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14课 难忘九一八(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下第14课 难忘九一八(2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05 00:11:14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 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九一八事变: 历史的十字路口1.事件经过1931年9月18日,
导火索:柳条湖事件
结果: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同胞成了亡国奴。
材料 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结合材料,思考东北短时间内沦陷的原因。
一、九一八事变: 历史的十字路口 人们愿意买这款香烟说明了什么? 一、九一八事变: 历史的十字路口2.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
“加紧在北满军队中的工作, 组织它的兵变与游击战争, 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1931年9月22日)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赵一曼
摘自《抗战家书》赵一曼和儿子唯一一张合影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1931年9月24日,上海学生赴京请愿二、危机加剧与爱国浪潮的高涨
我从南方到了华北还不久,但这环境给我极大的苦楚。我有时烦闷得像胸口塞了一块重铅,有时悲愤得血管像要爆裂,但悲愤有什么用呢?
敌人更聪明了,竟不血刃的得了华北二省。他们得寸进尺的野心,固不足异,但我们政府的含垢忍辱,何以至于此?政府当局及学校当局屡次谆谆告诫,要学生安心读书,但是敌人的飞机尽在我们头上掠过,所谓野外演习的炮声震得教室的玻璃窗发抖,机关枪不断的响着在打靶。这一颗颗的子弹,好像每颗都打在我们心上一样的难过。先生,我们能念书吗?载于《大众生活·第1卷第6期》,1935年12月 各界市民杭州市各界群众举行抗日救国大会上海市民抗日救国大会会场 1931年9月23日……在公园路体育场举行各界反日救国大会。各界代表表示:“要求中央对日宣战,南京全市民众走在前头”。
——《南京人民革命史》各界市民工商界 上海市抗日救国联合会王晓簌率众宣誓:“彻底对日永久经济绝交,如再有对日买卖,一经查明,由人民裁判。
——《申报》1931年9月29日二、国民的战歌——群众性抗日爱国运动二、国民的战歌——群众性抗日爱国运动《长城谣》
潘孑农词 刘雪庵曲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寇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张学良、杨虎城奉命在陕北一带“剿共”“攘外必先安内!”
西安占领东北后,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行馆,位于临潼华清池蒋介石藏身处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1.西安事变的爆发
时间
人物
2.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 过去,委座和我曾向我们的军队表示,一俟时机来临,定将允许他们实现与日寇决战的愿望。为了控制我们的军队,我们应该遵守自己的诺言。否则他们不仅把我,而且也会把委员长看作骗子,从而不再服从我们的命令。请委座下令让我动员部队吧,如果不能动员整个东北军,至少要动员一部分,立即开往绥远,去支援那些正在实现自己神圣使命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志士们。如果能这样,我和我十万将士,将永远追随委座,至死方休。
——《张学良上蒋委员长请调东北军至绥远前线电》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
逼蒋联共抗日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3.西安事变的解决 (国民党内的分歧)材料:苟有其他途径可寻,又何必军事解决呢… …若使用武力,倘处置失当,即酿成民国以来空前之战祸,实关系全民族最重大之问题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3.西安事变的解决 (中共内部的分歧)
材料 坚持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立场,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材料 (毛泽东在致张学良电报中说)“蒋某确系卖国独夫,理应付之国法,弟等极力赞成应由人民公审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三册
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 3.西安事变的解决 (国际社会的不同看法)
材料 在事件之后,中国社会的所有力量相当可观地团结在南京政府的周围……人民统一战线……不应被看作反对南京的阵线,而应当是与南京团结的阵线。
——苏联《消息报》
材料 日本企图“利用该兵变,以谋求对华政策之推进”
——《西安事变简史》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3.西安事变的解决
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4.西安事变的结果及影响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三、西安事变: “我们同仇敌忾”这些历史人物有何相同的精神?你有何感受?
第14课《难忘九一八》学案
笔记(在学案上记录历史信息,也可以勾画在书上)
个人感受(以关键词的方式记录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思考、感悟)
一、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十字路口
记录下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信息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时间;导火索是:
;当时政府推行 政策,导致
结果。影响是:
2.查找资料,列举东北抗战英雄2-3人。
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精神?你有何感受?
二、危机加剧与爱国浪潮高涨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时局呈现怎样的趋势?
你有何感受?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国共双方分别提出什么主张?
共产党提出 战线
蒋介石等人则提出 。
共产党人具有怎样的精神?
三、西安事变:我们同仇敌忾
记录下西安事变事变的基本信息
西安事变的时间: ;
发动者是:
思考西安事变的原因及目的
对比九一八事变后政府的政策,思考“发动者”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具备怎样的精神?记录下你的感受。
思考西安事变的结果及影响
西安事变的结果:
西安事变的影响:
上述历史人物的精神有何共同之处?
与同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有何感受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教学重点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音像资料及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935——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音乐 《松花江上》)
这一年,日军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北平、天津等地危在旦夕,华北面临沦陷;
2年前,日军突入长城沿线,随后察哈尔、热河被日军侵占;
4年前,日军进攻东北,东三省沦陷。
4年来,民族危机不断加剧;4年来中华民族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生死抉择。
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感受民族的精神。
1931年民族危机的爆发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结合歌曲视频讲述九一八事变过程。
时间、导火索、结果。
结合视频及材料,思考为何东北会在如此短的时间沦陷?
“我的家在东北送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刻”——面对国土的沦丧和政府的“不抵抗”,东北的民众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东北沦陷后,有一款香烟行销中国各地。从香烟包装上,你能读出什么历史信息?
同学们能说说马占山的事迹吗?
思考以他命名的香烟的行销说明了中国民众对他的行为是怎样的态度——记录下你的感受
在白山黑水之间,还有一位英雄,她有两个身份:共产党员、母亲。她就是赵一曼:
赵一曼受党组织委派离家赴东北抗日,当时儿子宁儿刚刚一周岁。她离开之后,几乎没有消息,唯有这份信,多次辗转留了下来。
我们都为人儿女,如果站在宁儿的角度,相对妈妈说什么?
我们都是中国人,站在民族的角度,感受赵一曼的精神——记录下你的感受。
听歌曲《毕业歌》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们共同的选择是什么?
“国已不国,家何以为家”?自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有一位学生从内心爆发了这样的呼喊:
读完这封信, 哪一句话让你感受最深
当时的国人感受如何?
——记录下你的感受。
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当时中国人民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我们能够感到全民族共同的呼声是什么?
通过地图展示——民族危机的加剧
通过歌曲《长城谣》感受全民族的诉求
1935年,党中央和红一军经历长征,来到陕北。在长征途中,面对民族危机,中共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同样是1935年,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表明政府外交态度趋于强硬。
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仍然有人抱有这样的态度——材料指出,蒋介石对中共抱有怎样的态度。
······
也就是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在国民党当局上述政策的指挥下,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奉命驻扎在陕北一带,企图“剿灭”刚刚完成长征的红军。
而蒋介石也飞抵西安“督战”。
1935年,民族危机加剧,爱国浪潮高涨,抗战思想的分歧,政局却暗流涌动——面对又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抉择?
——一个突发事件,将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国内多家报纸,报到此时
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中央日报》···
国内发行量名列前茅的《大公报》···
西北军控制的《西北文化日报》···
东北军接管的《解放日报》····
四家报刊都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同一事件,说法各异——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请同学说说这件事的经过
西安事变固然与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蒋介石的态度有关,但是与张学良本人的心理变化也密切相关——他为何扣留蒋介石?
还记得九一八事变后,政府的政策吗?张学良此时的态度发生什么改变?
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从报纸中搜寻历史讯息。
如何解决西安事变?
国民党内部面临分歧:部分人提出“严办”,并且调兵遣将,谋划进攻,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另一部分人反对武力解决。

中国共产党内也有分歧:
有人主张团结抗战,和平解决
有人主张卖国独夫,应当公审
国际社会的看法各异
有主张团结
也有希望渔翁得利的
你们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为什么?
杀掉蒋介石,对国内局势有什么影响?对抗日斗争有什么影响?
其实人民的呼声最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
西安事变结果如何?
(看书找到结果)·····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斗争朝一个方向,枪口朝外响”,这是历史十字路口,中华民族的选择!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歌曲《保卫黄河》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走向中华民族抗日的道路。
相同精神?感受(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节课的笔记,思考他们对日寇侵略的态度,他们有何相同精神,谈谈感受)
在危机面前,一些人始终走在前面,还有一些人抱着各种想法,出现过动摇(如:国民政府、张学良),但是他们最终都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这种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身份的同仇敌忾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视频
编辑音乐,串联本课主要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