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清塘荷韵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清塘荷韵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19:48:04

文档简介

8 清塘荷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 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 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 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爱莲说》,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够背诵一些关于写“荷”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 2、在学习《荷塘月色》的过程中,已经学过一些散文鉴赏的方法,例如对修辞的分析,采用替换法,压缩法对一些用的精彩的动词进行分析等等
3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领会文中“情”“景”“理”三者的交融的写作特点并能够运用一些方法对散文进行鉴赏; 2、品味荷之韵。 3、 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解题:清塘荷韵:中心语是荷韵,这是一篇写荷花的散文。
2.人常说“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荷花美丽而圣洁,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对荷花都是情有独钟。你能说说你知道的有关荷花的诗句吗?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谈谈季羡林
2. 总结:季羡林:(1911-2009),2006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辞: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老人在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活动3【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诵读课文,理清行文的线索,并用带“荷”的两个字来归纳文章段落。(以填空形式)
荷(线索): 想荷(1-2段) —— 种荷(3段) —— 盼荷(4-6段)——赏荷(7-11段)—— 祝荷(12、13段) 根据生成形成板书
活动4【导入】研读课文、品味荷韵
1、请同学们朗读1-2节,说说作者种荷的缘由?作用是什么?
——自己的思想守旧;中国人都爱菊; 为后文的期待与欣赏埋下伏笔。
2、结合4-6节,分析文章特色
情景交融
塘 面 景 色
作 者 心 情
第一年
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事与愿违,有点失望。
第二年
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出现什么荷叶。
我已经完全灰了心。
第三年
出了奇迹,长出了五六个水浮莲般的叶片,圆圆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
嫌有点少,盼星星,盼月亮,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心灰。
第四年
出现真正的奇迹,一夜间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并以极快的速度迅速扩张,有一些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荷花接踵而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心中狂喜,大快人意。
3、文章以荷为线索,贯穿全文,能否把“荷韵”改为“荷花”?
“韵”的含义是什么?
“韵”字体现在那些段落?
4、品味“荷叶之韵”
师:首先,请同学们品读6-7段,了解一下荷叶生长的过程。(全班齐读)
师:哪个同学来归纳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叶生长的?
(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荷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全面。那么,从荷叶生长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空到密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这段话的含义?
 (世界万物皆有生命,比如人,有着巨大的潜能;比如物,连一颗微不足道的小草也能破石而出,生命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是说明荷叶生长的速度之快,繁殖能力之强,高度赞美了荷叶坚韧顽强的精神。)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品味到的荷叶之韵就是:坚韧顽强
  【板书】坚韧顽强
5、品味“荷花之韵”
师:请男同学朗读第8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荷花的。(男生齐读)
师:作者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作者门前的荷花不但色浓而且瓣多。
师:这是荷花什么方面的特点呢?
生:外形。
师:除了外形不同外,还有什么方面不同于其他荷花呢?
生:这些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师:这是从荷花的什么方面来说的呢?
生(讨论):内在的气质。
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归纳一下荷花内在气质特点呢?
生(讨论、概括):清丽高洁。
师:从荷花的外形特点以及内在气质中,我们品味到荷花有什么样的韵味儿呢?
生:荷花的超凡脱俗。
【板书】清丽高洁
根据时间调整,若时间有限,直接概括6,、7两点。
6.品味“落荷之韵”
师:请女同学朗读第9自然段,品味落荷的韵味儿。(女生齐读)
师:“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的诗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同学们能不能试着给它换个句子呢?(学生思考,并动笔写)
生:岸柳扶风飘、星月隔空移、幽谷远音回、荷叶相怜惜、孤雁为伊飞、织女把泪垂……
师:同学们都能从句式的特点考虑对出下联。其实,“沙鸟带声飞”和同学们所对的句子一样,句式都是工整的,之所以诗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是因为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的。那么,“池花对影落”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呢?
生:豁达潇洒的意境。因为它飘落时显得很轻盈、优雅。
师:从哪些文字中体现了这种意境呢?
生(朗读):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师:作者为什么说“‘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没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生:因为荷花飘落时带有一种沧桑的美感。
师:为什么是沧桑的美感?
生:因为荷花经历了破土而出的艰辛,还经历了成长中的风风雨雨,以及绽放时的美丽,所以它在飘落时是饱经沧桑的。
师(总结):回答得很好。植物在飘零时,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比如秋天的落叶;或者给人的感觉是感伤的,比如黛玉葬花。然而这瓣荷花,它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过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地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所以,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而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像这瓣荷花一样,他曾经历过求学的艰辛(他曾留学德国十年),也曾饱尝过文革时期被迫害的痛苦(他被抓去批斗,受尽身体和人格的双重侮辱,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甚至还进行批斗锻炼),更有徜徉学海的快乐(他借为学生宿舍看大门之机,偷偷翻译了被称为印度两大史书之一的、100多万字的《罗摩衍那》),以及苦尽甘来的满足(他年逾八旬后,还撰写了80多万字的学术巨著《糖史》)。所以,人活要活得精彩,走时才不留遗憾。季老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确实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这就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同学们来归纳一下,从落荷中我们领悟到了什么韵味儿呢?
生(讨论、归纳):落荷的优雅洒脱。
【板书】超凡脱俗
7.品味“残荷之韵”
师:请全班同学朗读10-13段,思考问题: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为什么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全班齐读)
生1:因为荷花冬眠,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孕育新一轮生命。
生2:在寒冷的冬季,荷花的生命状态没有停止,它在为来年的盛开做着精心的准备,就像前两年,虽然荷花没有开放,但是它们在水中的生长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正因为这样,才换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荷花。作者借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言:“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
师:非洲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花”的小花,它要经过六年的生长才能在地面上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瓣,每个花瓣各呈一色,分别是红、白、黄、蓝。尤其让人叹惋的是,它的花期只有两天。两天后,它便随同母株一起香消玉殒了。从依米花、残荷等植物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讨论后回答):说明植物的生命经过长时间酝酿正是为了日后的勃发。
师:我们用哪个成语可以概括这个意思呢?
生:厚积薄发。
【板书】厚积薄发
8.主题探究
师:周一良先生为什么赐名为“季荷”呢?
生1:因为是季羡林先生种的。
生2:作者精心养护的荷花,历经了生命的考验,磨炼了顽强的个性,并且还看透了生命的进程,顺其自然、潇洒而逝。这些都象征着季老先生高尚的人品。
生3:我认为有三个原因。其一,“季”就是季羡林;“荷”就是荷花。把人名和荷花相连在一起,实际是把具有相同精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周一良先生对季老先生的高度赞美。其二,“季”字有“一个时期的末了”之意,所谓“苦尽甘来”,就是指时期末了时,光明即会到来。正如荷花,它的“时期末了”
是它的惨败和凋零,但它的新生就是它的光明时期,这正如季老先生坎坷而充实的经历。所以,季荷其实就是季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三,“季”与“记”字谐音,周一良先生是想让人们记住季羡林先生以及荷花,记住他们共同具有的顽强、乐观、洒脱的精神,告诉人们要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师(总结):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花之韵,其实就是人之韵。文章借“荷”抒情,以“荷”言志,荷如其人,其人如荷。一篇《清塘荷韵》,其实就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
活动5【作业】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题
2、推荐阅读:《顽强的生命,超然的人生》
课件29张PPT。清塘荷韵
季羡林题解 清塘荷韵,意为清塘上荷花的韵味。韵,韵味,含蓄的意味、情趣。文章要写的就是这荷花的韵味;清塘只不过是环境,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 但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幽静、 清雅的环境衬托,荷韵也就更浓、更加引人了。题目富有诗意,把读者带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使人眼前浮现出一幅瑰丽的图景,真有景未见人先醉之感,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季老与荷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人,他追求清净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恰恰符合了季老的追求。所以他才会对荷花特别地情有独钟,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掌握词语翘( )盼 旮旯( )
脍( )炙人口 旖旎( )
旖旎(yǐ nǐ) 单薄(bó)
接踵(zhǒng)而至 耄耋 (mào díe)
蓇葖(gū tū)
kuàiy? n?zh?ngpì nìgā láqiáo阅读课文,解决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费心的种荷花呢?
(一是在作者的记忆中曾有荷花的碎影;二是没有荷花不符合作者的审美观念;三是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喜欢荷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你知道荷花的生长过程吗?看看文中描述的荷花,它的生长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3.在荷花的生长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找出能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
理清文脉1、作者围绕荷写了哪些与荷有关的事情?种荷、盼荷、赏荷
2、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遗憾—盼望—灰心—微有希望、仍灰心—狂喜—祝福阅读4-6自然段,勾画描写荷生长过程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什么也没有仍然什么也没有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出现一大片绿叶,并迅速扩张,遮蔽了半个池塘希望—事与愿违
(失望)翘盼—灰心(灰心)盼星星盼月亮—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仍灰心)迟迟疑疑———疑云一扫而空——狂喜(狂喜)阅读4-6自然段描写荷生长过程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希望—事与愿违
(失望) 翘盼—灰心盼星星盼月亮—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迟迟疑疑—疑云一扫而空—狂喜什么也没有仍然什么也没有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出现一大片绿叶,并迅速扩张,遮蔽了半个池塘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品“荷之神韵”1.作者从种莲,盼荷的过程中,领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4.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季老充分
地赞美了生命,
讴歌了生命的伟
大力量。返回  读6、7段文字:从荷叶蔓延的过程中,你能品味出荷叶怎样的内在神韵?请结合具体的词句 (从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说说你的理解。孕育之艰辛,
生命力之旺盛。 坚韧顽强荷之神韵——孕育  速读8、9两段,请找出作者描绘的两幅荷花图,用文中的诗句给这两幅画面命名并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荷之神韵——绽放“映日荷花别样红” “池花对影落” 秀雅脱俗安宁静谧豁达超然3.一般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 凉

萧 条那作者笔下的荷是不是也是萧条、凄凉的? 不是,而是非常优美的。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
2、请问如何理解“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向往美好,祝福生命
1、“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假如你是荷,你的梦会是什么? 荷之神韵——凋落坚韧的生命精神
豁达的生活态度
美好的生活愿望 荷 韵季之 结合你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说说对“季荷”你有怎样的理解?识季老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三辞桂冠牛棚生活清塘荷韵直面挫折淡泊名利热爱生活资料链接:●辞三大头衔“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季羡林《病榻杂记》“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资料链接: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死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坚守希望、直面挫折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人如其“荷” 心有其“韵” 清塘荷韵▲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在作品中揭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哲理? 本文通过荷花的风韵,颂扬了生命的力量,抒发了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前景充满信心的情怀。
作者在作品中揭示了这样一种生活哲理:“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拓展:
搜集古今咏荷(莲)的诗、词、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
课外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