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21:22:37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意蕴吗?以小见小有点类似打深井,朝着一个方向挖,千万不要在井口周围过度装修,花里胡
哨而价值甚少。关键是如何发现小问题,然后产生一些小思考。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阅
高二年级十月调研考试
读训练,才可以练就寻找的眼光。
我当然主张以小见大,不过在此之前要学会以小见小。“大”的前提是思想境界的提高,
一般人能观察到“小”就不容易了,把这个看见的“小”用文字再现出来就更不容易,何况还要


在毛坯房的基础上精装修,没有思想的加持根本办不到。只有先学会以小见小,才能达到以
小见大的终极目标。
考生注意:
举一个例子。如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愁”的作文。按照以小见大的思路,就是先写一己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之愁,到最后上升到一群人或人类的愁,要把主题往上“拔一拔”,不然就是一己之小悲欢,显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得不够廓大,最好在结尾提炼升华一下。我想,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这样写。这大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就是“以小见大”在中学作文阶段最常见的教法。但一个普通中学生的阅历和经验能够支撑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他“拔”上去吗?很显然,这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写作文的老师最好自己先创作一篇以小见大的作品,给学生作为案例来示范,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我觉得可能还会有些效果,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就是学生写起来费劲,满纸空话,老

师读起来味同嚼蜡。老师能做的就是不能把空话和套话灌输在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之中,否
一、阅读(72分)》
则心灵过早荒漠化,等到了大学阶段,问题还是扔给了大学老师,那就很难纠正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最近读了唐朝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颇有感触,诗曰:“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愁”如果非要以小见大,那真的就没法看了
材料一:
张祜这种淡然的写法,余味悠长,把感觉留给了读诗的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
以前写文章的时候,有人总是强调要“以小见大”。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要求写作者从一
充。千载之后亦不乏知音。

个小切口进入,通过有逻辑的写作,到最后时刻提炼升华总结。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有意义。
(摘编自朱洪涛《以小见小与两三星火》)
这说得对吗?对又不对。什么叫以小见大?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老师具体解释过什么是以小
材料二:
见大吗?恐怕并没有解释清楚。
所谓“以小见大”,乃是作者能从被人们习焉不察的细微处入手,生发成文,从而反映出
问题出在以小见大的“大”上。什么是大?多大才是大?以我的观察而言,这以小见大的
种普遍现象,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其本质。鲁迅看到路上一群跟随头羊顺从前行的胡羊而写下
写法,学生到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学会。高考一结束,模式化的作文训练算是抛之脑
《一,点比喻》,章克标吃水蜜桃发现一条蛀虫而写下《蛀虫与中国》,陶行知听到外国人的一句

后了,真正的写作又没有开始,关键的前提是专业化读书未做到有始有终,所以具体的写作很
话而写下《中国人的命》,叶圣陶根据《十五贯》中娄阿鼠的一句台词而写下《“老爷”说的准没
难做到以小见大。因为你是空洞地跟学生讲,“大”是思想、意蕴,“大”是洞见和深刻,落实到
错》。所谓“举重若轻”,乃是以寥寥数百言、千余字,把一个宏大的话题写得深刻透彻,比如
写作层面很难操作。
《中国人的心理》《漫谈皇帝》,乃是一本数十万字大著的题目,但其文仅数百字。而《洪水与
所以,与其耳提面命地强调“以小见大”,还不如强调“以小见小”。小切口小问题,所见
猛兽》《明耻》,则可以写成洋洋万言的论文,但作者并未长篇大论,后者千余字,前者仅数百
甚小,就只把那个“小”写清楚写具体。就像微观史的写法一样,一种病理切片你把它研究透
字。尽管如此,这些文章却可以点到症结,说理透彻,可谓“以四两拔千斤”。

彻了,这个切片中蕴含的意蕴读者想必也看明白了。“大”会抽象,“小”则具体,不是不要抽
以小见大,重在开掘引中,而非就事论事,局限于评判某言某行某事的是非对错。如许寿
象,就像走路,别老想着快跑,会走路了总有一天可以健步如飞。
裳的《争面子》和孙犁的《谈妒》,看题目,似是在谈社会风气和人性弱点的生活随笔,但作者
何谓“以小见小”?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重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
将争面子与嫉妒,与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便成为深沉厚重之作,非那些轻浅的心灵鸡汤或平
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那就是“笑”。卡夫卡没有特别用力地写人物的笑容,他总是一笔带过,
庸的时评所能比
就算停留,文字也不太长。人物的笑声空洞而无面目,像是寒睑但又不是,让别人进退两难。
杂文作者撰文时能做到“以小见大,举重若轻”,须目光敏锐,思想活跃,选材精当,构思巧
如果把《城堡》中的“笑”梳理研究一下,如人物在何种语境之下“笑”?“笑”传递了何种效
妙,报刊登载之大道新闻,朋友传说之小道消息,书中的只言片语,他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一首
果?“笑”对推动故事叙述有何作用?我想,如果把这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并形成一篇文章,
诗、一幅画、一个镜头,皆可引起作家的遐想与深思,触发作家的写作冲动。于灵感忽来之际,
可读性会很高,标题就叫作《城堡中的笑》。
,而后慨然命笔,或可有佳作出焉。否则便会错过许多有价值的“小”,
我所谓的以小见小,就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紧紧扣住那个小问题而言,不要去做无
文章难以见其“大”,欲“举重”而力不达。
效的大引申。把《城堡》中的“笑”写清楚了,难道看文章的人还不会关联到这部小说的整体
(摘编自《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高二年级十月调研考试
语文·答案
(1~2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20题,每小题3分)】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拔A.“作者对此并不认同”错误,作者说“对又不对”,即认同也不认同。B.“表达能力提高后,就可以
做到以小见大”错误,由“把这个看见的·小'用文字再现出来就更不容易…没有思想的加持根本办不到。只
有先学会以小见小,才能达到以小见大的终极目标”可知,以小见大需要表达和思想两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D.“二是指文章的篇幅简短”错误,文章的篇幅简短对应的是“举重若轻”。
2.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材补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是为了证明发现‘小'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感知力”说法不准确,是为了论证什么叫“以小
见大”。
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和材料内容补写句子的能力
答案①模式化/空洞/套路化②深入挖掘细节/细致刻画心理/描写心理细节/将过程写得更细致③阅历
和经验/人生体验(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的能力。
答案①应保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②理由:这两句既体现作者获得灵感后的思
考状态,又突出思考可跨越时空的特性,符合语境“引起作家的遐想与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
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迁移应用的能力。
答案①抓住小事件深入挖掘。细致刻画香雪换铅笔盒前后的心理,以及为了得到铅笔盒而做出勇敢的行为。
②嵌人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铅笔盆”代表外界的现代文明,“香雪用鸡蛋兑换铅笔盒”的小事件勾连者改革
开放的大时代,揭示出社会的变迁。(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使读者缺少探索乐趣”说法错误,文中很多情节在谜底揭开之前还是会引发读者探索乐趣的,比
如梁绕来到了公安局会有怎样的下场等。
7.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与作用的能力。
思路点拨李明主张直接抓捕,这一行为主要体现的是他性格急躁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概括与梳理情节及心理的能力。
答案①一开始惶恐且有疑虑:梁绕来得知焦区长找他,心中惊讶,在前往区政府的路上,心中不断嘀咕,怀疑
焦裕禄突然找他的原因。②放松且得意:焦裕禄肯定并推荐梁绕来去县公安局工作,且镰把儿已被解决,梁绕
来心情放松,还在去的路上哼起了小调。③绝望崩遗:到了县公安局,梁绕来被公安局局长下令捆起来,得知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