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 1 第一课时(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 1 第一课时(西师大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3-25 14: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正比例和反比例(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7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二十第10,11,12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基础知识,提高同学们解比例的计算能力。
2.让同学们经历对比和比例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把握有关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能力。
3.能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系统地掌握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基础知识。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软尺。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教师:今天我们开始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教师:你知道哪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问题也可换成:你知道哪些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把知识整理如下:
比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解决问题按比例分配
比例尺
正、反比例问题
1.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什么是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解比例?
(3)依照下面的例子,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并交流。
教师:为了方便同学讨论,教师给大家拟出了一个讨论提纲。同学们可以自己看书,也可以相互讨论,还可以闭眼在脑子里回忆一下,看看这几个问题你能不能自行解决。(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复习)
2.全班交流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复习,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交流这3个问题。
学生1: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例如,2÷3写成比是2∶3,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化简比就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来化成最简整数比的,例如20∶30=(20÷10)∶(30÷10)=2∶3。
学生2: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例如2∶3和4∶6可以组成一个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指在一个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例如从2∶3=4∶6中可以得出2×6=3×4。
学生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
例如:《少年先锋报》订购的单价一定,总价与份数成正比例。
……
想一想: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3.思考
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区别?
教师让学生回答,再归纳并板书:
正比例反比例
相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不同点1.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同扩同缩)
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1.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一扩一缩)
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除了看它们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外,还要看它们的商或者积是不是一定的,如果它们的商一定,那它们的关系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它们的积一定,那它们的关系就成反比例关系。
[点评:比和比例相关的知识较多,整理时抓住重要的知识点: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复习,能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二、教学例1
1.情景引入
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市到山东省的菏泽市的国道(公路)线长是219 km,每天都有很多班次的公共汽车在这两个城市间进行旅客运输,其中有一辆大巴车上午9时从郑州出发开往菏泽市,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表:
时间(时)1234
路程(km)50100150200219
2.解决问题
教师: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行驶的时间与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这里有两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学生自己看教科书例1的两个问题,并独立解决。
学生交流,重点说出思考方法和过程。
学生:汽车1时行驶了50 km,我从横轴1时处垂直对应上去,再从纵轴50 km横着向右对应过来,在它们的交叉点处点上一点,同样,在2时与100 km,3时与150 km,4时与200 km的交叉处各点上一点,再把这些点顺次连接起来是:(略)
学生:还应把0到1时与50 km的交叉点连起来,因为表示汽车还没开动时,它的路程是0 km。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教师:我赞同这位同学的意见。其余同学对这一问题还有问题吗?
学生:我根据图像,估计汽车到达菏泽市的时间大约是下午1时23分。我是这样估计的……
教师:从这个图像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点评:本环节的设计,一是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二是结合例题上的题材,让学生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正比例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突出学生看图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课堂活动
第98页第1题,请同学们拿出软尺,按要求完成量、记、算、想。
(1)量出头长和身高,记录在本子上,算出头长和身高的比的比值,观察前后四个同学的数据,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身高大约是头长的几倍?)
(2)教师介绍一庹(tuǒ)的长是指两手平举两指尖的距离,量出一庹的长,记录在本子上,算出一庹的长和身高的比的比值,观察前后四个同学的数据,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身高大约是一庹长的几倍?)
(3)想一想,身高与头长是不是成正比例?身高与一庹的长是不是成正比例呢?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58=()∶()=()÷()=()48
(2)如果x×25=y×34,那么x∶y=()∶()
(3)化简比,并求出比值。
48∶72=()∶()=()
23∶815=()∶()=()
小结:解决这些问题,用到了哪些比和比例的知识。
结合学生的反馈引导复习。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各部分的联系区别(表示的意义不同):
1.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两个数的关系2.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3.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个数
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的积等于两外项的积。
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
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表示一个比;求比值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前项÷后项表示一个数。
2.解比例
x8=124.5∶10=0.8∶x13∶x=14∶94
教师:解比例要注意什么?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人的身高与体重不成比例。
(2)在一定时间里,速度和所走的路程成反比例。
(3)自然数a与它的倒数是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需要注意什么?
4.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二十第10,11,12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全课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一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比和比例相关的知识。二是知识点较多,选择基础的、重要的内容展开复习,这样以点带面,有利于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三是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和呈现方式,有自主整理、小组合作,有括弧、图像、表格……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