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遥远的记忆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6 遥远的记忆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20:0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遥远的记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从朴素平实的人物描写中,体会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及执着的艺术追求。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片断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2学情分析
本文出于文学大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儿塔·苏霍京娜·托尔斯塔娅的笔下,是一位女儿对其父亲的深刻的“遥远的回忆”。选文包含了占卜、乏味的艺术、农夫、比你还蠢吗、爸爸接受“赏钱”这五个小故事,而这五个片断分别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了托尔斯泰伟大的艺术成就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作为九年级学生,思想应当有一定深度,可引导学生挖掘这五个事例的典型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握散文整体结构的同时深刻感受和认识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在语言表现上,作者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又和托尔斯泰并不张扬的人格气质达成了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应是九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
3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托尔斯泰严谨、朴实、谦逊、宽厚的人格魅力。
2.难点:把握五个片断的内在联系,学习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本质特点。
4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进入初中阶段后,我们阅读了许多描绘父亲的文学作品,他们虽风格迥异,但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文章篇幅并不长,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子情深令人动容,作者本人的写作技巧也使人惊叹。《父与子》讲述了在灾难面前,年轻的父亲对儿子不离不弃,不顾多方阻拦,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伙伴们;年幼的儿子在灾难面前,不仅坚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救出自己和伙伴;而且在获救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伙伴的安危。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他们的形象也令我们印象深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本《遥远的记忆》,来感受另一位父亲的别样风采。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作家简介:
塔 苏霍津娜 托尔斯塔娅:
关于“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关于19世纪这位最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之一的小女儿亚历山大·托尔斯塔亚的书籍却是例外。西方从未出版过她的书籍。
亚历山大·利沃夫娜·托尔斯塔亚(1884年—1979年)是一位作家、评论家、“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博物馆和托尔斯泰基金会创始人。她有3年时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上度过的,获得医务上校军衔和两枚乔治勋章。曾被关押在苏联集中营,后应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农民的请求被释放。移居国外之后,先后在日本和美国生活。
2、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对列夫·托尔斯泰有哪些了解?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三、深入探究:
(一)学生自主学习
1、交流课前的预习问题——
提示:可以设计标题的调换题、人物描写的方法、语句理解等题,注意组内讨论的问题,要备好相应的答案。
2、课堂交流:
学生自问自答,其他同学可表示不同的意见,共同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这种质疑、设问、探究的形式,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师的引导学习,再品人物形象:
《占卜》
品读“不过,”我寻思道,“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来,必须得是普希金……或托尔斯泰才行”这一句,回答问题:这句话属于
描写,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在情感?
解读:心理描写。
我对父亲和普希金的敬佩和崇拜。
《乏味的艺术》
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要在艺术里得到真金,”父亲说,“必须搜集大量材料,然后再用批评的筛子加以筛选。”
解读:写作中,可选入作品的材料有很多,但为了更好地凸显主旨,应选择合适的材料,这就势必要选材严而谨慎。
②托尔斯泰非常喜欢援引一句法国话:“请原谅我写得太长,我实在没时间写得短一些。”你能体会他想表达的想法吗?
解读:作品要写得精辟,比写得长更难。真正的艺术是讲究留有想象的余地的。
(这是托尔斯泰的自谦之语,表明自己的创作还不是完美无缺的,自己没有时间去修改,从而让文章更短些、更精辟些)
《农夫》
《乏味的艺术》这一章节中,托尔斯泰提到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海伦的外貌,而通过写老人的表现来烘托她的美丽。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其实托尔斯塔娅在文中也有运用,请阅读《农夫》这一章节,找出来加以说明。
解读:
“农夫”这一部分中,通过写看门人的表现来烘托托尔斯泰的朴素、平易的性格特点
《比你还蠢吗》
“这个人到底有多蠢?”(一般情况下,当孩子说某一人愚蠢时,我们可能会问他这句话)为什么父亲却反问我“比你还蠢吗?”你如何看待这句话?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
解读:
当“我”对人的品评过于轻率和肤浅时,父亲一般反问:“比你还蠢吗?”
这说明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严格的,他的引导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时刻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不要盲目自大,待人刻薄。
《爸爸接受“赏钱”》
“那太太”发觉自己的钱是“赏”给托尔斯泰后的心理是:
解读:害臊、不安、后悔等
父亲的话体现了他哪些人格魅力?(“您不用感到不安,”父亲回答说,“您没有做错什么……这五个戈比是我挣来的,所以我收下了。”)
解读:①把自己看做普通人
②善解人意
③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
四、归纳总结:
《遥远的记忆》包含了占卜、乏味的艺术、农夫、比你还蠢吗、爸爸接受“赏钱”这五个小故事,从人物创作的“求真”到作品的留白艺术,从平素的穿着打扮到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再到为人处世的态度,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了托尔斯泰伟大的艺术成就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托尔斯塔娅的描述中,一位朴素睿智、平易近人的文学巨人跃然纸上。
五、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1、阅读《遥远的记忆》中的另三个故事,思考:这三个故事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塑造人物的,能体现托尔斯泰的什么人格魅力?
他没有打嚏喷
爸爸打嚏喷时声音像炸弹爆炸一样响,整个住宅都能听见。如果是在夜晚,妈妈突然被吵醒,受他这么一惊,一夜就别再想合眼了。
“当你夜间想打嚏喷的时候,”妈妈对父亲说,“先轻轻地把我推醒,这样我就可以再次入睡。”
父亲答应了她。
有一次夜里他要打嚏喷了,于是便轻轻地叫醒了妻子。
“索妮娅,”他说,“不要怕,我现在要打个嚏喷。”
妈妈醒了过来,仔细地倾听着。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什么也没发生。她俯身一看,只听见爸爸均匀的呼吸声。打嚏喷的愿望已经过去,他又安然地进入了梦乡。
草帽
有一个时期父亲对戏剧很感兴趣。有一次他去皇家小剧院看拉比什(法国剧作家)的闹剧《草帽》。当时父亲正在写喜剧《教育的果实》。
剧场休息时,他在休息室遇上一位认识的教授。那人觉得看这种庸俗低级的戏时被托尔斯泰撞见是很尴尬的。
“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您也来看这种乌七八糟的东西了。”他苦笑着说。
“我一直幻想着能写出这么一个东西,”父亲说,“但可惜我没有这个才气。”
自行车
父亲喜欢各种运动。上个世纪末,当自行车开始流行的时候,父亲也弄到了一辆,冬天他就到莫斯科马涅什广场去骑。
“我遇到一件非常滑稽的事,”他叙述说,“只要我前面出现一个障碍,偏偏就会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我的车子朝它冲去,准保最后撞在上面,尤其是对那位跟我一样刚学骑自行车的胖太太。她头上戴着帽子,上面插着羽毛,只要我一看见她头上的羽毛有飘动,我就感到——我的自行车朝她一个劲儿地冲去。这位太太大声地尖叫着,尽量要躲开我的撞击,但是毫无用处。若不是我及时地跳下车来,非把她撞倒不可。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现在我尽量揣摸着在她不在的时候再去马涅什广场练车。我反问自己,”他说,“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吗——越是想躲开它就越把你吸引过去?”
2、学习本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身边某个人,写三段描写他不同性格的片段,自拟小标题。(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