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写景状物和准确生动地叙述事件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彩。
通过朗读、圈划、品味,感受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
说明: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描写的景物、叙写的事件、抒发的情感处处体现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这一点是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同时,文章的写景状物和准确生动叙述的事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本文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朗读、圈划、品味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段、词句品味中,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学习并运用写景状物和准确生动地叙述事件的方法。
说明:
文章按标题回忆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生活场景,人们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看法历来有所不同,而“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充溢于字里行间。六年级学生对“百草园”的生活应该是更加喜爱,充满好奇。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品味“百草园”生活的语段和词句。难点在于以读促写式的语言表达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导入。
理解“朝花夕拾”的含义,体会作者以美好的笔触回忆童年生活。
唤醒学生的已知,奠定学习散文的情感基础。
整体感知
解题:从标题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从而整体感知课文。
选点读析
百草园在少年鲁迅眼中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那时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美读”第2段,“悟读”第4、6段,“趣读”第7段。点拨朗读,读中品悟。
第1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抓住关键词“乐园”。品读文章第2-8段,在归纳原因的过程中品味百草园中景物的趣味、美女蛇传说的神奇、雪地捕鸟的乐趣。“美读”第2段时,体会“无限趣味”在于好看、好玩、好听、好吃,学习作者从多角度准确生动、条理分明的写景状物的方法。“悟读”第4、6段时,理解作者听了这个神奇而又刺激的故事后产生的复杂情感,体会美女蛇传说对孩子的吸引力。“趣读”第7段时,感受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趣味,学习通过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叙述事件的方法。
先抓关键词句,对百草园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然后在具体品味的过程中学习本文写景状物和准确生动地叙述事件的方法,同时体会渗透在文字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总结把握情感
作者回忆的百草园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可以看出少年鲁迅怎样的情感?作者人到中年回忆起来时,对这些过往又有着怎样的情感?
自由快乐,无忧无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对美好的少年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拓展延伸
作者在写童年的乐园时,以多角度的描写、形象生动的修辞,条理分明的表达向我们展现了百草园处处、时时有趣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个地方是你的乐园,试着说说“我的乐园”吧。
运用多角度的描写、形象的修辞、条理分明的叙述等方法训练表达。
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能够吸收性的运用,那么,本文的学习则起到了以读促写的作用。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文章第2段。写一篇习作《我的乐园》,300字左右。
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
今天,我校迎来了一次市级的校本研修调研。作为教研组“鲁迅经典作品研修”活动之一,我于下午第二节在六(3)班执教了录像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次是研修活动的第三次教学,其中有我教学调整的再实施,也有新生成的问题。现对这次的课堂实践进行如下反思。
教师预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教师的教学环节预设可以千变万化,但前提是对学生学情有充分的掌握。六(3)班是我从9月任教到现在的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倾向,我是比较了解的。但具体到每一堂课的课前学情,应该再做深入细致的把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鲁迅经典散文,在内容上对本班学生而言没有难度。学生基本能读出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写百草园的内容包括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事件。学生的难点在于通过语言的品味,理解为什么作者把百草园称作是“乐园”。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环节重点放在散文语言品味,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上。这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也因而能在课堂中将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
教师提问应当有思维的梯度。
教师提问是课堂环节的推进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力量。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能体现出老师的精心预设,更要发挥出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这一次的课堂我特别关注了教师引导语的设计,使得提问和过渡语都显得更亲近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自然。但是我感觉,学生在这堂课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百草园有趣味”的客观陈述,“趣在哪”的品味显得不够到位,或者没有方向。
这使我再次关注教师的提问语言和引导语,学生为什么品味“趣在哪”时语焉不详?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学生的学习思维从一开始的关注全篇到关注百草园,再到理解“为什么百草园是乐园”,应该是层层深入有梯度的。我的提问设计没有体现出这种思维的层次感来。其二,品味“趣在哪”是对“乐园”理解的重点,教师应该给学生品味语言以一定的示范,那么学生的阅读思考就会有章可循。课堂上我没有理清引导学生的思路,而是学生讲到一点说一点,这样引起了其他学生思维的局限。
所以,这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在关注学生思维的梯度方面下功夫。首先,整体感知应该增加一个环节,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如“文章写百草园时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来增加学生对百草园内容的整体感知。其次,给学生的以语言品味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板书的内容应是学生学而所得的内容。
这堂课的板书呈现了文本主要内容,也呈现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但作为重点教学环节的品味语言,在学法上的指导没有呈现在板书中。虽然教学设计时,也斟酌过这一点,但是实践证明,将学法指导提炼成板书,给学生明确的引导,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的能力的。
因此,如果在板书上多花点心思,设计得更精细些,可能对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有更明显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课堂实践,有机会改进前一次的遗憾之处。但每一次的课堂现场,又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从这个角度上说,我非常赞同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老师要“一辈子学做教师”。无论我们有多少课堂经验,想要提高都是有空间的。对于我这个从教十年的经验教师而言,要走的路仍然是漫长而艰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