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主题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主题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7: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主题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百草园的月色
①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②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一方黑色的木板门,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中国现代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就在这窄窄的门洞里面诞生。宅院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屋里有一个捣米的石白。
③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④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的桑椹”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⑤月色朦胧。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听一位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⑥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⑦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
⑧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⑨当时教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矮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缘到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悄悄地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⑩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读书,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读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是极易与这篇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的。
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秃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
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不同情境下的“百草园” 特点 情感
月色下的百草园 ① 满足
在“我”心中的百草园 动人 向往
② 充满意趣 ③
2.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文章最后两段以感叹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选文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景物描写与课文链接有何相似之处?请从景物丰富、描写有序、形色兼备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结合内容分析。
课文链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童年的钟声
厉彦林
①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在鼓掌。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那天人合一的仙境,如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③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清风下轻轻地摆动着的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钩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去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山蝎子和土鳖。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开大的石头块,就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一只两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得一蹦老高。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啦……
⑥中年人、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份责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1)本文第③段讲述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
(3)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童年的钟声”为题目的好处。
(4)文章第②段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2段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人认为本段与主题关联不大,应该删除,请谈谈你的看法。
6.学习小组成员推荐大家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虫趣亦童趣
胡圣宇
①夏天,那些抖着翅膀在阳光下飞翔的蜻蜓,趴在树梢上声声叫着夏天的知了,提着灯笼在瓜棚下巡逻的萤火虫,撑着尖角在草地上匍匐前行的甲壳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精灵,不经意间占据了我的童年时光。
②我蹲在路边,把一只死苍蝇放在一只蚂蚁旁边。蚂蚁闻了闻苍蝇,左转一圈,右转一圈,绕来绕去转了好几圈,还不时用触角去触碰苍蝇。过了好一会儿,蚂蚁不动了,盯着面前的苍蝇。突然,它钻到苍蝇底下,用头顶把它顶了起来,踉踉跄跄走了几步后,又放下了。我猜想,它一定急于把苍蝇搬回洞去。要是我能帮帮它该多好。这时,正好附近有一只蚂蚁在闲转,我把它抓住,放在苍蝇旁边,让它们一起搬。可我想错了,我一放下它,它就匆匆跑了。想必这只蚂蚁正在散步或旅行,我坏了它的雅兴。那只蚂蚁很不甘心,围着苍蝇又转了几圈。这时,又一只蚂蚁出现了,它们用触角碰了碰,刚来的蚂蚁火急火燎地掉头就走,不一会儿就领着长蛇似的队伍奔来。短暂“磋商”后开始搬运,它们把苍蝇团团围住,推的推,拉的拉,苍蝇终于被搬动了。
③夏天,是知了的天下。乡下有一句谚语:“知了知了,新米饭到了。”在此起彼伏的知了声里,稻谷飘香,农民开始忙着割稻了。当第一声蝉鸣从树叶的缝隙里和阳光一起倾泻下来时,小伙伴们用细竹丝编个圆环缠上一个网兜,绑在长竹竿上,兴奋地冲向小树林。我们站在树底下,屏息凝神,看准,猛地一罩,知了一飞,就被网在兜里。“抓住了!抓住了!”我们几乎同时欢呼起来,小树林里瞬间充满了快乐。
④知了有一对圆溜溜、乌黑的眼睛,活像两颗精巧光亮的珍珠。被捉后,它们大多呆若木鸡,雄的揿一揿背上虽然会叫,却不再像在树上时叫得那么嘹亮。小伙伴们用一根细线套在它坚硬的颈部,像放风筝一样地玩。有时,小伙伴们也一起比赛,看谁的知了飞得更高。
⑤蝴蝶,脂粉气太重,不在我们所玩之列。蜻蜓不经玩,一会儿就垂头丧气。虫子中,我偏爱蛐蛐。蛐蛐天生具有大将之风,你看它那勇猛刚毅的“豹头”,还有上面那一双鼓鼓的“虎眼”,与《水浒传》里头的英雄好汉“豹子头”林冲有得一拼,是小虫里的第一条好汉。
⑥月亮上山,蛐蛐提着弦琴上场了。我和小伙伴们会循着蛐蛐的叫声去寻找它们的藏身之处。蛐蛐听觉很灵敏,只要有轻微的响动,叫声就会戛然而止。我们屏住气息,与蛐蛐斗智斗勇,与蛐蛐比耐心,比狡猾。等鸣叫声再次响起,我们突然打开手电,一只蛐蛐在手电筒发出的光束里一动不动。我把手指拢起来,掌心弓起,像个罩子,一跃而起,饿猫捕食般将蛐蛐捂在手掌下。
⑦蛐蛐的品相有好有坏,我们精心挑选,将好的带回家,放进细竹筒中。与小伙伴斗蛐蛐,是童年的一大乐事。斗蛐蛐时,常用一根蛐蛐草逗弄,一会儿它们就龇牙咧嘴,两根触须顶直,掀起翅膀上下震动,威风凛凛地发出“蛐——蛐”声。两只蛐蛐儿鸣叫着拧在一起,撕咬得难舍难分。最后,一只落荒而逃,另一只欢叫着乘胜追击。蛐蛐的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振翅,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弦。
⑧除了蚂蚁、知了和蛐蛐,童年还有许多其他的昆虫伙伴。有虫子陪伴的夏天,欢腾热闹;有虫子陪伴的童年,快乐无忧。每一只鲜活的虫子犹如一首童谣,在我的心间缭绕。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06月22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虫趣亦童趣》为题,新颖别致,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占据”表明作者的童年时光被蜻蜓等小虫子占满,表现了作者的不悦。
C.第⑤段中,作者把蛐蛐与《水浒传》中的林冲相比,表达了作者对蛐蛐勇猛刚毅的赞美。
D.第⑦段中的加点词“落荒而逃”“乘胜追击”,从侧面写出了作者与小伙伴斗蛐蛐时的兴奋与激动。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与“虫趣”相关的几件事。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第⑤段写蛐蛐之前提到蝴蝶、蜻蜓有什么作用?
(5)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回忆了与小虫子相关的童年经历,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七十年前的开笔
聂绀弩
①我是庚戌年开笔的。即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宣统二年。这年正月十六日发蒙,一个月读完了《三字经》,又一个多月读完《学而》,读到《先进》不几页,放暑假,在家里休息。
②有一个晚上,有个隔壁小女孩来玩,爹很喜欢她,高兴地告诉她打拳,自己先做个动作,叫她跟着学。她很聪明,教一遍就会。爹把盘子里的蜜樱桃用手拈了一颗送到她口里,她道了谢,就欢天喜地跳跳蹦蹦地回家去了。
③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了,心里想道:“我爹什么时候也给我嘴里放一颗什么吃的呢?”
④“聂绀弩!筛杯茶来!”爹说。我立刻在包壶桶里倒了茶送去。爹不接茶,却注视着我的两眼。“哪样搞的?哭了!”我本没掉泪,爹一说,我就再也憋不住,泪雨哗地一下子洒下,有的滴到茶杯里了。
⑤爹接了茶,指了指座位说:“你坐下!”我就坐下了。爹问我:“你几岁?”
⑥“我八岁了。”
⑦“上学多久了?”
⑧“今年刚上的。”
⑨“已经读书了,不管读了多久,总要懂一点事了。你哭,告诉我是为了什么?”
⑩我回答不出,反而抽抽噎噎哭出声来了。
“是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你?”爹说,“我不喜欢我的儿子,却喜欢隔壁家一个不相干的女孩子,你想想有这道理吗?你读书,我到你先生那儿了解过了,除不很会背书以外,对于一个刚发蒙的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你读《三字经》的时候,能够告诉别人《学而》的字。你偷听先生跟别的大学生讲书,听得很有味儿,好像比那个大的学生还懂得多些,先生都看在眼里了。我跟先生商定,彼此都不要当面夸你。你小,怕把你夸骄傲自满了。这些事我能不喜欢?过两年,你要开笔做文章,要是文章做得好,我更喜欢你。”
我突然问:“什么叫做文章?”
“比如说,出一个题目,你把那个题目的意思讲出来,发挥出来,用文话写在纸上,就叫做文章。”
我说:“这还不容易吗?”
爹说:“容易?有人读书一辈子也不会做。”
“出个题目我做做。”
“出《学而时习之》。”
我想了一想,照他说的意思说给他听,说读书要时刻温习,温习有什么好处,不温习有什么坏处。他说:“这还不是文章,你还要用文字、用文话把它写下来,你现在就写。”我就马上磨墨拿纸,歪歪斜斜地写了几句给他看。他看时摇头晃脑,也不对我讲话,只喊妈:“你出来哟!你儿子会做文章了!”
但正式开笔却在以后。下学期开学了,忘记过了多久,有一次做文章的日子,先生出了题目,忽然宣布“聂绀弩今天也参加作文”。许多早已作文的大学生都拿眼睛看我,那样子好像说:“他也做文!”我看看黑牌上写着两个题目:一、子产不毁乡校,二、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任作一个。这两个题目,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书上的。
先生仔细讲解了以后,我哼来哼去,就把心里想的意思变成了可以说出来的话。再把可以说出来的话,变成可以写在纸上的文章。先打稿子,再抄正了交卷。我照先生讲的意思,写了正面又写反面。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先生:“如果照先生讲的做好了,不也都是先生的意思吗?自己一句也没有做,怎算做文章?”
先生点了点头,又望了大家一眼,好像问:“他说得有道理吗?”
大家不做声。
先生说:“文章不是天生会做的,正像字不是天生认得的一样。要有人教,有人带路,才慢慢会做,做得好起来。我讲的只是最浅的意思,是文章做法的一种,你们学会了一种,就容易再学别种,由浅入深,随便怎样做都行。”
“那么,”我说,“如果把两个题目写进一篇文章里去也可以吗?”
先生说:“可以,完全可以。”
我说:“我还有一个怪想法。我觉得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
“怎么讲呢?”
“天下有道,上面不滥施刑罚,庶人说点什么也不要紧,所以敢议;天下无道,上面滥施刑罚,庶人怕惹祸,有话也不敢说,所以不议。”
“聂绀弩,这是你说的吗?”
“是刚刚想到的。”
先生突然变了脸,好像要哭,却又点头带笑地说:“这意思好。你小,又头一次作文,还不能知道说了些什么,更不知道它的深浅。写出来吧,不管写得通顺不通顺。”随即向大家说:“今天的作文,以聂绀弩的最好!”
我就这样开了笔,写了一生的第一篇文章。
(有删改)
7.选文题目为《七十年前的开笔》作者围绕着“开笔”都叙写了哪些事?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8.文中画线句子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9.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10.本文中,父亲对“我”的开笔产生了重要影响,请和《五猖会》中的父亲比较,谈谈两文中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同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花 园
汪曾祺
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③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地纠在一起。
④“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须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⑤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地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当我看天上的云。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
⑥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瞎,难闻死人。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⑦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
⑧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⑨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⑩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苋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苋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歇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
11.打开记忆之门,作者找到了很多难忘的记忆片段,请你根据内容加以概述。
12.请你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的轻重音、语速,并说说理由。
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
13.下列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通过对花园生活的回忆,表现作者对花园的留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B.第①段“最亮”一词,强调了花园于“我”的非凡意义和美好深刻的记忆。
C.第②段画线句意在强调那座花园让“我”从童年时期就拥有了健康的脸色。
D.这篇散文抓住了平常生活中普通、常见的景和物来写,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14.文学社同学想将《花园》与课内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联读,请你帮助他寻找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
【知识补充】
联读:顾名思义,是将两篇或者多篇文章放在一起联系阅读,同中求异,异中看同。
参考答案
1. 朦朦胧胧 记忆中的南坡生活 依恋 2.“顶”“踩”“捕捉”,这些动词突出了儿童的活泼、天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和伙伴们儿时在南坡生活的趣味,表达了“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 3.通过写百草园的夜色,表达了作者对来到向往的百草园的满足(欣慰)和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引出作者自己的“百草园”,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期生活意趣的怀念,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4.示例:①景物丰富,课文链接写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选文语段写了麦茬儿、野蔷薇、野葡萄、酸枣棵子、蚂蚱等。二者都描绘了丰富多样的景物。②描写有序,课文链接写植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写动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选文语段写植物也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③形色兼备,课文链接中“碧绿”“紫红”写色彩,“高大”“肥胖”是形态。选文语段中“红的”“白的”“绿色”“紫色”写色彩,“闪闪发亮”等写形态。
【导语】文章以“月色下的百草园”为引,串联起现实观瞻与童年记忆。对鲁迅故居百草园的朦胧月色描写,衬出对先生的敬与向往;又借南坡麦茬、野蔷薇等鲜活景致,勾连起自身童年捕蚂蚱的趣事。两重“百草园”交织,在时空流转中,既藏着对经典的呼应,又满含对故乡与童年的眷恋,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让怀旧与敬意自然相融。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④段“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的桑椹’的桑树”和第⑤段“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可知,月色下的百草园被朦胧月光笼罩,无论是树木还是花草都难以清晰分辨,整体呈现出朦胧的状态。由此可知,月色下的百草园特点是“朦朦胧胧”。
结合第⑨段“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和第⑩段“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可知,作者将北方家乡的南坡视作自己的“百草园”,并详细描述了在南坡捕捉生灵等充满趣味的生活场景。由此可知,“充满意趣”对应的是“记忆中的南坡生活”。
结合第⑩段“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读书……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可知,城市读书时,老师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朗诵,让作者想起了北方家乡的南坡,心中满是对这片“自己的百草园”的眷恋。由此可知,记忆中的南坡生活所承载的情感是“依恋”。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⑨段“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可知,句中“顶”“踩”“捕捉”三个动词精准描绘出“我”和小伙伴们在南坡的具体动作:“顶”体现出不顾艳阳照射的投入,“踩”展现出不惧枣刺的活泼,“捕捉”则直接写出追逐蚂蚱时的专注与灵动。这些动词生动刻画了儿童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形象,让“我”和伙伴们儿时在南坡捕捉生灵的场景跃然纸上,清晰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无限趣味,也借此传递出“我”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深切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理解。
结合第 段“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可知,作者将鲁迅故园的百草园称作“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既体现出对这片向往近三十年之地的珍视,也暗含对鲁迅先生的敬重。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亲身来到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后的满足与欣慰,以及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结合第 段“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和第⑩段“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可知,作者始终将北方家乡的南坡视作自己的“百草园”,此处以感叹句再次提及,呼应前文对南坡童年生活的回忆。由此可知,这句话引出了作者专属的“百草园”,表达了对少年时期充满意趣的南坡生活的深切怀念,以及对遥远北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
示例一:结合第⑨段“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矮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缘到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悄悄地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可知,选段描写的景物涵盖植物(麦茬儿、野蔷薇、野葡萄藤蔓、酸枣棵子)与动物(蚂蚱),品类多样,构成了南坡生动的自然图景。结合课文链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可知,链接文段同样兼顾植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菜花)与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景物类型丰富。两者均通过描绘多样的动植物,展现出场景的鲜活与饱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两处“百草园”的生机与意趣。
示例二:结合第⑨段“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矮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缘到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可知,选段描写植物时遵循从低到高的顺序:先写地面田块上“闪闪发亮”的麦茬儿,再写矮丘中绽放的野蔷薇,最后写攀缘到树梢的野葡萄藤蔓与生长在山坡的酸枣棵子,空间层次清晰。结合课文链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可知,链接文段描写植物同样按从低到高排序:先写地面的菜畦、石井栏,再写高大的皂荚树与树上的桑椹;描写动物则从高处的鸣蝉,到中间的黄蜂,再到低处草间的叫天子,顺序分明。两者均通过有序的描写,梳理出清晰的空间逻辑,让读者能按一定顺序感知景物分布,更易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连贯的场景画面,体现出描写的条理性。
示例三:结合第⑨段“麦茬儿闪闪发亮,矮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那绿色或紫色的蚂蚱”可知,选段中“红的”“白的”“绿色”“紫色”明确描绘出野蔷薇与蚂蚱的色彩,“闪闪发亮”“一片灿烂”则刻画了麦茬儿的光泽与野蔷薇盛开的形态,实现了色彩与形态的结合。结合课文链接“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可知,链接文段中“碧绿”“紫红”标注菜畦与桑椹的色彩,“高大”“肥胖”分别勾勒皂荚树的外形与黄蜂的体态,同样做到形色兼备。两者均通过对景物色彩与形态的细致刻画,让描写更具画面感,使两处场景更鲜活可感,便于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具体的景象。
5.(1)虽然当年的小学设施简陋,但是同学们依然卖力学习;在重要的节日里,同学们升国旗;学校的钟声带给同学们欢乐;同学们的体育活动。
(2)“背起”“跑出”“追逐”“嬉闹”“铺撒”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既表现了同学们的活泼好动,又写出了他们上学路上的欢乐;同时,“笑声一路铺撒”说明一路上笑声不断,表明了钟声给孩子们带去的美好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钟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通过“童年的钟声”来怀念自己的童年时代,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引领全文,与文章结尾互相照应。
(4)相同之处: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特征鲜明,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征,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看法:不能删除。本段描写了村子春日早晨的美好景象,突出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作者抒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做铺垫。
【详解】(1)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用“人+事”的形式概括。
③段,“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写虽然当年的小学设施简陋,但是同学们依然卖力学习;
“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写在重要的节日里,同学们升国旗;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写学校的钟声带给同学们欢乐;
“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写同学们的体育活动。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根据第③段画线句“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可知,一系列动词是“背起”“跑出”“追逐”“嬉闹”,这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孩子们听到钟声,离开家门踏上上学路程的开心与欢乐,“笑声一路铺撒”渲染钟声给孩子们带来的美好感受。再结合本段开头“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可知,尽管那个年代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孩子们很爱学习,很认真学习,听到钟声孩子就知道要去校园了,那是他们喜欢的地方,所以这一系列的动词也写出了钟声带给孩子们美好的希望,蕴含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第③段“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第⑤段“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啦”、第⑦段“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可知,作者由钟声回忆童年的经历,童年的纯真美好和那钟声一样,铭刻于心,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所以标题“童年的钟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通过“童年钟声”来怀念自己的童年时代,体现了文章的主题。“童年的钟声”引领全文,并与文章末“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4)①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特征鲜明,融情入景,条理分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此文第②段,视觉: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听觉: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比喻、拟人: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描写了村子春日早晨的美好景象,特征鲜明,情景交融,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据此看出两文的共同点。
②本题考查文章材料的安排。材料删去、保留的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保留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的删除。这里不能删除,第②段由“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可知,这些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子景色美丽,树林里活力非凡,富有生机,渲染了美好热闹的氛围,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悦耳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之声”可知,本段也是作者童年回忆的美好部分,本段记录了童年时孩子们在林子里玩耍,在路上读书的经历。再结合第⑦段“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可知,作者时刻记住这些童年生活,所以第②自然段为后文作者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做了铺垫。
6.(1)B
(2)①看蚂蚁搬苍蝇;②夏季和小伙伴捉知了;③月夜捉蛐蛐;④与小伙伴斗蛐蛐。
(3)运用了动作描写,“拢”“弓”“一跃而起”等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蛐蛐时动作的娴熟敏捷,表现了“我”捉蛐蛐时的兴奋。
(4)运用对比手法,将蝴蝶的脂粉气、蜻蜓的不经玩与蛐蛐的勇猛刚毅进行对比,突出了“我们”对有大将之风的蛐蛐的偏爱。
(5)两文回忆童年时期与小虫子相伴的相关经历,无论是小鲁迅找蜈蚣、按斑蝥,还是本文作者抓蛐蛐等,都充满童趣,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眷恋。
【导语】《虫趣亦童趣》以清新笔触,回忆了童年与虫相伴的乐事:看蚂蚁搬苍蝇、和伙伴网知了玩知了、寻蛐蛐捉蛐蛐斗蛐蛐。这些虫儿不仅是童年玩伴,更承载着夏日欢腾与童年快乐,如童谣般在作者心间萦绕,满溢对童年与自然生灵的眷恋。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占据”一词在这里是充满、留存的意思,体现出这些小虫子在作者童年记忆里的重要地位,承载的是快乐的回忆,并非“不悦”,该选项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第②段“我蹲在路边,把一只死苍蝇放在一只蚂蚁旁边……短暂‘磋商’后开始搬运,它们把苍蝇团团围住,推的推,拉的拉,苍蝇终于被搬动了”,可概括出看蚂蚁搬苍蝇。
第③段“当第一声蝉鸣从树叶的缝隙里和阳光一起倾泻下来时,小伙伴们用细竹丝编个圆环缠上一个网兜,绑在长竹竿上,兴奋地冲向小树林。我们站在树底下,屏息凝神,看准,猛地一罩,知了一飞,就被网在兜里”,能概括出夏季和小伙伴捉知了。
第⑥段“月亮上山,蛐蛐提着弦琴上场了。我和小伙伴们会循着蛐蛐的叫声去寻找它们的藏身之处……我把手指拢起来,掌心弓起,像个罩子,一跃而起,饿猫捕食般将蛐蛐捂在手掌下”,可概括出月夜捉蛐蛐。
第⑦段“与小伙伴斗蛐蛐,是童年的一大乐事。斗蛐蛐时,常用一根蛐蛐草逗弄,一会儿它们就龇牙咧嘴,两根触须顶直,掀起翅膀上下震动,威风凛凛地发出‘蛐——蛐’声。两只蛐蛐儿鸣叫着拧在一起,撕咬得难舍难分”,可概括出与小伙伴斗蛐蛐。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文中“我把手指拢起来,掌心弓起,像个罩子,一跃而起,饿猫捕食般将蛐蛐捂在手掌下”中,“拢”“弓”“一跃而起”“捂”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属于动作描写。通过这些连续的动作,精准且生动地展现出“我”捉蛐蛐时动作的流畅、熟练与敏捷,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我”捉蛐蛐时的情景,也能从中感受到“我”成功捉到蛐蛐时的兴奋心情。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第⑤段“蝴蝶,脂粉气太重,不在我们所玩之列。蜻蜓不经玩,一会儿就垂头丧气。虫子中,我偏爱蛐蛐。蛐蛐天生具有大将之风,你看它那勇猛刚毅的‘豹头’,还有上面那一双鼓鼓的‘虎眼’”,这里将蝴蝶、蜻蜓和蛐蛐进行对比。蝴蝶“脂粉气太重”,蜻蜓“不经玩”,而蛐蛐“天生具有大将之风”“勇猛刚毅”,通过这样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我们”因为蛐蛐有大将之风,而对它格外偏爱的情感。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本文回忆了看蚂蚁搬苍蝇、捉知了、捉蛐蛐、斗蛐蛐等与小虫子相关的童年经历,充满了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有小鲁迅找蜈蚣、按斑蝥等和小虫子相关的童年趣事。两篇文章都通过这些和小虫子相关的童年经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童年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
7.①开蒙后,“我”误以为父亲不喜欢“我”,父亲开导“我”,并指导“我”如何做文章;②先生允许“我”开笔写文章,“我”就题目说出自己的观点,得到先生的夸赞。 8.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出先生的激动和惊讶,同时表达对“我”的想法的肯定和称赞。 9.①心思细腻,渴望受到家人的关注;②聪颖,善于学习和思考,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质疑和尝试。 10.文中的父亲爱孩子,而且教育有方。他通过具体的事件循循善诱,来引导孩子学会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受益终生。《五猖会》里的父亲专制严厉,强迫孩子背书,用父亲的权威压制儿童的天性,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作者聂绀弩对自己开笔经历的回忆,描绘了求知欲强烈且早慧的童年时期,重点刻画了父亲在教育中的影响力。开笔前,父亲鼓励和肯定“我”的聪慧,注重因材施教而非表面夸奖;开笔时,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我”进行独立思考,与父亲的教育理念相辅相成,帮助作者初步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出旧时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阅读文章可知,第②至④自然段写的是“我”误认为父亲喜欢隔壁的小女孩而不喜欢“我”委屈得哭了,第 段写的是父亲喜欢“我”却不当面表扬“我”的原因,是怕“我”骄傲自满,第 至 自然段写的是父亲指导“我”写文章,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的内容,即:“我”误以为父亲不喜欢“我”,父亲开导“我”,并指导“我”如何做文章。
根据第 段“先生出了题目,忽然宣布‘聂绀弩今天也参加作文’”可知,先生允许“我”开笔写文章;第 段“我觉得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第 段“天下有道,上面不滥施刑罚,庶人说点什么也不要紧,所以敢议;天下无道,上面滥施刑罚,庶人怕惹祸,有话也不敢说,所以不议”写的是“我”的观点;第 段“今天的作文,以聂绀弩的最好”是先生对“我”的夸赞,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的内容,即:先生允许“我”开笔写文章,“我”就题目说出自己的观点,得到先生的夸赞。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根据 段画线句“先生突然变了脸,好像要哭,却又点头带笑地说:‘这意思好。你小,又头一次作文,还不能知道说了些什么,更不知道它的深浅。写出来吧,不管写得通顺不通顺。’”中的“先生突然变了脸,好像要哭,却又点头带笑”可知,这里是对先生的神态描写,从“这意思好。你小,又头一次作文,还不能知道说了些什么,更不知道它的深浅。写出来吧,不管写得通顺不通顺”可知,这里是对先生的语言描写。“突然变了脸,好像要哭,却又点头带笑”描写了先生复杂的表情,这是因为先生看到年龄很小的“我”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一时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意思好”是对“我”的观点的肯定,更是掩饰不住的赞美,“写出来吧,不管写得通顺不通顺”是先生对“我”的鼓励,说明他对“我”的文章很期待。据此分析可知,该句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出先生的激动和惊讶,同时表达对“我”的想法的肯定和称赞。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从第③段中“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了,心里想道:‘我爹什么时候也给我嘴里放一颗什么吃的呢’”可知,“我”渴望得到家人的关注和表扬;
从第④段中“我本没掉泪,爹一说,我就再也憋不住,泪雨哗地一下子洒下”可知,“我”是一个感情丰富、心思细腻的孩子;
从第 段中“我就马上磨墨拿纸,歪歪斜斜地写了几句给他看。他看时摇头晃脑,也不对我讲话,只喊妈:‘你出来哟!你儿子会做文章了’”可以看出,“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从第 段中“如果照先生讲的做好了,不也都是先生的意思么?自己一句也没有做,怎算做文章”可知,“我”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孩子;
从第 段中“如果把两个题目写进一篇文章里去也可以么”可知,“我”敢于尝试和创新;
从第 段“我觉得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第 段“天下有道,上面不滥施刑罚,庶人说点什么也不要紧,所以敢议;天下无道,上面滥施刑罚,庶人怕惹祸,有话也不敢说,所以不议”可知,“我”善于思考,对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文中的父亲:
根据 段“我不喜欢我的儿子,却喜欢隔壁家一个不相干的女孩子,你想想有这道理吗?你读书,我到你先生那儿了解过了,除不很会背书以外,对于一个刚发蒙的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你读《三字经》的时候,能够告诉别人《学而》的字。你偷听先生跟别的大学生讲书,听得很有味儿,好像比那个大的学生还懂得多些,先生都看在眼里了。我跟先生商定,彼此都不要当面夸你。你小,怕把你夸骄傲自满了。这些事我能不喜欢?过两年,你要开笔做文章,要是文章做得好,我更喜欢你。”面对孩子误解自己不喜欢他这件事,父亲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可知,父亲对孩子有着深厚、细腻的爱,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与先生商定不当面夸孩子,可谓“教子有方”;
根据 段“比如说,出一个题目,你把那个题目的意思讲出来,发挥出来,用文话写在纸上,就叫做文章”和 段“我想了一想,照他说的意思说给他听,说读书要时刻温习,温习有什么好处,不温习有什么坏处。他说:‘这还不是文章,你还要用文字、用文话把它写下来,你现在就写。’”可知,在“开笔”这件事上,父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让孩子通过学习自己摸索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并让他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提升了孩子的能力。
《五猖会》里的父亲:
在“我”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强迫“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并且“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据此分析可知,《七十年前的开笔》中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注重引导与启发,他通过与孩子沟通和鼓励,使“我”逐渐理解写文章的意义,激发了“我”的兴趣和自信。《五猖会》中的父亲则通过直接的训导与强制性学习来影响孩子,更多的是灌输和施压,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与抵触。两者在教育方法上,一个提倡激励与引导,一个偏向直接施压。
11.拉巴根草的根;沾惹臭芝麻;兴趣盎然捉蟋蟀;捉“哑巴”玩;逗弄土蜂。 12.轻读“蹑手蹑脚”,表现“我”捉“都溜”时的小心翼翼;重读“拍”,表现“我”捉“都溜”时的用力。“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放慢语速,表现“我”靠近时动作的小心;“拍,得了”语速可以加快,表现“我”捉“都溜”时的果断迅速。 13.C 14.两篇文章都写了童年的趣味“花园”,鲁迅在百草园玩捉迷藏,按住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本文写“我”在花园捉蟋蟀、逗弄土蜂等。两者都写了童年趣事,以儿童视角感受自然之美。
【导语】汪曾祺的《花园》是一篇充满童趣与自然气息的散文,通过对童年小花园生活的回忆,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种种微小而生动的记忆片段,如捉蟋蟀、玩土蜂等,表达了纯真的童年乐趣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语言质朴生动,描绘出一个充满生机与幻想的童年世界,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感染力。
1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④段中的“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须一处一处断”可得:拉巴根草的根。
根据第⑥段中的“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可得:沾惹臭芝麻。
根据第⑨段中的“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可得:兴趣盎然捉蟋蟀,
根据第⑩段中的“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可得:捉“哑巴”玩。
根据第 段中的“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可得:逗弄土蜂。
1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轻重音设计及理由如下:
“我举着我的网”:轻读,营造一种准备行动的平静氛围。“蹑手蹑脚”:轻读,强调动作的小心谨慎,表现出作者生怕惊扰到蝉的心理状态。“抄近路过去”:轻读,继续维持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循它的声音找着时”:重读,突出寻找过程的专注和投入。“拍”:重读,表达出捕捉到蝉时的兴奋和满足。
语速设计及理由如下:
前半部分(“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语速稍慢,营造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后半部分(“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语速加快,特别是在“拍,得了”时,快速且有力,传达出瞬间的惊喜和成功感。
这样的设计旨在通过轻重音和语速的变化,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情感和情境。轻重音的运用能够突出重点词汇,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而语速的调整则有助于模拟实际场景中的节奏,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通过这种方式,读者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还能体验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动作的连贯性。
13.本题考查文本理解与分析。
C.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这里的“红色”指的是健康的肤色,但这并不意味着花园直接导致了健康的肤色,而是象征性地表达了花园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响和美好记忆;
故选C。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都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期在花园中的活动,展现了童年的趣味。在《花园》中,汪曾祺描述了他小时候在花园里捉蟋蟀、逗弄土蜂等活动。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则描述了他在百草园中捉迷藏、按住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有趣的经历。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感受自然界的美好。汪曾祺在他的文章中通过对花园中各种植物和昆虫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同样,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对百草园中各种植物和动物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
尽管两篇文章的背景和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童年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这种对比和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篇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都通过描绘童年的趣事和感受自然之美,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共同的主题和情感使得这两篇文章在联读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对比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