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陆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永遇乐》
--屈原《离骚》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为国投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慷慨就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精忠报国
《示儿》(85岁)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的爱国之情
了解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生逢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一生都在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一直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作者生平
年少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行书。
陆游虽然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但是他的父亲陆宰是有名的爱国志士,被罢官后去了东阳投靠当时的民间抗金团体,陆游6岁到9岁便是在山寨度过,这三年草寇生涯,陆游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
作者生平
短暂的军旅生活
48岁这一年,陆游终于来到南郑抗金前线,这是陆游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段时期,这是他期待了一辈子梦想落地的地方,他终于来到边关,匹马戍梁州。在南郑不久,张炎被撤回,陆游也被撤回四川,细雨骑驴入剑门,战马出征的梦想就此破灭。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解 题
写,抒发
愤懑
所书何事
因何而愤
如何抒愤
满江红·写怀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所愤之事: “世事艰”,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屡遭打击而“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理解诗意
思考1:颔联写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观失而复得。
思考2:诗人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理解诗意
颔 联
楼船
夜雪
瓜洲渡
铁马
秋风
大散关
紧张的战争氛围
险要的军事据点
酷烈的战争坏境
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书”:两次正面抗金之役(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理解诗意
列锦: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艺术手法)
颔联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叠加,展现了声势浩大,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抗金场面,将诗人抗金的志向具体化。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颈联
理解诗意
塞上长城——用典
效法先贤,希望能成为一名抗敌的英雄、一代名将。
——明志
现实
一场空,
早生华发
对比
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愤”空自许:壮志难酬
“愤”鬓先斑:年华已逝
“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古诗鉴赏——炼字
炼字步骤:释字义+解句义+明手法+说效果
1.释字义:“空”即白白地,写出诗人伟大抱负无法实现的失落感;“已”已经,写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
2.解句义:可惜啊,我曾经自认为是“塞上长城”(守边御敌的将领),如今壮志未酬,镜中的我却早已两鬓花白,。
3.明手法+说效果:运用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惆怅、悲伤愤懑。
诗句中“空”和“已”两字运用的好,好在哪里,结合诗句分析。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用典:诸葛亮
抗金复国,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明志
现实
小人当道,
朝廷主和,
无人能担大任。
对比
愤
国土难收,功业难竟!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
整体感知
诗人“书”了哪些事?
书 愤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整体感知
哪些事让诗人感到了“愤”?
书 愤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的根源是什么?
究其根本,诗人的“愤”在于三个方面: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根源:朝廷主和、打击主战派
小人当道、政治黑暗
思考3:分析如何书愤?
鉴赏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直抒胸臆,写早年壮志,道出辛酸与坎坷。
列锦,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与如今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用典,立志捍卫国家,却年华空老、壮志未酬。
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自勉,借古讽今,暗讽南宋苟且偷安。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全诗虚实结合,回忆早年战场、壮志,与如今的年华已老、壮志难酬作对比,表明报国无门的激愤之意、悲愤之情。
拓展训练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他们所书的都是什么?是什么造成的?
共同的情结:
相同的际遇:
收复中原的大计
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壮志难酬、年华空老
时代的悲剧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来宣泄内心的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美梅花精神的同时,又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展示了自己的高洁人格。
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
钗头凤(1)
红酥手,黄縢酒(2),满城春色宫墙柳(3)。东风恶(4),欢 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5)。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温鲛绡透(6)。桃花落,闲池阁
(7)。山盟虽在(8),锦书难托(9)。莫、莫、莫(10)!
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 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那样稀 薄。满怀的忧愁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错,错,错!
春天美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 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
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莫,莫,莫![5]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黄昏骤雨催花落。晨风吹干泪水,脸上残留泪痕,想写下 心中愁思,却不知如何下笔,只能倚着斜栏自言自语。这一切怎么那么难、难、 难 !
今时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一般反反复复。夜风刺骨, 彻体生寒,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尽了,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 样了吧 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只得瞒、瞒、瞒!
钗头凤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译文
理解性默写
1.《书愤》中的“ ,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2.《书愤》中, “ , ”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3.《书愤》中“ ,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4.《书愤》中 “ , ” 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古诗词鉴赏题
(2020·全国3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 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C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