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5 21: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成就了奴隶社会 “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 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C. 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 推动了文明的出现
2.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 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 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 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3.“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 B. 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C. 《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 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4 西周时,周公曾对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周公旨在(  )
A. 废除奴隶制 B. 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
C. 建立县制 D. 倡导“尊王攘夷”策略
5.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这是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  )
A. 规矩贯穿着整个中国历史 B. 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
C. 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 D. 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
6.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 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 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 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7.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知识结构图。空白框中应填入(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B. 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C. 国人暴动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D. 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8.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表中措施(  )
A. 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 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 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9.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规定“斩一首者爵一级”。商鞅的这一措施(  )
A.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 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 D. 巩固了旧贵族的地位
10.春秋诸侯争霸期间,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族先进而自称“华夏”。进入战国时期后,内迁的各族部落逐步与华夏族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
A.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冲击了分封制度
C. 推动了社会变革 D. 促进了民族认同
11.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
A. 学而不厌 B. 因材施教 C. 温故知新 D. 不耻下问
12.先秦诸子百家表现出共同的时代精神,如儒家创始人孜孜不倦的理论探索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品格;墨家徒众身体力行、“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舍己救世精神;法家人物“非古师今”的变法功业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意识 B. 中央集权政治理念的成熟
C. 各学派思想主张趋于一致 D. 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准则
13.当甲骨文在19 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 多个甲骨文字。下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这说明甲骨文(  )
A. 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 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C. 阻碍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 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14.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③诸侯受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16.某校七年级(10)班举行了一次“如何管理班级”的主题班会,赵明同学主张“法”。请你判断一下,这一主张符合我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观点(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其中在《诗经》十三国风中,属于中原地区的有周南、召南、邶、塘、卫、王、郑、陈等国。此外,商颂亦应属于中原。这表明( )
A.古代诗歌,皆源河南 B.中华文明,尽出中愿
C.中原地区,文化荟萃 D.中原文化,古今第一
18.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著有(离骚》等优秀诗篇,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是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扁鹊 D.屈原
19.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
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 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
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运用新史料可以推动历史研究
20.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青铜器的演变
2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22.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国政府已将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下列法定节假日中,既是传统节日,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的是(  )。
A.国庆节     B.端午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A 二里头遗址 图B 殷墟遗址
材料一图A 反映的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都城,此王朝的建立者是 _______;图B 反映的遗址可以为研究 ________ (朝代)历史提供丰富的资料;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____________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是 ___________。
材料二:根据先秦文献,自夏启始,废禅让,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就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了……为了区分前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王朝时代“对仗”的说法——“古国时代”……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320 0—前230 0 年前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划为古国时代的第二阶段。
根据材料二回答,“古国时代”指哪一王朝之前?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根据材料三,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归纳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24.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兴亡】
(1)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
朝代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西周
【制度创新】
(2)禹最初想传位给伯益,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 ① 制取代了禅让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我们把这种制度称为 ② 制。
【历史感悟】
(3)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至少写出两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家一般将先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史前时期,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不足证”,主要依靠田野考古发掘资料;二是史籍所载夏商周时代。这一阶段的研究,已有系统的文献记载,属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利用传世文献的同时,尽可能以出土材料去印证。
——摘编自龚书铎总主编,廖名春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先秦卷》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者首先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第一次用考古实物材料和文字材料同时证实了商朝的存在。其后,随着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考古实物材料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也日渐系统和成熟,商文化的早期形态在学术界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摘编自侯亮亮《殷土芒芒:先商文化人群的生业及迁移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史前时期与夏商周时期研究方法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殷墟遗址有哪些历史研究价值。
(3)结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考古研究的认识。
答案
1-5BAABB 6-10CADBD 11-15BABDB 16-20DCDDB 21-22CB
23.(1)禹 商朝 司母戊鼎 甲骨文
(2)王朝:夏朝。依据:考古发现。
(3)名称: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24.(1)
朝代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夏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殷 商纣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厉王
(2)①世袭;②分封。
(3)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任用贤臣,爱惜人民,如果暴虐无道就会亡国;奴隶社会虽然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因此相比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25、 (1)对史前时期的研究主要依靠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对夏商周时期的研究在利用传世文献的同时,尽可能以出土材料去印证。
(2)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出土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高超的手工工艺。
(3)考古发掘的化石、遗址、遗迹等是研究人类起源及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