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20: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生以“新”的角度和思路重读鲁迅的经典文章,感受和挖掘鲁迅作品中更丰富的涵义。
2、学生通过重读、探究发现,交流探讨,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学会质疑,并找寻出经典作品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
2学情分析
这是一次重读,学生在对鲁迅作品有过一定阅读量后,对鲁迅其人其作品都有了较多的理解,再回头重新分析文本,对于文本的深层次内容有了更多的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1、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重读,按小组讨论探究,归纳出“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没有变化的地方,明确作者的写作视角,得出新的观念。2、学生尝试重新分析“我”对三味书屋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再读,学会质疑,还原真实的经典,还原真实的鲁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回忆旧识,引入新课
师:
在这一学期中,大家曾经学习过“走近鲁迅”这个单元,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想必大家现在都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大家读了《风筝》、《故乡》和《孔乙己》等作品后,你对鲁迅的感觉是什么呢?你觉得他作品的风格是怎样的呢?
学生:鲁迅的笔触是很犀利的,他深刻剖析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辛辣讽刺的语言赤裸裸地揭露了当时炎凉的社会现实,对他的态度是一些敬畏的。
师:老师在之前与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对这样一位文坛的巨匠,我也是常常仰望着的,自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奠定了新文化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贯穿于现代文学史长河的鲁迅先生,他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能够发散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芒,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将鲁迅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思考并实践着如何在课堂上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出其作品的丰富内涵,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鲁迅,走近鲁迅,项目从3月份实施到现在,在这过程中老师也对鲁迅以及他的作品进行了研读和探究,也对自己过去的教学产生了一些反思,因为当你再回过头去,更细致的分析后,会得到更多更新的感受,也更深刻体会到了鲁迅作品的真正魅力,今天,老师就想和大家一起来重读一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一起挖掘看看这其中有没有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地方。
活动2【讲授】重看主旨,探究质疑
师:在我们六年级学习这篇课文,也是我过去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这样定义的: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也是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束缚的一种批判。课前,江老师也请大家回去认真思考了一下,对于这个主旨,你有疑惑吗?或者说,你有不太认同的地方吗?
学生1: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是认同的,对“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有一些不同意
学生2:“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束缚的一种批判”这一点我有一些疑问。
……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其实老师对这个主旨的定义也有一些疑问,那我们就一起来重新看看这篇文章,看看我们认同的地方能从文章哪里得到佐证,抱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也再试着从文章中寻找答案。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先将文章的主旨分分层次,显然,“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是与“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相对应的,这是第一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第三层是“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束缚的一种批判”。那么大家就这三个层次来谈谈你的认同于不认同。
对于着三个层次,现在也请大家起来说一说,看看和老师想的一样吗?或者大家会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
认同点:
第一层次:百草园的生活是充满趣味的,表现了孩子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地心理(8分钟)
分析这个方面时,可以出示百草园的图片,老师觉得很疑惑,百草园其实就是一个荒园,为什么在这个什么也没有的园子里,如果是老师的话,一定觉得没有什么可玩的,“我”却这么快乐,到底乐趣在哪里呢?
第2节中的景物描写,充满自然的活力和趣味,在孩子眼中,那些泥墙根一带的小虫子和那些植物,都让我觉得新奇,有趣。(可以请同学朗读这一段,体会一下这一段“趣”景,也赏析一下鲁迅这里景物描写的特点: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静到动,又到静,富有层次感)
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百草园不仅有趣,而且充满了神秘感,“我”回忆起这个故事,仍然印象深刻,描述起来依然绘声绘色。(也可请同学读一读,感受鲁迅描写过程中的“信有其事”的天真心态。)
冬日百草园“捕鸟”的乐事,即使是“无味”的冬天,“我”在百草园依然可以找到乐趣,捕鸟。并且,鲁迅将这些捕鸟过程中的动作也记得一清二楚,足以见得“我”当时对捕鸟的热衷和投入,“我”还一直询问闰土父亲诀窍和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看到,在百草园中,吸引“我”的是动态的趣味和神秘的传说,那是孩提时代的鲁迅念念不忘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有争议的点。
争议点:
第二层次: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12分钟)
认同之处:三味书屋确实限制了“我”的自由,让“我”觉得有些枯燥和无趣,“我”也有些排斥
“我”猜测着大人把我送到书塾的理由(第9小节),总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才被送去的,语气充满无奈。(这里可以请同学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孩子内心的那种排斥、不情愿的心情)
第12—14节:“我”好奇的是“怪哉”虫的缘由,可是先生不回答“我”对于“怪哉”虫的提问
“我”对读书不感兴趣,第15小节中“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中的“终于”一词在这里可以体会出一种“毕竟”的含义,包含了“我”一种略带厌倦的情绪。那些读的书我们也不懂,读着读着声音就低下去了(第20节)
不认同之处:不完全是枯燥的,也有乐趣
第16节:我们会偷空跑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说明“我”好动顽皮
第22节:观察先生读书时的可爱模样,在“我”眼里,先生是可爱认真的知识渊博的人。
第23节:我们在课堂上做游戏,“我”画画
师:大家读到这里,觉得鲁迅小时候是个怎样的人?和课前几位同学谈到的鲁迅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1:也是非常顽皮,不爱念书的。
学生2:天真可爱,无拘无束。
……
教师小结: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感觉展现在江老师面前的鲁迅,就和在座的你们一样,甚至比你们更调皮,可见啊,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用一种孩童的视角去写的,才会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如此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发现尽管环境改变了,但是“我”生活中的趣味并没有减少,“我”依然天真,依然追求自由和快乐,孩童的这种天性是无法束缚的。既然如此,那么老师就对主旨中的“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束缚的一种批判”有一些疑问了,束缚确实是有的,毕竟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也看到了三味书屋确实有一些让“我”不自由的地方,但是仅仅只有批判吗?
第三层次: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束缚的一种批判(9分钟)
这一点比较难,教师可先发表意见
不认同之处: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到了三味书屋之后,快乐其实并没有减少,反而有了一些在百草园没有经历过的快乐,比如 我能和同窗们一起去园子玩;
“我”画的成绩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可是小小年纪的鲁迅的第一部“作品”。
……
若学生回答不出,可以介绍鲁迅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鲁迅先生这样说道:写小说是为了“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因此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写杂文是为了“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因此“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而他的散文,或是将“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为“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从记忆中抄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是更多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鲁迅的小说与杂文是偏于“为别人”写的,
他的散文(特别是《野草》这样的散文诗)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
师: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写不同的文体,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选自哪里吗?
学生:散文集《朝花夕拾》
师:那么大家看看对于散文的写作,鲁迅是怎么说的?
学生:他的散文将“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为“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从记忆中抄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是更多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为“自己”而写。
师:大家可以再看看,鲁迅关于《朝花夕拾》的一段文字:“不能摆脱思乡的蛊惑”“是一种谈闲天式的趣味”。看完这些,细细体会一下,鲁迅此时更多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怀念
师: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在这怀念中,更多的是一种对童年时代的纯真、自由和美好的一种追忆和呼唤。在读鲁迅的散文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能感受到的是鲁迅温情的一面。
活动3【讲授】教师总结
1、今天我们重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深层次地走近了鲁迅,除了想让大家对文本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之外,也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阅读经典的心得,一方面是要懂得关注作者的写作视角,就像这篇文章的鲁迅,因为他是以儿童的视角来写的,因此童年所有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充满乐趣而美好的,也是让他念念不忘的。
另一方面,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除了体会文本,还可以去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他的一些生平,就像我们对于鲁迅写作《朝花夕拾》的意图和他自己所论述的对不同文体写作时不同的态度,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看到了鲁迅温情的一面,但这还只是鲁迅内心世界的小小一角,借散文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文体,
更加真实与深入地展现这鲁迅个人的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文学个人话语的存在:这就是鲁迅的散文的特殊价值所在。阅读鲁迅散文也自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它会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
这将是一次心灵的相遇。希望在今天的课后,我们能够更多的读读鲁迅其他的作品,感受更完整更真实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