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望岳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21:10:12

文档简介

望岳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体会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重点难点
对诗歌景致的想象、表现的情感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望岳》杜甫)。大家齐读一遍课题。
2、课前让大家搜集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先跟大家交流下?
3、“望”是什么意思?(向远处看、向高处看)“岳”是什么意思?(高大的山),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座高大的山是指哪座山?(泰山)
4、有去过泰山的吗?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你对泰山了解多少,说说看)。(出示泰山图片,加入讲述)没去过的话,我们就一起来看几张泰山图片。
(讲述)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于古今。古人便称其为华夏神山,天下大宗。是“拔地通天”的"擎天一柱",是"天下的中心"、“天地相接之处”,令人神往和崇拜。虽然海拔不是最高,但在人们心目中是最高峰。
所以,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都将封禅泰山作为向天、地、人宣布统治权的手段,泰山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崇高”的象征。
历代名家贤士、文人墨客同样对泰山非常神往和崇拜,于是接踵而至,为泰山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说得就是文人登临泰山的感受。
5、过渡:就是在这样一座“崇高”和文人都向往的山岳面前,青春年少的杜甫远“望”着它,(诗题中为“望”加着重号)他“望”到了怎样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用心去体会。
活动2【活动】体会诗歌意境
1、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用心听,听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
2、从读中我们就能得到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朗读中的节奏、重音、语调处理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试着边听边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语调。(运用相关的符号)
3、生齐读全诗,试着读准字音、节奏、语调。有问题可纠正再读一遍。
4、诗人第一次踏上齐鲁大地,看到文人墨客都向往不已的泰山,他远远的望着,向高处望着,他会是怎样的心情?他望到的泰山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一起朗读第一句。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之北为齐地,之南为鲁地;“青”,指泰山之色,“未了”,不尽的意思。清翠的山色连绵起伏,由鲁地到齐地,没有尽头。这是何等气象!
五字囊括数千里,境界何其雄阔!带着你的想象,生再读。(注意“青”字重读)
泰山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称赞“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请大家齐读这句,读出这种壮阔!(板书:壮阔)
诗人在远处看到此景,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惊叹)诗人此时肯定是惊叹无比。
我们联系前一句也可以证实我们的答案,作者为何而问?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之中一时竟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来。“夫”是个语气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齐读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惊叹、读出山势的壮阔。
过渡:这是诗人远望泰山看到的情景和感受。接下来,诗人还望到了泰山怎样的景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怎么理解?钟:聚集。神秀:指英灵之气。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多么有情啊,那么偏爱泰山,把所有的灵秀之气都赋予泰山,使得泰山非常秀美。(板书:秀美)
齐读这句,读出大自然的多情,读出泰山的秀美。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仿佛一把利剑劈开了阴阳两个天地,阴暗分明。(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古代山南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北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可以将“割”换成“分”吗?为什么?一个“割”字,平凡之中见出奇险,显出山峻峭如刚锋,将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形容泰山高耸险峻、高与天齐。)(板书:险峻、高耸)
所以,泰山是“五岳独尊”,古人称其为拔地通天的“擎天一柱”,是“天地相接之处”。
齐读这两句。读出大自然的多情,想象着泰山的秀美、高耸。
面对如此神奇秀丽、巍然耸立的泰山,诗人会涌起怎样的感情?(赞美、赞叹)
带着这种赞美、赞叹再读。
背过了吗?齐背。
(3)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是指心胸激荡,是云荡,层云荡胸而生。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
随着山峦间层层浮云的生发、飘荡,心胸也被洗涤得开阔清明;薄暮之中高处掠过的归巢的山鸟,目不转睛的望着。看得心胸开阔,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陶醉)
齐读。陶醉其中了吗?齐背。
小结:跟随诗人的视线,我们领略了壮阔、高耸、秀美的泰山图景,带着你的体会,齐读前6句。
你眼前浮现出壮阔、高耸、秀美的泰山了吗?你是否也看的惊叹、陶醉了呢?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前6句。
过渡:惊叹不已、陶醉其中的诗人不禁产生了登山的愿望,情不自禁的发出发出感慨:一起读出来!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定要,应当;诗人上山了吗?诗人都是在想象。凌,登上;绝顶,极顶,指玉皇顶。诗人是身在岳麓之下,神游绝顶之上。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感受一下,这个时候,诗人想象自己登临极顶,他的心里会涌起怎样的感受?注意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在绝顶之上不仅为无限风光而感叹,更重要的是他青春年少,又逢科举不第,涌起的是对人生和未来充满雄心和抱负(板书)。是一种豪情壮志。
读一读,注意读出豪情壮志、雄心和抱负。
最后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你能体会吗?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小结: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体会每句诗的意境。你眼前浮现出雄伟壮阔的泰山了吗?你感受到诗人的雄心和抱负了吗?
试背。生背。齐背
活动3【活动】拓展深化
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出示ppt)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请大家闭起眼睛,此时你就是青春年少的杜甫,站在齐鲁大地上,远望着绵延千里的泰山、耸入云霄的泰山,不禁为之惊叹,为之心胸激荡,为之豪情满志,不由的沉吟起来:
能背吗?一起诵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
杜甫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吟咏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其中,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希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这三首诗勾画了诗人一生的行踪,也揭示了诗人思想嬗变的轨迹。老师希望大家课下继续找来其他两首进行学习,把我们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
课件15张PPT。望 岳

杜 甫朗读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青年杜甫赴洛阳考进士,未及第,24岁的青年杜甫就开始过一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漫游生活。
????
杜甫当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5岁的杜甫借看望父亲的机会,游历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各地,并第一次游历齐鲁大地。《望岳》诗就是写于这个时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望 岳

杜 甫朗读?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鲁颂>>称赞:“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孟子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汉武帝登封泰山后称颂它:“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大山、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位于泰山地处华北大平原的东侧,盘亘于山东省中部,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古人便称其为华夏神山,天下大宗。? 泰山以拨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于古今。古人称其为“拔地通天”的"擎天一柱",是"天下的中心"、“天地相接之处”,令人神往和崇拜。
返回望 岳

杜 甫朗读作业:
 杜甫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吟咏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其中,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希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这三首诗勾画了诗人一生的行踪,也揭示了诗人思想嬗变的轨迹。老师希望大家课下继续找来其他两首进行学习,把我们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