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十六字令三首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十六字令三首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21:23:17

文档简介

10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 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2重点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 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 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3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激发兴趣:简介毛泽东,长征。
二、吟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1.散读,找出字词障碍
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
2.指导朗读:
(1)韵字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读好重音。
(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
三、学习第一首小令
1.分析意象:“山”与“人”
(1)“山”给人怎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山的形象?
明确:山的特点:高耸入云、巍峨险峻 “离天三尺三”直接描写山的“高”,“惊回首”的“惊”间接描写山的“险”
(2)“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凸现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凸现了行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3)本首小令写山还是写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本首小令“山”“人”合一,由山衬人,由人写山,在山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满腔的英雄豪情
(4)写作特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四、学习第二首小令
(1)“山”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连绵起伏,逶迤不绝。(化静为动)
(2)“人”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展现出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革命战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精神风貌,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3)哪些关键词句凸现了“山”“人”的形象?
明确:“倒”“翻”“卷”“奔腾急”“战犹酣”
(4)比较阅读 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对比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5)写作特色:夸张、比喻、拟人
五、学习第三首小令
(1)“刺破青天锷未残”写出了山怎样的形象?
明确:直插云霄、坚韧挺拔
(2)“赖以拄其间”,表面上写山“拄其间”,实际上借山写谁?支撑起中华天地的是什么人?什么精神?这样写的好处是?
明确:借山写人,支撑起中华天地的是英勇的革命战士,是不怕牺牲、坚毅刚强、乐观向上革命精神。由写山的奇伟来歌颂英雄,表现作者豪迈的革命气质。
(3)总结归纳三首小令的写作特色:1.语言凝练传神2.修辞:比拟、夸张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补充学习毛泽东诗词:
必读:《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等
选读:《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
活动2【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课后练习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课件18张PPT。十 六 字 令 毛 泽 东二万五千里长征 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诗人毛泽东以山为题材的居多,大约有三分之二。它写的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贵高原的高山,气势磅礴,意象峥嵘。山的形象在毛泽东诗词中占着突出的地位。而突出中之最突出者,是这三首《十六字令》。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 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十六字令三首吟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 情思高耸险峻红军一往无前,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夸张
反衬总结学法:
了解山的形象——分析人的形象——感悟作者情思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 ———————— 情思雄浑壮伟
红军雄姿英发、勇敢善战的英雄气概。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直插云霄
坚韧挺拔红军有着崇高、坚韧的革命意志,是中国的中流砥柱。比喻比喻
夸张

毛泽东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毛泽东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义丰。毛泽东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形象。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课外拓展《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念奴娇 昆仑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毛泽东对山,情有独钟,由爱山到写山。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对象,又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