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词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山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革命者不畏艰险、一往无前和勇挑革命重担的豪情壮志。
2学情分析
《十六字令》是只有十六个字的小令,篇幅短小,很难装进许多内容,尤其是豪放之作,更不容易这一形式,然而毛泽东这三首确实例外。他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群山雄伟险峻的形象,也表现了诗人和红军战士伟大的气魄。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我考虑用朗读为切入点,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讨论朗读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说明理由,以此来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群山的形象,并通过观看长征的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到作者写山实则是歌颂革命者不怕困难,勇敢乐观的革命豪情。《十六字令》是只有十六个字的小令,篇幅短小,很难装进许多内容,尤其是豪放之作,更不容易这一形式,然而毛泽东这三首确实例外。他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群山雄伟险峻的形象,也表现了诗人和红军战士伟大的气魄。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我考虑用朗读为切入点,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讨论朗读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说明理由,以此来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群山的形象,并通过观看长征的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到作者写山实则是歌颂革命者不怕困难,勇敢乐观的革命豪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山之高耸,壮伟,险峻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通过对朗读重音、停顿的处理,体会作者的写作真意:歌颂革命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
一、导入新课
交流你知道的有关描写山的诗句。(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词也是以山为描写对象,作者毛泽东。他熟悉大山,酷爱大山,有着与大山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他出生在韶山;参加革命后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解放后,中共中央经常召开会议的地方在庐山。他对大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山”是毛泽东诗词涉及最多的素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以山为对象创作的词。
活动2【讲授】新授——释题
词又叫长短句,原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因此每首词都有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押韵、平仄等。令是按照词的字数来划分的,十六字令是词牌名,也是唯一以字数命名的词牌名。
活动3【活动】学习第一首词
2、学生朗读交流初步感受。
3、交流在句意上存在的疑难之处。
交流:容易写错的字:澜、犹酣、锷、堕、拄
容易在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倒海翻江卷巨澜”,“万马战
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赖以拄其间”。
4、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说说这三首词分别表现了山怎样的特点?
5、通过对词中个别字句的推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了解创作背景(播放视频片段)
长征的背景:(主要了解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A:为什么要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实行的战略转移;同时北上抗日,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敌强我弱(兵力上的悬殊)
B:长征的艰苦性: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缺衣少食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结合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交流看完相关视频内容后的感受。
6、教师,学生共同理解第一首词
围绕:你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么读?
切入点:对词中个别字句的推敲,
“快马加鞭未下鞍”和“马过要下鞍”中“未”和“要”的区别。
“未”表现了,红军战士骑着战马奔腾穿山的形象,这完全不同于民谣中面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红军战士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山既是指自然界山,又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也就意味着战胜困难。因此在巨大的困难面前,红军战士迎难而上,在他们眼中再大的困难也是如此渺小,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豪迈之情。
“惊回首”“惊”
“惊”有吃惊、惊喜之意,怀着胜利的喜悦猛然回望的景象。
归纳:这首词既写了山之高耸,又表现了红军战士面对天险毫不畏惧,乐观坚强的精神。
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活动4【活动】学习第二第三首词
学生自主理解第二、第三首词
围绕:你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么读?
涉及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词中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山连绵起伏,如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势,犹如一幅红军万马奔腾的战图。
2)你能从哪些具体的字,词中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卷,在古代人们习惯用“带”这一量词,如朱自清在其散文中就用“一带远山”来形容山势的连绵起伏,而这首词中作者则用“卷”字来表现山势的连绵起伏,这之间有何不同?
“一带远山”虽然表现了山的起伏之势,但给人的是一种柔美之感,而“卷”既体现了山势壮阔,起伏不平,也体现了力量之美。象征着革命者的队伍也像这连绵起伏的群山那样不断壮大,形成燎原之势。
3)“万马战犹酣”中“犹”和“尤”有何不同?
“犹”是“还”的意思;“尤”是特别的意思。“酣”则是激战,酣畅的意思。
“犹”更能表现出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还是奋不顾身,坚持战斗,表现了他们乐观坚强、英勇善战的形象。大山群像,与红军战士那种雄姿英发的群像互相印证,也是红军将士乐观精神、革命豪情的印证。
4)
其三(学生分析体会)
这首词中你可以从哪些字句的分析中感受到红军的精神?“刺”表现了山的险峻,锐不可挡。也预示着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丝毫没有屈服退缩,而且还表现出那种必能凭着勇气和智慧,克服难关,突出重围的坚定的信念。
“赖以拄其间”中“赖”和“拄”。
表现了山的坚强和支撑天地的作用。同时也象征了红军坚韧的革命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8、思考:这三首词并非是一时之作,为何又可以把它们放置一起设想为一个整体?
这三首词并非是一时之作,形式上虽然分开,联系却非常紧密,可以设想为一个整体。“惊回首”是三首词的关键,“离天三尺三”和下面两首所写的景象,都是“回首”后所见。三首词处处写山,也处处使我们想到长征中红军的形象。
活动5【讲授】小结
作者写山实则是通过对山的描写,赞美、歌颂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乐观坚强的崇高形象和宏伟的气魄。
活动6【作业】作业设计
交流作者其他几首,写于长征途中并以山为对象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