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屏幕上是谁的照片(出示老师和孔乙己塑像的合影)
生:你……孔乙己……(众说纷纭)
师:这是前段时间老师外出学习,特意来到“咸亨酒店”门前和孔乙己塑像的合影,孔乙己究竟是个怎样的形象?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进孔乙己。
出示目标
师:咱们一起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ppt)
1、 解读孔乙己的悲剧人生;
2、 理解小说中蕴含的强烈的批判精神。
理顺情节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速读文本,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用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学生自由组织答案)
师: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吧。从哪个地方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生齐答)
师:大家找的很对,这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苦人的故事。
生: 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故事。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读书人悲苦一生的故事。
生: 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弱者的故事。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批判科举制度的故事。
生: 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反映世态炎凉的故事。
…… …… ……
师: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在此先不下定论,等下面更深入的探讨后,我们再来评价。
品读探究,体味人物
师:接下来大家跳读第一部分的第4段,回答多媒体上呈现的问题。(出示ppt)
孔乙己的衣着:站着喝酒而 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的语言:满口 ,把偷书说成 书。
孔乙己的动作:买酒时便 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的神态:别人取笑他时,孔乙己便 了脸,额上的青筋 。
(生举手跃跃欲试)
学生一起把空补充完整。
师: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老师觉得神态描写的地方不错,谁能试着把描写孔乙己神态的句子读一下。
生读。(突出了动词效果不错)
师:你一读仿佛孔乙己就在我们眼前了,不错。谁还有对其他的句子感兴趣起来读一下。
生:我觉得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这句写得好,“排”字用得很有气势,表现出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的“阔绰”。
师:有自己的理解,我这里准备了九文大钱,你能不能表演一下?
(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师:这组问题说明了孔乙己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自命清高
生:死要面子
生:另类,不跟短衣帮为伍,又不能像长衫主顾一样坐着喝酒
生:…… ……
师:这些都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需求呢?
生:想让显示他是读书人的优越感
生: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 ……
师:是啊,这些不恰恰就是他想被人尊重,想活出尊严的心理需求嘛。
(板书:尊严)
师结:这些表现说明孔乙己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对于孔乙己来说,读了一辈子书,虽然连个秀才都没考上,然而读过书,却是他向短衣帮炫耀的唯一资本,这是他仅剩的尊严,是他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救命稻草。
师:但是孔乙己真的活得有尊严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出示ppt)
孔乙己真的活得有尊严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组织答案)
师: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谁说?
生:别人都取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我觉得他活得没有尊严。
生:经常被打,脸上的伤疤从来没断过,我觉得他活得没有尊严。
生:连“我”也对他不屑一顾,我觉得他活得没有尊严。
…… ……
师结:可见,孔乙己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但孔乙己的生活、孔乙己的生命其实毫无尊严可言。他只是靠自己勉强维持的尊严给了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读懂鲁迅
师:探究到这里,我们回到刚上课时的问题,应该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说:“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ppt)
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说过:对于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尊严。
孔乙己所努力维护的尊严却正是他永远得不到的。那么,他为什么维护不了自己的尊严?
师:同学们想,孔乙己为什么被打折了腿?
生:偷(齐答)
师:那么,孔乙己为什么要偷?能不能从文中找到证据?
生: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齐读)
师:是啊,十年寒窗又十年,最终只落得一个好喝懒做,一无所长。那么到底是谁“偷”走了孔乙己的尊严?
生:科举制度
生:丁举人
生:他自己
…… ……
师结:孔乙己悲剧的性格造成了他悲剧的命运,然而是科举制度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打折孔乙己腿的是丁举人,然而摧毁孔乙己尊严的却不仅仅只是丁举人,酒客、酒店老板,甚至还有“我”,他们的取笑嘲弄,他们的冷漠麻木同样剥夺了孔乙己的尊严,使孔乙己的人生在众人的笑声中笼罩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所以,偷走孔乙己尊严的是科举制度,是整个冷漠麻木黑暗的社会。
师:那个黑暗的社会让孔乙己的生命毫无尊严,甚至于让孔乙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读书人的尊严是孔乙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救命稻草,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你对孔乙己的命运走向做过探究,做过思考和追问吗?
(学生质疑、解疑答惑)
生:文中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到底死了没有
师:这个问题值得探究,经过后面的分析,我想你会知道答案。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先了解一段资料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出示:ppt)
于是鲁迅先生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吃人的实例,这个社会吃掉了孔乙己。于是,小说中描写了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一次悲惨的出场。孔乙己的这最后一次出场,背景是一个萧瑟寒冷的深秋,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一句悲凉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生读。
师指导朗读:语速较慢、语调低沉、读准重音。
生再读。(效果比先前好了很多)
师范读。
师:请你根据我们在这堂课开头的问题里提到的孔乙己的表现,来一一对应概括孔乙己最后的出场吧。
孔乙己
平时
最后一次
衣着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一件破夹袄
语言
之乎者也,窃书
没有半个“之乎者也”
动作
排出九文大钱
摸出四文大钱
神态
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
恳求
师:从上面的比较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最后用了“摸”没有了先前的慷慨和神气
生:已经无力辩解了
生:象征身份的长衫不见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坍塌了
生: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 ……
师结:孔乙己的腿折了,他用以维护自己尊严的最重要道具——破长衫都没法子穿了,再也没有能力顾忌自己的尊严了,他的心已死。他最后的尊严崩溃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师:我们现在来综合评价一下孔乙己,你认为下面对孔乙己的两种评价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出示ppt)
A、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B、可悲可叹的中国人
生:可悲可叹的中国人。(齐答)
师: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他是可悲可叹的中国人,因为孔乙己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但他代表的是一类人,像他这样读了一辈子书但终无所获终无所长的人,周围的人对他没有同情只有嘲讽,这样的社会环境把他一步步逼向死亡,我觉得他是可悲可叹的中国人。
师:所以说,本课开头的填空还可以这样填:“这是一个关于可悲可叹的中国人
的故事。”
鲁迅作为一个唤醒中国人的思想者,他的很多作品里都在批判着、诅咒着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但先生也一直在期盼着一个新社会的到来,先生逝世于1936年,78年过去了,我们是否建成了一个新社会呢?毫无疑问,我们的确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但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我们的文明之路依然坎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中国人,为中国梦的实现尽一份力量,走出一条鲁迅先生所希望的新路来。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才能有尊严的活着。
师结:
课后作业(ppt)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鲁迅等一大批有识之士掀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新文化运动。最近,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正在强势回归。百年前后的对传统文化的一贬一扬,有着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请您查阅相关资料,做出自己的解读。
附:板书设计
孔乙己 尊严——毫无尊严——死亡
黑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