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
执笔人
审核人
年
月
日
课题
七律·长征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1.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课前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2.诵读诗歌要准确把握节奏,恰当处理重音,融入自己的情感。3.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知识构建
1.正确朗读、背诵诗歌。2.识记七律的基本常识。3.了解文学常识及文章的背景相关知识。
相关链接
【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2.作品简介《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3.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是风雷激荡的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记录和载体,遂成为史诗;是毛泽东本人那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人生经验的写照,凝聚着他的精神、情感、理想和愿望,遂成就了他所赞同的中国传统诗学思想——“诗言志”的审美特征。【背景知识】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七律常识】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知识预习
一.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二.释义:1.逶迤(wēi
yí):弯曲绵延的样子。2.磅礴(páng
bó):气势雄伟的样子。3.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4.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5.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开颜,欢悦的意思。6.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7.等闲:寻常,平常。8.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9.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三.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四.听歌曲《长征》。
课堂探究
1.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3.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1)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2)三种修辞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3)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课后作业
1.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欢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提高审美情趣。2.怎样认识毛泽东这位领袖诗人 柳亚子先生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一词中曾这样高度评价与赞扬毛泽东的诗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他认为毛泽东才华横溢,是古代任何词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苏东坡的词虽然气魄豪迈,但还是不如毛泽东。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只会在词中发发牢骚。至于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他仅会雕饰一下词句而已,就更不值一提了。只有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词人。应该说,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当然,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的遭遇是一个时代悲剧。他们个人无力与一个朝廷政府相抗衡。他们报国无门,心中委屈,在词中舒舒自己的胸中郁气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曾出现两次高峰,一次是长征前后,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无一不是党的危险和艰难时期。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他写出的诗词都是激荡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之所在。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这是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共同评价。那么,毛泽东为什么有在诗词中显示如此巨大的豪气和魄力?对此姚雪垠曾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他身上的这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几个‘伟大’作为条件,他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革命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确实,毛泽东的诗词不同于任何文人笔下的作品,也不隶属于文坛上哪一个流派。它是一个领袖人物在革命过程中的抒情言志,是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晶。应该说,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伟大的诗词大家,可算是千古绝唱第一人。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课题
七律·长征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学习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知识构建
【文章主旨】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写作特色】1.选取典型事例反映中心。长征是一个大题目。在这样一年的长途跋涉中,红军跨过了多少高山大河,踏过了多少丘陵草地,闯过了多少自然的关隘和人为的封锁线,有多少次值得记录的胜利战斗,有多少应该大书特书的革命斗争故事!毛主席则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寥寥数笔,便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勾画出来。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件事都十分典型。2.两条思维线并驾齐驱。全诗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3.语言精练优美。全诗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有力地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歌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比喻句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句有“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对偶,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相关链接
1.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2.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3.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萧华《过雪山草地》 《七律·长征》诗和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按: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的,是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一诗。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如果把这首诗换成更通俗的形式,那就是: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而同工!(路则逢、田翠云等编著《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第236—23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二版)
知识预习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课堂探究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乌蒙山” “金沙江”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对偶、夸张、比喻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奔腾的金沙江水浊浪滔天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4. 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因为诗人坚信红一、红二方面军能够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涛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5.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长征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草芥,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面对这千年积雪万丈高寒的岷山,庸人懦夫只有胆战心惊,丧魂失魄,而红军战士却是“更喜”。“更喜”二字,饱含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陕甘宁根据地就在眼前,长征的最后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怎能不开颜欢笑呢?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1.填空:这首诗生动形象地 红军 的光辉战斗 ,热情洋溢地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 和 ,充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 和 。(概括了 长征 历程 歌颂了 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显示了 生命力 战斗力)2.“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课后作业
1.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感兴趣,你就读一读《毛泽东诗歌鉴赏》或《毛泽东和诗》。2.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3.长征是什么?(1)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2)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3)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4)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