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树
天
和
空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 著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The Tree And The Sky
素养目标
Qualitative Goals
壹
通过诵读诗歌,理解并积累“挺拔地静闪”等新颖的词语组合,学习诗人颠覆常规语言、转换日常经验的表达技巧。
贰
分析诗中“树”的人格化特征及“树和我们”的联系,探究诗歌如何通过“聚点”建立现实不同领域的关联。
叁
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清澈的意象和神秘的意味,感受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醒着的梦”的独特艺术魅力。
肆
认识特朗斯特罗姆的诗艺特点,了解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新课导入
Introduce a new lesson
同学们,当我们在雨中看到摇曳的树木,会想到什么?是自然的景致,还是生命的律动?今天让我们走进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何赋予树以灵性,让它在雨中匆匆行走,在晴夜静静等待,在平凡的自然景象中,书写出生命与时间的诗意对话。
壹
文学常识
PATRT-01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瑞典诗人、心理学家
/ 1931年4月15日—2015年3月26日
1931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2015年去世。他一生创作诗歌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精雕细琢,语言凝练,意象深远。他的代表作包括《诗集》《记忆看着我》《野蛮的沉默》等。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融合了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被誉为“瑞典的王维”。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其“以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打开通往现实新维度的大门”。
个人简介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强调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常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现实。超现实主义则强调潜意识、梦境与现实的融合,追求语言和意象的自由组合。这两种流派都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链接
Knowledge Link
写作背景
Writing Background
《树和天空》创作于20世纪中后期,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风格成熟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欧洲文学界正经历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汇,诗歌创作更加注重意象的营造与语言的凝练。特朗斯特罗姆深受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但他并不追求晦涩难懂的表达,而是通过日常景象的重新组合与语言的精炼,创造出富有哲思和画面感的诗意空间。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通过树与天空的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树和天空》是一首现代自由诗。自由诗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格律和押韵形式,更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和意象的构建。其语言简洁、意象鲜明,常常通过跳跃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现代自由诗强调“诗是聚点”,即通过意象的集中与碰撞,展现现实的不同层面。这首诗正是通过树与天空这两个意象,将自然与人类的情感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诗意的对话。
文体知识
literary knowledge
贰
PATRT-02
整体感知
《树和天空》这一题目简洁而富有诗意。它将“树”与“天空”两个自然意象并列,暗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树是大地的生灵,天空是自然的广阔背景,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世界的基本图景。题目不仅点明了诗歌的主要意象,也暗示了诗歌的主题: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通过树与天空的互动,诗人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题目解读
Interpret the topic
内容概括
Content Summary
第1部分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歌。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第2部分
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叁
PATRT-03
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
Works Appreciation
这首诗题为“树和天空”,请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直接描写“树”的动作和状态的关键诗句,并简要概括“树”在诗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诗中直接描写“树”的动作和状态的关键诗句有:“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雨停歇。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树”在诗中的过程是:雨中匆匆走动、汲取生命 -> 雨停后停下脚步 -> 晴朗夜晚挺拔静闪 -> 与“我们”一同等待雪花绽开的瞬间。
诗中除了“树”,还出现了哪些重要的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与“树”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核心场景?
诗中除了“树”,还出现了“雨”(“在雨中走动”、“倾洒的灰色”、“汲取雨中的生命”、“雨停歇”)、“天空”(诗题,以及隐含的“晴朗的夜晚”、“雪花在空中绽开”所依托的背景)、“雪花”(“当雪花在空中绽开”)。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核心场景:一棵树在雨中活动、雨后静立,最终与“我们”一同在天空下等待雪花绽放的自然画面。
作品鉴赏
Works Appreciation
课文解读中提到“对常规语言的颠覆和日常经验的转换,是这首诗的一个鲜明特点”。请以“一棵树在雨中走动”或“它有急事”为例,分析诗人是如何“颠覆”常规语言和转换日常经验的?这种“颠覆”的目的是什么?
以“一棵树在雨中走动”为例,常规语言和日常经验中,树是固定不动的,走动的通常是“我们”(人)或其他动物。诗人却将“走动”这一动态行为赋予了树,说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我们身边”,这就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树静止状态的固有认知,将人的动作转换到了树的身上。再如“它有急事”,“急事”通常用来形容人因某种重要事务而产生的焦急心情和状态,诗人用它来形容树,使得树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和目的。这种“颠覆”的目的,根据课文解读,“不是为了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为了通过这种‘颠覆’,引导我们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世界的新鲜的感受。”
作品鉴赏
Works Appreciation
诗人将“树”描绘成“挺拔地静闪”,你认为“静闪”一词好在哪里?它如何体现了树在雨后晴朗夜晚的状态,并带有一种“神秘的意味”?
“静闪”一词用得极为精妙。“静”字准确描绘了雨停之后树的静止状态,与前文雨中的“走动”形成对比;“闪”字则赋予了静态的树以动态的光影感。在晴朗的夜晚,月光或星光洒在湿润的树叶上,可能会反射出微弱而闪烁的光泽,这种光泽不是强烈的照耀,而是静谧中的微光闪烁。“静”与“闪”看似矛盾,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写出了树的沉稳挺拔,又写出了它在特定光线下微妙的动态美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仿佛树在静默中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生命律动,体现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意象清澈,富于画意,却又总是带着某种神秘的意味”的特点。
作品鉴赏
Works Appreciation
课文解读指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在这首诗中,“树”与哪个领域建立了“突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在这首诗中,“树”与人的领域(“我们”)建立了“突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赋予树以人的行为和情感特征建立起来的。诗人让树像人一样“走动”、“有急事”、“停下脚步”、“等待”,特别是最后明确点出“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使得树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物体,而仿佛成了与“我们”拥有共同体验和情感的同伴,从而在原本分隔的“树”(自然物)与人(人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结。
作品鉴赏
Works Appreciation
诗的最后写树与“我们”都在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那么,“雪花”在这里有什么寓意?
“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蕴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预示着寒冷,然而它又恰恰突显生命的强大意志。另外,“雪花”也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世界。
小结:诗人在雪花这一物象中寄寓推崇圣洁与美,欣赏生命之花,让生命归属自然的情感。
作品鉴赏
Works Appreciation
如何理解“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这句话在诗中的作用?它如何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这句话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起到了升华主旨、深化意境的作用。首先,它再次强化了树与人的平等地位和情感共鸣,将树彻底纳入了“我们”的情感共同体,完成了“不同领域间”联系的建立。其次,“等待”这一行为赋予了诗歌一种宁静的期盼感,而“瞬息”则暗示了美好事物(雪花绽开)的短暂与珍贵。树与人共同等待这一“瞬息”,使得这种等待超越了个体的体验,具有了普遍性,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期盼生命中美好瞬间的深邃意境,也引发读者对这种共通体验的思考。
作品鉴赏
Works Appreciation
肆
PATRT-04
归纳总结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这首诗中的“天空”和“我们”,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诗题为“树和天空”,而“树”在诗中体现得比较突出,“天空”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①诗中“树”这一意象是突出的,而“天空”其实也是无处不在的。除了第二节末句中直接提及“空中”外,第一节中的“雨”“倾洒的灰色”“果园”“黑鹂”、第二节中的“晴朗的夜晚”“静闪”等意象或词语,都代表着“天空”的存在。其实,“树”本身就扎根大地指向“天空”。
②“树”和“天空”之间的关系: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永恒的关系。“树”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存在,这种存在之间相互关爱与扶持,既在无限和永恒的“天空”下积极地承受着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
第一节写“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倾洒的灰色”,充满生命的搏击、忙碌、成长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
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以静为特征。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代表着自然界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有急事”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经历过生命的奔波与成长,心中对未来又充满一种美好的期待。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书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比较《树和天空》与你学过的浪漫主义诗歌(如普希金的《致大海》),在情感表达和意象选择上,《树和天空》体现了哪些现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浪漫主义诗歌情感往往热烈奔放、直抒胸臆(如《致大海》中对自由的热烈向往和对大海的深情礼赞)。而《树和天空》的情感表达则更为内敛、含蓄、客观。它没有直接抒发诗人的强烈情感,而是通过对树的拟人化描写,营造一种氛围,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微妙情感和哲思,如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悄然感悟。
1.情感表达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比较《树和天空》与你学过的浪漫主义诗歌(如普希金的《致大海》),在情感表达和意象选择上,《树和天空》体现了哪些现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浪漫主义诗歌的意象往往宏大、鲜明,富有象征意义,且情感色彩浓厚(如“大海”象征着自由和力量)。《树和天空》选择的意象则相对日常、平凡(树、雨、天空、雪花),但诗人通过“颠覆常规语言和日常经验”(如树“走动”、“有急事”),赋予了这些日常意象以全新的、陌生化的诗意,使其具有一种“神秘的意味”。诗人更注重意象之间的“突然的联系”,而非线性的情感铺陈,通过奇特的想象(如树的“静闪”)和视角转换,创造出新颖的审美体验,符合课文解读中提到的现代诗歌“更重视发掘意象内在的多重蕴意,常常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法将看似疏远甚至对立的意象组织在一起”的特点。
2.意象选择与处理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诗人通过“颠覆”我们对树的常规认知,引导我们“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当你尝试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或发现?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并思考这种“重新审视”对我们有何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对每天乘坐的公交车感到习以为常,只将其视为代步工具。但有一次,我注意到车窗上凝结的雨滴在行驶中形成的流动轨迹,阳光透过雨滴折射出的七彩光斑,以及不同乘客脸上或疲惫或期待的神情。当我不再仅仅关注“到达目的地”这个结果,而是用新的眼光去观察公交车内的细微景象和人情百态时,我发现这个熟悉的空间也充满了动态的美和生活的真实感。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诗人通过“颠覆”我们对树的常规认知,引导我们“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当你尝试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或发现?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并思考这种“重新审视”对我们有何意义?
这种“重新审视”的意义在于,它能让我们从麻木和惯性中惊醒,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之处,感受到世界的新鲜与奇妙,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当下。正如诗人通过对树的“颠覆”描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树的生命活力及其与人类的情感联结,这种审视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以更开放、更敏锐的心态去感知世界,丰富我们的精神体验。
问题探究
Question exploration
文章主旨
Theme of the article
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人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树和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板书设计
Blackboard Design
伍
PATRT-05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Classroom test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天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当堂检测
Classroom test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 “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天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 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C
解析:“借以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文中“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当堂检测
Classroom test
2.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 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 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D
解析:“节奏急促紧凑”错误。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
当堂检测
Classroom test
3. 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义?
答案: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含义理解的能力。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当堂检测
Classroom test
4.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
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
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首先应找出直接描写野花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
感
观
谢
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 著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The Tree And The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