均放在3个果盘里,每盘画几个?如果平均放在4个果盘里呢?下面听好要求:请你按照狮子大王的要求,平均在果盘里画苹果。现在开始。
师转着看,选两份在投影仪上订正答案。狮子大王说:你们真棒,希望你继续努力。这时,大力士大象遇到了问题,走,咱们去帮帮它吧。(看大屏幕)
2、大象分椰子
问:看图,9个椰子,平均分给3头大象,你想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继续用学具分一分。)
动手实践五:分椰子
生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师:你是怎样分得?
3、分鲜花
把12朵花平均插在4个花瓶里,你想怎样插?
4、小鸟吃虫子
参加聚会的动物们都在大口吃着鲜美的食物,突然,听到空中传来了声音:同学们看,谁在说话?它们在说什么?谁想读一读?生读:“我们6个小伙伴,一起来捉虫子,我发现了18条虫子。”同学们,你想想看,每只小鸟会吃到几条虫子?生谈。
5、青蛙分气球
这时,小青蛙也蹦蹦跳跳着来了,他说:我也想考考大家。(看大屏幕)10个气球,平均分成()束,每束有()个。
师:你们学的真好。
6、小猪吃西瓜
就在这时,小猪肥肥也扭着屁股走来了,他说:“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也想考考大家,看看谁最爱动脑筋。有12个西瓜,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猪,每只小猪有几个西瓜?如果平均分给3只小猪,每只小猪有几个西瓜?如果平均分给4只小猪呢?师:小猪肥肥说:“你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这5道自主练习题从最基础的平均分问题到最后的开放题,难度渐渐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第一个自主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苹果,以往的自主练习题都是以圈一圈、连线等形式出现,我却创造性的让学生画一画,往盘子里画苹果,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余的几个自主练习也都是围绕着情境串展开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
活动七:回顾整理
1、今天的动物聚会就要结束了,小动物们都有点舍不得了,因为他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邀请你们成为他们的荣誉市民。呢高兴吗?那这节课你有没有感到遗憾的地方?生自由谈。
2、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学会了怎样解决平均分问题,同学们感到很快乐,因为你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帮助别人。
课后反思: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第一和第二个红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 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自主练习中包括:狮子大王考考你、大象分椰子、小鸟吃虫子、小猪分西瓜、青蛙分气球,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 ,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