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19: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沉浸文本,研读文中易被忽略但是对理解作者情感有关键作用的语句,并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2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读一遍文章之后能够说出文中(特别是关于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写了些什么事,但是并不注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想通过这些事表达怎样的情感;有的孩子能够感知作者对园内昆虫和植物有声有色的描写,但是没有注意作者的写法,更没有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借鉴的意识。读三味书屋部分时,孩子们能够从某些语句中读出先生有些“严厉”,感觉到作者对先生的某些做法不大满意,但是很少注意作者在另一些语句中描述的先生善良、有趣的一面,以及所表现的先生对“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影响!文字中蕴含着对先生的感激、怀念的情感。
3重点难点
研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在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叙述和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用主问题引发思考,贯穿课堂
周树人小朋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的童年乐园百草园,很不情愿地来到“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读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地开始关心一个问题,周小朋友的读书生活还能够像在百草园一样快乐吗?请读10-24小节,看看能否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2【活动】二、 学生在默读中提取信息,交流看法
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语句以及标点进行研读,感受作者在叙事中蕴含的情感。
学生可能关注的语句: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注意“和蔼”一词勾勒出的先生形象,对于周树人小朋友而言,这也是对先生的第一印象,似乎不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虽然碰了个钉子,但是,注意“似乎”一词,先生不喜欢读书的学生过分关心与课本无关的知识,但是态度的严厉并不过分,这一点与当时一般的私塾先生也有明显区别。)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好”在何处?态度和蔼?读书上给我吃小灶?兼而有之。)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最好的工作”何解?)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先生发飙亦有条件:“太多”“太久”。)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不过瞪几眼,大声道……(两个“不常用”)
真是人声鼎沸……(孩子们读的句子没有标点,跟小和尚念经有的一拼?)
只有他还大声地朗读着……(先生读得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跟孩子们的朗读完全不是一种状态。)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里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要注意,既传神地写出先生读书如神的可爱模样,又透露出观察者挤眉弄眼乐不可支的样子,时隔多年,作者在写着这一切时应该也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吧。)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先生读书与小猢狲们趁机开始干私活,各有各的乐,用第三只眼来看,不失为一幅其乐融融的师生同乐图。)
活动3【活动】将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百草园的生活是快乐的,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有快乐,概括来说,这些令周树人小朋友觉得快乐的事有……(学生概括,师板书)。只是,从字里行间我们感觉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之乐似乎还不大一样,说说这种不同之处。
活动4【活动】将本课时的阅读内容与上一课时的内容整合起来,注意文本的完整性
大家回看文章标题,是不是更进一步理解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
明确:原题有时间上的递进,不是并列的;写了作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两段生活,有不同,也有相同,是有联系的;写出了人生中不同的两个阶段: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玩心不减却开始必须要开始品尝成年人滋味的少年时代,从中看出周树人小朋友在长大。
活动5【活动】转换阅读视角,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四十五岁的鲁迅写着有声有色有味的百草园生活,以及心地不错的书痴寿老先生,还有他和小伙伴们读书偷玩的经历时,会是什么心情呢?
眷恋、怀念……
活动6【讲授】延伸意识的培养——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
将来,当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自己也经历了更多的人世冷暖,再读这篇文章,也许会体会到更多不同的滋味吧!(还有很多问题可能来不及触及,如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卖”,可以略提一下,作为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