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5 21:1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因此他们( )
A.主张与外国侵略者和解 B.放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摈弃封建政治制度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急需解决,洋务派认识到“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举措属于洋务派“求富”的是( )
A.开设安庆内军械所 B.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创建福州船政局 D.成立轮船招商局
3.从 19 世纪 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19 世纪 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解除了西方列强的威胁 B.海防意识的增强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已步入海军强国行列
4.下图是小曾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的一幅画。该漫画( )
A.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C.肯定了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 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
5.“法军在优火力的掩护下,蜂拥而上,有的已越墙而入。在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0岁的冯子材持矛大呼跃出战壕,扑向敌人。”材料描述的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福建水师覆灭
C.法军攻占台湾 D.镇南关大捷
6.1894年,日军重兵压境:中国驻朝官员多次“请添重兵”。李鸿章复电说:“我再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 )
A.对日推行妥协退让策略 B.准确地把握了朝鲜的局势
C.作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 D.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调停
7.“中日两国同于七月初一宣战,(甲午)八月十八两国海军在高丽西北鸭绿江口相遇。那一次的海军之战是中华民族……最要紧的一个战争。”此次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 关天培 C.左宝贵 D.邓世昌
8.在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一位外国记者写道:“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与该言论相关的是( )
A.丰岛偷袭清军运兵船 B.日军击沉致远舰
C.制造旅顺大屠杀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实现了跨越发展。CCTV《探索·发现-晚清秘史》之纪录片《北洋水师》把清朝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历史上,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平壤战役 B.黄海战役
C.威海卫之战 D.辽东半岛之战
10.1897年,德国借口山东巨野教案中有两名传教士被杀,强行租借胶州湾及湾内各岛屿;1898年,俄国强行租借旅顺、大连及附近水域,法国强行租借广州湾,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及九龙。材料反映的是( )
A.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给予德、俄、法、英片面最惠国待遇
C.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和领事裁判权 D.三国干涉还辽,并提出“门户开放”照会
11.下图为1899年发表的漫画,上面各国正在瓜分中国这块大蛋糕,而右下角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则举着刀大喊:“都别动,我也要加入盛宴,你们认为一个菲律宾就能满足我吗 ”这说明美国在中国 ( )
A.操纵三国干涉还辽 B.强租九龙、威海卫
C.提出“门户开放” D.划分福建为“势力范围”
12.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场“战争”( )
A.扭转了中外贸易逆差 B.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
C.导致了社会性质转变 D.揭开了自强求富序幕
13.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此次上书( )
A.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废除了《马关条约》
C.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14、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有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知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B.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15.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感召和推动下,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的皇帝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1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这说明他主张( )
A.改造国人思想 B.变革政治制度
C.加强军队建设 D.健全法律体系
17、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C.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D.对近代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18.“1900年,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该运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材料中的“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9.《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规定是( )
A.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0.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②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③对清政府抱有一定幻想 ④阻止了列强的侵略步伐
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1.容闳在与学生议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 )
A.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B.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2.20世纪初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这幅漫画说明了( )
A.人民反抗清政府的统治 B.清政府主权完全丧失
C.百姓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
23、材料一:阅读曾国藩的奏折
至恭亲王奕诉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教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單思(深入钻研)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指抵御外国侵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材料一曾国藩奏折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
材料二:感悟李鸿章的伤感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2)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对比不同的国防战略
1874年日本侵台。同期,俄国出兵占领伊犁。清廷与相关大臣商议。直隶总督李鸿章说“近年财政极其困难,欲振作有为,必须有全局战略……新疆不复,于国家总体无伤,海疆不防,则逼迫京津,危害极大,轻重缓急,自然分明”。陕甘总督左宗棠说,“海防、塞防并重,用兵西北不可撤。重新疆者保蒙古,保蒙古者卫京师,因此收复新疆可以与海防并举”。 --《“海防”与“塞防”之争》
依据材料三,说出李鸿章与左宗棠在国防战略上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李鸿重视海防的原因。
24、走进战争,反思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激烈战争
(1)材料一中描绘的是 19世纪末中日之间的哪场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在地图中平壤、威海卫相关战场中牺牲的中国著名将领。
材料二:原因分析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从中日双方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三:耻辱之约
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根据材料三内容判断“耻辱之约”的具体名称。“耻辱之约”中“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哪种侵略方式
(4)材料三中“耻辱之约”签订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5、2023年11月23日,“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 150周年纪念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出梁启超自作诗文手稿、个人影像、主编的《时务报》等114件展品,讲述梁启超往事,还原他的治学场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探寻变法方式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鼓吹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守旧而灭亡。……到 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 19种。到 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8年,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派推动变法的主要方式。
材料二:感悟爱国情怀
(2)谭嗣同口中的“贼”是什么人?为什么说“无力回天”?谭嗣同身上体现出什么精神?
材料三:分析失败原因
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李岚《光绪王朝》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戊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6、材料一、二:
材料一: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二: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
——英国外交副大臣波罗叠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1)材料一、二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材料三:
(2)材料三的三幅图分别对应《辛丑条约》哪些条款?
材料四: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指出西方列强四次侵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影响
答案
1-5DDBBD 6-10ADCCA 11-15CBABD 16-20BADCC 21-22CD
23.(1)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或根据材料都可以)
(2)洋务运动失败了,没有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标;同意;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看课本)
(3)李鸿章主张海防,左宗棠主张塞防、海防并重;原因:近代以来,列强多从海上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24.(1)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丁汝昌
(2)日本蓄谋已久,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阶级不团结
(3)《马关条约》;资本输出
(4)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5.(1)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发表文章、成立学堂和报馆
(2)“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③脱离人民群众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6.(1)列强无法直接统治中国,需要以华制华;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图一: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图二: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图三: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